带一本书会用人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夏在伦  页数:229  字数:210000  

前言

  序言  道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指教”,认为凡是“有为”的,都不是可取的;佛家看似出世,实则为济世张目,其大慈悲之心昭若日月;儒家说“仁”,说“礼”,说“克己”,说“君子不党”,占据我国思想主流凡两千年,影响国人最深。  其实,我们认识的孔子,未必就是真正的孔子;我们理解的道家,未必就是真正的道家;我们心中的佛教,未必就真的以“避世”为要。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垂之千古的思想流派,都不会是消极的,它必然有功用的一面。  现代管理科学原本来自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理论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依然保有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解释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的精微而深广的智慧结晶。  有些人认为,中式管理偏向于概念,不利于企业操作,不及西式管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企业管理应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属于一种文化,它应当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运行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式管理必然导致邯郸学步。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国学思想可以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念指导。管理的核心是用人,而佛、儒、道三家的思想正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管人的经验与方法。相对于管理,中国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行”的考察,更注重人们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作用以配合工作的需要。道家思想在于思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实现“无为而治”;佛家思想在于修心,以安人来求得西方净土之中的“大自在”;儒家思想在于修身,以“仁、义、礼、智、信”规范人们的言行,达到“修己安人”的境界。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由“个性为本”、“人性为本”到“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余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证明了我国在文化整合与人才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本书正是由此出发,进入承载数千年文明的国学智慧世界,以辩证的方法领悟管理之本、用人之道。掌握知时、知位与知人之心术,驾驭进退、取舍与生克之规律,可以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西方管理理论;修身养性、回归自然、放下归零、本立道生,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科学。

内容概要

  领导方向决定成功方向,一流管理塑造一流企业,启用“太极”式管理学,“内敛”式用人学,“慈悲”式安人学,三者合一,管一流的公司,带最好的员工!
  管人之道,道家之“道”
  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现代管理启示录:高明的领导能从细节着手,见一叶而知秋,从而从宏观上保证企业发展的良好状态。反之,如果一个领导不能从细节之中发现问题,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安人之学,佛家之“学”
  佛曰:“精进使人心不死,放逸使人如行尸走肉。”
  现代管理启示录:安人之道,实为安心之道;留住人才,就是留住人才的心,为我所用。如果企业中管理者对任何事均要亲力亲为,可是其又非全才,怎么能够事无巨细,考虑周详呢?而那些深谙用人之理,用人不疑的领导,反而能以逸待劳,乐得自在。
  用人之理,儒家之“理”
  老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现代管理启示录:这是企业管理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有了宽容的心,无私的心,当面对困境时,自然也就从容万分。

作者简介

  夏在伦,江苏省盱眙人,北京市朝阳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秘书长。在教育领域从事十多年教育工作,现任北京王府教育学校校长。曾出版多部教育、管理类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上编 管人之道,道家之“道”
第一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能见小,才是真高明
2.谁是注定被制度淘汰的人
3.为什么他没有缺点
4.收买人心,不需要投资
第二章 无为无不为
1.不做越俎代庖的事
2.让下属舒心,你也舒心
3.做人不“闹”,管理可“笑”
4.学会放弃权力
5.没有不能用的人
第三章 德、刑二柄,宽严相济
1.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
2.丘处机的学问
3.矫枉过正不是正“道”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好领导,不妨“呆”一些
中编 安人之学,佛家之“学”
第四章 作好诗,功夫在诗外
1.什么都不管,什么全都管
2.哪些人是必须养的
3.人才是成熟的瓜
4.让员工懂得休息
第五章 上根利器也须当头棒喝
1.佛家安人也要靠“戒律”
2.没有留不住的人
3.诸行无常,人心也无常态
4.既然养了他,就要“护持”他
5.花既然会怒放,自然难免凋零
第六章 西方净土里才有“大自在”
1.神光断臂求法,二祖才安心
2.哪片净土不是金光闪耀
3.有尘埃,我们可以擦去
下编 用人之理,儒家之“理”
第七章 “仁”是儒家用人的最高境界
1.“仁”的管理核心就是“人”
2.儒家用人最讲究“和”
3.员工关注的问题就是症结所在
4.公平竞争才是君子之争
5.儒家用“人”有别于西方的人本管理模式
第八章 没有“克己”,哪能“复礼”
1.新官上任不点火
2.孔子也曾思考道、刑、礼
3.管仲算不算好经理
4.上下相处,何必担心“与虎谋皮”
5.你知道的礼,并不是儒家的礼
第九章 孔子不是受气包
1.用人不妨中庸,孔子却不是受气包
2.一言真的可以兴邦吗
3.我们认识的儒家,不是真正的儒家

章节摘录

  管仲算不算好经理  管仲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从阶下囚一跃而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相,最终帮齐桓公建立起一代霸业,一生的经历可谓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历史功绩是光耀千古的,连孔子都称赞他。  本来,孔子是很看不上管仲的为人的,批评他不知节俭。管仲一人就占着三处豪宅,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尤其让孔子不待见的一点是,管仲行事不合乎孔子心目中的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国君在门外树立屏门照壁,管仲门前也设上了屏门照壁。国君邀结会见他国的君主时,在厅堂上设有放置酒具的反坫,管仲家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管仲这样的人算知礼的话,那还有谁不知礼呢?”孔子拿这个说事,口气还是很重的。  孔子讲“礼”是出了名的,他对管仲的行为做出此番评价,丝毫不让人觉得意外。孔子讲“仁”也是出了名的,他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子贡受其熏陶,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喜欢看他是不是“仁”。他们就认为管仲当年做了件很不厚道的事,所以不能算“仁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让二人对管仲产生如此评断呢?  根据史书记载,齐襄公因荒淫无道,被杀,齐国立了襄王的侄子公孙无知当新国君。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管仲给公子纠当师傅,同时他在做生意时结识的好友鲍叔牙也在给公子小白当师傅。襄公被杀齐国大乱,为了保全避祸,管仲和鲍叔牙都极力劝其主出走。于是管仲和召忽陪同公子纠投奔到鲁国,鲍叔牙陪同公子小白投奔到了莒国。不久齐襄公的旧臣,就杀掉了新立的国君。国不可一日无主,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回国夺取君位,就看谁下手快了。从地理位置上看,莒国近,鲁国远。为了截住公子小白,管仲带着从鲁国借的一队人马星夜兼程,抢先在公子小白回齐途中设下埋伏。待到小白现身,管仲拈弓搭箭对准他射去,只听见小白大喊一声,倒在车里。  不料箭只射到衣服上的带钩,小白凭着自己堪比奥斯卡影帝的演技,临场发挥顺水推舟,上演了一出诈死的戏码。管仲满以为小白已被自己一箭毙命,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殊不知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即位为君,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到齐国时也带来了鲁国的护送军队,双方少不了一场恶战,最终齐桓公以多击寡、以逸待劳击溃了敌军,并一直打到鲁国的领土,杀掉了公子纠,管仲被关到囚车里送回齐国办罪。  齐桓公记着那一箭之仇,对管仲恨得牙根痒痒,巴不得杀之而后快,多亏鲍叔牙出面劝阻,不但如此,他还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本来齐桓公登上宝座之后是预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的,鲍叔牙却诚恳地表示,自己乃平庸之辈,桓公欲成霸业靠他的能力是不行的,还得请管仲来。齐桓公又惊又气地反问道:管仲曾经拿箭射我,差点要我了的命,这样的仇人我还能用吗?鲍叔牙沉静地给其桓公分析:管仲时为公子纠之师,他那么做正显示了这个人对上级的忠心。管仲乃天下奇才,要干大事他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鲍叔牙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抛开旧怨,重用管仲。于是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赦免其罪,并择吉日以隆重的礼仪拜管仲为相,委以重任,位在鲍叔牙之上。  子路认为,齐桓公把管仲的顶头上司杀了,召忽忠烈追随君主慷慨赴死,管仲却没有这样作,反而有忘君事雠,忍心害理之嫌,所以是不得为仁的。对于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没能殉身的事,子贡还能接受,但是他觉得管仲回过头来心安理得地给齐桓公当相,这就太过分了,让人无法接受,所以管仲不能算仁者。当然在老师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武断,虽然心里已经认定了道理,提的时候还是用反问的试探的语气。  可是在这件事上,孔子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到今天我们(已被“夷化”)还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他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里自杀,而谁也不知道呀。  孔子极力为管仲辩诬,不赞同无条件忠君不知变通的行为,肯定管仲有“仁”的一面。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知人论世的视界比较开阔,看问题要比他的弟子目光高远,不是从一家一姓的兴亡出发,而注意从大局利益考察问题。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管仲功绩之大任谁都无法轻易抹煞,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在两千多年前群雄争霸的春秋舞台上,他凭借个人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带领齐国策马扬鞭,在激烈异常的列国竞赛中拔得头筹。之后的孔子惦记着他的功勋和恩泽,时至今日,管仲依然是值得现代经理人学习的楷模。作为春秋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管仲身上发生的一些经典案例依然能给现代经理人以莫大的借鉴和启迪。  前面我们讲过,管仲在齐国换领导班子的关键时期站错了队,他被聘为公子纠的师傅,但是没多久公子纠就在争夺领导地位的竞争中输得一败涂地,甚至搭上了性命,本来指望着能出人头地,现在连后台都倒了,自己也成了混进了班房,管仲的“出山运”不可谓不糟糕。但是从阶下之囚到齐国权相,从人生低谷到事业巅峰,管仲却能实现“华丽转身”,这是许多现代经理人可望不可即的最高理想。  那么,管仲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转变靠的是什么呢?鲍叔牙。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很多人都看出来了。管仲与鲍叔牙在一起经商时成为好朋友,两人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是给自己大头,把少的留给鲍叔牙。虽然其他人都替他抱不平,但鲍叔牙对此从不计较,并主动帮管仲开脱,说他这样做是由于家里太贫困,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管仲而言,鲍叔牙不仅是一生的挚友,而且意味着重要的人脉关系。正是仰仗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才成为齐相。不知道是鲍叔牙为人太善良,还是管仲给他灌过什么迷魂汤,抑或是管仲命中该遇“贵人”,总之怎么都好,鲍叔牙一早就认定了管仲的才能,对管仲那叫一个死心塌地。作为现代经理人,想要成功,就不得不注重挖掘培养自己的人脉资源。  要让管仲弃公子纠而辅佐小白,他心里何尝没有闹过别扭。毕竟齐桓公那边还能得“用人唯贤,不计前嫌”的美誉,而到管仲身上,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被别人戳着脊梁骨骂的事情。还是鲍叔牙出来开导他,“做大事者,不拘小节”。职业经理人就应该以事业为重,老板在的时候不用说,自当尽心尽力,现在他已经彻底垮台,即使转投他人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老板没有了,事业还得干,更何况公司又没倒,只是换了老板而已。你管仲有治国奇才,他桓公有做霸主的志愿,两人合力必能创出一番伟业。在鲍叔牙的悉心劝解下,管仲终于对此释怀,挽起袖子开始专心打拼事业。这种忠于事业的高度自觉,也是一个成功经理人所必备的素质。  当时齐国的环境对管仲很不利。听说齐桓公要用管仲,一想到让那个反革命的家伙咸鱼翻身飞黄腾达,爬到自己头上当顶头上司,当年拥立公子小白的大臣们就气不打一处来。为树立管仲的绝对权威,齐桓公决定斋戒三日,告于太庙,举行盛大仪式,隆重而正式地拜管仲为相,而后又宣谕朝野:“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不仅任职(拜管仲为相),而且认亲(称其为仲父),加上放权(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齐桓公用人的诚意也算是无以复加了。底下的大臣强压着满腹牢骚,虽不敢明着跟齐桓公唱反调,至少也要对管仲奉行“非暴力不合作”政策。  光杆司令可打不了仗,再高明的领导开展工作也要依靠自己的班底,管仲深知这一点:“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所以早在他和齐桓公敲定合作关系之前,就开出了条件,要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五杰”。  具体到个人身上,管仲又是怎么向齐桓公推荐这五个人的呢?  他说:“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蹬,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于成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  他接连用了五个“吾不如”,对隰朋、宁越、成父、宾须无、东郭牙等人的才能,既了然于心,又善于高调承认。一到用的时候,就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实际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管仲的团队观:要顺利开展工作,就不能离开分工明确、协调良好的团队。  我们还应当注意这里一个细节,推荐完这五个人后,管仲又对齐桓公说:“若仅仅是想要治理好齐国,实现国富兵强,用这五个人够了;但若想要成就霸王之业,我虽不是个全才,辅助您达成这个目标还是在行的。”好团队必须有个高明的领导来带,加上前面所说的,这构成管仲全部的团队观。  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这很容易,但是勇于正面肯定,这种气量就难得。同时别看管仲用语谦卑,但丝毫不失自信。前面的五个“吾不如”是为了突出他人的特长,并不是要掉自己的价。自谦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管仲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公司要迅速发展壮大,必须要吸纳不同层面、不同阅历、不同教育背景的各路人才。领导的水平高低,不在于自身的能力有多么超强,而在用人识人的眼光,不一定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而是要充分调动下属的热情和团队的力量,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现代经理人应当时时叩问自己是否养成管仲了这般的智慧和胆识,气量和眼光。  ……

编辑推荐

  1、华语界首部管理学与佛、道、儒智慧相融合的书。媲美曾仕强《易经中的智慧》。  从佛、道、儒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智慧。道家思想在于思辨,佛家思想在于修心,儒家思想在于修身,三者合一,用到企业管理中,便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管理科学。  2、逐层细述道家“管人”、佛家“安人”、儒家“用人”的中国式管理之道。  领导方向决定成功方向,一流管理塑造一流企业。启用“太极”式管理学,“内敛”式用人学,“慈悲”式安人学,三者合一,管一流的公司,带最好的员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带一本书会用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有赠品不错,不过当当股票跌得厉害啊
  •   有空看看增加点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