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拾贝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曾嗣良 著  页数:124  

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 联,多见于学府、书店和孔庙。尽管我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 了。甚至会感到,我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 海岸边不顾海浪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 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 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我的老家在广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广州度过 的。1959年,高考前报志愿,按我自己的爱好和志向,本是想学 文学或历史的。但父母都劝告我:还是学工科好。好在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对电学、力学尤有兴趣。于是,我的第一志 愿选择了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被录取为该校本科 生,并以优等成绩读至毕业。从此,我把电力工程作为自己的终 身专业,而把文学历史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后来,我虽已“奉 命”从政,但仍不改初衷,并延续至今。前些年,我因公出差,曾先后到过福建省的厦门和澳大利亚 的悉尼市。这两座城市都靠海,而城市的人文风貌却差异很大,唯独有一点是很相似的,就是都有很多卖贝壳的小商店,店里陈 列着许多色彩斑斓的贝壳项链,引人注目。由此,我受到启发: 何不把自己几十年来拾得的“贝壳”也串连成项链,既便于保 存,又便于阅鉴呢!于是,我开始筹备出版这本小书。末了,补充说明两点。其一,本文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 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 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其二,另有部分公开发表过的电力技术方面的论文,因 其专业性太强,很不适合多数读者阅读,故未收入本文集。我恳切期待各位读者对本书给予批评和指正。曾嗣良写于昆明银海森林小区 2012年6月

内容概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副劝学的名联,多见于 学府、书名和孔庙。尽管曾嗣良已七十有余,而对这副名联的体会,却是越来越深了。甚至 会感到,曾嗣良活到现在,尚未泛舟出海,只不过是一个在海岸边不顾海浪 没脚,兴致勃勃地捡拾贝壳的“顽童”,从少拾到老,即使拾得满满一小筐 五光十色的贝壳,与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贝壳世界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 一粟。《学海拾贝》是曾嗣良的杂文集。《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 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生回眸一 回眸珞珈感恩无尽二 失去手臂的维纳斯三 怀念哀牢四 不服老的美国朋友五 从老有所为到老有所乐六 忆刘德俊同志第二章 时政述评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讲”教育学习心得二 今日俄罗斯:富国中的穷国三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长治久安四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五 共产党员要勇于实事求是六 必须依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第三章 文明诚信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第四章 经济述评一 区域经济与木桶原理——第三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二 “马太效应”的启示——首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交流论文三 “抹黑”与“贴金”——也谈如何看待小水电四 用系统工程学观点看小水电径流调节五 对我省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几点建议六 云南省应继续大力开发水电七 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八 关于整合玉溪钢铁资源的思考九 “玉烟”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十 别了,小农经济观念十一 烟矿并举增强后劲十二 玉溪邮电方兴未艾十三 破除小生产观念迎接大市场挑战第五章 电力科普一 我们为什么向大电集资二 依法保障电力事业健康发展三 玉溪“先行官”的创业史四 坚实的步伐光辉的历程——《元江电力工业志》序第六章 诗歌、格言诗四首为《睿智风采》代序书赠钱家学清明祭母格言第七章 受访录一 了解才能支持二 治水又办电——访玉溪地区行署副员、水电专家曾嗣良三 撤地设市:人大任重道远——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曾嗣良访谈录四 “引水入城方案是可行的”——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嗣良五 艰难的抉择巨大的发展——访原玉溪地区行署副专员曾嗣良

章节摘录

  一 想起了张家港和悉尼  每当和朋友们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文 明市民的培养问题,而且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两座城市:我国 的张家港市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张家港从一座“农民城”发展为新兴的文明城市,给我留下 了最深印象的,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桩小事。曾有两位记者走在 南京的街头上,无意中发现两位匆匆赶路的女士边走边吃东西,并小心地把果皮纸屑放进一个塑料袋里,直到遇见果皮箱后,才 小心地把它丢进去。其中一位记者说,她们肯定是从张家港来 的,另一位记者将信将疑,上前一问,果真如此。记者问她们,是不是怕罚款,才不敢乱扔果皮纸屑。她们答道:“不是的,我 们在张家港就习惯这样做了。” 这真是一个可贵可敬的好习惯!在悉尼市,闻名世界的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和杰克逊港 湾等,令人流连忘返。而令我最难忘的,是两位不知名的悉尼市 民。我赴澳大利亚考察矿业期间,在悉尼候机时,还有一天半时 间游览市容。我初到悉尼,难免东张西望。走着走着,不小心踩 到了走在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老外”的鞋后跟,与他同行的一 位洋女士与他一起回过头来看着我。尽管他俩的神态是温和的,但我还是有点难为情,赶紧用不熟练的英语向他俩道歉。想不到 男“老外”反而微笑着向我说了声“对不起”。我懵了一下,补 充说,是我走得太快踩了他,他却说不对,是他走得太慢才会被 我踩着。我听后不禁也笑了起来。随后他与我还友好地交谈了一 会儿。这段情景历时不过两三分钟,而悉尼市民文明、友善、幽默 的形象,却像浮雕一样,刻在我的记忆中。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上面两个小小的事例,可以说明一 个深刻的道理:文明市民是文明城市的主体,文明建筑是文明城 市’的载体。两者的关系,有点像演员和舞台的关系。没有精美的 舞台,优秀的演员难以充分显示她们的技艺,相反,舞台再好,而演员蹩脚,那就必令观众败兴了!不过,这个比喻本身也有蹩脚之处。因为舞台表演总是有导 演的,而千百万市民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其文明风貌,则是谁也 难以导演的。如果硬要找一位导演,那就是“习惯”——千百万 市民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互相促进而形成的文明习惯。曾被马克思推崇备至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著名的格 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格言:“行动培养 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我们把个人的性格 扩展为市民的文明风貌,把个人的命运转换为城市的文明进程,那么,培根的这句格言也可用于文明市民的培养。首载《玉溪日报》1998年10月22日第1版 P37-38

编辑推荐

  《学海拾贝》分为:人生回眸、时政述评、文明诚信、经济述评、电力科普、诗歌、格言、受访录七部分。收入的文章、诗歌,绝大部分曾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其中,部分论文还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宣讲过,并获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海拾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