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弯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中国华侨  作者:杨永安  页数:313  字数:230000  

内容概要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失守,南京也岌岌可危。国民党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用巨轮将中央军校的师生急迁重庆。途经武汉时,因迫于形势需要,一部分学生被挑选出来,提前毕业,并被派往湖南桃园县新兵训练基地。其中杜志方等人,很快就显山露水,被当局看中。然而,就在他们将要得到越级提拔时,却悄悄地离开了基地,回故乡苏南寻找党组织,积极投身抗日事业去了。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在江南之滨的沙洲地区建立抗日武装力量。由于沙洲地区不但有日军和二鬼子“和平军”,还有假抗日真反共的“忠救军”,情况十分危急。还有种“看到日本人和新四军都想打”的杂牌武装,非常不好对付。所以,抗日武装力量经历了许多生生死死和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最终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支拥有600多人的钢铁队伍,使沙洲成为联系大江南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同时也为后来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作者简介

杨永安
1942年生,江苏苏州张家港人。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一直在某中央企业工作。历任该企业宣传部文艺干事、室主任、副部长、部长。
1981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分会。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迄今已发表多类新闻作品260余万字,各类文学作品270余万字。其中,短片小说《蛇舅舅和降龙木》在1987年获“湖南省首届儿童文学大奖赛”一等奖,中篇小说《俘虏》在1991年获“纪念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2003年出版了诗集《给天装开关》,2006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野山的葡萄洞》,200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蛇舅舅和降龙木》。
曾任湘潭市文联委员、湘潭市政协委员、湘潭市社科联理事、湘潭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后,任湘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沧海桑田带来的故事
 第一节 一张牛皮纸地图
 第二节 哪里有世外桃源
 第三节 返回家乡
第二章 投奔新四军
 第一节 成了香饽饽
 第二节 红色江南沙洲小组
 第三节 亮相
第三章 在战斗中成长
 第一节 保卫新双桥
 第二节 以牙还牙
 第三节 奇袭乐余镇
第四章 智慧大营救
 第一节 寻找留日学生丁雪山
 第二节 江湖女郎中
 第三节 叶山长一反水了
第五章 飞去又飞来
 第一节 “忠救军”的阴谋
 第二节 上钩
 第三节 “自卫团”上当了
第六章 瓜熟蒂落
 第一节 反击“忠救军”
 第二节 十二圩港又换旗
 第三节 党?主心骨
第七章 中学生之歌 
 第一节 初露锋芒
 第二节 革命的两手
 第三节 拔钉子和打楔子
第八章 兵工传奇
 第一节 筹建修械所
 第二节 黄牛真可当马骑
 第三节 三秒式手榴弹
第九章 风云变幻
 第一节 小季德生
 第二节 血染南横河
 第三节 沙洲武工队
第十章 铁流勇进
 第一节 技术营没戏了
 第二节 小木船斗炮艇
 第三节 北撤之战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南京下关码头。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一艘特殊的客轮载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一千多名教职员工和学员,离开了送行的人群,向西航行。陆军军官学校是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从广州黄埔搬迁而来。这次西迁重庆,是国民党高层的决策内容之——因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已经沦陷,南京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也未必能保得住;军官学校是培养党国精英的摇篮,千万不能落人敌手。船,离码头越来越远,可是,站在每层船舷和后甲板翘首遥望的人们,还迟迟不愿离开。是呀,这么一走,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南京呢?!这时,一个叫申正发的学员从左侧船舷回到了右侧的三。二室,对坐在床上一声不吭的杜志方说:“发什么楞呀?还是到外面去看一会儿吧!”“慌什么?你以为咱们这-去就再也回不来啦?”杜志方望着这位老家也在沙洲的老乡,微微一笑,说:“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回来了!”“有那么容易吗?这小鬼子,狠不得一口就把咱全中国都吞下去呢!”申正发的情绪不好,而且有点悲观。杜志方懒得理他,只是向他做了个鬼脸,就爬到属于自己的上铺去了。他想静躺一会儿,但此时的心情也很乱,于是坐起来,并从包里取出了一张已经有点发黑的牛皮纸地图。这是一张他父亲杜老九亲手绘制,并传给他的《沙洲地区商隋地图》。杜老九本名杜有田。这是因为杜家太穷,世代无田无地,他父亲希望到了他这一代,有自己的田地耕种,所以就取了这么一个很实在的名字。然而,实在的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不是做长工,就是当佃农租种别人的土地,一年到头,辛苦下来,也所剩无几。为了养家糊口,他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因为入伙晚,在十几个人的/J、集团中排行老九,于是后来别人就喊他杜老九。这张地图,就是当年因为贩卖私盐的需要,照着老大手中的那张原始草图,略加修正而绘制出来的。此图西起江阴县城,东至常熟县的浒浦镇,东西跨越三百多里,既有气势地突现了沙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又将该地区的陆路、水路、私盐销售点、集镇和官方设置的缉私哨卡,标得详详细细,俨如一张不可多得的军事地图。这张图,杜志方小时候就见过。图上的长江流经江阴后,不是继续向东,而是被一大片向北突出的陆地挡住了去路。于是,江水只好先向北,拐一个弯儿再转向东南方向,然后流人大海。他问父亲这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告诉他:在明朝以前,长江的人海口就在江阴。因为,过了江阴,水面突然呈现喇叭状,而且,越朝东,水面越宽——离江阴不到五十里,那儿的水面就有七十里宽了。面对汹涌的波涛和迷迷茫茫、水天一色的景象,当地群众早已不将它叫江,而是称它为海了!也就是水面突然变宽的缘故,流水开始放陧速度,不再像从西边来时那么湍急,于是,泥沙开始沉积、扎根。到了明朝中叶,在江阴以东五十多里的海湾里,原先时隐时现的冲积沙洲只有三四个,到后来,海湾退潮时能见到的沙洲竞有三四十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洲越积越高,最终常年露出了水面,于是就有人类在上面繁衍生息。之后又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许多小沙洲互相连接,形成了五、六个较大的岛屿。由于长江的走向是自西向东流,因此,这儿的海岛之间,也形成了三条自西向东,约有三里宽阔的大峡江,以及数条自北向南约有一两里宽阔的小峡江。到了清末民初,江阴和常熟两县的政府,协助境内外财团,招雇民工筑海坝,截断大小峡江的水流,终使这些岛屿与苏南大陆连在了一起,从而使这儿海湾的水面一下子向北退缩了几十公里。于是,也就形成了长江在人海以前所拐的最后-道弯子!对于这种奇特的地理现象,人民群众牛气冲天地说:“我们这儿,是江的尽头,海的开始!”其实,使老百姓牛气冲天的,还不光是奇特的地理位置,因为这儿是冲积陆地,土质肥沃松软,加上海拔很低,即使是再旱的天气,尽管白天土地被太阳晒得很干,但第二天一早,土地又都是湿乎乎的,像浇了水一样,用不着再去抗旱。对于这种天赐的年年能丰收的“夜潮地”,谁见了不眼热呢?所以,这片东西长只有一百多里,南北宽不足八十里的沙洲热土,竟被江阴、常熟和地处苏北的南通等三县,分割管理。这样-来,就不得了啦:由于三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政策不一致,人民群众失去了心理平衡。加上大小峡江筑坝截流后形成的二十多万亩新田水灾多——因为新田的地势明显低于原来岛上的老田,一到雨季,水往低处流,新田又变成了不流动的峡江,人民群众根本无法生活!然而,官僚、地主、土匪,照常盘剥和欺压百姓。这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星星之火,到处燎原。出身于本地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茅学勤和上海附近的革命家陈云,一起在沙洲地区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的组织,公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编辑推荐

《最后一道弯》:紫砂壶长篇小说书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后一道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抗日,抗日的书都爱看!!!
  •   能过来吗,,最后一道弯”
  •   不知怎么评价,和我评论的《向延安》一书来比,相差太远,刚开始还能看下去,后面便没有耐心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