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刘再复  页数:295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7月间,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陈志明先生通过“再复迷”网站向刘再复先生约稿,希望能出再复先生作品系列,第一步先推出“对话集”和“讲演集”。我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刘再复先生。他很感谢出版社,但又觉得困难,因为他正在埋头写作《双典批判——对(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和定稿《李泽厚美学概论》(2006年在台湾东海大学的讲座),无法分心于其他。我虽不忍打破他的“面壁”沉浸状态,但又觉得放弃这一“工程”有点可惜(我曾执教机电工程专业,喜欢用“工程”一词),便提出一个建议,说:“我们可讨论出一些篇目,然后在‘再复迷’网站数据库中下载有关文稿,先建构出两部集子的框架,最后再由您调整审稿”。他欣然同意我的建议,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编辑“只作选择,不可删改”。有些篇目发表在十几年前(如与李泽厚的对话),甚至二十年前(如在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但为了见证真实的认知历程,他自己也不作改动,以便让日后的历史去评说。议定后他让我作为两书的编者,开始工作,先拟出两部书稿的目录。  一旦着手,才发觉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刘再复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于文学评论界就“独领风骚”,访谈次数不下30次,仅《人民日报》社的李辉先生就作过两次访问,一次是在1988年刘再复先生作为第一个被特别邀请的中国学者、作家参加了瑞典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归来之后(访谈录发表于《人民日报》上);一次是1989年初刘再复先生即将赴美国五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之前。后者题为“个人、文学、当代中国的答问”(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篇幅长达两、三万字)。出国后20年中,他周游列国(到过30个国家和地区),于欧、美、亚三大洲中的三四十所大学访问演讲过,有些访谈与演讲已见诸报刊,有的被他自己整理成论文,有的则只录了音而未整理成文字。总之是论题数以百计,内容极为丰富,实在难以全面把握。面对这一困难,幸而见到2007年香港明报出版社编辑的“海外访谈录”:《思想者十八题》。这部453页的书,收录了刘再复先生在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处的一些访谈,给我提供了重要线索。但是,这一方面给我方便,一方面又给我困难,因为我不能照搬此书,只能另找新篇。再复先生也说,《思想者十八题》已交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最好不要重复,只能在不得已时移植若干篇。就在这样的前提与条件下,经过一番搜索,我拟定了两书人选篇目,然后传递给刘再复先生审定,他最后做了些“微调”,并给书分别命了名,对话集为“感悟中国,感悟我的人间”;讲演集为“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  通过这项工作,我阅读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大量访谈录、讲演录,真感到刘再复先生海外的20年里生命充满活力,思想充满活力,语言充满活力。他多次引用美国大散文家爱默生的一句话:唯一有价值的是拥有有活力的灵魂。刘再复先生追求和努力实现的也是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价值。我在阅读中享受到他从海外扑面而来的活泼的思想,广阔的学识,充分个人化的声音。我自己一辈子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埋头于“工具理性”之中,这几年通过对刘再复先生的阅读(此次又作访谈的专项阅读),真受了“价值理性”的洗礼,即向真向善向美的诗意思索的洗礼。  叶鸿基  2009年8月20日于福建泉州  (叶鸿基:大学退休教师,1948年11月生于福建省泉州市,2005年组建“再复迷”网站,自任站长。)  后记  人民日报出版社通过网站向我约稿。我委托网站的负责人叶鸿基教授(原黎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先行编好初步目录后,又收到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志明先生的信函,虽在遥远的海外,我仍然感受到出版社编辑部的诚恳与热情。二十年前,我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几十篇论说和散文诗,也接受过多次采访,现在与出版社重逢,并不感到唐突。  接到约稿的信息时,我正在阅读《李泽厚美学概论》的清样(北京三联版),还有另一部打印稿(《双典批判》)正等着我补充润色,实在无暇再顾及其他,因此只好请叶鸿基先生帮助。没想到他对我的论著言说如此了如指掌,所有入选篇目,他立即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并编排到恰当的位置。让我这个电脑网络的局外人惊叹不已。刚才读了他编好的“对话集”和“讲演集”初稿,除了调整若干篇章之外,别无意见。只是想与读者说,这两书所触及的思想,可视为我的一些论著的导言。如果想深一步了解,还得阅读我的原著。另外,两集中有些篇目发表在十年、二十年前,读后真想作些补正,但为了保持思索的原始风貌,也就不作改动了。  我的海外生活,一面是在东西方穿梭,一面则是在“静”与“动”之间穿梭。在落基山下,我自己构筑了一个象牙之塔,把社会关系简化到只剩下几个朋友,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大于与社会的关系,屋后草地上的主要客人是松鼠和小鹿。但是,为了谋生,又必须到处讲学,奔走于东西方的众多学院之间。一旦出门,除了讲课被学生所包围之外,总是摆脱不了媒体的关注,也无法拒绝一些真诚而有深度的访谈。这样二十年积累下来,竟也呈现自己思想的一角。现在能让这些思虑与国内喜爱人文的朋友交流,自然是高兴的。因此,我要衷心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陈志明先生和其他朋友的推动,也感谢叶鸿基先生为此所做的一切辛勤的工作。  刘再复  2009年8月11日美国

内容概要

刘再复作为文学家,既从事文学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作为思想者,既关怀社会民瘼,又关怀人文取向。出国后二十年来,他游历几十个国家,到过欧美亚数十所大学演讲,眼界更加开阔,演讲内容十分广泛,但都表现出思想的明晰深邃和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所选,虽是其演讲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看到作者对文学、文化、世界、人生的精彩见解,以及他的返回古典、告别斗争哲学、以双向思维代替单向思维、以渐进?怀代替激进情怀等新鲜的大思路。作者曾说,他在海外的一切讲述,都是自身心灵的需求,《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中的演讲录,作者虽纵论古今中外,但都可以看到讲述主体本身的襟怀与格调,尤其是可以感受到讲述者扬弃“教授相”、“权威相”,而以听者平等交流心灵的率真演讲风格。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辑文学的自救
让“红学”回归文学与哲学——在香港三联书店《红楼四书》发布会的演讲(2010)
文学艺术中的天才现象——在香港岭南大学及四川大学、
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2010)
天才难以定义
康德关于天才的概说
天才的两种基本类型
天才的悲剧与壮剧
理解天才,保护天才
文学的自救——在台北“华文文学高峰会”上的演讲(2010)
文学的自性
现代文学自性的觉醒与毁灭
自性的再生与新的困?
文学的自救
文学的提升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在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坛”的演讲(2010)
第二辑我的教育观
教育、美育与人的生命质量——在“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退思日”上的演讲(2003)
我的教育观——安徽铜陵三中的演讲(2010)
伟大的内心律令——在香港北京大学校友会上的演讲(2005)
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在哈佛大学李欧梵退休仪式上的演讲(2004)
最善于自嘲的人
两栖狐狸、四维痴人
丰富多彩的“人生盛宴”
集修养大成的《上海摩登》
一个很好的知识分子
第三辑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命运
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当代文学的命运——在巴黎对中国留学生的演讲(198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角色的变迁——在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演讲(1994)
从“乡村士绅”到现代知识分子
城市知识分子集团的崛起
从城市知识分子到激进革命家
再论“第三话语空间”——在《明报月刊》创办四十周年研讨会上的演讲(2007)
第四辑传统与当代文学
传统与当代文学——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的演讲(1988)
小说文本中的理念变迁——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迈向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1994)
上篇:大陆小说文本中文化?念的时代性变迁
下篇:文学变迁的文化诠释
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召开的“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演讲(1998)
风骨·性情·慧悟——在香港城市大学“华文文学”的演讲(2001)
第五辑返回古典
返回古典——在澳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吟赏国际研究会”的演讲(2001)(摘要)
返回生命——在“返回古典与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2002)
我的六经——在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东海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等处的演讲(摘要)(2005)
中国“尚文”的历史传统——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演讲(2005)
一、“尚文”传统和“尚武”传统的价值判断
二、从制度层面上说,中国的文治制度始于秦而成熟于两汉
三、从思想层面上说,中国的“尚文”传统在先秦诸子时期就已成熟
四、中国“尚文”传统的形成,除?制度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原因、文化心理原因、宗教原因等
五、告别革命,便是告别以暴力手段解决阶级冲突的小传统
六、大传统的现代转化
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坛”的演讲(提纲)(2008)
一、问题的提出:五四运动的概念错位
二、贵族精神的内核
三、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
四、贵族精神失落?的若干精神现象
第六辑大观的视界
美国的意味——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演讲(2008)
阅读地球上巨大的一部活书
草创期的大文化精神是美国强大的根源
美国,意味着一张平静的书桌
美国,意味着一种宽容的空气
美国,意味着一个自由的参照系
用大观的眼睛看香港——在深圳“世界杰出华人会议”的演讲(2004)
双向思维与大时代的基调——在深圳“世界杰出华人会议”的书面演讲(2004)
欲望的权利与欲望的制衡——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演讲(2002)
走出“民族主义"——在香港科技大学“民族主义讲座”会上的演讲(2002)
中国近现代三大意识的觉醒——在台湾联合报系的演讲(1996)
“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时代的变迁
“人——个体”意识的觉醒
阶级意识的觉醒与个体意识的灭亡
作者自跋
附录刘再复著作出版图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什么是天才?尽管过去许多人讲过。但实际上它毕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很难准确地说清。今天我讲这个题目,仍然是“灵魂的冒险”(法朗士语)。而且也只能给天才作些描述性定义,很难作本质性定义。要作本质性定义,也许需要一百年后脑科学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在以往的天才定义中,大约有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是强调天才是上帝派来的,自天而降的,即强调天才的先验性、先天性与神秘性,也可以说是强调天才的神性与魔性及不可知性。所以他们干脆称天才为天纵之才,与人力无关。鲁迅先生《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把天才诗人拜伦等称为具有魔鬼般魅力的诗人,这些诗人具有魔鬼般的反抗性与破坏性,鲁迅很欣赏,他觉得我国的大诗人屈原缺少这种叛逆精神,所以一直不满意。鲁迅这一观点大约受到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影响。弥尔顿在《失乐园》里称赞的正是摩罗诗人。魔鬼性也是天性,也是天才的特征。第二种意思,强调天才是父母给的,即强调天才的遗传性、生理性。一些不信神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认为天才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魔,但是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特殊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说,他们虽是人,但拥有超人的基因或者说超人的秉赋。尼采把人分为末人——人——超人,意思是说,在人类进化的长链条中,天才属于比人进化得更高级、更完备的超人,其脑袋、其神经、其基因均有别于常人。鲁迅受尼采影响,写出《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这两部代表作。前者的主人公狂人属于超人,后者主人公阿Q属于末人。末人是尚未完成进化的人。鲁迅自己从未如此说过,但我们似乎可以这么作这样的解读。第三种意见,是强调天才乃是自己争来的即强调天才的自创性,也就是后天现象。持守这一意见的人,几乎不承认天才的存在。例如鲁迅就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是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在紧张工作。”他只承认后天的勤奋努力。钱锺书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大器从来晚成”,认定伟大人物都不是少年得志而是大器晚成,从来如此,这是规律。我在讲述禅宗、讲述《红楼梦》时说慧能是天才,但我也强调天才的悟性不是凭空而悟,而是阅历而悟,修炼而悟,慧能固然天生有超人的悟性,凭着昕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捕捉禅学的要点,的确非同凡响,但他最后成为划时代的佛门大师,乃是一生不断磨练、不断感悟的结果。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诞生,既仰仗曹雪芹的天赋才能,又仰仗他不怕“十年辛酸泪”艰苦写作的结果。其人格化身,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童年时就说了“男子泥作,女子水作”的天语,但最后的大彻大悟是经历了情感折磨、皮肉痛楚、家道变故等刻骨铭心的经验之后。《红楼梦》哲学的深刻,不在于色空(这一点所有的宗教家都可看到),而在于曹雪芹让自己的主人公像释迦牟尼那样经历了荣华富贵,然后在色世界的顶峰上看穿色世界的空无:自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才是天才抵达的最高点与最深处。第四种意见是强调天才是老师给的即教育传授的结果。鲁迅在“天才与泥土”一文中讲天才,强调的是泥土的作用。没有生长的环境与条件,天才就只能凋谢和死亡。也就是说,天才要紧,培育天才的泥土更要紧。例如学校,如果出现有天分的学生,那么,重要的是教师对这种学生的扶持、保护和培育了。所谓教育,就是泥土之功。学校就是培育天才的土地与摇篮。在上述的四种意见中,前两种强调的是先天,后两种强调的是后天。《红楼梦》的主人公被曹雪芹命名为“神瑛侍者”,如果我们借用来描述天才和泥土,那么,天才乃是神瑛,教师乃是侍者。侍者即服务员。伟大的老师与伟大的编辑,都是伟大的神瑛侍者。20世纪的中国,蔡元培就是一个伟大的神瑛侍者,爱才如命的教育家。在强调先天(天分)与强调后天(勤奋)的争论中,我个人喜欢采取“中道”立场,觉得两者都有道理。我最先接受的是发明家爱迪生的定义。他认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位发明过电灯泡、发报机的大发明家给天才所作的这一经典性定义激励我永远处于不屈不挠的拼搏中,给了我巨大的力量。但是,我今天不是讲述个人体验而是在描述一种大精神现象,因此,我又觉得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对爱迪生公式的修正可能更接近天才的本质,或者说,更接受天才真理。也能更有说服力地描述“天才”这种生存现象。Watson认为,天才确实是百分之一的天才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但不是爱迪生所说的加法,而是乘法。这就是说,两者都极为重要,两者都是天才的根本条件。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生理性前提,也就是说天分是零,那么,后天的九十九乘以零还是零;但如果具有“一”的前提而没有后天的努力,“一”也没有用。后天“九十九”(勤奋度)乘一得九十九,后天“六十六”乘一得六十六,后天“三十三”乘一得三十三,如果后天是懒洋洋的零状态,那么先天的“一”也必将归于零结果。Watson的说法最接近真理,他说明,天才需要具有先天的生理性的前提(“一”),又需要后天的文化性提升,而“提升”过程,舍“勤奋”别无他法。

编辑推荐

《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中国文化整体,具有两大血脉,如同人体有动、静两脉。一脉重秩序、重人伦、重教化。这是以孔孟为灵魂的四书五经和之后的程朱理学,一直延伸到曾国藩、康有为等;另一脉则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生命,此脉以老子、庄禅为灵魂,上可追溯《山海经》,下可连接《红楼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苦难,为什么不会灭亡?这就是中华民族在它的童年时代就有一种伟大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补天、填海、逐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正是把不可能化为可能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从未被艰难困苦的命运所击倒,数千年来终于靠自己的肩膀挑起历史的重担,一直走到被称为21世纪的今天。——刘再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刘再复讲演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再复先生在海内外的部分讲演集,作者提出回归古典,回归我的六经,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像的批评和不满,只不过先生在用另一种形式表现而已。再复先生与世无争,他的休养到家了。
  •   精炼、深刻,对文学和人生的体悟让人敬佩!
  •   不错的,很多观点非常有见解。
  •   喜欢,不错!新视角,新观点。邮递速度快,态度好。
  •   深刻\灵动
  •   读来深有感触
  •   深刻,不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