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马立诚  页数:259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几年前,《历史的拐点》首版上市的时候,青年作家张悦然给我发来一条短信:“马老师,我在上海火车站排队,前面的一个人正在看你的《历史的拐点》。”读者喜欢这本书,总是高兴的事。现在,这本书在书店里找不到了,经常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向我打听这本书。前些日子,一位刚到北京任职的官员通过秘书向我索要这本书,我找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的朋友帮忙,给他淘来一本。幸好,人民日报出版社现在决定再版这本书,也许能够满足一些读者的需要。    走进书店,历史书满坑满谷。同一个皇帝的传记,出了十几种不同的版本,也不新鲜。但是专门描述中国改革史的书籍,却很鲜见。这或许是《历史的拐点》还有生命力的原因吧。当然,更深刻的原因,是当前中国正在持续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革。在这样的时刻,看一看两千多年来老祖宗的改革故事,有哪些经验教训,无疑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此书出版之后,国内两家电视台曾经找到我,要求把这本书的13个改革故事改编为电视讲座。他们说,再讲皇帝的故事没有意思了,讲讲改革,贴得更近。可惜因为我手头事情太多,没有进行下去。不过从这件事看来,人们对于改革的成败,是很关注的。    这几年,中国人思想的一大变化,是渐渐告别了革命,认同改革优于革命。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体会到,那种全输全赢的革命战争方式,中国再也玩不起了。革命总是带有大量暴力和非理性因素,而且革命之后就一定能够实现铲除腐败、公平正义的目标吗?谁也打不了保票。对比一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哪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只有改革。从这里来看,中华民族的生命与生机,即在于改革。    进一步说,改革也有激进渐进之分。现在的中国,提起激进改革,很多人皱眉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渐进改革震荡最小。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固化了渐进改革的意识。然而,历史的回答却不是单向度的。激进改革也有成功的,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渐进改革也有失败的,比如清末从洋务运动到慈禧宪政,中途耽搁太多,一度还有倒退。在大势已去之际,统治者紧急抛出彻底改革的方案,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就改革而言,该加快时加快,该渐进时渐进,一切要依具体条件而定。一味求稳,也可能贻误时机。    按一些学者分析,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掉人“转型陷阱”,渐进改革陷人停滞状态。一些既得利益集团觉得目前的体制最有利于钻空子捞钱。如果退回到计划经济,捞不到那么多钱;前进到法治社会,不方便弄钱。因此,他们企图把目前的过渡形态的体制固化下来,使中国社会长期陷入畸形化:一方面是越来越膨胀且不受制约的权力,另一方面是非规范发展的经济。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对此,很多人抱悲观态度,认为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太大,奈何不得。其实,每个国家每个发展阶段都有既得利益集团,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这里要问的是,既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为什么有的时候改革能够推行下去,有的时候却陷入停滞呢?邓小平发动改革的时候,也有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既得利益集团,他为什么能够推动改革?显然,关键是领导者的魄力、决心、勇气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改革。怎样跨越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本书13个故事提供了不同案例。商鞅很坚决,但是太血腥。他把700多个反对变法的贵族,全部在渭水边上斩首,使改革减少阻力走向成功。北宋宋仁宗也决心改革,重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但是仁宗太软,遇到抵制就首鼠两端,最后向既得利益集团屈服罢黜范仲淹,改革失败。    眼下民间流传“改革和革命赛跑”,这是对改革缺乏勇气的批评与担忧。小到身边的出租车体制改革,大到放开民间金融的改革和官员财产公开申报的改革,多年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就是例子。从1978年起,痛下决心改革才有今天,而今事业未竟,途程刚刚一半,犹需振奋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否则机不可再,难免造成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所警示的那样:“而后人哀之”。    时下再版这本书,希望能对促进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    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自春秋战国到晚清王朝,改革与变法始终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改革是历史的拐点,它的成败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兴衰,它的历程映射着中国跌宕千年的探索与实践。而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是中国当今方兴未艾的改革不可或缺的参照。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次改革变法,用现代的文笔加以细致描绘,以独到的见解进行突破性解读,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改革家和改革史实用故事性的笔触娓娓道来,立体而生动地梳理了中国改革的历史脉络。中国改革史在作者笔下,如同扇面一般徐徐铺开。
  同时,《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将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西方同一时期的改革加以对比,以古鉴今加以中西相较,更具启发性和创新性。

作者简介

  马立诚,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社会改革研究,出版《交锋》(合著)、《呼喊》(合著)、《你投谁的票》、《天启七年》、《大突破》、《历史的拐点》、《交锋三十年》、《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等著作16本。
  1999年,被美国《亚洲周刊》评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50位人物之一。
  《交锋三十年》获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书籍目录

雷颐、马立诚对话录(代序)子产支持舆论监督    英雄出少年    铸刑鼎    郑国换了天地     子产不毁乡校颂商鞅大变魔术记    把绸子抖开      董事长秦孝公    改革研讨会    要大炮还是要黄油    镇压反对派    威猛新秦    改革付出生命代价    商鞅的“法西斯”行径赵武灵王改穿“西服”    四面楚歌    “西服”的优势    李鸿章怎样看服装改革    改革预热    服装激辩    改穿“西服”是历史转折点  乌托邦改革家王莽    贵族里的孤寒    王门新秀    仕途重挫    儿子为奴隶偿命     王莽的“社会主义”    民选皇帝    两项重大改革    混乱导致败亡旋风改革家元宏    虎父犬子    迁都恶斗    改穿汉服      改说汉话    改用汉姓唐代中叶的双星陨落    历史这只大手    神童与帅哥      唐代宗:“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闪着金光的自由盐粒    市场之神        唐代中叶的格林斯潘      专案组组长得罪人    杨炎初试锋芒    两税法横空出世      刘晏屈死,天下喊冤    杨炎重蹈覆辙    “二王八司马"的146天    毛泽东关注“二王八司马”    余秋雨做了一个梦    中唐两个奇人      新锐干将——刘禹锡和柳宗元    顺宗登基    改革出手    攻坚白刃    最后摊牌    宦官的清算    韩愈的刻薄和白居易的厚道    “八司马”的归宿    教训何在范仲淹:一家哭还是万家哭    贫困生范仲淹    宋仁宗决心改革    跑官买官的太多    一家哭还是万家哭    激进的欧阳修王安石在哪里摔了跟头    宋神宗头疼    变法,变法    千古三怪王安石    争论最大的三个法    全面出击    强兵和科举新政    恶斗与撕裂    恐怖的内讧    悲剧所在    今天又回到了南宋吗?    王安石时代的西欧张居正的清凉界    张居正的美学    铜墙铁壁:北部边防的黄金时光    金三角铸成一代权相    问责风暴和驿递改革    清查土地,推行一条鞭法    改革者的专制    人大火如入清凉界洋务运动的是与非    内外交困    “汉奸”魏源    马桶VS洋炮    1861:洋务引擎开转    洋务派和顽固派    军事工业四大骄子    民用工业五大亮点    首派留学生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昭雪    建设近代海军    国有还是民营  菜市口喋血:光绪的“罪与罚”    “腥气凝新鬼”      转石效应      “大事还是我办”    光绪和拉斯科尔尼科夫    剃刀边缘103天        惊心动魄白刃战    慈禧迫害名单    慈禧为何没有废掉光绪    光绪自学政治学博士?     “希望之星陨落”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    艰难起步    康有为、梁启超和英敛之    潮流高涨    立宪派与革命派激辩    慈禧政治生涯的高峰    开天辟地的地方议会    四次大请愿        资政院:首次制约中央政府    自杀式爆炸:皇族内阁和铁路国有    《十九信条》何不早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改说汉话 和服装改革相比,改变语言要困难得多。虽说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靠拢是古今皆然,但语言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闹着玩的。五四之际,鲁迅、钱玄同等人想废除中文,改为拼音文字,结果闹了场笑话。谁都知道,绝改不了。但是元宏居然破天荒做到了。原因之一是中古时代北魏皇帝残忍粗暴,威权很大。一声令下,哪个不听,是要灭九族的。二是鲜卑族毕竟人口不多,改革基本面不大,成本相对较低。 其实,鲜卑人开始崛起之际,要求汉官讲鲜卑话,那时候所用的汉官不多。即使如此,朝廷上也是汉话和鲜卑话杂用,障碍极大,朝廷不得不设置名为“译会使”的翻译,行政效率打了一半折扣。后来北魏扩张成功,疆域辽阔,鲜卑人成了少数,从上到下语言不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头脑清楚的元宏力主改弦更张,废弃鲜卑话。 当然,元宏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们在迁都一幕中已经看到,在导演才能方面,元宏比目前国内某些大片导演的本事更大,能把假戏演真,不至于在演出过程中穿帮露馅,让观众发出不齿的笑声。除此之外,元宏还是一位刚柔相济的思想工作者。 服装改革之后半年,495年6月的一天,元宏又和他的大臣聊起来了。 元宏问:“你们是希望我远追商朝、周朝呢,还是希望我连汉朝、晋朝都不如?” 大臣们回答:“臣等愿意陛下超越所有前代君王!”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 大臣们昕出点音来了,不知元宏下一步又要干什么,只好惴惴不安地抽象回答:“愿陛下圣政日新。” “那么,是只图当前混得下去呢,还是要传给子孙万代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答道:“愿百世相传。” “好,大家思想统一了。既然如此,必须加快改革,谁也不能违背!” 大臣们众口一词:“上令下从,谁敢违背?” 元宏把锅盖揭开了:“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我今天说一说‘言’的问题。现在我决定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中原汉话。”元宏看看大臣们惊愕的表情,慢慢说道:“当然喽,三十岁以上的人,改起来也难,可以放宽要求。但是三十岁以下的,必须马上学习说汉话,不得有误!如果故意违背我这个命令,就要降级或者撤职。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臣们已经被元宏旋风式的改革弄晕了,多少也习惯了。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君主志大气高,说一不二,只能顺着来。于是都低声回答:“一定贯彻陛下的指示!” 元宏又说:“我曾和李冲商量过改说汉话的事。你们猜猜李冲怎么说的?他说,四方之人,口音不同,没法说谁的好。干脆,皇帝说什么话,就作为正音好了。李冲说这话不动脑子,光拍马屁,一点不负责任!”元宏把头转过来冲着李冲说:“应该叫御史把你拉出去!” 李冲吓得连忙摘下帽子:“臣罪该万死!” 元宏说:“如果谁认为我说得不对,可以当面提出来讨论。我最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朝廷上遵旨,私下里抗旨!” 元宏的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在鲜卑人陆氏家族(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成的汉族姓氏)中,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族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就是在元宏下令改用汉语之后翻译的。 改用汉姓 改说汉话之后半年,急性子元宏又发大宏愿,要鲜卑人改用汉姓了。 鲜卑人的姓氏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贺楼、步六孤、丘穆陵等。 496年正月,元宏颁布诏书说:“北方人把土称为拓,把君主叫做跋。我们北魏也是黄帝的后裔,以土为最尊贵,所以叫拓跋氏。土为万物之元,拓跋氏改姓元氏。诸位大臣的复姓都要改为单音汉姓。” 元宏首先带头,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元宏原名拓跋宏。本文使用的元宏,即为改用汉姓之后的名字,其他皇族的姓也改为元姓),定为最高门第。 接着,把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把独孤氏改为刘氏,把步六孤氏改为陆氏,把贺赖氏改为贺氏,把贺楼氏改为楼氏,把勿忸氏改为于氏,把纥奚氏改为嵇氏,把尉迟氏改为尉氏,以上八姓是北魏功勋之家。 当时北方汉族有四大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元宏指定,鲜卑族的八姓与汉族四大门第地位相同。 元宏将鲜卑族的一百多个姓氏改为汉姓,改姓后的地位与汉族的不同门第互相对应。元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他带头将汉官李冲的女儿立为皇后,还让自己的弟弟娶汉族世家女子为妃。 元宏这些眼光远大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双赢。就促进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而言,元宏真可以说是千古奇人,居功至伟。元宏的改革内容不止于此,限于篇幅,不能尽述。但上述几条改革措施,有一条能做到已属不易,元宏却能在较短时间内一一实现,惊心动魄,势如破竹,若有神助,可谓奇迹。这是很难为后人复制的。471年,元宏5岁时就受父亲禅让,当上了皇帝。490年,担任监护职责的冯太后去世,24岁的元宏开始独立执政,这以后,掣肘不多,元宏大权独揽,天资聪明,文武兼备,意志极为刚强,这些都是他推动改革的有利条件。

编辑推荐

《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编辑推荐:中国历史悠久漫长,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都获得成功,但是十几次大的政治改革基本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谜。以至于有人说:中国人可以屈从暴力,但是却不能进行制度创新。真是这样吗?纵观世界,日本有明治维新,英国有宪章运动,这些改革都彻底改变了其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中改革的成败得失,对我们今天的文明进程很有益处。马立诚编著的《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从此点出发,梳理了中国历史两千年来十三次有影响力的社会改革,详细剖析了历代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培根云:“读史可以明智。”信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拐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中国历史改革变法就这几个人,看看马立诚是怎么分析的。
  •   这本书对中国历代变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不足之处就是对桑弘羊和刘晏的变法论述得比较少、、希望修订版有所改变吧
  •   历史上的改革评说 有值得借鉴之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历史的拐点 很不错的一本书
  •   以史为鉴,对我国当前推进的改革大业有所启示。但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悲剧不再重演。
  •   买此书是为了与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对照阅读,两书内容有重叠之处,想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另一角度谈改革问题的。
  •   一直不了解改革为何物,看看再说
  •   很早就把电子版本的看了,而且在电驴下载了Mp3版本,就是希望有一本纸质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以后好好品味历代改革。发现比网易读书讲解的详细。超赞。
  •   这本书特别好 尤其对于高中生 再尤其对于高二下正学选修1改革的童鞋
  •   以历史为镜子
  •   历史老师推荐的,应该不会错~
  •   马立诚的书,写的不错,学习学习。
  •   故事选的很到位,内容很精彩
  •   作者的观点有些还值得商榷...
  •   近代写的比较详细
  •   非常有趣的书,值得一读!
  •   作为高二理科生都认为好
  •   尤其最后结尾处,让我重新认识辛亥革命。推荐一读。
  •   不错的一本书,很好看。
  •   历经动荡的中国人将民族的生机与未来寄托于改革,当代中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已逾30周年,卓有成效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与人民生活。当代中国是几千年历史的延续,当代改革大业亦与中国改革史一脉相承。欲了解当代改革事业者,必观照历史中国的改革实践。
  •   从八种思潮到改革变法,马先生的编写选题,可以窥见其的社会视野这本书在这个时代来临,可谓来的时候之前看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一书,主要讲的就是晚清戊戌变法而现在此书讲历朝历代的重要变革改革史事汇编整合解析成书本身就提供给作者一个纵向了解的维度然后翻阅这本书,深度还是有的,可读性也较高不是空泛立论,泛泛而谈之流而是有见地有深度有侧重的书,感觉真不错的
  •   不错的书,值得推荐给大家。
  •   内容还可以,文字粗了点
  •   字迹清楚。应该不是盗版
  •   书的质量还可以,就是卖家不讲信用,说好了给发EMS的,结果发的是圆通,真是不给力,早说不能发EMS我就不买了呢
  •   希望读书历史能让人明事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