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政委传奇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宋国涛  页数:409  

前言

政委,全称是政治委员。政委是军队的政治主官,是教育和管理部队的灵魂式人物。思想教育看起来似乎与打仗无关,因为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展示的多是统帅部里的运筹帷幄,是弥漫硝烟中的斗智斗勇。在一般人看来,司令员、军长、师长等军事指挥员,才是战场上的主角,重大军事决策也都是军事指挥官说了算。其实,在人民解放军这支队伍里,政委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政委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为军队创设了政委制度,实行“军政双主官制”,政委与军事指挥员共同为部队的最高首长,但两者各有侧重。军事指挥员主要谋划作战行动,需要的是策略、谋略和韬略,而政委主要考虑人员组织管理,开展思想教育,全面掌控部队,需要的是智力、魄力与魅力。    军事指挥员在作战指挥上当然讲服从,而且是绝对的服从,也就是要树立一种威信,这种威信有时是不讲道理的,因为有句话叫“军令如山”。确实,战场上的指挥员就是要有一副很严肃、很刚性的姿态。    政委在思想教育上也讲服从,但这种服从是通过思想渗透而发挥作用的。勇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被比喻为“钢铁战士”,但他们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欢乐、也有痛苦。政委就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疏导和教育,将这些思想、情感与智慧,化作战场上的战斗力。    我军的各级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同属部队主官,两者是相互配合、亲密合作的“搭档”关系,每场战役、每次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高超的军事指挥和卓越的政治工作。本书描绘的政委的精彩故事,也充分展示了军事指挥员的巨大作用,颂扬了军政主官的密切配合。    在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委员,如邓小平、谭震林、谭政、萧华、薄一波等,都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事迹已通过各种书籍、报刊和影视作品广为传颂。因篇幅所限,本书只收录了我军政治工作者这个优秀群体中的十四位政委,他们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辉煌战绩和赫赫威名不断被后人传诵和赞扬。    罗荣桓、黄克诚、王平、韦国清、杜平、薄一波、谭震林、谭政、萧华、余秋里、刘志坚、朱良才、李志民、唐亮等是我军十四位著名的政委,他们从轰轰烈烈的伟大战争中脱颖而出,有的参加过著名的“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曾经历漫漫的长征;有的参加过北伐战争,聆听过“南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有的纵横在雪域丛林,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讨军阀、反“围剿”、打日寇,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着新中国的建设,或亲自带兵征战沙场,或鼓动宣传,出谋划策,以自己壮丽的人生和聪颖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多次担任政委这一重要职务,他们非同寻常的人生阅历展示了政委这一角色的足智多谋和丰富多彩。    十四位政委英名远扬,故事广为流传。本书选取的是他们战斗生涯和人生经历极富传奇性的精彩片断,他们成长的故事,他们战斗的历程,具有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读起来令人兴趣盎然。本书能够使读者了解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辉煌历史,走进十四位政委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极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曾经参考了大量的军史战史资料、将帅回忆录等公开出版的各类图书,有些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有些也可能有所遗漏,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谢意。因本人水平有限,加之占有资料还不够丰富,书中错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政委,全称是政治委员。政委是军队的政治主官,是教育和管理部队的灵魂式人物。思想教育看起来似乎与打仗无关,因为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展示的多是统帅部里的运筹帷幄,是弥漫硝烟中的斗智斗勇。在一般人看来,司令员、军长、师长等军事指挥员,才是战场上的主角,重大军事决策也都是军事指挥官说了算。其实,在人民解放军这支队伍里,政委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政委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为军队创设了政委制度,实行“军政双主官制”,政委与军事指挥员共同为部队的最高首长,但两者各有侧重。军事指挥员主要谋划作战行动,需要的是策略、谋略和韬略,而政委主要考虑人员组织管理,开展思想教育,全面掌控部队,需要的是智力、魄力与魅力。
政委在思想教育上也讲服从,但这种服从是通过思想渗透而发挥作用的。勇士们战场上冲锋陷阵,被比喻为“钢铁战士”,但他们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欢乐、也有痛苦。政委就是通过卓有成效的疏导和教育,将这些思想、情感与智慧,化作战场上的战斗力。

作者简介

宋国涛,1965年生,河南开封,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在北京某研究单位担任研究员,并任高等院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军事人物、国家安全及国际问题研究工作,撰写国际反恐、国内外军事历史人物著作20余部,代表作品有《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纪录》、《十大参谋长》、《十大上将》、《十大中将》、《十大少将》、《民国总理档案》等等。

书籍目录

政工巨匠 罗荣桓
 一军中党代表
 二激动人心的宣誓
 三把毛委员请回来
 四当上纵队政委
 五标语也能杀伤敌人
 六开辟鲁南根据地
 七毛泽东说“荣桓县个老实人”
 八政治与军事,两手都过硬
 九人关总动员
 十一个苹果的故事
 十一与将帅交往轶事
 十二沉痛的悼念
军中傲骨 黄克诚
 一初次当政委
 二在彭德怀麾下战斗
 三在打“AB团”中坚持原则
 四都是眼镜惹的祸
 五与王平的生死之交
 六建议恢复政委制度
 七转战苏北抗日战场
 八决胜两淮战役
 九力主挺进东北
 十创立根据地是关键
 十一不肯附和毛泽东的意见
 十二主持军委工作
 十三心系普通农民百姓
 十四临终时刻的高风亮节
足智多谋 王平
 一撒传单走上革命路
 二阴差阳错丢了政委职务
 三痛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四长征途中两次护送毛泽东
 五要机枪干什么?我要人!
 六四次出击,满载而归
 七两度改名
 八与毛泽东“讨价还价”
 九智斗国民党县长张仲孚
 十刀下留情
 十一与妇救会主任喜结良缘
 十二威风凛凛的平原游击队
 十三神仙山突围
 十四累死心爱的战马
 十五开展新式整军
 十六朝鲜战争压轴戏
壮乡战将 韦国清
 一艰苦砺练中成长
 二长征路上建奇功
 三誓死保卫中央机关
 四山子头自卫反击战
 五痛击穷途末路的韩德勤
 六征战在淮北
 七千里驰骋淮海战场
 八发起福州战役
 九国际主义战士
 十奠边府大捷
文韬武略 杜平
功绩彪炳 薄一波
正直刚烈 谭震林
书中大将 谭政
军中秀才 萧华
独臂将军 余秋里
机智果敢 刘志坚
栋梁之才 朱良才
文武全才 李志民
智能兼备 唐亮

章节摘录

一  军中党代表    罗荣桓是湖南衡山县(今属衡东县)人,1902年11月26日出生,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背叛了自己的封建家庭,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遣罗荣桓等400名忠诚坚定的学生,到各县担任农运干部,罗荣桓被派往鄂南的崇阳、通城一带从事农运工作。    “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罗荣桓就是“秋收起义”的参加者。参加“秋收起义”之前,罗荣桓是一个书生,曾在青岛大学求学,但他上过的唯一同军事沾点边的课是拳术,这门课的教员姓孙,曾在张宗昌部队当过教官。不过,当时罗荣桓对此并无兴趣,他拳术没有学会,对军事也基本上是门外汉。可是,参加起义军之后,当时的斗争形势却立即将他推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对部队的那一套,从战场到操场,从列队出操到内务管理等,尤其是部队的政治工作逐渐地熟悉起来,直至成为共和国元帅,成为一名军队政工巨匠。    “秋收起义”前夕,罗荣桓担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的党代表。通城是湖北省南面最突出的一个县,东临江西修水,西界湖南临湘,南接湖南平江。幕阜山横亘于县南,像一道天然屏障,成为湖北同湖南、江西的天然界线。    罗荣桓到达通城后,首先开始进行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这是罗荣桓第一次从事武装动员工作,也是他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开端。因为农民生怕被打倒的土豪劣绅回来进行报复,积极分子都愿意武装自卫,加上从当地武装那里获得了不少枪支,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一开始比较顺利,上千名农民报名参加了自卫军。然而,这支队伍并不巩固,不久在和当地民团的战斗中被打散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罗荣桓认真总结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心把这支队伍重新组织起来。    正当罗荣桓在通城忙于组织农民自卫军时,传来了“南昌起义”的消息。又过了不久,上级派人来通城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决定和湖北省委的“秋收起义”计划。湖北省委计划以农民运动开展得最好的鄂南区作为重点,要求各地党组织立即散发标语传单,领导农民抗租抗税,打倒土豪劣绅;搜集武器,成立农民自卫军;制作旗帜标语,准备在9月10日以前开始起义。    根据湖北省委的部署,罗荣桓研究了如何组织农民自卫军攻打通城的问题。罗荣桓利用原崇阳县民团改编而成的崇阳农民自卫军的力量,智取通城,不费吹灰之力,活捉了守卫通城的民团首领刘秀坡,缴了民团的枪。接着,罗荣桓立即在通城县衙门口召开了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成立大会,宣布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正式成立,王武扬任自卫军总指挥,罗荣桓任党代表,刘继宋任参谋长。自卫军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是通城农军,大队长肖力;二大队是崇阳农军,大队长叶重开。成立大会结束后,自卫军的干部们又研究了具体分工。队伍里缺一个管账先生,大家感到罗荣桓是大学生,建议由他兼管财务。罗荣桓一贯不善于理财,也不喜好理财,但考虑到这是革命的需要,仍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于是,他除了做党代表外,又兼管着一只盛钱的小箱子,他走到哪里,就把这只小箱子提到哪里。    农民自卫军组建后,罗荣桓率领这支队伍到达修水,这支农军被编为秋收起义军暂编第1师师部特务连,罗荣桓任特务连的党代表。从此,罗荣桓参加和领导的通城暴动汇人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洪流。    罗荣桓等到达修水时,中央特派员、全权负责湖南“秋收起义”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知道了暂编第l师的情况,随即在安源张家湾召集会议,决定以暂编第1师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作为“秋收起义”的主力。起义军的第1团和第3团建制不变,又将安源工人纠察队及萍乡等地农民武装编为第2团。    按湖南省委的起义计划,9月9日各路大军同时开始行动。第1团攻平江,第2团取萍乡、醴陵,第3团打浏阳,胜利后,向西发展,然后以长沙工农起义为内应,相机夺取长沙。起义的口号就是“第三次攻打长沙”。9月8日,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携带中央关于湘赣“秋收起义”的指示回到部队。9月9日清晨,师、团、营、连各级都打起了新制作的红旗,旗帜中央是黄色的五角星和镰刀、斧头、枪的图案,战士们发了印有镰刀、斧头、枪图案的红袖章。    “秋收起义”打响后,罗荣桓率领特务连随师部行动。这时,已经过了中秋。山区的早晚,虽然有了凉意,可白天仍然非常闷热。山中草林丛生,蚊子大而多,许多战士染上了疟疾。部队无医无药,病号也只好硬撑着行军。沿途村庄不多,人烟稀少,经常寻不到粮食,只好顿顿以南瓜充饥。有些人吃不了这个苦,有些人经不住失败的考验,一路上纷纷开了小差。罗荣桓走在队伍的后面负责收容,他和大家一样饥渴劳累,但仍然坚持帮病号,帮掉队的战士背枪,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可是,这一支小小的起义部队,在强大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究竟要到哪里落脚,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才能坚持下去,罗荣桓和大家一样,此时也心中无数。无论是他的模范作用还是严密监视,都未能遏止开小差之风,而这正是当时包括罗荣桓在内的许多干部十分焦虑的问题。    起义之后的9月19日,部队到达文家市。师部和第1团原有2000多人,这时只剩下几百人,罗荣桓率领的特务连还剩下七八十人。毛泽东建议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绕过萍乡向罗霄山脉转移,以保存武装力量,总指挥卢德铭表示同意。部队从文家市出发,罗荣桓带领特务连当前卫,转向东南,第1团在芦溪附近遭敌人伏击,部队仓促应战,伤亡很大。在这危急的时刻,卢德铭挺身而出,带了一个连占领了路旁一个高地,掩护部队冲出了伏击圈,但卢德铭却不幸中弹牺牲。    罗荣桓怀着悲愤的心情继续带领部队转移,进入武功山区后,终于摆脱敌人的尾追,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    三湾地处湘赣边界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交界的地方,由陈家、钟家、上李家、下李家和三街组成,合称三湾,在山区算是一个较大的村子。然而,真正使这个偏僻山村闻名遐迩的,却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P2-4

编辑推荐

在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委员,如邓小平、谭震林、谭政、萧华、薄一波等,都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事迹已通过各种书籍、报刊和影视作品广为传颂。宋国涛所著的《红色政委传奇(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大政委征战纪实)》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者这个优秀群体中的十四位政委,他们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辉煌战绩和赫赫威名不断被后人传诵和赞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色政委传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法宝
  •   正版的,不错,希望多搞点活动,再便宜点
  •   父亲喜欢的书!
  •   粗略看了下还不错,字迹也算清楚,挺厚一本,至少不亏。(*^__^*) 嘻嘻
  •   孩子喜欢历史类的书。
  •   书的质量印刷的不好,其他的还行。
  •   关于政委的书籍还是第一次看到,帮朋友买的。他在机场候机大厅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想研究一下,所以帮他买了。
  •   本书的内容尚可,但是错字连篇啊!因为先看了其他两本等看到此本时已过了换货的时间,只能作罢。在亚马逊买了好几年的书,第一次买到质量如此差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