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国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任仲文  页数:304  字数:280000  

内容概要

任仲文主编的《十年中国(十六大以来改革发展历程)》回顾10年风云激荡中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影响深远的探索,以凝聚我们的力量、增强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的成就、赢得新的光荣。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转型十年:中国理念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一
转型十年:中国理念
人民日报评论员
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一
人民日报评论员
发展观嬗变的重大突破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二
任仲平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
深度阅读
吉炳轩
坚定不移走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孙春兰
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王珉
始终持五个统一加快辽宁全面振兴
刘奇葆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虞云耀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延伸阅读
十六大以来经济质量不断提高新启示
十六大以来两轮宏观调控新启示
第二篇 改革十年:中国探索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二
改革十年:中国探索
人民日报评论员
制度文明的时代创新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三
人民日报评论员
战略机遇期的精彩答卷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四
任仲平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度阅读
韩长赋
在科学发展中开拓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蔡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开拓前进
袁贵仁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孙政才
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李鸿忠
加快构建战略支点挺起中部崛起脊梁
张春贤
坚持“五个始终”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延伸阅读
十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第三篇 挑战十年:中国精神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三
挑战十年:中国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五
任仲平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任仲平
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信心”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任仲平
续写“成功、精彩、难忘”的新篇 章
——写在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之后
深度阅读
罗志军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奋力推进“两个率先”
苏 荣
用苏区传统精神推动江西科学发展
延伸阅读
中国共产党思想历程
第四篇 崛起十年:中国贡献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四
崛起十年:中国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六
任仲平
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
国纪平
坚定自信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举行之际
一深度阅读
王晨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示中国
蔡赴朝
用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赵乐际赵正永
积极参与欧亚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_延伸阅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述评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巨大
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的中国作为
第五篇 刨新十年:中国智慧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五
创新十年: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社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深度阅读
姜异康
让创新型人才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
周 强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学发展
万 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白春礼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柳斌杰
加强版权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延伸阅读
自主创新迈大步
——“中国精度”、“中国跨度”、“中国深度”
第六篇 奋进十年:中国品格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六
奋进十年:中国品格
人民日报评论员
颂扬时代楷模我们责无旁贷
人民日报评论员
让“最美”之花盛开
人民日报社论
书写我们时代的精神史诗
深度阅读
赵洪祝
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
申维辰
改革发展和宣传思想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
延伸阅读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十七大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果丰硕新华社记者

章节摘录

  三、必须始终坚持优化投资结构与促进内生增长相统一  有效投资不足是辽宁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必须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从现阶段看,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地调控和引导投资,促进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仍是辽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实际上,重视投资拉动与促进内生增长并不矛盾。一方面,辽宁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社会建设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增加这些领域的有效投资,有利于提高发展承载力,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促进内生增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促进内生增长,需要以合理有效的投入为支撑,大力提高经济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加快培育以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  在当前产能过剩以及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条件下,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投资导向机制。一要着眼于扩大内需和加快经济转型,在积极促进消费的同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投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领域,投向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农业农村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区经济。二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产业化项目,推动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三要着眼于补足“短板”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知识经济型新产业,推动辽宁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四、必须始终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相统一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关键任务。辽宁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集中力量建设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产业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逼近35%,但体量偏小、结构不佳,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当前,辽宁虽然总体上已步人工业化中后期,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相当突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交织、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存的产业格局,决定了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辽宁实现产业规模和结构水平“双提升”的必然选择。因此,辽宁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同步做好增量调整和存量优化两篇大文章。用新产业代替旧产业是升级和调整,产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也是升级和调整。一方面,要依托增量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增创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存量,不断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做优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富有辽宁特色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年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必须知道的事情必须知道的事情必须知道的事情
  •   为了写论文买的,刚拿到,稍微看了一下,写的很细,有利于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   文章很好,值得好好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