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图传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黄乔生  页数:228  字数:1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高度的自省意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早逝,没有留下一部自传。不过,即便寿命更长一些,他也未必愿意写自传。他曾谦虚地说,世上像他这样的人很多,要都做起传记来,天下的传记怕要塞破图书馆。但因为应别人约请,他也写过简单的自传。例如,应《阿Q正传》俄文译者王希礼(瓦西里耶夫)之约写过一个“传略”,附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的后面。后来,在上海,青年作家柔石根据这篇文字整理补充,经他本人修订,称为《鲁迅自传》,所述经历止于1930年: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入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934年,鲁迅和茅盾应美国人伊罗生之托选编一部题名《草鞋脚》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鲁迅应编者之约,为该书写了一个小传,但比1930年那一个更短,只在后面加了一段,介绍自己在广州、上海的生活情况:“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鲁迅的一生,虽然不像社会活动家那样交游广阔,但他的阅历也算是很丰富的。他在世的五十多年,即所谓“清末民初”,正是中国近现代的大转折期。他经历的事件,如变法、出洋留学、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等等,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他所受的教育,中西兼有,学科则从地学、医学到文学,涉猎颇广。即就文学一方面而言,他渊深博雅,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气。他创造性地开拓了文学新领域,白话小说和杂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除上述简略的自传外,鲁迅还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称作“回忆记”——写的就是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细节丰富,叙述生动。其他散文中,也时时有自己的事迹,例如谈第一本小说集创作缘起的《呐喊·自序》,谈第一本文集来龙去脉的《写在坟的后面》,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谈所谓“大内档案”》,谈自己参与办刊物的《我和语丝的始终》,回忆小时候在家乡看戏情景的《女吊》,叙述经过香港时奇特遭遇的《再谈香港》,等等,都有生动的自传材料。甚至在小说中,也不乏自叙成分,例如《伤逝》、《弟兄》、《孤独者》、《在酒楼上》等的人物身上有他自己的影子,有些他本人承认,有些经亲朋好友指认。此外,他的一些怀人篇什,自然也会写到自己,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是他的传记的好材料。    但自叙和后人所做传记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自叙或曾亲炙其人者的回忆有其优长,自不待言,而后人所做传记,因为时间久远,可以对材料进行客观的研究,形成别样的视角。鲁迅自做“传略”,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有些地方竟付阙如,难以让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例如,鲁迅说他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但经了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有一时寄住在亲戚家,竟被称为“乞食者”。那么回家以后靠什么生活呢?“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口气中似乎是他自己到处去寻找,而实际情况是南京的水师学堂中有一位本家的叔祖,将他招引而去的;在东京,提倡新文艺的计划失败后,鲁迅“又想往德国去”,具体情况是怎样,也不清楚;在日本期间,他究竟加入“光复会”没有,后来有些传记给予肯定的答复,然而他自己却从没有确凿地写下来;他从日本回国,是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这里语焉不详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别的人”是指周作人和他的日本妻子,写自传时鲁迅已与周作人决裂,写明原委既不厚道,又有所不便;鲁迅从北京到厦门,自叙说是“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的,但他离开北京时,并没有“逃”的迹象,至于离开的原因,鲁迅说几个学者到政府那里说他不好,政府要捕拿他了,说得不够具体,而且后来也难以找到确证。此外,如他和二弟失和及其原因,自己的婚姻状况和在上海的家庭生活等等,都没有涉及。既然是“传略”,作者当然可以有选择的必要或便利。    这些有赖于后来研究者和传记作者精心考证,加以补充。    当然,后人所做鲁迅传记,也自有其问题。例如有传记说鲁迅在上海遇到白色恐怖,同国民党当局展开围剿反围剿的斗争,著作都被禁止,就说得过重了——鲁迅本人只是说1926年以后的著作被禁止。假如全部被禁止,鲁迅怎么养家糊口呢?至于为了塑造鲁迅的革命形象,断言鲁迅参加了革命团体“光复会”,更缺少实证材料。同时代人的印象记、回忆录,虽然提供了丰富生动有趣的材料,可补自传的不足,但这些材料需要辨证,不能一味信从。    传记作者的任务,是对大量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描绘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真实的人物形象,虽然完全的客观真实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状态。为鲁迅作传,还有一条颇为重要,就是把鲁迅当人而不是当“神”看待。人们都明白、赞同这道理,但做到做好却很不容易。因为既然要为一个人作传,就势必特别关注其人,挖掘他的生活细节,熟悉他的思想观念,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只要不是事先怀着偏见的,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就免不了对写作对象产生同情,对其思想观念发生认同,不知不觉地出现“拔高”乃至“神化”的倾向。    本书结合鲁迅本人的“自叙传”,参阅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叙述史实为主,辅以简要的解说,并以图片作为文字的补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简明的了解鲁迅的途径。承北京鲁迅博物馆资料室、陈列部诸同志提供图片,中央编译出版社冯章先生精心编校,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水平有限,错误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乔生    2011年7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高度的自省意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图传(精)》以图文并茂的手法详细叙述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全书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是一本实用的人生导师及提高素质教育的优秀读物。
《鲁迅图传(精)》的作者是黄乔生。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童年·少年
水乡
诗与画
乐园
三味书屋
家庭变故
父亲的病
第二章 新学
走异地
留东洋
科学·爱国
学医
婚姻
“新生”
学问·革命
第三章 沉默期
教员
辛亥革命
官员
第四章 呐喊·彷徨
《新青年》
代表作
思想者
兄弟离散
第五章 爱情·革命
爱情
教授
革命策源地
怎么写?
第六章 上海十年
蜜月
封建余孽
左倾
杂文
翻译
新兴版画
横站
青年
知己
弟子
友情

附录I 鲁迅生平著译简表
附录II 鲁迅逝世后著译出版简目
附录III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893年,一场大的变故使鲁迅家结束了和平与安宁,走向败落与苦难。    这年三月,周福清因母亲去世,丁忧回籍。秋天,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年。周家有亲友认为这是一个让子弟出头的好机会,于是,几个富有的人家凑了一万两银子,换成银票,请周福清出面去贿赂主考官。周福清拗不过情面,答应了,并且把参加考试的儿子周伯宜也写进请求关照的名单中。    按规定,主考官离京赴任,路上不准收发信件,不准接见亲戚朋友和生人,身旁有其他官员陪同监视。经商议,周福清便派他的随带听差陶阿顺携信前往主考官必经之地苏州。    主考官的船停泊在闾门码头,陶阿顺登船送信。副主考官周锡恩在殷如璋的船上议事。殷如璋接过信并不拆看,只是随手将信放在茶几上,继续说话。但一旁等急了的陶阿顺嚷叫起来:“信里有万两银票,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如璋一听,事关重大,为了避嫌,便把信交给周锡恩拆阅。周锡恩看了信,立即下令逮捕陶阿顺。殷如璋也大怒,下令要将此事一查到底,决不宽贷。    得知陶阿顺被捕,周福清慌了手脚。他打听到陶阿顺被押送到苏州府审讯,就赶紧想办法疏通关节,但不起作用。他只好逃往上海躲避。    案子到了浙江,浙江巡抚崧骏进行了审讯和调查。信中的银票和名单是铁证。崧骏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只有把在逃的周福清捉拿归案,此案才能水落石出。清末,科场贿赂是常见现象,官府对此也常取敷衍的态度。但是,此时的光绪皇帝刚从慈禧太后手里取得亲政大权,正想大有作为,因此,谕旨就很严厉:“案关科场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着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务得确情,按律定拟具奏。”    周福清听到这消息,知道躲不过去,为了不使家人受牵连,便到会稽县自首。他立即被押解到杭州。年底,刑部判决:“请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这个判决生效,周福清就得去东北、西北边疆或其他环境恶劣的地方服苦役。不料,光绪皇帝不同意,又颁旨说:“未便遽于减等,周福清着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做效尤。”    为了营救周福清,周家花了很多钱。为了筹钱,卖掉了二十亩水田。这些都由周伯宜经手。周伯宜不但失去了考试资格,而且还被革斥了秀才名份,今后永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周福清一贯养尊处优,一时很难适应牢狱生活。好在因为是官犯,与普通犯人毕竟有区别:他可以不戴脚镣和手铐,还能散步、串门,也可以得到家人的照料。于是,周家又花钱在杭州府狱附近的花牌楼租了一间一楼一底的房子,让他的姨太太和小儿子凤升居住。    定为“斩监候”,虽然可以获得缓刑,但是每年都有可能被处死。家里人为了保住他的性命,每年都得花一大笔钱去通融。    当祖父刚被逮捕时,因为害怕受牵连,鲁迅和二弟作人被送到外婆和舅舅家避难。但这里已经不是梦幻般的世界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家庭经济陷于拮据,他们被人瞧不起了。往日对他友好、给他关怀的人,现在把他当成乞丐,取笑他是“乞食者”。这态度,深深地刺伤了鲁迅的自尊,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真所谓祸不单行。不久,鲁迅的父亲病倒了。    家庭的这场变故,经受打击最沉重的,是鲁迅的父亲。秀才身份遭斥革,科举道路被彻底堵死了。本来缺乏挣钱养家能力的他,现在更无法担起家庭的重担。在苦闷和郁愤中,他的脾气变得更坏,酒也喝得更多,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    他得的是肺病,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医治的。    父亲病倒,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挑起重担。请医生、买药,都需要钱,也需要人手。家庭经济已经到了靠变卖衣服和首饰来维持的地步。鲁迅后来回忆说: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鲁迅办事很妥帖,钱、当票、药方和药包,每次都如数交给母亲。他知道并体贴母亲的难处,亲眼看见过母亲因为父亲病重和生活的艰苦而落泪。父亲还能走动时,因为听信传言,常去吸鸦片烟,用暂时的麻醉忘掉疼痛,结果烟瘾越来越大,更加大了家庭的开支。有一天母亲带着他一起去找父亲,在烟馆的窗外看见父亲正躺着吸烟。母亲哭了,牵着儿子的手默默地走回家去。这个场景给他留下的印象,比父亲喝醉了酒摔东西还要深。他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深情地说:“阿娘,是苦过的!”他本人平时限制酒量,也是为了避免像父亲那样喝醉了酒骂人。    父亲的病,前后诊治两年,竟没有一个医生说出个所以然。开始吐血很多,根据民间偏方和庸医的“医者意也”的说法,研墨来给他喝,因为血红墨黑,黑色可湮灭红色。这自然并不奏效。后来病情恶化,水肿厉害,请了诊费很贵的医生来诊断,所开“药引”很古怪,害得鲁迅四处寻觅,好不容易得到了,却也不见效。最后仍然按照“医者意也”的理论,使用“败鼓皮丸”,用打破的鼓皮做成,说是可以治疗臌胀。这一切,只能让周家多花钱,而无济于事。    父亲临终的时候,因为鲁迅大声叫喊,几次醒过来。鲁迅后来觉得对不起父亲:这叫喊增加了父亲的痛苦。父亲最后用很微弱的声音说:“呆子孙,呆子孙!”让鲁迅久久思索。那是父亲在自责——因为他没有挣得功名,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留下孤儿寡母。    鲁迅一生特别讨厌中医,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他之恨中医,不但因为它曾耽误了父亲的病,更因为它玄虚、不科学。中国的传统观念有不少笼统模糊的地方,不敢正视现实,不认真。鲁迅觉得中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其实,认真地说起来,父亲的病便是西医也不一定能治好。鲁迅彻底否定中医容或有偏颇,但中医的缺点也不容讳言。P25-2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图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更了解鲁迅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