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日本学术思想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林少阳  页数:391  字数:40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90》以浯言视角为方法论,力图会通文、史、哲的隔阂,从比较思想、比较文化的角度切入日本近世近代思想史、学术史,诚然是一本日本研究的著述,但作者是带着中圈的问题走入这,研究对象的,采取了比较中日学术史的叙述方式,并论及与西方学术史思想史的关系,相当多的部分涉及清代学术史(尤其考据学史和荀学史),因此,《“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90》不仅对我们理解清代学术史有所启示,也对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诸多文化和学术史问题颇有助益,同时,《“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1990》的近现代部分也处处显示出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关系。

作者简介

  林少阳,1963年10月生。籍贯广东紫金。1983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硕士,东京大学博士。曾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助手(Assistant
Professor/Research
Associate)、教养学部副教授(特任准教授),2010年3月起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副教授。著作有《“修辞”与思想:章太炎与汉字圈语言视角的批评理论》([修辞]思想:章炳麟漠字圈。言语的批秤理论),东京:白泽社,2009年:韩文版:延世大学出版社即出)等。研究侧重基于比较文化、比较思想视角的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思想史、学术史、批评理论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本书体例
绪章:“文”、话语与历史
第一节 “文”与汉字圈学术:本书的问题意识以及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节 关于本书的内容
第三节 西方学术思想史中的语言方法论视角:一个参照
第一部分 江户日本之“文”:日本学术史的中国视角或相反
第一章 引子:“文”的江户时代——江户汉学的思想史、学术史位置
第一节 “清儒”的邻居:江户日本儒学、汉学之社会、文化位置
第二节 不同语境中的宋学:作为官方思想体系的日本江户朱子学
第二章 清朝学术史视角中的江户硕儒荻生徂徕
第一节 荻生徂徕简介
1-1 荻生徂徕学述
1-2 荻生徂徕的语言视角
第二节 考据学史视野中的荻生徂徕学术及思想
2-1 从古文派与清朝考证学角度看荻生徂徕的学术
2-2 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明代学术的关联:小学史及考据学史的角度
2-3 汉字圈儒学史以考据学代替理学的先声之一:徂徕《读荀子》与方以智的关联
第三节 荻生徂徕《读苟子》:观察清朝考据学苟子热的一个视角
3-1 清朝的荀学热:一个考察江户日本荀子热的角度
3-2 不约而同的汉字圈荀子热:荻生徂徕《读荀子》的先声意义
第三章 汉学共同体——荻生徂徕的荀子解读与清儒的比较以及清儒对其学术的评价
第一节 荻生徂徕《读苟子》与清朝考据学的“后王”解
1-1 从荻生徂徕《读荀子》“后王”解:儒法、孟荀之争中的荀子解读史
1-2 荻生徂徕《读荀子》“后王”解与清儒解释的比较
第二节 清朝考据学与荻生徂徕在《苟子》解读上的对照
2-1 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清儒荀子注解:考据学角度的验证
2-2 荻生徂徕与清儒荀子注解中的“假借”问题
第三节 清朝考据学对荻生徂徕学术的反应:从乾嘉儒者至章太炎
3-1 清儒对荻生徂徕及其门派的评价及引用
3-2 章太炎对日本汉学的酷评及其语境
3-3 俞樾、杨守敬等清儒对荻生徂徕的评价:以荀学为中心
第四章 日本的戴震?——荻生徂徕于日本思想史的位置
第一节 荻生徂徕的方法:与清儒戴震的类似
1-1 由语言训诂至事物、道艺:以“道问学”相对化“尊德性”的先驱者之
1-2 两者的方法论所植根的学术、语言思想
1-3 由语言至思想的方法论可能性:东原徂徕之同异
……
第二部分 由江户向明治、昭和的”国语“之”文“的转变”——近代日本文学批评史、学术史上的汉字圈及西学视角
第三部分 当代日本思想学术与新西学——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之间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此外,从清朝考证学对荻生徂徕及其学派的态度来看,也可以看到荻生徂徕与清朝考据学的相通之处。其《读荀子》便是一本考据学套路之著述,多纠首本《荀》注之唐代杨惊注释之非。《读荀子》1706年(江户宝永三年)至1707年之间草定,此时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方法论亦未完全确定。首先,就版本而言,饭山义方亦曾指出“《荀子》有二原。宋本元本是也。宋本者,先是未有见之者。亨保中葛西应祯购求之不得。”亨保年间为1716年至1736年,荻生徂徕《读荀子》草定于1706至1707年。由此可知荻生徂徕未见宋本。就徂徕的《读荀子》的版本,徂徕门人宇佐美灊水(Usami Shinsui,1710—1776,名惠)在中言:“先时荀子全注本世不多有矣,先生藏本为明武林王道煜、钟人杰所订。”。宇佐美灊水抱怨王、钟订本“所订注多省略”,“明儒之喜删古注也,误后世多矣。”(同上《读荀子》,9页,10页)。这一点,诚如清儒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又字辛楣)所言:“明人所刊,字句踳讹,读者病之。”显然徂徕的版本有一定先天缺陷,此未免是一憾事。 其次,就荻生徂徕《读荀子》其所依据的方法论而言,显然是与始于明末清初的考据学很相似。现以下面一段为例,探讨荻生徂徕《读荀子》所使用的学术资源,尤其是小学资源,并进一步说明其与清朝考据学之相通之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谷行人对日本声音中心主义传统的批评,德里达曾在杂志上作出回应,称自己从来都认为声音中心主义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只有逻各斯中心主义才是欧洲特有的传统①。
        本文想探讨的,是柄谷行人在这样一篇颇富批判性和启示性的论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思考与思想性话语秩序之间的关联性,尤其要谈及作为这一秩序之产物的“现代性”对中国认识的图式化。对中国认识的图式化,不仅日本有,在中国的近现代中也同样存在,只是前提和内容有异。之所以如此入思,是因为笔者对柄谷行人作为一个批判性知识分子所表露出来的与近代以来的思想史话语的关系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抱有极大兴趣(这一现象有着其普遍性,因此自然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思想史话语)。思想性话语秩序体现了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想象和中国认识这一类话语的权力性(意识形态性)。这一类话语在无意识中的沉淀、延续至今,形成了某种语言秩序。而重要的是人们往往置身其中却丝毫不觉。因此对此进行探讨本身有着高度的思想史价值。从本章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后现代的思想者是如何解读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话语的。所谓的思想史,某种意义上说无非是解释的连续体。
        在这篇批判日本民族主义的论文中,柄谷行人的批判由始至终都在几个对立项中进行。这对于一篇在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写就的论文来说也许是犯忌讳的。作为理论家的柄谷行人对此应是敏感的。但问题是这些对立项已在话语历史的秩序中被潜意识化。对这一潜意识化的探讨,正是上面所述“思想史意义”的所指之一。换言之,这一些对立项的设立仍属于日本近代对中国认识的话语史的范围。遗憾的是,柄谷行人未能从中完全跳离出来,其批判性因此被减弱。这一倾向,其实在几篇论文中都很明显,这将在下面谈及。
        在《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开篇伊始,柄谷谈到近代欧洲的民族与俗语的关系,他用类比性的手法,将“罗马帝国”对“欧洲诸国”这一对立项依样类同于“中华帝国”对“日本”、“汉字”对“日语”这些对立项,并得出“无多大差异”的答案。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