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修订版)

出版时间:2012-7-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张允和 著  页数:全二册  
Tag标签:无  

前言

允和表姐的遗著《昆曲日记》将要出版。表姐夫周有光先生命我写一篇序,把一部分稿件托人带给我读。这些稿本一部分是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四日到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七日的。另一部分是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读这些日记,给我的感受好像是和表姐对坐长谈一般,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允和表姐自幼爱好昆曲。曾登台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茶叙》《西厢记·佳期》等等。中年以后,有时还演丑角,如《风筝误·惊丑》。但又不止于醉心演出。她的精力的更大部分是为喜爱昆曲的人做许多别人不耐烦做的事。如一九五六年与俞平伯先生共同创办北京昆曲研习社,一九七九年为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而奔走呼吁,从向文化部、文联提出申请到租借场地、服装,到准备曲社活动时用的签到簿、茶叶等等,可谓事无巨细。许多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曲友大概都会记得,当年每逢演出时,允和表姐总要在家里烧一两样可以凉吃的点心,带到后台。为了昆曲的抢救保存不遗余力,这句话用在允和表姐身上是最合适的。    日记中所记载的人差不多我都认识,所记载的事情差不多我都知道,并且其中屡次出现我的名字。例如,一九八○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正常活动后的第二次公演,她记载了全场节目,最后一出《麒麟阁·激秦三挡》朱家潘演秦琼。并且记载着这一次的公演中,最小的演员是《游园》里演春香的樊翠云,是十五岁的初中生。最大的是演秦琼的朱家潘,今年六十七岁,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还有我的名字前加两个字的评语“亏他”,言《三挡》是一出难度很大的武戏。我记得这一次演出的次日我就离开北京到武当山去作地面上文物考察,一个月以后才回到北京。从那时起我知道允和表姐写日记。因为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北京晚报》刊载一篇吴小如先生介绍我们演《麒麟阁》的文章,她给我看,我看完以为是给我的,就揣起来,她说:  “你不要拿走,我还要跟我的日记一起归档。”我才知道,她的日记是含有“档案”性质。这张报纸属于附件,所以要“归档”。她对于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演出实况照片、说明书、通知单、有关的来往信件、录音带、录像带,这些统统归档保存。在《昆曲日记》里肯定还有大量如同这张《北京晚报》一样的附件,同样都是珍贵难寻的历史记录。    《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2002年10月27日

内容概要

  《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不仅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还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补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抢救、继承昆曲事业而不断做出努力的历史记录,弥足珍贵。
  在《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出版之际,北京昆曲研习社迎来了第三次大变革,继俞平伯先生、张允和先生、楼宇烈先生之后,主任委员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深知,我和我的社委会成员,都是曲社的孩子,虽然刚刚走过蹒跚学步的阶段,毕竟未及弱冠、涉世不深,尚需要家长引路,前辈指点。但我们年轻的一代有信心把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工作继续下去,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这也是张允和老师的心愿,她希望昆曲事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

  张允和(1909-2002),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1980年至1987年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任委员,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并主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书籍目录

《昆曲日记》序朱家溍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读《昆曲日记》楼宇烈
待等时来风便
——写在《昆曲日记》即将出版之际 胡忌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曲人名录
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永远不落的彩虹许宜春
奇人奇书金家昆余心正
后记欧阳启名
跋周有光
张家世系图
周家世系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日本籍的松浦晃一郎向世界公布了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Masterpircesof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共19项,我国的昆曲(剧)名列第一,获评委会全体一致通过。这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昆曲界说,讯息传来之后,实在振奋人心。 这19项“世界遗产”的具体名单,属于近邻日本的一项是古典剧“能乐”(列名第12)。能乐在我国多少还有点知名度,但其余17项多是我们极少了解的,如贝里兹的嘉瑞芬纳语言舞蹈及音乐,贝南歌列德口传遗产,安第斯山欧鲁罗嘉年华会以及塔格巴纳人的横鼓音乐,如此等等。这使我联想到一点:昆曲(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各国、各地区的人们说,岂不同样是极少了解的?即使在我国,是否也走到了失传的边缘? 我们且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是怎样介绍的,不妨摘录几段如下: 昆剧是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流传于中国很多地区。一出昆曲剧目通常有24出戏,伴有唱段、有人物、神灵形象的复合主干情节和子情节,演出包含有12个固定角色,演员运用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四功五法,演唱和表演时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的小型乐队伴奏。 昆剧的宝贵遗产是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了一批戏曲学校和传统音乐及戏曲研究所,文革(1966—1976)期间此类机构受压制,直到1980年,文化部又重新召集幸存的昆剧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家恢复演艺生涯,并招收和培养了年轻的演员。 危机:缺乏长期完整的昆剧演出计划,十几年来仅有零星的演出。 行动计划:戏曲研究所开始计划集和出版昆曲剧本、剧照、录音、录影资料,政府打算支持现存的六个昆剧团,培养新演员,恢复珍稀剧目和组织艺术节等活动。 我们不能要求联合国这个网站对昆剧的介绍既全面扼要,又准确。仔细挑剔起来会有不少错处,但我想应该指出,上面引出的文字,说明它是偏重于介绍昆剧的形式与近期活动的一般现象。这样的认识属于较浅层次;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它没有点明昆剧(昆曲)这项我国文化遗产在形成、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历代知识分子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昆剧之所以与其他戏曲大异,关键在于一个“文”字。(在昆班演出的高峰时期,它被称为“雅部”或“文班”是恰如其分的。)文雅、文静、精美,体现出它的独特个性,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更直接的各个方面,是其他剧种所不能拥有的。它虽然近期危机深重,但还不至于很快消亡。 二 上文说过,昆剧之异于其他戏曲,关键在一个“文”字。这里不妨先从昆剧剧本的文采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品类繁多,属于韵文的向有“诗词歌赋”的通俗称谓。自宋以后,方有南、北曲。昆剧被一般人又称做昆曲,这一个“曲”字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事实上成为南北曲的继承体,略往前溯,即与宋词关系密切。至于诗、赋,自汉魏以降,直到清代,都是高级文人的闲下功课。于是在昆剧本中融合了“诗词歌(曲)赋”,是这些作者表现文采的主要阵地。这种实例举不胜举。如原为北曲杂剧的元初作者关汉卿的名作《单刀会》,第四折关羽唱[新水令]: 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 这仅是开首两句,何等气派,何等胸襟!我们不禁由此会蓦然联想到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说,这种联想是自然的,是整体文化传统延袭的微末的表现;但这一“微末”却是光彩的颗粒,沁人肺腑。而《刀会》就是昆剧舞台上四五百年以来一直保留着的一个响当当的剧目。(关汉卿的另一部名作《窦娥冤》更为人们熟知,暂不论列。)又如昆剧的看家戏《浣纱记》,创作于16世纪后半叶,至今常演的其中折子有《寄子》。且录一段伍员父子行路时念的[庆春宫]词: 云接平冈,山围旷野,路回渐入齐城。 衰柳啼鸦,金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 应该承认,像这样的念词,现在的观众绝大多数难以听懂,难以理解和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可是如果观众中有一位熟知宋词的,他知道这[庆春宫]竟是宋代大词家周邦彦作品的移用,那么他这时的观感就大不同了:原来只凭案头想象的宋词意境居然可通过昆剧的表演具体而生动地用“戏”的方式做另外阐述,亦即把“昆”的表演艺术和对“词”的欣赏连接起来,无妨说那是知识分子对“文采”的异种享受。——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后记

张允和老师与昆曲的情缘,来自她的父亲张吉友老先生的影响,在她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就为她和姐姐请了最好的昆曲老师,从此,学唱昆曲、欣赏昆曲、演出昆曲、研究昆曲,一直伴随着张老师,从不间断。1956年8月,俞平伯先生与致力于昆曲事业的同好,发起并成立了北京昆曲研习社,张允和老师担任联络组组长,她曾经与社长俞平伯先生一起,代表研习社出席了1959年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次国宴。在研习社发掘、继承、创作的昆曲演出中,张老师曾先后饰演过四个丑角,《西厢记·寄柬》中的琴童、《金不换·守岁》中的书童、《白兔记·出猎》中的王旺和《风筝误·后亲》中的丑丫头,每逢回忆及此,她都非常得意,用她的话来说:“戏里总要有一个小丑,戏才更有情趣……昆曲中小丑最美。”    然而,“文革”中断了研习社对于昆曲的继承和研究工作。1979年,张老师与周铨庵老师等为了恢复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正常活动四处奔忙,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70高龄的张老师以她高度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接替俞平伯先生,用柔弱之躯,挑起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大梁,终于在曲社中断15年活动之后,恢复了对于昆曲的研习活动。张老师在位期间,为抢救、保存和发展昆曲艺术,恢复、巩固和壮大北京昆曲研习社,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可谓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张老师常说,继承、研究昆曲不是几年、几十年的事,而是子孙万代的事。因此,每次曲会,她必着紫色衣服,以表子孙万代之意。八年后,张老9币毅然将社长的职务,让位给了年轻人。人虽退位,但张老师热爱、关心昆曲事业的责任心不减,时常写信给社委会,提出各种建议。每当新春佳节,张老师必有十个曲谜奉献给曲友,一来祝贺节日,二来报以平安。    90年代,在龚之水先生和林琼女士的协助下,张老师整理了她的有关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记,包括“文革”前8年的8本和复社后8年的7本,计40余万字,详细地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兴衰,为研究我国的昆曲事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99年,《昆曲日记》全文录入稿完成之后,张老师把出版权赠给了曲社。2002年春节,我和郭俊琴女士去看望张老师,她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频繁吸氧,但见到我们依旧是那样兴致勃勃,话不停口,说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首,她更是激动万分。她说有几个心愿,一愿在2008年奥运会上应该有代表中国文化的昆曲大堆花,由13支队伍组成:除了12月花神的12支队伍外,还要有一支儿童的队伍,一来中国的农历中有闰月,二来儿童代表昆曲的未来,寓意昆曲代有新生;二愿北京曲社能够主办一个世界昆曲联谊会,团结世界上各个国家爱好昆曲的曲友们,一道为祖国的、世界的昆曲事业贡献力量;三愿《昆曲日记》早日出版,为研究昆曲的同仁提供一些业余曲社的资料。    2002年8月14日,张老师带着对昆曲的眷恋,满怀着对昆曲未来的希望离开了我们。我送张老师远行,她仍旧着那件紫色的衣服,头发仍旧那么整齐,容貌仍旧那么端庄。    令我感动的是,周有光先生以97岁高龄继续着张老师为之奋斗一生的昆曲事业,为《昆曲日记》的出版而奔忙。经多方联系,语文出版社表示愿意承担出版重任,并邀资深编辑徐军女士做责任编辑,而我被周先生任命为他的联络员。周有光先生多次约我们共同讨论、商量相关事宜;亲自写信邀请有关人士写序言丰富资料;不断询问编辑中的困难。面对诚挚的老人,我们只有加倍的努力,不敢有丝毫怠慢。    其间,胡忌先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亲自审阅稿件,电话询问,关怀备至;朱复先生为《昆曲日记》制作曲人名录,不辞辛苦。但《昆曲日记》的编辑工作并非易事,要查阅原文、查找出处、统一格式……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飞逝而去,留下太多的遗憾:倪征噢先生不得为书作序而驾鹤归去,朱家■先生也未曾等得《昆曲日记》的问世……今天,我们终于以《昆曲日记》的出版告慰张允和老师,告慰关心、爱护、扶持昆曲事业的前辈们。    《昆曲日记》不仅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还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补充了建国以来国家对于抢救、继承昆曲事业而不断做出努力的历史记录,弥足珍贵。    在《昆曲日记》出版之际,北京昆曲研习社又迎来了第三次大变革,继俞平伯先生、张允和先生、楼宇烈先生之后,主任委员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深知,我和我的社委会成员,都是曲社的孩子,刚刚走过蹒跚学步的阶段,毕竟涉世不深,尚需家长引路,前辈指点。但我们年轻的一代有信心把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工作继续下去,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这也是张允和老师的心愿,她希望昆曲事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仅以此书献给敬爱的张允和老师.    献给尊敬的周有光先生,    献给为昆曲事业奋斗终生的诸前辈,    献给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北京昆曲研习社。    向张万彬先生,徐军女士、龚之水先生、林琼女士、胡忌先生、朱复先生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等一并致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曲子是那般悦耳动听,身段是那般美妙婀娜,使我过去十年铅样重的心,一下变得轻松了。我抛却了十年的悲惨世界,像插上翅膀飞入了童话中的神仙世界。我飘飘然,心口又甜又酸又有点苦。我偷偷摘下眼镜,揩试腮边的眼泪,是苦水,也是蜜水。  ——张允和    昆曲的文词是集中历代中国韵文的大成,留下的剧本既事富,又精美,是其他剧种望尘莫及的,昆曲的舞蹈(动的叫身段静的叫亮相)怒中国话的雕塑艺术,尤其在亮相中表现更为突出。  (演戏中)眼神最重要,要“目中无人,目中有物”。“目中无入”就是看不见台下的人实在的脸,并不是心中无观众。“目中有物”是似乎看见台上的虚构的实物。如《小宴》中,眼巾看天空的雁儿、池麟中的柳树、桂花(似乎有清香)、池中的莲花和鸳鸯等,眼睛由上而中而下(天淡云闲)而且唱出情调、香味、色彩来……只要心中有戏,喜怒哀乐七情就会从眼光中流露。  ——张允和

编辑推荐

《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从创办以来的日常活动,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诸多社会文化名流对昆曲传承的支持,包括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于研究以及热爱、支持昆曲的各方人士来说,《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都是不可多得的必藏之书。此次修订,《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修正了上一版在知识上及文字上的讹误,重新校订了附录中曲人名录的详细信息,并将附录中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更新到2012年,对于研究及热爱昆曲的各方人士来说,这一次修订使《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更具收藏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昆曲日记(修订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难得的书,研究昆曲的人必读,研究史学的人必读
  •   好书!真情实感
  •   同一条评价一样,满意
  •   包装很好,质感不错
  •   难得的昆曲方面的资料 作者张允和是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是她的话 好书推荐!
  •   还没看 希望喜欢
  •   还没看,看题目就不错
  •   这套书适合对昆曲和作者本人有十分研究兴趣的人阅读。要是只想看着玩的,就算了吧。内容很好,能找到很多当年事情的细节。再分享一个多年购物的经验,就是,只能购买亚马逊自营的商品,入驻卖家的十分不靠谱,尤其是不能货到付款的。上过当,很恶心,亚马逊对他们根本没辙,售后完全没保证
  •   还没来得及看,料想是极好的。先给满星!
  •   还没有看呢。收太多书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