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王杰 编  页数:353  字数:425000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由王杰主编,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本书是第14卷第2期。

书籍目录

卷首语
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
《星期六》的启蒙:资本主义、现代性、帝国主义与左派(许娇娜译)
宪章运动诗歌中的怀旧与进步的辩证法(强东红译)
“来自国外的思想”:西奥多·阿多诺关于帝国主义、现代性及美学的理论(舒开智译)
上海及上海越剧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赎回”晚清上海的空间碎片(曹成竹译)
现代世界经济转变中的劳动美学(向丽译)
殊途互话——试论中英审美现代性的若干差异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批判理论述评
论加塔利的重建社会实践
全球化理论的批判性视角——詹姆逊的全球化研究及其启示
英国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
“后学之后”:阿兰·巴丢思想的历史性出场
学术访谈及专论
非“生产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可行性辨析(汪誉译)
自由,尚待时日——解放与世界新秩序(索宇环译)
文学、文化与政治
破解文艺学的“斯芬克司之谜”——谭好哲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
资本逻辑、消费社会与艺术商品化——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艺术问题
清末民初从日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及其影响
路与灯:文学理论与信仰探求
世界反战电影的历史演进与理论思考
审美人类学与身份认同
仪式、习性与审美制度问题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认同研究
“白鹿”原型与女神意识——《白鹿原》的文化寻根与审美治疗意义
民歌文化的当代书写——从“南宁民歌节”到“剑桥民歌节”的比较研究
“津辉讲坛”及其他
荷马——选自贺伯特·博德的“荷马讲座”(戴晖译)
缅怀恩师周来祥先生
坚守·对话·创新——读张玉能先生《新实践美学论》(书评)
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
当今时代的美学理论反思与文化创意实践——上海交通大
学人文学院2011“美学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综述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成立
英文目录
英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美学与文化产业”——2012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哈利迪对自己的思想轨迹的说明对这个问题很有启示。他原先是《新左派评论》的编辑,因与其他编辑,尤其是塔里克•阿里在致力于民族自治——它规定了该杂志的反帝国主义倾向——的问题上发生争吵,遂于1983年离开。哈利迪借助于一个饶有兴趣的说法来解释这件事,他说:“大约20年前我对塔里克说阿拉把我们两个叫到他跟前并对我们说:‘你们中的一个将去左边,另一个去右边。’问题是,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谁去左边谁去右边。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段话所表达,哈利迪与阿里是从一个源头出发,之后分道扬镳、迷失方向的,共同的起点对纠正他们的错误无能为力,这个意思切中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的要害。 对哈利迪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比尔•沃伦的书《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先驱》,在书中沃伦正面论述了马克思把帝国主义作为一股全球范围的进步力量加以肯定的做法,这个做法历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沃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都以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所写的一系列关于印度的评论文章为根据。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认为英国的统治已经成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因为它使传统的农村生产制度发生了革命,后者“把人们的思想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沃伦认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摒弃了马克思这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取而代之的是受列宁影响的、关于不发达地区和新殖民主义的错误主张。其结果就是颠倒了马克思的观点:“现在不是由资本主义的性质来决定帝国主义是进步(或相反),而是由帝国主义的性质来决定资本主义的反动性。”沃伦希望从这些分析中推出进一步的政治结论,但在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之前他就去世了,不过他的观点触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某些真正的难题的实质,这些难题只有后殖民主义理论才偶尔提及,谈得很不充分。之所以不充分,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后殖民主义理论企图避免与马克思对激进主义的基本诉求、对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发生关系。相反,就其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而言,它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话语,对于马克思主义声称自己是对系统性的现实的描述这个说法并不予以考虑。罗伯特•杨普经尤其针对马克思主义说过这样的话:“最近几年,理论家们已经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到历史理解的历史性问题,视历史为阐释、表征或者叙述,更为根本性的是,重新关注起暂时性这样的问题”,而且关注度并未出现消退迹象。以下观点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辩证性至关重要,尽管同时也决定了他对当时印度社会状况的看法,这就是:资本主义是进步的,体现在它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因此从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产生了新的自由形式,但它同时也引进了新的剥削方式,使之成为围绕生产工具的所有权展开的政治斗争的焦点。动态的具有扩张性的资本主义体系使那些不管出现在地球的哪个地方一律遭到马克思贬低的传统社会发生了革命,但它是破坏性的,总是通过暴力征用公共土地和资源的“原始积累”形式来实现扩张。这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在印度发生的痛苦的过程,阿加兹•阿哈默德(Aijaz Ahmad)对这些作品的说明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在隐含的层面是对沃伦的自满的纠正,而在显然的层面则纠正了爱德华•萨义德的简约主义,他把它们等同于那种在他看来是通过话语生产了它声称自己描述的现实的、更体现出东方主义色彩的观点。阿哈默德一方面承认他们的观点潜在地都是一种实证论,运用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修辞,因此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不相符合,同时也指出马克思既强调殖民主义的暴力,也支持本土的反殖民运动,他们现在有机会占有那些殖民主义通过暴力引进的技术发展成果。阿哈默德也对比了马克思的进步主义观点与甘地等人的本土浪漫主义,甘地在民族主义传统中赞美印度的原始主义和贫穷,这种传统在印度至今仍未消失。比较最终集中于反帝国主义是否应该否定“西方”式的“发展”,因为它由启蒙的、因此也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规定所主导。正如杨最近所写的:“马克思迫使当代读者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对殖民主义的批评有多少是完全由一种对前工业生活方式的向往所推动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