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别墅对照记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张伟群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常有关于上海地方史研究的力作问世,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先生为主编的15卷本《上海通史》、美国卢汉超教授的《霓虹灯外》、法国白吉尔教授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等等。这些著作中都涉及对上海弄堂的研究,但是,毕竟不是对弄堂进行专题研究的,从上海史研究的现状看,有必要加强对弄堂的完整性较强的研究。尽管上海的弄堂与北京的四合院共享盛名,堪称著名的地域性近现代民居,但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缺乏,使得关于上海弄堂与北京四合院在人文世情、民生样态的描述研究水平与境界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张伟群先生关于四明别墅的研究,似能弥补上述的部分缺憾,它辟出了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就其特点而言,一是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了与四明别墅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包括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等一千多件,这不仅为描述研究“四明别墅”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研究上海弄堂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样本。长期以来,描述与研究上海弄堂的文字样式不少,有从城市建筑与设计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展开的,也有由市民个体的怀旧追忆、传媒的即时报道纪录的,但是,都没有像作者那样聚焦一条弄堂,深入收集和开挖史料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的成功,说明上海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上海史的史料是有待深度发掘加工的富矿。二是作者从亲历亲为实证调研的角度对“四明别墅”的历史进行了生动描述,全书读来亲切可信,栩栩如生;本书依据实证资料对这条弄堂的建造历史、建筑格局,居民的分类、身世、生活及其变迁,弄堂的日常生活样态与其中的名人佚事趣闻,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和探究,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读者从中领悟很多道理。三是该书中的描述与探究,以主旨问题为中心的,不拘泥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侧面,多学科并举,可以说是文史哲交融、知情意交汇、真善美交织,“貌似学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可读耐读,意味深长。在当前学术界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者的努力也许会带来学术研究创新的新时尚。    我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为繁荣上海史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容概要

上海曾经是一个拥有海量弄堂的城市,上海的城市历史离不开对上海弄堂的记录与研究。本书通过对四明别墅的人文世情、民生样态记录与描述,试图还原出一条真实的弄堂,开辟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作者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了与四明别墅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包括大量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和七百多幅历史图片,并依据这些实证资料对这条弄堂的建造历史、建筑格局,居民的分类、身世、生活及其变迁,弄堂的日常生活样态与其中的名人佚事趣闻,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和探究,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貌似学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可读耐读,意味深长。

书籍目录

原序——张仲礼 卷头增语 第一章四明别墅如此诞生 一、邪恶修出的一条充满诗意的马路 二、弄堂创生年份考——兼谈银行投资房地产的动机及弄堂建造背景 三、再问弄堂建造动机,四姨太一人心思而已 四、《上海县法华乡钱家巷王氏家史资料》节录 五、建筑能人Y.J.Wang之造弄要术 六、一个“四明”两个“黄”——四明邨与四明别墅弄堂姊妹建筑镜诠 第二童市民史记之主干:门户散传 【弄堂概况】 弄堂落成以来各据其半的独住与合住——1932年至1952年之间的居民分布 【弄堂概况(续)】 沿着六条横弄堂逐户勾勒及所得的完备家史 第一弄 第二弄 第三弄 第四弄 第五弄 第六弄 第三章弄堂类本质概述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弄堂类本质的职业层次考察 二、知书识墨,什九良家——弄堂类本质的经济、文化层面考察 (一)《自传》为令,强成之章——九人《自传》集结 (二)承继产业,习气使然——与家族出身有关的遗产、补贴、 古董、赠物等工资以外所得 (三)声名余荫,相与欷歔 第四章墙外头孙家花园 一、园中百态琐志 二、权贵资本大鳄吃没四明银行叙录 三、四姨太张璧如怎样料理公馆“家务” 四、孙衡甫、张璧如合葬之墓被掘真相 第五章 日常生活及其波澜 一、开设在弄堂到镇宁路之间的店家 二、邻里之间 三、叉麻将和吸食鸦片概况 四、马路上搭讪得来的跨国友谊 五、枪支与结社: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六、1949年前后的移民与“偷渡”兼及后续移民 第六章一组人物列传 一、三姨母嫁到这条弄堂以后 二、“土地奶奶”伲好婆 三、弄警金先生 四、同进同出的约大教授刁德仁夫妇 五、大包筑头余春华的无房史 六、家书抵万金——刘文采所藏夫君抗战时期家书六通笺注 附:有关系呒关系的李公馆 七、不红不紫黎锦晖 第七章秽琐另一面 一、东洋人堂子 五叔一窥八年得究竟 附:外围知情者说 二、苏成德妻儿去留之迹 三、有帮会背景的陈德福、严老太凶终事情 四、百乐门舞厅经理郁克飞与其眷属 后记 谁的谁:集体记忆留存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联益银行团队前述 甲字号第3幢的前身据讲做过旅店,唯一能够坐实这一说法的是,迄今为止还能从有的住户家中看到旅店式的家具——漆成湖绿色的矮柜与床。该幢房子住的人家少说有六家,当然包括了汽车间和灶披间楼上的亭子间各占了一家。这样的话,仍然每层相对分开,三楼住了应家,二楼是苏州人慎铁寅先生一家,慎家子女多,共四女一子,慎先生在扶梯口的墙上凿出一只壁橱,内搭双人床,给小囡睡。他本人读到私塾五年,先后做过烟草公司文牍、自设美瞿印刷公司、民生银行会计主任、华大企业公司轮船部管理,末了在1944~1950年任普益轮船公司经理,后又失业。次年,慎先生去了香港以后,二楼住进了我小学同学哈皮一家。余下底楼的两家全是联益银行职员,原先的客堂变为两户,东间潘苇涟先生的职务略高出西间的周先生,潘老先生历任联益银行、联易公会文书、科主任、机要秘书。联益银行的阵容还有该银行的茶房方家与花匠汤师傅,前者在亭子间,后者在汽车间。 联益银行宿舍的那些人和事 上说甲字号第3幢(588号)前身为旅馆不确。事实是有一家开在马路对过中实公寓底层的联益银行,就近租赁了整幢588号作为行内职员的宿舍。因此一直以来,该幢房子的二房东是联益银行而非个人。银行安排的人住对象自来有这样几种:1、单身在沪的无房行员;2、遇有从乡下来沪探亲的眷属、需要短期鹊桥相会的行员;3、携家带口、暂无其他住处的职员。前两类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第三类多属银行新进职员,基本来了以后就不走了。直至联益银行打烊,银行宿舍的性质自动解除,各家住什么房间成了既成事实,于是自立门庭,直接过渡成为租赁户。截止上世纪40年代末,至少有六家联益老人马在此落地生根。这六户人家,究其去留之迹,少则住了十来年,长的延续到第三代,居住迄今。 上述六户,分别为方、潘、周、慎、应、汤诸家,以潘家潘苇涟先生的职务为最高。但所说之高,仍不过科主任、机要秘书一级。其他几家,概称收入不高,不提也罢。由此可推,住在这幢宿舍的,当属一般职员。然而银行拿来作为宿舍,着眼正在安顿无房可住的中层以下员工。虽则只有一幢,却收作得十分舒齐。 前番将银行宿舍误会成做过旅馆,还把楼下西厢房周涤凡先生家里数十年完全照旧不动的一套摆饰——湖绿色的矮柜、床等,拿来作为做过旅馆的物证。现在正好反过来证明,银行为宿舍的各个房间,定做了家生。甚至,“厨房搭好现成的壁橱,三家(潘、方、周)合用,还有落地长台子,有抽屉”,“三楼后晒台,联益来就搭起一间木房子。这间无人住,不收房钿,也没灯,专门给宿舍里的人熨烫衣裳、放杂物”。考虑不可谓不细到。

后记

承蒙中央编译出版社厚爱,拙著得以与读者见面了。值此之际,不由想起早年一位朋友的小诗《一字吟》,拙书即从《一字吟》之理,毋以“一”小而不为。前后跨越九年,将上海一条弄堂的历史还原完稿,它能起的作用无非以小见大,推而广之。    无论作者怎样下功夫耗精力做这样的事,书稿完成以后就不属于自己了,将接受读者以及社会的检验与评判。特别是涉及到上海弄堂史的写作,人们一方面对弄堂久已耳熟能详,另一方面又处在没有弄堂史范例可循的状况。定位于一部弄堂微观史的拙著,就其材料的鲜活性、独家性和稀缺性来说,比较容易被认知。但如何找到恰当的历史叙事方式,不排除会有异议。目前作者偏重人事史亦即重心落在写人、写家族、写门户的处理方法,主要也是把弄堂史与弄堂看作是一致的,把原始住户看作是这条弄堂历史的创造者使然。而我所能追求的,唯在求真为上。让读者从零星、碎片的描述,转而较为完整地了解一条真实的上海弄堂,最初究竟何等模样。    因此,我非常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能够接纳拙著。在上海弄堂既为人关注,而弄堂史又前无榜样示例的情况下,出版这样一本文字图量甚巨的《四明别墅对照记》,确实面临读者、专家以及市场的考验,需要眼光、胸襟,还有勇气。我同时也必须感谢张维军编辑悉心给予的专业指导。由于分处两地,沟通主要靠通信,他给我的几大页审读意见极为专业精到,甚至深恐我会否对消除任何不合规范的表达重视不够。意见结束之时,看得出他加重了语气。一种希望出好书、希望自己经手之书能够无懈可击的心情,溢于词表。总之,他对好书是真爱啊,遇此编辑,吾等幸甚!    追溯上去,我还要特别感谢杨早、邱小石两位先生,多赖他们的推荐汲引,力促其成。从杨早、邱小石二君于邑里发起组织“阅读邻居”,议论风发,我进一步认识了这二位粹然爱书人,咸以文章气节相期尚。承他们不弃,并玉成其事。如此真心待吾,我会记得的。    要不要把一份五十人的大名单放在这里,不是没有过迟疑。名单主要誊录了九年来以不同方式支持、协助我完成弄堂史的四明别墅老邻居及其后人的名字,少数几位是弄堂外的知情人或帮助者。除了诚挚表示感谢,从名单可知弄堂史和居民的密切关系,亦可窥作者和这条弄堂之间血肉相通的复杂关系。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同属帮助过作者的居民,有站在前排的代表,也有隐没在黑暗中的沉默者。作者对后者不愿出现在公众面前表示理解。当是因此,现在所见尚不能称之为一份完全的名单,姑仍抄录如下,尚祈见谅(排名不分先后):    余梅笙、李智康、梁惠方、黎泽荣、黎泽宁、刁蓓华、张美君、余海律、    孙秋华、张路、罗国源、朱震伟、朱澍诚、沈敬永、黄静琴、洪家复、    卢秀英、胡锺英、尢大屿、潘清和、潘泳懋、汪光裕、周文达、张焕珍、    张新民、慎慧兰、齐备、李大用、童德教、姚凯文、薛德庆、葛赵宗、    马企昕、周以蕴、史荷珍、俞建民、高梅嵛、裴以维、裴尚德、李令闻、    朱辅田、朱廉、童钺教、吴关忻、郭琦发、赵肖麟、周忠俊、周克俭、    陈有昌、顾以洁、王采薇。    上述名单中的大多数,还将出现在随后的《谁的谁:集体记忆留存中》。读者看到的,已经不是停留于一般的鸣谢,而是参与者和记忆对象二者的情缘和宿命。    借此机会,深深感谢弄堂所在的四明居委会,感谢他们的一贯支持。    多谢知名设计家胡颖先生的封面设计。移至京都之后,拙著脱胎换骨,快认不出了。谢谢北京!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拙著涉及面太宽,错误定然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张伟群    2012年10月

编辑推荐

《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明别墅对照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有评论说这是一本有点小众的记录,我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本书,我们现行的出版制度,我们的档案归集使用,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记录真伪和评判,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些反映和展示.有人说此书是上海滩的风情画卷,我认为作者难能可贵的是在多多少少个居民小区(上海称为弄堂)中聚焦了这样一个别墅区.然而,里面居住的每个家庭,每个市民是那么的有意思,......各种身份,各种信仰,各种生活的态度,各种的适应生活的能力...统统汇集在四明别墅了.甚至还有抗战时期,日本人也参与进来了..作者的记录没有泛滥,而是选取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家庭,一定的档案,记录并表现了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上海人,应该说上海各个阶层,各类上海市民的生活状态.这种记录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花费极大心血的.这是一个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我想上海市民不管迁徙到何处,上海这个开放的城市,曾经容纳了许多人在生活在此扎根,当然也有许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如果说,我们目前的户籍制度造就的是人口的管理,那么作者利用了户籍档案和有关的档案资料给予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代表性人口状况记录!.或许有人将此书归为历史记录小册,我认为一段历史的记录反映了一段文化,一种观念,一种社会生产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虽然此书不属任何地方修史修志的范围,但是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当地当代人文的精神和家庭生活状态.这是任何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我觉得有点遗憾一是封面的处理比较现代,我看着标题有点费劲,二是作品中用词有的是太上海话,如女儿等,我看了猜了才算明白.当然,这些不能影响本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读完此书已经三个多月了,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小传,他们的家庭命运......还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期望能够继续读到作者新的作品.
  •   一本好书。作者把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照片,按照弄堂的结构和布局这条主线,还原了当时上海弄堂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及居民的内心世界,既符合当时时代背景,又和居民所处社会地位契合。值得静下心来细细揣读,其中很多见解,放之当今,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   对老住户来讲,读来很亲切.书中许多人都认识,有的是邻居,不少人还是很好的朋友.只可惜不少人已做古.我在那儿住到13岁,虽然父母住的时间比我久,许多事情恐怕连他们都不知道.我总算是了解了那段时间我们的邻居,我少儿时代或更早些年周围的那些人和事.谢谢张伟群先生.一下买了4本,一口气看了几遍.最近可能还要购入.(希望再有特价)
  •   老住户读来倍感亲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