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歇后语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郑宏峰 编  

内容概要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的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是谜语的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化、历史、风俗、民情、医学和农业等各个领域。它的比喻灵活、生动、确切、易懂好记。一个歇后语一旦产生便能很快地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读后往往能令人会心一笑,如果说笑话让你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你嘴角微翘,暗暗叫妙。
  歇后语产生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原始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左传》、《战国策》中即已出现。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当然,那时还没出现歇后语这个称呼。最早出现“歇后语”这一名称的是在《旧唐书·郑綮传》“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缩脚语”,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歇后语。
由于歇后语的历史悠久,涉及面广,所以歇后语颇多,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歇后语出现,本书只能摘取其中一部分介绍给读者。为了便于查找,本书按汉语拼音的顺序排列。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歇后语方面的资料,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故书中所选的大多是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望广大读者从中能有所启迪。本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书籍目录

上册
 A
 B
 C
 D
 E
 F
 G
 H
 J
 K
 L
下册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章节摘录

吹火筒子——两头受气;两头通吹火遇上倒烟——憋气吹糠见米——本小利大吹口哨过坟场——自己给自己壮胆(比喻本来心虚,有所畏惧,却设法使自己镇定,以增加自己的勇气和胆量)吹喇叭不用气——叫它自个儿去想(响)吹喇叭的分家——挨不上号吹喇叭佬娶老婆——自吹吹喇叭下乡——没事找事吹喇叭响爆竹——有鸣有放吹喇叭扬脖——起高调(比喻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吹了灯瞪眼睛——出了气又不得罪人吹了气的死猪——胀起来了吹灭灯挤眼儿——后来的看不见;看不见的勾当‘砍牛皮不打草稿——信口开河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话由你说吹牛皮赚钱——无本生意吹起来的肥皂泡——不攻自破吹气灭火——口气不小吹气入竹笼——劳而无功;有劳无功吹煞灯念经——瞎叨叨;胡叨叨吹唢呐的腮帮子——胀起来了吹糖人的出身——好大的口气;口气不小吹糖人的搭台子——买卖不大,架子不小吹糖人的改行——不想做人吹影镂尘——不见形迹吹圆的猪尿脬戳一刀——泄气吹着喇叭找买卖——没事找事炊壶煮饭——出不得户(壶)炊事员的手——哙做吃的炊事员的围裙——有(油)点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垂危病人摘牡丹——临死还贪玩锤打棉花——敲不响锤砸铁砧——响当当锤子炒菜——砸锅锤子打钉子——人木三分锤子打钎——想(响)到一个点子上锤子敲胸脯——砸在心坎上

编辑推荐

《中华歇后语(绣像精装本)(套装共2册)》由线装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歇后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收藏,慢慢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