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侯清恒  页数:211  

内容概要

几千年前,东西方就把自己的双眼投向不同的地方,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走向。如果说西方人开始了用科学去认识客观世界,那么东方中国就开始了认识人本身。孔教和道教作为东方本土最主要的两种哲学派别,与其说有对立高下之分,更不如说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经纬线。凡是中国人几乎都无法逃脱“国魂经纬”的坐标定位,不同的无非是孔学的成分多些或道家的成分多些。于是,如何综合两家矛盾的哲学,如何吸纳两家对立的精华,是国人几千年来最大的人生功课。    本书教你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做事,如何运用道家思想做人,寄教育于娱乐,品阅本书,秉承传统文化精髓,体味为人处世的哲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不执于心,不执于物 我心向善,万物一般 大道养万物,万物自荣枯 简单生活,万水归海第二章  儒家: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小处聪明必大处糊涂 欲超越对手,先向对手学习第三章  道家:人性自有大陷阱在 虚名嚼破无滋味 贪欲为枷,心窠为臼 花花世界,清介君子 虚荣之窟,万世之阱 自高自大,愚昧之极第四章  儒家:人生自有大欲存焉 好德好色,水火两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恃才傲物,固步自封 急功近利,欲速不达第五章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 立身立心,以孝为先 善待他人,尊重自己 父母之念,血浓于水 父亲楷模,一生模影 养责为小,敬意为大 重情重义,德之大哉第六章  道家重心: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知足常乐,天下无碍 战胜自己,战胜人性 名利乃身外之物 乐在我心,万物悠然 少则得,多则惑 低调做人,高标处世第七章  儒家重世,人游刃于人海苍茫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中庸之道,万古之慧 行胜于言,行成于瞬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靠天,不靠地,不靠人 我活我心,我走我路第八章  道家做人,人清乾坤静 行成于思毁于随 欲速不达,迂迥直达 神龙见首不见尾 高瞻远瞩,心纳百川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第九章  儒家做事,事成万功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东施效颦,为我不齿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天生我才必有用第十章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 淡泊如水,水归大海 识人先识己,识己先识心 万物万性,我有我命 人而无信,不知见可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十一章  儒家做事最高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立自强,敬业敬人 身教胜于言传 知人善任,万心归一 用人德为先,德至天下同 心胸宽广,兼容并蓄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章节摘录

  真名士自风流  【道家语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老子·默耻第十三》  【心语雅说】  世俗之人得到尊宠与凌辱,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一样,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受宠就觉得扬眉吐气,被辱就觉得低三下四。不论受宠,还是受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这就叫宠辱若惊。那么,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是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对于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慎之又慎,就可以做到寄望以天下;吝惜自己的身体,舍不得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就可以做到交托以天下。  俗话说,三贫三富不到老。一个人一生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有喜从天降的时候,也有祸不单行的时候。荣辱、祸福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但谁都不知它们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对此,很多人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如临深渊。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似的。灾难本来是不好的东西,可是人们对它却不敢掉以轻心,重视大的灾难,总是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呢?因为得宠也好,受辱也好,都是因为你过于关心自己的地位,所以得宠时你会吃惊,失宠时你会吃惊,受辱时,你更会吃惊。这就是“宠辱若惊”。很多人长期受压抑和排挤,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时来运转,当此阴霾扫尽、日出云开之时,若非具有淡泊名利的真功夫,很少有不得意忘形、欣喜若狂的,甚至会喜极而泣。这就是“受宠若惊”。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立志走科举之路的老童生,非常刻苦用功,可是他的考运不佳,考了很多次,都名落孙山。虽然人到中年,但他矢志不渝,非要把这条路走通不可。他的儿子很聪明好学,也热衷于科举功名。儿子长大了,也报名参加考试,父子两人同科应考,颇为引人注目。考试结束了,他不敢去想考试的结果,因为失望的滋味,他领略了多次。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儿子前往看榜,见父子二人都已经上榜,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报喜。儿子回到家时,他正关着门在房里洗澡。儿子咚咚敲门说:“父亲大人,我考上了,考了第三名!”他一听,以为自己又落榜了,失望之余大声呵斥说:“不就考了一个秀才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沉不住气,就这点能耐,将来还想干大事?”儿子一听,再也不敢放肆了,便轻声说: “父亲大人,你也考上了,是第五名!”他一听,猛地从房里冲出来,“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儿子又重复了一遍。他听了,又大声呵斥道:“你小子没大没小的,怎么不早说,光想着你自己,你想气死老子呀!”儿子说,“父亲大人,你还没有穿衣服哩!”他一看,自己周身都是泡沫,又冲着儿子嚷道:“你小子敢取笑我!”不过兴奋之情已溢于言表。  这便是对“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很好诠释。  不过,《小幽窗记》里面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考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如果不送礼物,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录取。而李白却偏偏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杨国忠一看卷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说:“磨墨也算是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说完便将李白赶出考场。  后来有个番国派使者来唐朝递交国书,国书上面都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太师杨国忠开读国书,杨国忠接过番国国书,哪里认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识。唐玄宗大怒,堂堂大国,连一个番国的国书都不认得,太有失朝廷体面。  有人推荐李白,说李白游历广泛,学识渊博,可能认得乌兽文字,现在正在京城。唐玄宗便召见李白。李白没有推托,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道:“番国要求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  唐玄宗一听,急问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无计可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待我养精蓄锐,用番文回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忙拜李白为翰林大学士,并宫中设宴款待。  次日,李白上殿,对唐玄宗说:“我虽已精气充沛,但还缺乏神气,神气不旺,难以回应番国。”  唐玄宗问道:“怎样才能有了神气?”  李白说:“杨太师和高太尉,皆为朝中重臣,皇帝心腹。请万岁吩咐杨太师为我磨墨,高太尉为我脱靴,我方能神气飞扬,口代天言,不辱使命。”  玄宗心切,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为李白磨墨,捧砚侍立;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为李白脱靴,并捧跪在旁。  李白这时神气十足,提笔挥毫,一口气书写下了一封陈述利害的大唐诏书,番使读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其实,李白要求杨太师磨墨,高太尉脱靴,并不是为了要羞辱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是他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拒绝虚伪逢迎,洒脱自然,置宠辱于不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后来他离开京城的主要原因。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  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呢?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一个人最恐惧的是什么?就是死亡。灾难来临,性命攸关,谁又敢对它掉以轻心呢?所以,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想办法渡过这个难关,重视它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换句话说,重视它就是重视自己的身体。  其实灾难并不可怕,厄运并不是末日,来了就从容应对,想办法解决。一个人一生经历几次灾难,有过一段艰难岁月的经历,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定成熟,这样的人往往能干大事,成大器。正如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以能够像重视自己的身心那样去重视天下的疾苦,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民,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半本《论语》治天下。  ——《宋史》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曲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林语堂  我常说道家大气,儒家实在,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做人要学道家,豁达大气;做事要学儒家稳扎稳打、踏踏实实。  ——易中天

编辑推荐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做道家人,立儒家功。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  儒家: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道家:人性自有大陷阱在  儒家:人生自有大欲存焉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  道家重心,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儒家重世,人游刃于人海苍茫  道家做人,人清乾坤静  儒家做事,事成万功立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  儒家做事最高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倒翁式的人生,浮沉自在,进退自如。心随清风,人在雨中:一种人生,两份悠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能静心,看看还不错
  •   对比性不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