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孙科炎  
Tag标签:无  

前言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必须要跟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打交道。能否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青蛙老了,弹跳力大不如前,眼睛也不太好使了,因此捕捉起虫子来很费劲,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一天这只老青蛙遇见了一只老蜘蛛,老蜘蛛悠闲地坐在它的蜘蛛网上晒太阳,不时有小虫子飞过来撞到网上,老蜘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它们捉来当食物。看到如此情景,老青蛙不禁感叹道:“唉,这世道真是不公平啊!我一辈子辛辛苦苦地捕捉食物,但只能勉强糊口。现在年老体衰了,等待我的只有饥饿。而你呢,从没见过你劳动,却一辈子丰衣足食,即使现在老了,还有美味佳肴自动送上门来。唉,不公平啊不公平!”    老蜘蛛听到青蛙的感慨,语重心长地对它说道:“你不知道我当年为了织这张网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我每天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织,好不容易才把网织好,使生活有了依靠。就是现在,我还要经常检查,修补网上出现的破洞。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靠四条腿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腿会衰老。而我是靠一张网生活,我的网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衰老。所以,虽然我现在年事已高,但生活无忧。如果我也像你一样靠我这几条纤细的腿生活的话,恐怕我过得还不如你呢!”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正如那张蛛网一样吗?当我们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总能给我们以巨大的支持,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来源于良好的社交技能。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提升社交能力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但是,有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善于与人交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因为不善交际,所以就回避,越回避社交能力越弱,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掌握了人心理变化的一些规律,就很容易找到突破口,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社交心理指导图书,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需要入手,探讨了社交中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规律和原则、培养完美的社交人格的技巧、平衡社交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说服他人、提高自己的情商、处理社交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共分八个主题,这八个主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又自成一体,内容涵盖了社交问题的方方面面。    同时,本书的每一个要点都有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实验解读,并结合社交情境中的案例进行解说,使得本书既科学、严谨,又具备实用性和可读性。    通过本书,我们力求帮助读者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掌握一些有关社交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交中的各种现象。    (2)利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提高自身的社交技巧。    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广大读者朋友带来帮助。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会有疏漏不足之处,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了社交活动中的一些现象,揭示了人们心理变化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交,掌握交往的技巧,增强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可供广大渴望提高社交技巧的读者朋友阅读,也可供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者及心理学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科炎
北京华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企业经营管理、项目策划咨询实战派专家,对组织经营管理、企业群体行为等问题频有研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业生产管理、文化产业创意等多种项目的组织与策划。作者近十年来潜心研究管理学和心理学,出版相关著作十多部。

书籍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社会关系中的我们—————————————————————1
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社会性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满足。换句话说,人们的社交行为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需求的驱动。
个体社会性——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2
社会同一性——每个人都需要朋友————————————————4
社会互动——没有分享是人生的悲剧———————————————6
社会交换——我们为各自的利益而交往——————————————8
社会回报——社会关系总是在回报中产生—————————————11
安全需求——承认自己的脆弱吧—————————————————14
包容需求——更亲和一些,更幸福一些——————————————16
赞许动机——为他人的赞赏而努力————————————————19
成就动机——在他人的评价中感受成功——————————————21
第二章关系的秘密————————————————————————25
在社会交往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但并不是与所有人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或成为亲密的朋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朋友?这就是关系的秘密。
自我参照——你只是我的镜像——————————————————26
匹配现象——配得上,还是配不上————————————————28
预期法则——你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30
接近性——我喜欢你,只因可接近你———————————————33
相似性——趣味相投是友谊之钥—————————————————36
互补性——因为不同,所以交往—————————————————39
对立性——与朋友接近,与“敌人”一起生活———————————41
维护自尊——丧失自尊的风险让人们举棋不定———————————44
自我妨碍——畏首畏尾只因过分保护自己—————————————47
第三章完美社交人格———————————————————————51
谁是天生社交家?人们往往认为是那些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的人,是那些拥有完美社交人格的人。
社会习得——从成功中获取更大的自信——————————————52
悦纳自己——不要做失败的酸柠檬————————————————54
缺陷效应——有一些小缺点比完美更好——————————————56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至关重要—————————————————58
热情效应——给自己贴上“热情”的标签—————————————61
自我暴露——从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吧———————————————63
真诚之美——没有真诚,就丧失一切———————————————65
南风法则——温和比严肃更能俘获人心——————————————68
平衡理论——这是一场跷跷板游戏————————————————71
第四章助人者自助————————————————————————75
每个人都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在社交活动中更是如此。通常我们能从助人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行为将为我们开拓更宽广的社交之路。
亲社会行为——我们都可能会帮助他人——————————————76
时间压力——助人行为中的时间观念———————————————78
内疚感——内疚感促进助人行为—————————————————80
共情诱因——帮助,只是因为感动————————————————83
文前.indd 2 2012-1-13 13:16:39
旁观者效应——责任越分散,帮助者越少—————————————85
群体解释——群体懈怠对助人行为的消解—————————————88
留面子效应——处处要给别人留面子———————————————91
补偿效应——如果没有可乐,就给他一杯咖啡吧——————————93
第五章关系互动——————————————————————————97
社交中不仅要平衡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应该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实现有效互动。
互惠预期——他相信你,所以你应该做到—————————————98
关系回报——回报总是要的,无论它是什么———————————101
承诺一致性——说出来的话,泼出去的水————————————103
德西效应——物质交往的利与弊————————————————106
表露互惠——朋友向你倾诉的时候,你该做什么—————————109
赫洛克实验——恰当的反馈是友谊之源—————————————111
频率原则——见面长不如常见面————————————————113
互酬效应——投桃报李,礼尚往来———————————————115
刺猬效应——不可过远,也不可过近——————————————118
第六章说服与沟通———————————————————————121
如何成功地说服他人,让他人改变原有的态度,做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需要说服者充分了解被说服者的心理变化,找准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中心途径——摆论据只对专业人士有效—————————————122
外周途径——浅显易懂的说服更容易让人接受——————————124
权威效应——把权威的力量留在关键时刻————————————127
唤起恐惧——恐惧什么,就唤醒什么——————————————129
好心情效应——情感比理智更重要———————————————133
文前.indd 3 2012-1-13 13:16:39
行为效应——付诸行动,态度才会变化—————————————135
双面说服——好的说,坏的也要说———————————————138
登门槛现象——从小处开始说服————————————————140
沸腾效应——反复刺激对方的信服点——————————————143
睡眠效应——时间可以美化一切————————————————145
第七章调控情绪—————————————————————————149
受情绪的影响,我们不敢说与他人的关系是完美无缺的。但追求完美的倾向促使人们寻找背后的原因,即如何调控情绪。
能量理论——情绪是一种能量—————————————————150
ABC理论——情绪是一种选择—————————————————152
情绪辨析——要有自知之明——————————————————154
情绪模式识别——不要被情绪“绑架”—————————————157
面部表情反馈——从改变表情开始———————————————160
加法思维——多看得到的,少看失去的—————————————163
情绪传染——不要被他人的情绪左右——————————————166
感知他人情绪——破译情绪交流的密码—————————————168
厌恶事件——小事件引发的情绪唤醒——————————————171
沉没成本效应——无法挽回,就不必纠缠————————————174
合理宣泄——行之有效的情绪调控手段—————————————176
第八章冲突与困惑———————————————————————179
人们可能因经历、性格等因素走到一起,但并不是说仅此就可以长久地将关系维持下去了。矛盾和冲突可以使关系更加坚固,也可能使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囚徒困境——当友谊与利益碰撞————————————————180
竞争障碍——谁输了,谁赢了—————————————————182
文前.indd 4 2012-1-13 13:16:40
公平知觉——这种不公平让我愤怒———————————————185
偏见强化——偏见激发更大的敌意———————————————188
自我辩解——人人都在为自己寻找理由—————————————190
信念固着——因为偏执,所以愚蠢———————————————192
延迟满足——耐心从来就不多余————————————————195
近因效应——重视当下,否则前功尽弃—————————————198
缄默效应——沉默也是一种力量————————————————200
淬火效应——万事万物皆需适可而止——————————————202
后记—————————————————————————————205

章节摘录

个体社会性    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里,村民们在一个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约7、8岁,小的约2岁,村民们把她们带回了村子。刚开始的时候,她们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并且怕见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则觅食,饱则休息。    后来她们被送到孤儿院抚养,大的取名为卡玛拉,小的取名为阿玛拉。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卡玛拉刚到孤儿院时,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孤儿院的人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卡玛拉也没能真正学会讲话。她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能说几句话,生活习性开始朝人类迈进。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是人类的孩子,但由于从小脱离了^类社会,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她们没有形成人应有的社会性特点,比如人类的习性、智力和才能等。    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在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正是这些社会特性使个体正常地与周围人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与人交往,那么这个人就会在孤僻中退化,无法适应社会,更谈不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了。    意大利洞穴专家蒙塔尔曾体验了一次离群索居的生活。1995年7月29日,他只身下到一个200多米深的溶洞里生活,该溶洞内配有卧室、卫生间、工作室和活动室等各种生活设施,在里面不仅有吃有喝,还可以看书、写作、看录像、骑健身自行车等,唯一的缺憾就是不能外出与人交流。蒙塔尔就这样在这个溶洞里生活了一年。1996年8月1日,当他从洞中走出来重见天日时,他脸色苍白、消瘦憔悴,体重下降了整整21公斤,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说话结结巴巴,与原先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当人们问起他在洞中生活的感受时,他颤颤巍巍地说:“一个人在洞中生活,刚开始觉得很自在,可是时间长了,孤独得让人几乎要发狂,甚至想到自杀。过去我一直喜欢安静独处,讨厌待在热闹的人群里,经过这一年多的独居体验,现在我宁可选择嘈杂,也不要孤独。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狼孩和蒙塔尔的经历,实际上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人唯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这两个事例实际上也证明了下面的心理学观点。    人类的很多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的,这些能力甚至包括我们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吃饭、睡觉等,也包括更高层次的能力,如确定追求目标、付诸正确行动等,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    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你就会明白,那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人往往具备更优秀的社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他们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反过来,那些孤僻的人,他们常常无法融入社会,也更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总之,社交需要一种心态,认同社交活动的重要性,不要甘愿成为一个孤僻的人,那将无助于你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社会同一性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人既然是社会中的人,那么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家埃尔金通过研究发现,在社会化中,人们所关注的是与其他人的相似性,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上的“社会同一性理论”来解释。    “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社会认同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积极的社会同一性有着不懈的追求。按照塔吉菲尔等人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在这种身份之上的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意义。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行动,其所属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社会同一性,通俗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希望与团体保持一致,不希望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即个人都希望自己“合群”,而不是被孤立。    既然人们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那么问题便是,一旦人们产生被社会孤立的感觉,会怎么做?最直接的反应是恐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合群需要,唯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这种恐惧和孤立感。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于1959年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是否有合群需要。研究者将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研究者告诉高恐惧组的被试,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的伤害,而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低恐惧组的被试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的后果。然后,在实验开始前的等待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心情紧张、恐惧感较高时,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    人的确有合群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建立并维护某种社会同一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如此。例如,当得知他人不赞同自己的观点时,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可是,如果这时知道与自己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一人时,就会减轻恐惧感,增加安全感。    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他们特立独行,言行不符合大众的规范,并自我标榜为“个性”。但这样的人往往不受群体的欢迎,他们所谓的“个性”会被大家视为“不正常”,从而被排斥在社交圈之外。下面的寓言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群麻雀站在树枝上。所有的麻雀都是背风站立,只有一只迎风而站。背风的麻雀们对那一只麻雀说:“我们全都是背风站立,只有你特殊,跟我们站得相反。”P2-5

后记

闻悉本书即将出版,不胜感慨。本书从最初的调查研究到中途的设计与写作,再到随后的审阅出版等,经历了一个艰难且辛苦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这样说的原因在于,围绕本书的研究与写作,我们获得了专家大量的帮助,包括资料收集论证上的协助,具体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心智上的点拨。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创作融入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本书的撰写或资料调查、收集和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孙健、洪少生、孙科柳、洪少萍、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丽、程丽平、武义龙、李国旗、高垒、石强、孙科江、李京静、邵帅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2011年10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或多或少都乐于跟平庸者打交道,因为那会使我们心安理得,使我们产生一种与自己相同的人交往的舒适感。    ——德国剧作家、思想家  歌德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让人折服。    ——台湾女作家  三毛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    打动人心的最高明的办法,是跟他谈论他最珍惜的事物。    ——美国成功学大师  戴尔·卡耐基

编辑推荐

孙科炎所著的《社交心理学》是一本综合性的社交心理指导图书,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需要入手,探讨了社交中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规律和原则、培养完美的社交人格的技巧、平衡社交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说服他人、提高自己的情商、处理社交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共分八个主题,这八个主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又自成一体,内容涵盖了社交问题的方方面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交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帮朋友买的,不过之前在书店看过,便宜了很多。
  •   这本书的制定版面还不错 看上去就有点想看的冲动
  •   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辅助作用。可益对比自身的做法找到和人交往的黄金定则。
  •   心理学理论丰富,但述说却缺少说服力
  •   还不错,里面举例的很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