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韩寒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这部小说完成在2009年至2010年之间,我从2009年的夏天就开始落笔,多事之夏,最终停滞。到2010年初的冬天继续开始,再停滞。一直到2010年的夏天,一样多事之夏,但却成了1988。1988是里面主人公那台旅行车的名字。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不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我表示情绪很稳定,但要换书名。又是几经周折,发现再无合适。就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如果有未来,那就是1988——我也不知道。  故事在书的末尾告一段落,不知道它是否能有新的开始。我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和文字写过小说,仿佛之前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迎接她。在过往,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我是否能这样去叙述。但是在这个凌晨,我准备好了,让我们上路吧。以此书纪念我每一个倒在路上的朋友,更以此书献给你,我生命里的女孩们,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你。

内容概要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作者简介

韩寒:赛车手、作家、青年意见领袖。

书籍目录

2第一部分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2)第一部分(3)第一部分(4)第一部分(5)第一部分(6)第一部分(7)第一部分(8)第一部分(9)第一部分(10)第一部分(11)3第二部分那一天我的屁股坐开了花,你能想象在一根单杠上坐了两个小时无所事事该是多么的蛋疼,但是我依然坚持坐在前面,因为如果坐在后座,丁丁哥哥高大魁梧,把我前面的视线挡得死死的。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2)第二部分(3)第二部分(4)第二部分(5)第二部分(6)第二部分(7)第二部分(8)第二部分(9)第二部分(10)第二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3)第二部分(14)第二部分(15)第二部分(16)

章节摘录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 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这台旅行车是米色的,但是所有的女人都说,哇,奶色。1988早就应该报废了,我以买废铁的价格将他买来,但是我有一个朋友,他是1988的恩人,他居然修复了1988。我和朋友在路边看见了1988,那时候它只有一个壳子和车架。朋友说,他以前呆的厂里有一台一样的撞报废的车,很多零件可以用,再买一些就能拼成一台能开的车,只需要这个数目。他伸出了手掌。我问他,那这个车的手续怎么办?朋友说,可以用那辆撞报废的车的手续。我说,车主会答应么?朋友说,死了。我说,车主的亲戚也不会答应的。朋友说,都在那车里死光了。我说,那不是不道德。朋友说,本来是都死光的,现在你延续了这台旅行车的生命。所以你要给这个旅行车取一个名字。……

编辑推荐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首印量达到空前的70万册,韩寒称这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 韩寒最新作品,带着他的赛车和你们一起去和这个世界聊聊。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0条)

 
 

  •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主人公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此书分为平装版和限量版。平装版售价25元。限量版售价则高达998元(内附10克纯黄金)。   
    目前“公路小说”的系列已经开始策划,韩寒的作品为首,韩寒表示将会撰写三部作品与聚石文华联合打造“公路小说”这一品牌。
  •    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韩寒新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事件,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主人公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此书分为平装版和限量版。平装版售价25元。限量版售价则高达998元(内附10克纯黄金)。   

    目前“公路小说”的系列已经开始策划,韩寒的作品为首,韩寒表示将会撰写三部作品与聚石文华联合打造“公路小说”这一品牌。
  •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论这部小说。我只能说它真的很合我的胃口。作为一个内心充满讽刺的人来说,这篇小说令我非常满意。我是一个观察者。当这种简单的,直白的小说标题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吸引的不止是韩寒这个名字,更是这个小说名字。如果可以,我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   文章开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就此问世。
  •   以至于一路上我们都在调侃它,最终,却被它调侃了。
      韩寒的第一部公路小说,弥漫着一辆破车的汽油味儿和一个单纯的妓女的柔软香,一路颠簸绵延,直到这个圣母玛利亚一般的妓女获得了自己的宿命。
      这个叫陆子野(路子野)的男青年,曾经以为自己是不死鸟一辉,不小心把“我是不死鸟一辉”这么辉煌的一句话说成了“我不是死鸟一辉”从而被剥夺名号,落寞很久之后又被冠名以黄金圣斗士然后天天被打,很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自己谁也不是。
      他曾经爬上小学校的旗杆,在迎风飘扬手脚酸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女生,他在人群中寻寻觅觅许多年,终于借查眼保健操之便,重新找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女生,确定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爱上的人,可是这个女生对他说,你是反革命。
      我真的不知道,韩寒想说的,是对一个国家的爱,还是对一个女生的爱。
      正如韩寒所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
      多少男孩曾经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能够驾驶者心爱的车,载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上路,而不是现在这样的破车和孕妇。
      但是韩寒载着的,不是一个孕妇而已,是他用来写博客的世界观。
      青蛙被温水煮得很烫的时候,忽然从锅里跳出来,陆子野的丁丁哥哥说,你看,这才是现实。
      后来陆子野的第一个女朋友在路子野家里煮了两只青蛙,就在它们要跳出来的一刹那,猛地盖住了锅盖,路子野看着砰砰乱跳的锅盖,心惊肉跳,后来他心里怀揣着两只青蛙,爱上了这个女人。
      就当他忘记了怀里的青蛙的时候,就在他对她说的话越来越多,而她的聆听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充满理想的女演员给他送了一份美好的礼物——她的制片人拍摄的小视频。
      陆子野载着姗姗——或者说田芳——或者说——娜娜,在某条国道的夜色里驰骋,我就看见我年少时曾经仰慕的那个少年,“像少年啦飞驰”。
      他是多么地意气风发,不长不短的头发在额前飘扬。
      他说他喜欢的人都很热血,不知道是自己喜欢热血的人,还是被他喜欢了就热血了。
      丁丁哥哥骑上摩托车,陆子野问他去做什么。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
      我说,哇噢。 ”
      后来,他抱着拯救1988的人的骨灰,把它们撒在江里,就像是撒落所有人的骨灰,丁丁哥哥,10号,还包括娜娜。最终那些骨灰落在他的衣服上,他掸了掸,却又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始终笼罩着他。
      时间过了凌晨3:30,我在迷迷糊糊的夜色和清晨的一丝清凉中始终没搞明白丁丁哥哥是怎么变成骨灰的。
      看了豆瓣评论我才知道,原来丁丁哥哥是死于那个六月。
      韩寒说他很想念他的那些女孩,不带们,不管她们解不解他的风情,也不管他解不解她们的衣扣,说出这么操蛋的话的男人,最终想说的,其实是他被世界解了衣扣。
      每次看见网上有人义正言辞地说韩寒背后某个强大力量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笑。
      这么说话的人,大多数都是中年男人,他们总以为这个世界被另外一些中年男人支配着。
      每次听见饭桌上有人质疑韩寒的意见领袖身份,我就觉得食欲下降。
      这么说的人都是一些意见领袖,我们这些文艺青年和他们那些愤怒青年听从这些人的意见,可是他们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
      我从没认为韩寒是一个意见领袖,也从没觉得他背后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要说有,那大概就是想卖书的路金波。这个陕西人我见过,他就是想卖书,而且吃饭的时候很温和。
      我看见的,不过是一个有点叛逆有点哀伤的男青年,爱过一些姑娘,写过一些杂文的赛车手。你们为什么不能允许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并被我们这些女青年热爱一下呢?
      我的同事采访过他,据说他百毒不侵很难接受采访,于是我的同事惴惴不安好几天,通过很多渠道试图联系他,终于找到韩寒所在的赛车公司,结果当天韩寒就对这个公司竖了中指。
      我当时就对这个青年崇拜得满眼含泪,并在心中泛起许多关于《杯中窥人》和《三重门》的记忆。那些文字已经不再重要,我只是怀念我能看一本小说就喜欢一个人的日子。
      听说这个世界只有六度,我只要通过最多六个人就能顺利链接到韩寒。
      不过我真没想到姬十三已经认识他了,还和他一起录过一期电视节目。
      韩寒也终于在我心目中立体了。
      他从一个在《萌芽》写出一个杯子泡了一个纸团然后及看出世间冷暖的短文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对这个世界不愠不火把愤怒煮成无奈和哀伤的男青年。
      当然这些年很多人都变了,比如郭敬明从一个写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好端端的少年,变成了我在机场偶遇都不敢去认的粉白男青年。比如曾经给了我八月未央的哀伤的安妮宝贝变成了一种文体,一种谁碰一下都尖叫的文体。
      再比如说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的今何在,变成了一只和土豆吵架的猴子,然后又变身成为一只言辞犀利抨击时政的猴子。再比如一路狂奔向前奔跑的大角也终于成为一个短发副总裁潘海天。再比如我想象中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姬十三幻化成了一个如花少年,又变幻成了中国最牛逼的科学传播团队领袖,以及,我亲切的哥。再比如一个忧郁阴沉的愤怒青年韩松变成了我的领导,又变成了一个无助得让人想帮他收拾办公室的男中年。
      这些年,刘慈欣从一个神坛上的精神依托变成了一个可以半夜发短信骚扰的人,当他在成都的会场里说“现在说些还有什么用的时候”,我变得不知所措,完全忘了自己问了什么问题。
      很感谢这些人,在我最懵懂的时候,成为了我的阅读对象。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他们变了,还是我变了。
      不过这世界似乎没有变,当我哀伤地读出韩寒的一股隐藏在文笔最深处的哀伤的《萌芽》气质的时候,我也只能哀伤了一下。
  •   我坐在1988的后座上,一直看着前排的“反革命”和娜娜,看着1988开在的这条国道上,车窗开着,我能在颠簸中看见沿途的风景,能感觉佛过脸颊的阵阵清风,任凭它吹乱我的头发、撩动我的心弦。我只是坐着双手趴在车窗上,听着他们谈话,看着我的人生。

    韩寒,只是觉得他就是特立独行的一个标杆。高中时候看过他的《三重门》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他写的长篇。因为印象中他的小说还只是停留在描写中学生故事的阶段,没有什么深度,也一直没有在意,我在变老的这十多年原来他也在成长,直到今天看了他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原来,他已经是思想如此深邃的作家了!

    感谢韩寒是现在而不是10年前写这样一个故事,正如他所言他一直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写作,而他感觉现在终于准备好了。脱去年少时的稚嫩,韩寒在与这个世界反复对话,反复思考人生后,他终于能写出这样一个故事,也在2011年伊始给我这样一份惊喜。

    我没有看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只是和小胖一样曾经为书中的一句“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而热血沸腾。但是当我看着《1888》时,我的脑海中却一直想着这本小说。他们都是一群叛逆的青年,不停地变换着生活的地方,不希望定居在一个地方,就这样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总是对这里的这个自己不满意,总是想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总是想活出一个让自己欣喜的不再厌倦的自己,却一次次的失望与迷茫。《在路上》我没有看到结尾,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离我似乎远了些,我理解不了他们。这个和我同时代的韩寒,我却能从他的文字中找到许多的共鸣,所幸,在文章的结尾,虽然他仍旧在路上,5000多公里的远方不知道他希望重新成为怎样的自己,但是他的身边多了个新生命,他终于做了一次让自己自豪的自己,不再只是他的丁丁哥哥、不再只是10号和他的肖华哥哥。

    他能看到在众人面前全身发光的丁丁哥哥背后人们看不见的光斑,也能看到即使是像肖华哥哥这样被社会所唾弃的恶人,或是像娜娜那样所有的人生阅历都来自“一个钟”的故事的hooker,或是像10号这样的混混头,或是他最不喜欢的孟孟身上的光晕。需要的不是炫目的太阳,而只是没有拉好的窗帘缝中洒落的一缕阳光。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总能找到他想成为的自己的某个方面——叛逆、热血、奔放、敢想敢为、勇于担当、乐观、豁达、永远保持着善良的心和在路上的热情!我又想到了电影《致命ID》,也许,《1988》中的各个人物都是韩寒或者说是他小说主人翁性格中的一个代表,他们彼此纠结着。我想韩寒最终还是让他的主人翁走上了正道,符合大众的道德观。因为书中他还是更喜欢众人面前闪光的丁丁哥哥,他还是选择了让娜娜死去,还是选择了由他来抚养未知的新生命。

    我还是最喜欢娜娜,虽然阅人无数,其实她还是非常的率真与善良。她应该说是相当的有追求,桑拿房的小姐堪称她人生的终极目标。虽然书中有过她被骗子欺骗想做明星那一段,不过这种想法对她而言只是昙花一现的梦境。他喜欢孙老板吗?我认为她不喜欢,她怎么会喜欢那个只不过拿她试钟的并且不让她做桑拿房小姐的男人。她自认喜欢她,那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在她工作期间和他见面超过三次的男人;他能给他一种貌似什么都可以一个电话搞定的安全感,但是这点也因孙老板的入狱而瓦解。娜娜最初也想像正常女孩那样,所以她隐瞒身份和她的同学交往,最终她还是看到了她们之间的不现实。“做了这一行,就洗不干净”的想法在娜娜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佩服娜娜的敬业,她还真将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业宗旨发挥到极致,顾客的要求统统满足,甚至包括站在凳上遮挡阳光,这类非她“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但是,因为她的敬业她付出的却是自己的生命——一个套子引发的惨案。这个女人倔强、坚强,走破鞋一直到被警察抓的那一段让人啼笑皆非之余也让人心酸怜悯。想做一个好母亲的执着更让人对这个人物充满敬意。文章的最后,她的女儿听到她的摇篮曲的场景让人感动不已,天国的她看到这一幕也应该含笑了。


  •   想对这个世界怎样?

    像许多人一样,曾经对韩寒不看好,原因自不待言。真正对他发自内心的赞赏,还是从读他的博客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多如恒沙,但是能称得上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多,韩寒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这个世界,他很早就具有了质疑,这从小说《三重门》中可以看出。而这本《1988 我想和世界谈谈》更体现了批判精神。

    《1988》在韩寒办的杂志《独唱团》刊登一些章节,这本书的装帧也一如杂志的风格,所以看起来更像的杂志的长篇小说增刊,而且它似乎还没完,我们还有所期待。

    《三重门》的结尾是:“听到远方的汽笛,实然萌发出走的想法,又担心在路上饿死,纵然自己胃小命大,又能走到哪里去?”这是一个高中生面对世界时的困惑和无助感,人生有许多扇门,通过每一扇门,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哪扇门为你敞开呢?因此,到了《1988》“我”已经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青年人了,但对世界的困惑依然存在,那怎么办呢?跟这个世界谈谈!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晚里拐上了318国道。”1988是一台旅行车的名字,它倒底有没有什么政治含义,我不知道。小说就通过“我”去迎接朋友(即这台车的改装者)路上的经历和回忆两条线索完成对世界的对话。

    “我”的回忆,更多体现的是对世界的困惑,丁丁哥哥是童年期“我”的偶像,他走的时候说,要去跟这个世界谈谈,最终回来的是他的骨灰。临时工哥哥的自定游戏规则,赢了小朋友许多玻璃球,丁丁哥哥通过谈谈,就替小孩子们拿回来。“我”从小依恋的情人刘茵茵,曾经的恋人孟孟,在强大而残酷的世界里她们或死于非命,或沦落风尘。还有霸道的10号,让“我”第一次信仰崩塌,还有在路上遇上本应忠厚的老人碰瓷,世界的真实面就像纱布下的伤口。正如丁丁哥哥说的:“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娜娜的回忆一样充满着社会的阴暗,无论是警察、城管、长途车司机、还是医生、文艺青年、桑拿中心老板他们无不是世界邪恶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世界美好愿望的破坏者。

    小说中不无对政治的调侃。“我”小时候听敌台,被爷爷告发;娜娜的希望是孩子长大后去朝鲜留学;1988的机油尺是苏联旧车折下来的,“加机油的时候不能照着这个刻度来,否则你就等着爆缸吧。”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如此的虚伪、强大又不合时宜。

    显然,世界并不是通过谈谈就能解决问题的,那么,我们能对这个世界怎么样呢?那些死去的人“只是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吧!”

    2011/9/17
  •    从小,我们就知道孙悟空是西游记里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们更一度以为,齐天大圣是战无不胜的,他是那么的放肆,那么的英武,锄强扶弱,潇洒正义。长大后才意识到,所谓的美猴王不过是天神们戏耍的玩物。取经的任务是被指定的,师傅是被分配的,妖怪是设定好的,一般情况下让你赢,你赢不了,就再派个菩萨下凡拯救唐僧,而最后收服那妖孽的时候,赫然发现,原来都是从菩萨身边溜出来的。这时再回头看看大圣当年的风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在天之尽头撒了泡尿,最后,如来一覆掌,就被压进了山。并且如调好闹钟一般,说五百年后,某某某会正好路过,你丫就自由了。
      韩寒心知肚明,自己就是那只当下最风光最被万人敬仰的…………猴子。
      
      2.
      多年前,记者问韩寒,你觉得自己小说写得好还是杂文写得好?他说,小说。多年后,他说,《1988》是他写得最满意的一部。
      他是诚实的。
      
      杂文就像楷书,一眼就知道功底美丑,最易得到首肯;小说却像草书,毕竟很难第一眼就看懂,既可能是灵动的狂草,也可能是幼稚的潦草。懂行的或者附庸风雅的人,会惊为佳作;不解风情者,就会像老一辈评价周杰伦的音乐一般: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韩寒曾说,好的文字分三等,上等是传递给读者一种情绪,次一等是文字本身就不错,再就是文以载道。一直以来,他的杂文排序是:文笔,文以载道,情绪。偶尔,出现一篇类似《青春》的佳作,让悲凉的情绪贯穿全篇。而小说方面,几乎从《三重门》之后,就一直是情绪和文笔不相上下。一路以来,速写着漂泊和荒诞,有时候没用心,速写还会变成乱写。从《一座城池》开始,尝试新的语言风格,脱掉浮华,褪去机巧,减少文字游戏,试着透过叙述本身传达情绪。到了《他的国》,封面上那句“野草冲破土壤,它们一百三十度仰望的天空在哪里?”,标志着他写意的笔锋已经成型,和杂文的刻意雕琢区分开来。终于,到了这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面积地抛弃文字游戏,不再反讽,不再嚣张,只有冷冰冰的叙述,叙述,再叙述。排版松散过了头的铅字之间,溢出一种超越言说之外的冷酷和无奈,韩寒将它命名为情绪,传统的评论者则取名为意境。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
      “我就是一个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躲在床底的那个人,而孟孟是一个喜欢把床底留在最后看的人。”
      “‘虚惊一场’这个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
      “ 我说,丁丁哥哥,你去做什么啊?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
       我说,哇噢。 ” (《1988》)
      
      
      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把战斗姿态放在了杂文里,而试着将无力感隐藏在小说中。《他的国》之前的几本小说,荒诞性和无力感渐渐加码,在《他的国》里开始凸显,终于在《1988》里爆发。
      事与愿违反复上演,戏子婊子轮番上阵,美好的人在某个节点暴露阴暗,暴戾的人在另一个节点展现执着;那些真诚的谎言,和那些破碎了的真诚,在无厘头的生活面前不堪一击;最重要的,在享受了十年的名利和装逼的快乐之后,韩少终于在自己的文字前袒露真诚:自己不过也就是一个戏子,一枚草芥,括弧,在这个庞大到无际的体制下,在无可捉摸的生活游戏里。
      曾经,轻狂如他,喜欢单挑个体,后来发现个体问题只是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从而转向冲撞高墙。如今,这厮终于明白,当你兴致勃勃自命不凡地嘲笑生活时,不过是螳臂当车,生活连眼都不眨一下,就直接安静地将你碾过。
      彻底无视你的存在,才是最大的嘲讽。
      
      “其实温水煮不了青蛙的,不要以为现实可以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只纸老虎……
      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我看得心惊胆战。
      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地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1988》)
      “我们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剧场归他们所有,他们可以随时让这个舞台落下帷幕,熄灭灯光,切断电闸,关门放狗,最后狗过天晴,一切都无迹可寻。”《散文一篇》(2010.04.07新浪博客)
      “在我的回忆里,空缺了少年的时光,我的儿童,我的青年,都在时代前行的片段里度过,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各种各样的标语和口号标记着我的成长,什么流行我追什么,谁漂亮我追随谁,可少年的时候我在做什么?……世界之大能让你完全把自己洗没了……我上一个角色已经演完了,这是我接的新戏。” (《1988》)
      “你去说什么戏子呢,你不是么,你也是一个戏子,只不过你表演的时候没有摄像机对着你而已。”(《1988》)
      
      
      他曾经,甚至是现在,真诚地向万人展示何谓“梦想”,何谓“正义”,并亲身演绎实践的可能性。就跟悟空一样,真诚地除暴安良。然后名利双收,万人追捧。所谓的自由派报刊给他的赞扬,憋屈的冤者的给他的力挺,小喽啰官员对他的惧惮,被吞噬的梦想对他的艳羡,都在为他“精神偶像”“公民楷模”的标签添砖加瓦。可实际上,他如此真实的生活,却只是如同楚门的“真实”一般,被“强大的力量”选择性地直播。那种种的“无所不能”,都是配合着他的种种表演。他以为是自己跳上的这舞台,才发现是被人给推上来的。虽然他能给玉皇大帝找点麻烦,让小猴子们扬眉吐气,可把镜头拉远一看,自己原来一直在动物园里,玉皇大帝原来只是区区园长,上头还有个党委书记如来佛,如来佛的上头,还有……
      
      一切一切,都只是故意将他打造成“自由”“民主”“梦想”“正义”的代言人。而代言的产品,实际上迟迟没有问世。他说“写了一阵子以后,当再有新闻出现,你恨不得直接写一句,观点请参考我某年某月写的某一篇……换人不换事会让写作者觉得很痛苦。”他负责制造的,只是“他代言的产品存在于这个国度”的幻觉。而事实上,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缺了他,照转不误。
      
      被利用了的真实,就是表演。
      
      楚门韩寒,或者说猴子韩寒,意识到了,或者说早就意识到了。
      但是真人秀的导演会放他走吗,如来佛会松开紧箍咒吗?
      
      以及,屏幕前的你,又舍得放过他吗?
      
      
      ————————————————————
      同时纪念给力却短命的‘杂志’《独唱团》,后会有期!
      
      本文跟帖中的一些评论《围观韩寒》:****://***.douban****/note/12618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的一本新小说,我读了两遍,很有意思,也没有完全读懂。小说中有隐喻和象征的写法,有些重要人物写的太不具体,我想是作者有意为之。

    “我想和世界谈谈”是我童年时候的偶像——大学生丁丁哥哥说的一句话,他在那年春天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说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来小说就交代他死了。他想谈什么,谈什么内容,书中就再也找不出来任何线索了。

    1988是一台车的名字,这台车是“我朋友”制造的,而这台车的制造者因为袭击化工厂被逮捕枪毙了。他为什么要袭击化工厂,书中更是朦胧,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这个事情的原委,这个人物的描写比丁丁哥哥的笔墨还要少,而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我”开着1988,走上318国道,开上4天,走上5476公里,去往某省的监狱接这个朋友的骨灰。

    文中大量的笔墨是写“我”在路上碰上了妓女娜娜,然后和娜娜在相处的4天中遇上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主人公也详细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伙伴、初恋对象、加入社会后的短暂的记者生涯。人物中大多是写社会底层,作为妓女的娜娜、作为演员后来被潜规则沦落柳巷的前女友孟孟、还有初恋的女孩刘茵茵、童年玩伴10号。娜娜得了艾滋病去世后留下了不知父亲是谁的一个女孩,作者称之为全世界的孩子,这个孩子第一声没有喊爸爸,也不喊妈妈,只是喊了一声“咦”,对着这个世界抛下了一个疑问。

    这个世界的什么让人疑惑呢?可能有很多,比如,“我”交了嫖娼罚款从看守所里出来,发现领导的车开着“左”转的灯,却向“右”转了。这让全世界不知道该左还是该右。

    小说中很显然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小说上来就写了故意碰上主人公的车来诈骗钱财的老头,周围不明真相的人却替老头跟主人公要赔偿。这个社会好像全是虚假的,妓女的名字是假的,扫黄的录像是假的,报纸上的通讯是不真实的,给人治病的医院里满是骗人的东西,乃至避孕套也是假的。社会也充满了欺骗,冒充王菲音乐制作人来在洗头房诈嫖,电视有奖问答是个诱骗人们打电话赚钱。这个社会更丑恶的是强权欺压,娜娜辛辛苦苦攒下2万块,抓住一次全部罚光,她宁愿碰上歹徒,也不愿意碰上扫黄的。小说中也写有真实的东西,电视制片人拿着自己潜规则女演员的录像要求“我”发表,以引得社会的注意力,提高电视收视率。这个世界够让人疑惑的。

    小说中写了这个世界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但他们身上不乏可爱之处,起码真实善良。娜娜即使身无分文也选择勇敢生下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人生的一大理想,捍卫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孩子的权力,然而不幸的是自己染病死去。比如孟孟本来是真诚善良,然而被欺骗后竟然落得悲剧下场。还有丁丁哥哥的决绝和勇敢,1988制造者的聪明和理性。小说中也有对有钱有势人的看法,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喜欢他们,他们其实和我是一样的,只是我没有这些东西,而且他们从来影响不了我,不过他们倒是活的都很好。"作者分明对这个世界的底层小人物充满了悲悯。

    小说中也充满了思考。比如在和女朋友做温水能否煮死青蛙的实验时,文中写道:

    “不要以为现实可以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

    还有:

    “我发现我生命里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我总是发现,当我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

    小说也有隐喻。主人公的童年玩伴10号长大之后其实已经是黑社会的人物了,他跟丁丁哥哥一样敢说敢做,但走的不是一条道路。他在发给刘茵茵的短信中说“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来适应这个世界吧”,结果刘茵茵给他回了一个同样的短信。然后两个人都出车祸死去了。世界不能改变,只能我们去适应这个世界,这样的言论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作者当然要反抗这种观点。刘茵茵这个人物身上同样有很多疑惑,作者也没有明写,应该是有曲笔的成分。我直觉认为文中曲笔的几个人物包括1988制造者、丁丁哥哥、刘茵茵都有生活的人物原型,这里就不妄加猜测了。

    韩寒的小说我这是看的第一部,写得很精彩,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是出类拔萃的,影响力堪比80年代的王朔。作者的杂文我看的比较多,我觉得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鲁迅,我也看过他和陈丹青、梁文道的对话,看似羞涩,但观察问题很细致敏锐,他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良知了,不愧为《南方周末》2009年年度人物。

    愿韩寒多卖书,多赚钱,挺直腰杆,在这个充满虚假伪善的社会潮流中多说几句有良知的话。
  •   这是我读的第一部韩寒作品。虽然以前对他和郭敬明之间有所耳闻,但一直都觉得是小孩子文人的闹哄,没怎么注意。后来无事看了一下郭敬明的《爵迹》,但看不下去,因为那所谓魔幻小说也过于虚拟了,漂渺空灵的没一点人间烟火味,那幻想出来的神怪仙灵及其萧杀血腥的争斗情感都是哄小孩子看的,不是我的菜。而读了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感觉却有所不同。作品有点像公路电影的体裁,主人公路子野驾驶着一辆叫做“1988”的车,载着一个路上遇到的叫娜娜的职业小姐,行驶在路上,其间回忆了自己年轻人生经历中的一些事和人,听着娜娜讲着她的年轻人生经历中的一些事和人,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国家大事、令人羡慕的事业发展、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曲折迷离的情节线索,但那些社会低层小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却一一展现在笔下,让我们回顾自己生活的周遭,感悟什么是热闹和寂寞,什么是欢乐和忧愁,什么是分离和相聚,什么是成人和小人,什么是幸福和痛苦。我觉得,小说虽然是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也要有生活的味道,有人生的印迹,才能给人读下去的动力。不然,全篇具是不沾人气的神怪争斗,哪怕词藻再华丽,想像再丰富,也只能给人一点空洞的神奇感,而不能真正打动人。
  •   在韩寒与郭敬明之间,我坚定地选择了韩寒,一直很喜欢韩寒的文笔,有点犀利,又有点叛逆。这篇长篇小说也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并 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读完后,我感触很深,我也有种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了!
  •   韩寒作为新生一代8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他以犀利 幽默的文风以及文章中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凌立于同年代的作家,博客中他理性睿智以及恰到好处严整逻辑的言语总能让人为之称快,相比于鲁迅辛辣 深讽刺甚至有点苛刻的文风,韩寒的文字总能让人在一刹那的感触后轻松一笑,言语中充满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种种弊端的揭示和反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自己那点获得不易的话语权为那些受到不公平对待丧失发言权利的阶层们呐喊鸣不平,”公民”“意见领袖”"全球十大影响人物“等头衔他当之无愧。
    当然韩寒更多地是靠着他的博客杂文渗透他个人的影响力,他的小说写的很散缺少连贯性,可能是经常写杂文博客的原因 让他的文章描述更像是“蛙跳式”渐进,而且更多时候。他的小说里着重体现的是文字的趣味滑稽,虽然有时能让人扑哧一笑,但是真正让人回味深嚼,增智流连的小说不多,个人觉得《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篇小说是韩寒著作以来最好的一篇
    从在内容看,他坚持了一贯对于当下社会丑陋现象的揭示讥讽,象新闻业记者收红包扭曲报道,娱乐圈的潜规则,以及对于“钓鱼执法”的映射(娜娜被拉上黑车的那段),种种不一而足,另外深深让我有感味的是关于对童年的回忆(圣斗士 打弹球等)以及初恋时的纯真和羞涩一段段的插叙描写'。从小说的感情基调来看,韩寒已从三重门那时的尖锐锋芒 赤裸裸地抨击渐渐变得平和 妥协地去挖掘对爱情 对朋友 对社会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期待,他深知个人的局限性和人生中那些失落挫败,特别是赋予自己的使命感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但是他深知自己的路是正确的,需要乐观积极地前进,带领我们进步,带领社会进步。
  •   多年前,记者问韩寒,你觉得自己小说写得好还是杂文写得好?他说,小说。多年后,他说,《1988》是他写得最满意的一部。
      他是诚实的。
      
      杂文就像楷书,一眼就知道功底美丑,最易得到首肯;小说却像草书,毕竟很难第一眼就看懂,既可能是灵动的狂草,也可能是幼稚的潦草。懂行的或者附庸风雅的人,会惊为佳作;不解风情者,就会像老一辈评价周杰伦的音乐一般: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韩寒曾说,好的文字分三等,上等是传递给读者一种情绪,次一等是文字本身就不错,再就是文以载道。一直以来,他的杂文排序是:文笔,文以载道,情绪。偶尔,出现一篇类似《青春》的佳作,让悲凉的情绪贯穿全篇。而小说方面,几乎从《三重门》之后,就一直是情绪和文笔不相上下。一路以来,速写着漂泊和荒诞,有时候没用心,速写还会变成乱写。从《一座城池》开始,尝试新的语言风格,脱掉浮华,褪去机巧,减少文字游戏,试着透过叙述本身传达情绪。到了《他的国》,封面上那句“野草冲破土壤,它们一百三十度仰望的天空在哪里?”,标志着他写意的笔锋已经成型,和杂文的刻意雕琢区分开来。终于,到了这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面积地抛弃文字游戏,不再反讽,不再嚣张,只有冷冰冰的叙述,叙述,再叙述。排版松散过了头的铅字之间,溢出一种超越言说之外的冷酷和无奈,韩寒将它命名为情绪,传统的评论者则取名为意境。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
      “我就是一个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躲在床底的那个人,而孟孟是一个喜欢把床底留在最后看的人。”
      “‘虚惊一场’这个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
      “ 我说,丁丁哥哥,你去做什么啊?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
       我说,哇噢。 ” (《1988》)
      
  •   好多年了,我以为,有些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气质,已被文化界放逐。实际上确实已被放逐。幸运的是,日益“二奶”化、“娼妓”化的所谓的文化界所放逐了的东西和气质,又被“在野”的韩寒从历史之墙的缝隙里,从世界的边缘,找了回来。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有向某个年代致敬意味。主人公,驾着1988年生产的、又被他的朋友——因不能说的原因死去——修好的旅游车去接回朋友的骨灰的同时,也接回了一份精神遗产,也续接了一线精神传承。这部小说中,有两个不能多写却又值得写的人物:“我”的朋友和丁丁哥哥。他们,一个给“我”留下了一辆车——不仅仅是车,让我在奔波中与他在精神上相伴;一个是邻家大哥,帮我摆平来自小地痞的刁难,带我兜风,为我唱歌,教我踢球的时候要做假动作,但有一天,他去了一个地方——北方,北方的那个地方——“要跟他们,跟这个世界谈谈”。谈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实际上我们知道。他们俩,都死了。也许,他们没有死:
      
       “我也是被他们笼罩着的人,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
      
      我想,他们有着很多的故事,不能说。没有说出来的故事,使这部书,如此薄;也使这部书,如此厚,如此重。你知道吗?
      
       小说中有一个女孩,“我”曾经的女友,叫孟孟。孟孟是一心要成为明星乃至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因为她要实现她的“价值”。她没有成为明星。她也成了明星,妓女中的明星——传说中的全国头牌。幽默,黑色的。“我”在认识她时就提防着她,当“我”终于“想把一个尽量完整的自己告诉她”时,“现实”,这个最大的第三者,把我们拆散了。孟孟说过:“我们的道路都不是自己规划出来的,都是别人在规划的时候把我们圈进去的。”现实过于强悍,你精心创作出来的曲谱,最终难免成为别人臃肿身躯下传出的一声急促的呻吟,沦为强势者生活的点缀。“我”坚持认为,“现实不过是只纸老虎”,青蛙不会被温水烫死,它会在水更烫之前跳出来,“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地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当现实封住了你所有的出路和退路,你是从,还是不从?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谁能保证自己不被现实诱奸?谁能保证自己不沦为现实的性奴?当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时,卑微地活着,是坚强还是猥琐?
      
       我们把书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放在最后说吧。她是娜娜,她还是姗姗,她还是田芳,她或许还是……她是她们,也是他们,或许还是我们。她不像孟孟那样漂亮,也没有孟孟那般的学历。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她们,也是他们,或许还是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大多数。她跟孟孟是最终的同行。她也是一个妓女。作为一个妓女,她不可敬,也不可恨,对她不必去同情,也无需去谴责。但她怀孕了。“我有了不知道谁的孩子,我要生下来。”怀了孕,还要坚持把孩子生下来的妓女,和妓女就不一样了。她站在忽暗忽亮的光芒里,像“圣母玛利亚”。她成了“有意味”的妓女。娜娜为了生这个孩子,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抢钟、加钟。因为她要存钱,存钱养孩子,让她或他出国,让她或他“不干这一行”。总之,她详细地,琐碎地,为即将出生的孩子,畅想着未来。在与“我”同行的几个昼夜里,她用“圣母玛利亚”的光辉,照耀着世界。
      
       然而,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妈妈,感染了艾滋病毒。病毒被作者理想地阻断了。这是作者的期望?对未来的期望?娜娜走了。留给世界一把骨灰。也留给世界一个孩子。在书的最后,“我带着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然而,我们将会给这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提供一个怎样的世界?
      
       身为妓女的娜娜走了。她还留给了“我”一句话:“放心吧,给你的,都是好的。”这是她第一次遇见“我”时说过的,也是她离开世界时说过的;是她被嫖的时候说过的,也是她孕育新生的时候说过的。污浊,被她过滤了。她过滤过的东西是干净的,是好的。她的骨灰干净,她的孩子干净。干净的孩子,能否遇上一个干净的新世界?她们,他们,或许还有我们,被世界污染着,但还是渴望自己这一代能过滤和净化世界,希望,世界的污浊到此为止。
      
       “我”,接过了一份遗产。我将带着遗产上路。关于“我”的事,去看书吧,去看自己的心吧。
      
       在这部书中,韩寒,作为一个书写者,向人们,向真心聆听他的声音的读者,展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彰显了一种美好的气质。这些东西、这种气质的内核应是:对坚硬现实的反抗与质疑、对疾苦人间的脉脉关怀、对自由精神的执着坚持、对理想人生的悲壮追求。这些,我们曾视之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当然,也许,实际上我们一直缺少这些东西,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她们”。我们也曾经追求过,但是,一方面是我们被路边的闲花野草绊住了脚步,被过于亮丽的阳光炫花了双眼,被浓重的迷雾遮挡了视线,一方面“她们”又被强悍的匪徒无情地奸污。有些人,很多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逐渐地钝化成一株株麻木地生长在流沙上的植物,而“我”却发现,“操,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而今,韩寒,凭借其凤凰涅槃般的惊世成长,在一个聊性说玄、追求“妩媚”的文学氛围中,独扛大旗,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美好的东西、那种美好的气质又放回到焦点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一人的分量,比整个文坛还重。也许,有人会故意把焦点调进盲点。也许有人,在阳光下不动声色地看着韩寒——这个指出皇帝正在裸奔的孩子——而一言不发,却在暗夜里世故地冷笑。但是,韩寒,令人惊叹地,刀剑出鞘了:
      
       “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
      
       是自信抑或稚嫩?是清醒抑或糊涂?是坚定抑或固执?但是,不管怎样,他上路了。悲壮多过潇洒,但依旧潇洒;绝望大于希望,但依然希望。
      
       也许这本书还太薄,也许这部小说还略显粗糙,但是,思想的锋芒不会因剑鞘的寒酸而减色分毫。当有人,很多人,用硬金软玉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为那端坐高墙之上的人打造一根根华丽合体的按摩棒时,韩寒,必将以他的才华和深刻,为这个侏儒时代,留下一道能说得过去的精神痕迹,多年以后,让我们的后人再谈论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在为我们这个精神世界整体塌陷的时代而羞愧的同时,还能找回一丝尊严。
      
       薪尽,火不灭。精神之火,即便微弱,不能照亮前程,但毕竟,我们知道,有火在。总有人不会停息他思考的大脑。
      
       韩寒曾经说:“我们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剧场归他们所有,他们可以随时让这个舞台落下帷幕,让一切都无迹可寻。我只是希望这些人,真正的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 开创了韩寒&;ldquo;公路小说&;rdquo;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    《1988》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表达韩寒的观点。 在《1988》中,韩寒仍延续自己敢言的个性,开篇即讲述在洗浴城嫖妓的故事,尺度大开。在故事中,韩寒一贯地调侃、讽刺,并表达独有的思考,“嫖妓”故事在他的笔下非但不低俗,反而折射出让人感动的人文光辉。
  •   之前韩寒把《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定义为公路小说完全是引进公路电影的概念。和公路电影的直线型叙述不同,韩寒在这部小说中插入了许多内容,一来填充小说的厚度,另外也讽刺一些人和事。整部小说中韩寒插入了“书包救命”、“咽下弹子”、“丁丁哥去世”等属于“我”的故事和与娜娜有关的许多故事,所以小说读起来不会太闷。韩寒小说中那些蚂蚁般的底层人物有思想、有见解,虽然有时觉得他们很傻很好笑,却给小说注入了现实色彩和人文活力。读完小说回想起来发现小说中说的很多事儿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这一点上,韩寒占了我们“80后”的便宜。在“纯情”泛滥的今天,因为那些底层的任何事,我们依然愿意买韩寒制造的童年往事和另类“纯情”。
  •      “我好像看出了些端倪”,这种标题的格式让我想起了一位图书馆管理员的话,叫做“事情正在起变化”,听得人后背发凉。闲话少叙,直奔主题,我是电纸书一族,也偶尔买点儿书,除非是那种我想让我儿子也看的书,这本《1988》很早就下到我的电脑里,一直没时间看,前几天室友用两天时间看完了,才引起我的兴趣。花了三天的时间,细细读完这本小书,因为是看免费的电子档,在这里对作者表示一下歉意:不好意思,占您便宜了。
       看到标题“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就开始了小人之心的揣测,莫非言有所指,结果我理解确实是这样。人家作者在书里都明确说了“以此书纪念我每一个倒在路上的朋友”、“但我觉得我的余生都坐在这台摩托车上,丁丁哥哥带着我,我靠着他的后背,去往已知却不详的前方”、“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对了吧!这本书其实是一篇纪念文章,只是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海外的同学那么直白,就把意思放在了一个个故事之中,采用了类似“让子弹飞”的技巧,让你一下子琢磨不出味道来,等传播了之后,你慢慢也就理解了,他可能觉得这样会有意义吧。
       不过,能看出来的又有几个人呢,像《1984》里的一幕,“只要我们眼神交汇的那一刻,我就能知道你是和我一样的人”,看到了你的文字,我就知道了你的追求,虽然你很隐晦。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乔治•奥威尔的直白,或者是哈维尔那样稍微带点儿理论,像韩寒、傅国涌这样的作者,能让人感情上爽一下,之后可能循着文字找一些资料出来,其实最多的还是闷,话讲不透(当然也不能怪他,这也许是最大的尺度了),而且对提高认识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很早之前看过韩寒的演讲视频,没太多理解,还是会隐隐约约感觉到我所处在的社会其实是有问题的,并不是电视上说的那么完美。能够这样思考,也许韩寒的作用就起到了,毕竟认识总是从感性开始又复归感性的。
       下面来分析一下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吧(纯属个人理解)。
       1988,丁丁哥哥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失败了,留下我慢慢的成长,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丁丁哥哥的追求与伟大,我要循着他追求的道路继续前行,道路的目的地是已知的,但是我还不知道怎么样到达那里,我已经清楚的看到了之前的失败,看到了之后的堕落,而我旅途中这辆破车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抛锚,我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但是依然看不到希望。现在,我孤独的生活着,闲暇的时光里,总会思考未来的路,我变得沉默,我要回忆,从记忆的源头思考着这个社会强加在我身上的种种东西,我要改变他们。丁丁哥哥那次绝好的机遇已经错过了,我看不到后面还有机会,但是,就算仍要撞到高墙或是摔落沟壑,我仍会继续前行。再见了,朋友,你已经通过我的故事,看到了我的内心,希望有一天,在这条已知却不详的路上再次遇到你。
      
  •   韩寒的长篇作品,我只看过两部——《他的国》与这一部《1988 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然而仅仅这两部书带给我的,却是很多理不清的思绪。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读整部《他的国》时的感觉——读的过程中不禁要不断地捧腹大笑——对很多现实的问题的影射以及调侃讽刺的水平简直登峰造极、令人难寻能出其右者。然而读到接近结尾主人公被逼跳楼那一段的时候,笑着笑着,却忽然觉得自己的笑声是那么可悲。书中一切明亮的、使人发笑的风景,仿佛瞬间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黑纱、变得黑暗了下来。
    ——当一个小人物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行走的时候,看到的事情,总会有太多自己不愿见到的、无奈的,同时也觉得异常荒唐滑稽的。作为读者,当我(们)只看到书中人认为事情滑稽的一面时,我们会跟着笑;但是,当你细细地品味的时候,是否会觉得自己在生活里有很多心酸的经历、无奈的面对,就像书里的小人物——滑稽的事态映照出一个单薄无助的孤独身影?
    ——当所有人都以围观的心态和眼神看着你的时候;
    当自己立下的卑微的志愿永远都难以实现的时候;
    当你以为生活会像很多电影里放的一样,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总可以遇上一个巧合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并最终有一个圆满大结局、却事实上生活又很不像你想的那样的时候;
    当你最信任的人总是在你需要他的时候却离你而去的时候;
    当你……
    就是这样的感觉叫无力。在你怎么都哭不出来的时候,只有跟着书里的情节笑一笑了。

    然而,这部《1988》,韩寒却已经不再用从前那种颇为调侃的笔调来写它了,而是直接把面向这个世界时候的心中的无力感不加掩饰地写了出来。读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想笑一笑,我甚至滑稽地刻意拉动自己脸上的肌肉,以寻找笑意,然而,很难成功。相反的,后面的内容却阴暗得让我很有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

    ——他的国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以韩寒又要和这个世界谈谈。所以,我们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看到了比《他的国》的内容更多的无力、更多的伤感。
    不,是更直接的。
    就这样吧,不多谈了。希望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
  •   韩寒 的 作品,找不到不给满分的理由。

    情节精彩程度:优秀
    情节合理程度:优秀
    印刷质量:优秀
    情感表达:优秀
    语言表达:优秀
    封面设计:良好
    小说结构:优秀
    装帧设计:优秀


    以前没怎么看过韩寒的书,对韩寒的了解仅限于他的博客。
    在他的博客中,韩寒总是让我想起鲁迅,嬉笑怒骂,语言犀利,十分讽刺而又不失幽默。
    第一次读他的小说,是他的成名作《三重门》。那时的韩寒,还没有现在这么的成熟,也没有现在的视野。所以感觉《三重门》只是剑指教育领域。
    而现在的韩寒,眼界和气度,果然已和原来不同。
    看到一个读者说:韩寒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的膨胀,她为韩寒担心,担心韩寒的社会责任感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她就再也看不到韩寒的东西了。
    其实我觉得这位读者稍微有点多虑,我的意思不是说govern-m-e-n-t保护我们的 和谐的 言(和谐)论自由的决心有多大,而是韩寒的确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跟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的这本书,这个书名的确就很有意味。

    其实故事中的丁丁哥哥,是韩寒重点塑造的一个人物。
    说句实话,我一开始并没有看出丁丁哥哥的隐喻。只是觉得在这个故事中,丁丁哥哥死得蹊跷。
    于是仔细搜索了一下,才明白了韩寒塑造“丁丁哥哥”这个人物的用意。
    我恍然大悟。韩寒,你真的很牛逼@~!!

    这本书的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落魄记者和一个妓女在公路上相遇,然后相互讲故事。
    的确,以他们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确是灰暗的。
    但是韩寒就是有这样一种能力,他能用幽默的笔触来描写这样一个浑浊的世界。
    让你在发笑中明白,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有多么污浊。

    最后的结局,那个记者接管了妓女的儿子,而那个得了艾滋病的妓女已然消失无踪。

    看书的过程中我确实笑了很多次,但是,看完后,还是免不了沉思。
    一本15万字的小说,承载了韩寒多少想法,还有多少是我还没有挖掘出来的。
    生活在这个世界,自然希望能和这个世界谈谈。

    愿这个世界越来越好。
  •   很喜欢韩寒,很喜欢书名《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他只要写我就会继续读下去。
    韩寒可能看着这帮读者的评论发笑:我当时写的时候可没有这么想过。或者他压根就不看(我估计这点更像他的风格)可是在书看完了,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
    我以为这本书里谈到与人存在相关的三个母题:
    1、妥协与抗争。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而不是打打杀杀,这本来就做好了向世界妥协的姿态,可是骨子里却是对世界的不高兴不信任。(我老想着韩寒楞着脖子朝着一个虚空别扭地对望的姿态,有点拧巴,但是充满了韩寒式的警惕。)你要和这个世界谈什么?谈命运?谈幸福?……抗争不过的。 这个向世界摆明妥协姿态的谈话其实最终是要跟自己的内心谈谈,看起来射向宏观世界的一只箭最终却落在每个人都有的微观世界里。所有关于世界的问题都是世界观的问题。
    2、爱与不爱。如果爱,则又可以演化成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假爱,以及怎样爱的问题。如果不爱,则可以演化为什么值得去爱的问题。此一问题推广开来,这个世界就因此而复杂了。如果我在小说里读到的一层层递进而来的悲凉感是真实的话,那就像那些个已经结茧的伤口总会透过硬的角质层讲述这柔软的伤感,结茧伤口的内核就是爱与不爱的问题。抽去这个内核,至少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大部分内容会自动失效。包括娜娜留下的录音笔,以及1988里的小孩,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时间。韩寒十八岁的时候写不出这本书。回头再看《三重门》有很强烈的故作老练,文字充满机巧诙谐,不过都是故意而为之,很像韩寒在《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自己总结的,他那个时候还在“青苹果乐园”。现在,时间很公平地一分一秒过去,韩寒的文字完全摆脱了《三重门》式的假老练真青涩,达到了一个成熟心灵所有的高度。文字印证了韩寒的变化。这个与作者相关的母题不正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原来“他的国”里有这么多的人跟着韩寒在成长,这真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论。
  •   一如既往的韩寒风格,写实批判。路子野和娜娜都是是逃避现实的人,不同的是路子野选择了换地方,在新的、不认识自己的环境里重生!而娜娜知道自己怎么都洗不掉自己的过去,当她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因为,在她的眼里孩子的出生代表了她的重生···而丁丁哥哥、10号、孟孟、刘茵茵···每个人的命运都表达了这本书的主题···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最后世界连跟你谈的机会都不给你!这本公路小说的尽头,是希望,还是理想的骨灰盒?
  •   当郭敬明已经把小说当产业批量生产的时候。韩寒还在以十月怀胎的形式做他的手工作坊。这样的行为我深深感动。
    正如韩寒所说,每当你读上50个字必然会不禁的笑,如果你不笑,他就要改了重写。
    一个这么为读者而写作的作者,我们怎么可以简单的用收入的多少而给他排队呢?
    这本书卖的那么火。必然有他的道理。
    从基层的生活解读生活,这才是我们喜欢的风格。
    结局没出我所料,但我还是感动。
    是他,让一个失足的妇女,变成了大半个“世界”。
    我也是个有“代入”情节的人,但这本书里,貌似没有我可以代入得角色。我就这样,默默的以一个旁观着的角度看完了一切。
    我不敢说这是韩寒写过最好的小说,但我相信,这是我读过众多“韩寒”中,最特别的一个。
    可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吧,韩寒的作品总能给我以共鸣。
    就开着那两1988,我相信还可以走很远,还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人或事。
    我想,你还可以继续和这个世界谈谈。
  •   带着一种近乎理智的想法,试图去理解世界。可世界时钟让人理解不了。他将一些人置于边缘。但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群,却在努力的挣扎。姗姗,抑或娜娜,同一个人,同一种身份。只是世界接纳她的似乎只有无尽的坚持。“社会道德边缘的底层人群”有这人这样称呼他们。只是,我不再像这么称呼他们,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痛苦,挣扎的痛苦。
    韩寒的小说,第二次让我有了沉重的感觉,我目前仅仅读过他两本,第一本是《长安乱》。
    我认为这是一篇成熟的小说,在80后的文坛,我终于感觉到一种新的力量,一种脱离了恍惚的人生思考。不再逃避,不在纸醉金迷,而是深深苛刻地直接面对,直接出击。我只想说韩寒,好样的,让我又有了想读一读现代的书的感觉,而不是只能无尽地沉醉在过往名家的书里,找不到一个新的开辟之路。
  •   昨天夜里看完了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看韩寒的书,以至于一直难以忘怀,在北京有些风雨飘摇的夜里,我越来越觉得冷而害怕。



    路子野开着这辆1988,去接它的主人,偶遇了娜娜,谈话,回忆,三天三夜,故事太短了。

    我最难忘记的是路子野一直崇拜的丁丁哥哥。



    丁丁哥哥在春天收拾好所有的行囊,握着一张火车票向我告别。
    我说,丁丁哥哥,你要去南方还是要去北方啊。
    丁丁哥哥说,我要去北方。
    我说,哇,带我一起去吧。
    丁丁哥哥说,不行,你太小了。
    我说,我坐火车不用钱的。
    丁丁哥哥说,不行,你太大了。
    我说,丁丁哥哥,你去做什么啊?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这一年是1989年。

    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点半突然惊醒,这几天一直很好的睡眠昨天没有保持,越想越后怕,想了解却无从了解,很干净而简洁的史料,只有一方的说辞。

    我更想了解,另一方那些斗士的声音,是谁给的勇气,他们要谈的到底是什么。

    究竟是,未知的是最为恐惧的,

    还是,当你明白最害怕的事情就要来的时候,那才是最大的恐惧。

    从韩寒的笔墨之间,我不得不说,我好像知道了一些什么,又好像不知道很多。

    我相信,路子野是有情有义的。

    为了找在旗杆顶端一见钟情的那个女生,他检查了几年的眼保健操,如此珍惜那张小虎队磁带,

    等到他终于长到比她高的时候,下定决心追求她,把见她当做比天大的事情,

    甚至记得,十年后的承诺,在国道的尽头赴一个永远都不会来的女生的约。

    只是他对现实有这样的无力感,换一个陌生的地方洗干净自己,或许这也算一种逃避。

    他喜欢的到底是重新开始带来的快感,还是这样逃避带来的洒脱。

    感动我的细节太多了,孟孟那记着他短信的本子,娜娜为肚子里孩子的规划。

    搞笑的细节也太多了,但我看到网上一句自嘲,我看到那些笑了,继而反问自己,你竟然笑得出来。

    正是对我读此书的真实写照。

    我深爱的国度,她有太多的不平凡,她有血有泪,有恨有爱。

    在她这里,一直发生着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她的儿女对她的批判太多,对她的误会太多,太想求一个解释,

    只是,在她前行的路途中,太难给一个解释。

    她的儿女,忘了她带给他们的有那么多,

    忘了在前行的路途上她要承受的压力与伤痛。

    我们太会责难,而忘了本分,

    太会挑刺,而忘了必须的不完美,

    太过偏激,却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太急于求成,太没出息。

    眼光太高,眼界却低。

    但,他们对她的质问,想让她明白的是,更多的是出于爱,

    恨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是爱的太深了,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去心疼她了,



    想起一句话,

    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

    别忘了,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



    故事的结尾,路子野把1988制造者的骨灰撒在风里,这其中,还有丁丁哥哥,10号,刘茵茵,

    但他身边,还有一个新的生命,

    她对这个世界说的第一句话,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而是对这个世界抛出了一个疑问。

    启程。
  •   如果说以前看三重门还觉得韩寒有卖弄之嫌,这本《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真的写的让人叹服。既有王朔的风也有王小波的范儿。也延续了韩寒一贯的风格。世态冷暖,尽收笔下。最近方舟子和韩寒的事儿闹的这么大,但我总觉得但凡真正好好度过韩寒作品的人,都不相信这不是出自他的笔下。抛去韩寒年轻人的精神领袖神马的头衔,就书论书,这本书写的真的非常好。
  •   拿来这本书定了定神开始读,总有些不敢开始。默念:韩寒,要让我失望。一口气读完,恋恋不舍,给几个读书的一起成长的挚友简讯。看看老韩的《19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每一部小说时代的烙印都是那样的强,可是没有那个小说能言说我们这一代80后所熟知的时代步伐。构思是那样的符合我的想象,将诸多的事实用这样流畅的笔触流淌出来,警察,政府,常常被那些睁着眼说瞎话的人唱赞歌的人,在韩寒的笔下虽没有声嘶力竭的声讨,却让我觉得痛快。酣畅淋漓。
  •   韩寒小说里 最喜欢的是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和长安乱 或许是我偏爱这种题材 这种叙事风格 这种语言 这种孤独行走世界的感觉 1988读了很多遍 回家 返校的火车上 空空大大的自习室 寝室 当我需要安静的时候 我会拿起这本书 尘土泛黄的书皮 心已经先静了 这本书 我读出的是一个人 不管路途多么喧闹传奇 终究是一个人 要远去 去面对这个世界 面对真正的自己 喜欢这种感觉 孤独 苍茫 自己珍重 1988和长安乱的最后 都有一个孩子 一个在动荡里诞生 却还不懂这个世界的小孩 一种希望或祝福吧 或许是书中说的 一个人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她们留下了孩子
  •   就是非常喜欢了,老实说这是我看的韩寒的第一部作品,之前对韩寒文字的认识只是他最近的几篇博文。
    读第一遍时,带着挑剔的眼光,对韩寒挑逗嘲笑的语调很不以为意,觉得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也极度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残忍到这个地步。但那不紧不慢的叙述,小人物单纯而搞笑的想法和行为让人忍不住读下去,发现书中一切的人物都那么活生生,他们的喜怒哀乐、叹息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在一个令人惶惑的混乱时代,每一个人的简单愿望被扭曲成各色形态,不论实现与否都罩上了悲剧气氛。
    很喜欢这本书的叙事,不华美但使人感觉真实而出彩,让人觉得这样一个故事也只有这样叙述才可能完美。本想转述一些,但还是读者们看小说吧。文笔文笔无疑是犀利的,然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的无奈,相互利用又相互取暖的可笑又可怜的状态,也许这就是可爱的吧。
  •   1988,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韩寒在构思书名的时候会想到如此一个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字。作者在序言中有介绍,但是只是说出了对书名的修改,没有指名由来。当然,整本书一如既往的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字字充斥着韩少的风格,故事在现实叙述中的时间跨度很短,但回忆与现实交叉进行,回忆的是整个童年少年的往事,作者的初恋以及以及以一个少年看待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很有意味。作者在行进的过程中与一个妓女的无穷无尽的对话,以一个妓女的口吻述说着这个荒谬的现实世界,妓女只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但可能又是一个最特殊的一个,一个怀孕的妓女。两个人在旅途中的众多的对话,无处不体现着一个母性的光辉形象,让人在感叹的过程中,既有对一个失足少女的无奈感慨,又有对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人的佩服。但现实又是无奈的,最后的结局终归是个悲剧,妓女染病去世,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她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她的死亡除了她的家人会感到悲伤,那么那些曾经在她身上得到一时欢愉的人呢,他们会感到伤痛吗?我想,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有任何波澜的。作者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是想谈谈这个社会吃人的一面吧。 总之,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停顿,一口气读完,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吧。
  •   韩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真实到我们不忍卒睹,不敢面对。但是这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一个生硬而突兀的存在。
    书中主人公的心境应该是寂寞凄凉的,他对世界是无奈无力的。在他的回忆里,原本应该单纯美好的童年布满阴郁:从旗杆掉下来后看到的是一篇不真实的报道、玩弹子时被临时工哥哥欺负、弹子讨回来时又被小伙伴拿走大部分、不死鸟一辉称号被剥夺、听小虎队歌曲的收音机被上缴、终于知道在旗杆上看到的蓝裙子是刘茵茵时得到“反革命”的外号、心中最崇敬信赖的丁丁哥哥死了。。。。。。在成年后的现实中也一样布满阴郁:敢追刘茵茵时却因为上大学而面临分手、2年后最爱的初恋跟10号一起死去、想成为明星的孟孟却成为了名妓、成为了记者却不能报道自己想要的真实、1988的制造者成了一包骨灰。。。。。。
    娜娜是卑微的:成为妓女后的梦想是到桑拿部上班却终不能实现、真心喜欢上的却是自己的老板别人的老公、怀上孩子却不知道是谁的。甚至为了肚子里的孩子不干这个而宁愿被干死这个悲壮的心愿也没能实现,因为患上艾滋病。娜娜又是勇敢而善良的,在自己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生下了孩子,而且是“好的”。
    他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执法的粗暴、强权对弱者的掠夺、黑心医院的无良、新闻自由的被限制、梦想实现的艰难与破灭、“严打”的荒唐与残酷、电视节目的欺诈。。。。。。在韩寒的笔下,我们只看到阴郁的灰色,没有色彩,没有温暖。

    韩寒应该是对这个世界非常失望,但是没有绝望,他的笔下给我们留下了最后的温情。娜娜给主人公“我”留下的最后一幕是美丽的,“我仰望阳台,娜娜从这些植物前走过,对我笑笑。我向她挥挥手。她虽不漂亮,但此刻她真像走在舞台上的明星,也许是那天大自然打光打得好,楼转角墙壁上开的一扇窗正好将光芒折在她的身上。”这是书中少有的彩色画面。
    书的末尾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温情与希望。“小家伙突然对着录音笔喊了一声咦,然后录音笔自己没电了。这是她第一次正儿八经说话,我曾一度害怕她不能言语。这第一声,她既不喊爸爸,也未喊妈妈,只是对着这个世界抛下了一个疑问。”这是书中少有的温暖情境。

    面对这个强大的世界,我们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卑微,我们应该相互搀扶才能前行。我于女人:“只是我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了我的女人,我的力量仅限于此,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前行的路上,总是需要不停的搭车,有些车送她去目的地,有些车还绕点弯路,有些车会出点事故,而我只是那个和她一样在走路的人,我走的还比她慢,只是她在超越我和我并肩的时候我推了她一把,仅此,这是所有我能做的,而后,她离开了我的臂长范围,我只能给她喊几句话,再远,她就听不到我说什么了。”朋友于我,“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着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得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这是我们面对这个强大的世界时仅有的微弱的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把握这力量。

    赴了10年前约好但如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约会,撒了死去的朋友的骨灰,重新上路。“也许我会在那里结识一个姑娘,有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会是一个全新的地方。”希望就在前方。
  •   当时在网上看一个短片,同事告诉我这个短片是根据韩寒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改编而成的,然后就在网上买了这本书看,发现真的很不错,瞬间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入。
    整个故事就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人带着你走进了他的世界,给你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搞笑,有凄凉,最后的结局属于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读者可以认为娜娜已经不在人间,也可以想象娜娜就在远方注视着自己女儿的成长。
    书是好书,可惜就是太短了,真舍不得一口气读完。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想法,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都想找ta谈谈,至于谈些什么,或许每个人都不一样,谈生活,谈工作,谈感情,谈理想~
    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
    有人最终妥协了,放弃了,而有些却一直坚持着~
    也许谈来谈去也谈不出什么结果
    但也许在和这个世界的交流中我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正如书中所言的那样,其实很多人都是我们想成为的人,当然他们都只能是一部分的自己,注定只是一部分,而真正的自己还是靠自己去铸造去形成~
    这本书和韩寒以往的作品文字风格一样,诙谐却不失深刻,一直喜欢他的书~
    再接再厉,等待下一部好作品~
  •   用了四个晚上读完全本。
    韩寒的文字,我们都已习惯。
    只是,已近而立之年的他的思想,在变些什么?

    这是一本关乎世界观、人生观的读本。
    这是韩寒年近三十的全免复苏。

    人格独立、信仰坚定。

    我们,谁,不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从《三重门》到《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的书陪伴了我几乎一半的学生时代。现在好多人给韩寒贴上了各种标签,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韩寒一直在变,就如同我们自己一样,也都在不停的成长。从当初的偏科少年到现在即将为人父的韩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让我们更多的时候自己去思考。我们年轻一代为能有韩寒这样的作家而感到庆幸,同时也希望这样的作家能够更多一点,少一些商业化的东西。
    《独唱团》停刊了,我感到很遗憾……
  •   值得去阅读,支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
  •   不愧是韩寒,大家不妨想一想其中的隐喻,1988的后一年,一个春夏之交,丁丁哥哥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家自己想象,这本书所写的,不只是公路小说这么简单。
  •   刚把韩寒的新书《1988》看完,发现,现在的韩寒,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青春气息洋溢的青春写手,而是变得现实感十足,写的东西,再无丝毫讨巧的文笔,而是如鲁迅先生语:直面惨淡的人生!

    认识韩寒,还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刚结束,碰巧买了一套那届比赛的优秀作文选,书中的作者和文章,到今日,基本都忘光,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总编要求韩寒作文的题目——一杯水,一张揉成团的纸,丢进水中,仅此,做一文章。无提示无要求,换做我辈,可能当下就傻眼,就是这么一个无字题目,催生了那届的获奖作文,也催生了韩寒这个80后的新锐作家。

    由此认识韩寒这个人,但对于后来让他大红大紫的《三重门》,我倒是没有拜读,反而是有段时间被放在网上用来与他对比谁比较优秀的郭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我看过。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对比一些谁与谁更优秀的话题,或许一样生于80后,一样的大红大紫,让他们之间产生了无数的可对比性,但成名后不同的路,其实已经让他们越来越远,可对比的东西,少之又少。现在韩寒,就像有一次碰巧看到的有他参加并最终由他夺冠的赛车比赛一样,已经是一位出色的职业车手,反而作家,成了兼职;而郭小四,日益的成为一名商业味道极浓的作家,他的杂志,他的豪宅,他的时装品味,无一不展现他成功的商业运作和不错的商业头脑。他们,其实已经是两类不一样的人。

    《1988》算的上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韩寒的书,故事很朴实,文字很白,白的有些已经不大适合十六七岁一下的青少年看,可能自己有点保守吧,或许他们看的,已经比《1988》的尺度更大了,但文中的一些用语还是让我们必须去重新的认识一个过去我们好似很熟悉的韩寒。

    故事很简单,一个男人,一部老车,路上偶遇的“失足女”(哈哈,俺也与时俱进一下),奇怪的邂逅,同行,一路普通的对话,一路彼此的认同,如同中国版的《在路上》,最后,各自的分离。平凡的情节,平凡的语言,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奇思妙想,书,很平实,故事,却很残酷,残酷的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故事,在我们残酷的现实中,绝对真实存在!娜娜说出来的事、指出来的人,其实现实中又怎么会没有呢?没有那才怪呢!或许作为正常人的我们都在内心鄙视那些所谓的“失足女”,可在她们的眼中,我们,还有某些人,何尝不是她们鄙视的群体呢?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只要,她认为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值得她去努力下去,就足够了!我们无法去苛责像娜娜那样的人,因为,是残酷的现实逼迫她们去选择,是现实,逼迫她们一直维系这样的选择下去,直到,黄花落的那一天。我们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肯定又否定,为了各式各样而烦恼,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崇拜英雄,困惑情感, 或在某一天,走在没有尽头的大路上,寻觅不到自己的方向。

    书的结尾,是残酷的,死亡的礼物,是一坛无语的骨灰和一个活生生婴儿,他们,代表了过去与希望,如同我们的现实一般,死去的是过去,未来的道路,总也是有所希望!

    不知!

    (本文同样也已发表在本人的QQ空间上,如有兴趣的书友,可联系偶共同探讨哦!)
  •   据说,这是韩寒写过最好的小说。我也觉得呢!那里面的1988,让我也想有这样一辆车,带我去看看这个世界。那个妓女,很可爱呢~至于更深的东西,我看得不透彻!对于题目——‘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还是不很能看懂他谈的是什么?他的那个《一座城池》倒是有那么点谈谈的意思...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
  •   这本小说有点美国公路文化的感觉。比较自由随性。对于深受韩寒文化影响的一代人来说,我们也很想和这个世界好好谈谈。
  •   一直认为韩寒是属于80后的,所以从未看过他的小说。这是一次阅读韩寒的小说,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去了解韩寒。

    很快翻完了这本书,文字直白,有些小幽默,讲述了“我”在公路上遇到了黑色“职业”的她——一个怀孕的妓女,之后故事一路展开,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交替着,整个故事处于灰色笼罩中,始终感受着淡淡的忧伤。书中强调的是:理想与现实是一定有差距的,从小时候“我”想找蓝裙子的“她”,辛苦找到后被“她”的一句无心话被人称为“反革命”;丁丁哥哥是“我”的偶像,“我”却参与一同与丁丁哥哥偷车;娜娜想将肚子里的小孩抚养成人,但现实中她根本无力独自抚养,结果送给“我”。这个世界告诉我们:这就是现实。
  •   刚开始读这本书,心里还在纳闷:韩寒的作品也不过如此嘛!十五万字,但竟在三个小时内,一气读完了……这与我读其他世界名著的感觉完全不同,很贴切,很真实。
    读完才发现,这书居然没有章节,感觉很流畅。还有这本书的封面我很喜欢,有着泛黄的古典和诱人的墨香。
    最欣赏的就是韩寒这种写实派,没有那种泡沫爱情小说的虚浮,更多的是真实的感觉。他对社会和生活的见解,很深刻。读起来,有点迫不及待,但一着急反而又不能理解了,又得倒回去重读一遍。书里有很多对小时候的回忆和对爱情的见解,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批露。字里行间都让我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我还想从头再看一遍,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
  •   韩寒的小说会让人感觉想要一口气读完。情节曲折,有些令人哑然失笑。童年的回忆穿插其间,又与现实相连。全书没有一句废话。或者说,废话在其间已经很好的与情节融为一体了。 故事的开展与进行几乎是两个人的对话占满全篇,包括自叙的回忆。全书没有章节。不过还好随书附赠了书签。对话式的文字读起来会让人——至少是我不由自主的带入角色,所以也更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出的情绪。 有机会,再读一次。
  •   韩寒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了他的三重门之后,就开始喜欢看他的文字,觉得,这部小说很好,对这个社会黑暗的调侃,
  •   书是好书,一直很喜欢韩寒,这个没说的...

    可是当当的快递就太雷人了....我承认我下单是晚了点儿,15号下的单,好吧,16号给你们忙活一天的时间竟然一直显示是在配货....我在上海,货源在上海...17号才收到,还是下午...天啊~

    不管怎么样,毕竟是折扣的正版书(还要了我5块运费...T.T早知道多买几本了)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看见TX分享的一个视频是10年前CCTV一档【对话】栏目中,嘉宾:韩寒,17岁,面对外界的打击和环境的压力,毫不畏惧的迎接在场很多现场观众质疑的提问。
    节目快结束了,主持人是这么问韩寒的“今天很多人都对你提出了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期望,你会有什么新想法吗?”(无非就是问下,在这么多人的刺激下,韩寒是否会“从良”)但是韩寒说了“没有,暂时没有新想法....”这几个字很简单,但是放在10年后来看,韩寒一直坚持自己的路,当年的所谓叛逆,不合礼数所有的一切都是浮云。他就是成功了,有什么不对吗?自己写自己的书,做自己的韩寒,作为你的读者,我只想真诚的说句“哥,你很成功”.....

    10年,我们感慨时间的迅速,同时也要唏嘘感叹下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大.....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对韩寒的这部最新长篇力作,无疑是喜欢的。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酣畅淋漓。文中的人物似乎和作者本身有莫大关系,但又好似完全不相干。读这本书,你不需要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是完全没必要的。在最放松的状态,体会韩寒要表达的意思,你会发现,文中很多不经意的小地方都透漏着嘲讽,或是自嘲,但却又不伤害任何一方的利害关系。作者几乎用以市井小民的腔调,完成了一部几乎心理独白似的小说。当人真正成熟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本质的东西,不用那么多修饰,就像韩寒现在的小说。希望韩寒本人,快乐。
  •   韩寒的书一直从初中陪伴到自己出来工作,喜欢他的敢说敢做。这次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与过去的作品相比,感觉上沉重了许多,还是一惯的幽默手法,但是我却笑不出来了。
  •   我个人非常喜欢韩寒的这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上大学以后,我有些迷失,每天就是吃了喝了等死,没有思想,没有行动,没有进取。我是很喜欢韩寒的书的,以前我喜欢《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看完觉得人生是很有趣的,很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惊喜,意外,曲折,阻挠,残酷,自嘲等等吧。关注这本《1988》很久了,在期待中从当当网买了它,我觉得物超所值,至少现在我这样想,妓女每天从事着见不得人的工作,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让我寒心的残忍的事实,所谓的正人君子还不如妓女干净,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正直,纯洁的,都充满了私欲,并想尽办法遮掩自己的私欲,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大公无私,有着高尚意志品质的自己。我替他们觉得累。韩寒把这段旅程从头写到了尾,最后达到了目的地但是接到的人已经变成了粉状的骨灰,我觉得很失落,文中的“我”也很失落,我觉得压抑,我要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不能做妓女,也不能做像妓女一样的人,应该做像韩寒一样敢说真话,敢批判社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人。努力生活,做好自己,走自己的人生旅途,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愿我能摒弃世俗,不同流合污……
  •   很好的一部小说,值得一看的。还没想好成文的评论,只觉得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很喜欢里面对童年的回忆,书里我读出两个主线,一是和娜娜一路的行程;二十,对童年断断续续的回忆。娜娜虽然是妓女,但是她勇敢地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哪怕她不知道孩子她爸是谁,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作为女人,没有不想当妈妈的吧,所以,在这个社会上,不论高低贵贱,每个理想梦想都值得去追的,都值得去尊重,当然,也不要对自己以外的行业妄加评论和鄙视。
    文章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清晰明了,最前面的那介,显而易见,说的是娜娜被几个扫黄的轮奸。韩寒写这部书也是要一定的胆量的吧,或者,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儿已经不多了。其实还有好多,不一一写了,值得一看,推荐!
  •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在路上。一群人一起去旅行,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也感觉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没有信仰,没有梦想,没有自由,只有活着的躯壳。而美国垮掉的一代,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自己选择垮掉了。而我们是被垮掉的,我们被就业,我们被选择生在这样的一个多事的年代。记得同事说过,我们上大学,大学开始收钱。我们买房子,单位不给分房子了。我们身上有过多的枷锁,不可能有自己。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他是那么羡慕他的偶像。但他的偶像都被撞的头破血流,或者死去。而他是精神上的死亡。
    看着主人公的件件往事,想我的青春,(虽然现在也青春,但是没有了自己。)看着那些记忆,或者连续,或者跳跃,或者就生存在其中。在海边的卡夫卡的时候,看着对记忆的诠释,也许这本书是对记忆的诠释,对明天的绝望。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韩寒写完零下一度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位文学奇才,只写校园类的小说,不知以后会如何发展?韩寒没有让老美失望,也没有让我失望。
    还让我想起活着这本书,富贵活到老,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就剩下一头叫做“富贵”的牛。看的我心情很灰色,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心情也很灰色。看完活着之后,我知道不绝望就没有希望。1988让我知道,这种绝望,我是被绝望了。
  •   一直很喜欢《韩寒》的作品,留意了这本书很久,考完试后马上从当当上买了,讽刺的很深刻,看到故事的最后居然有一种心酸。典型的现实主义!

    还是很值的推荐的。看完之后神经兮兮了一个晚上。唉,我也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看过很多韩寒的作品,《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早在很久之前就看过了。内容很赞,韩寒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引发一些思考。这次在当当上买来送给同学的,物流也很给力。
  •   看到韩寒新小说的这个题目,我的精神一阵恍惚,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以数字命名的仅有奥威尔的1984,村上春树的1Q84虽然也是,但我还没开始读。1988和1984如此之近,在时间长河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突然想到,韩寒用这个书名难道有什么意味不成?看到韩寒在前言里面也有类似的对于1Q84的担心,我简直有点想会心一笑,可惜我不认识韩寒。

    韩寒的书我只读过两本,他的国和零下一度,博客倒是一篇不拉,今年以来(2010)对他的关注才逐渐多起来。因为阅读的不连续,我不好评价这本书有多好,但是“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这一称谓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是1988年,仍然让我想到了现在,太多的人困顿不堪,太多的人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

    从小开始,我们被要求从课本里面归纳出积极的一面,在1988里,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人性的光辉。无关职业、无关性别、五官一切,只与人性有关。正是仅存的人性照亮的这本书,也照亮了我的心。
  •   韩寒的小说不会让人失望的,这次也不会。比起三重门韩寒成熟了许多,故事很简单,可能只是两三天发生的事情,但是韩寒想用这个故事说明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呵呵。韩寒好大的口气,就像当年他说封杀央视一样的牛逼!继续支持...
  •   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被封面和名称所吸引到,一直虽然都很想拜读韩寒的作品,但直到现在才读到,书里的简单的社会弱者体现了这个社会的太多的地方,这个世界,已经需要和人谈谈来解决很多的问题的
    总是在想,我们这些标榜着拥有世界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么?
    直到什么是社会的病态么?直到它病了,我们又在做什么?逃避还是治愈?
    亦或者只是双手插袋...
  •   正如我想象的那样,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海枯石烂的宣言,一切都很平淡。也正是这一段平静的旅行,给了我震撼。
    我以为,这个要和世界谈谈的韩寒会有一段平淡的旅程,却会在旅途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以为,那个妓 女只是一个开始,可是她的生命在这段路上走完了。
    给我第一次剧烈心跳的地方是那个锅盖盖住了蹦跳的青蛙,我觉得在里面挣扎的是我。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多么庞大的的标题!可是他用“平淡”表达着不满,表达着挣扎,那棵从流沙里挣扎出来的“植物”,是多勇敢的”动物”。
    其实想要反抗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那个孩子留下了一个“咦”
    故事结束了,也开始了。
  •   副标题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但是书的内容没有那么沉重。在平时的语言中,体现出了韩寒深刻的思想,很值得一看的书。一样的幽默,一贯的风格。生活不是深渊,它是你走过的平原和你想去的高山。支持韩寒,推荐观看。
  •   韩寒的书,我只看过《三重门》,当时太年轻,好像那本书给我的印象不是非常的深刻。这一次,我看了他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感觉很震撼。一部好的作品都是在讲民生,都是在反映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很喜欢。不错!五颗星!
  •   第一次读韩寒的作品,主要是想了解下当代中学生的世界。小说没什么具休的内容,很散,不过本人喜欢韩寒式现实生活讽刺的幽默。无聊时看看,笑笑。
  •   微博上看到大冰的新书宣传,《他们最幸福》第一次在当当网购书,标题党伤不起,一句: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是我最想买的原因。貌似总是落后一拍,一句30+的韩寒,我才开始拜读他以往的大作。就好像莫言,得了诺贝尔大家才知道这个老头这么牛X闪闪。要是,封面韩寒的签名不是印刷而是亲笔,我想,我会哭出来的。。。这个男人,赛车,写作,父亲,丈夫,貌似除了数学都很厉害。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这个男人!还没开始读,看着就喜欢!韩寒的书,必属精品
  •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
    这阵子开始看韩寒的书,是想给在读高中的弟弟选书,培养他读书的习惯。
    很期待这本书带给我的惊讶和享受。
    希望各位书友可以给我推荐一些适合高一的男生读的小说。小说类的比较好,我想慢慢地引导我弟。
  •   韩寒的第一部公路小说,弥漫着一辆破车的汽油味儿和一个单纯的妓女的柔软香,一路颠簸绵延,直到这个圣母玛利亚一般的妓女获得了自己的宿命。
      这个叫陆子野(路子野)的男青年,曾经以为自己是不死鸟一辉,不小心把“我是不死鸟一辉”这么辉煌的一句话说成了“我不是死鸟一辉”从而被剥夺名号,落寞很久之后又被冠名以黄金圣斗士然后天天被打,很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自己谁也不是。
      他曾经爬上小学校的旗杆,在迎风飘扬手脚酸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女生,他在人群中寻寻觅觅许多年,终于借查眼保健操之便,重新找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女生,确定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爱上的人,可是这个女生对他说,你是反革命。
      我真的不知道,韩寒想说的,是对一个国家的爱,还是对一个女生的爱。
      正如韩寒所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
      多少男孩曾经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能够驾驶者心爱的车,载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上路,而不是现在这样的破车和孕妇。
      但是韩寒载着的,不是一个孕妇而已,是他用来写博客的世界观。
  •   看介绍是所谓的公路小说,可是没感觉有什么,韩寒现在写小说总让人感觉不投入,这部小说里就主人公和一个女人,然后大量穿插一些儿时发生在县城的回忆和人,感觉没有太多可读性,公路小说不是在公路上不断开车的小说,我想从这个角度上看,估计1韩寒的作品这部没有之前的好。
    我觉得还是他的国比较有意思,哪怕都有些凑字数的嫌疑呢。
  •   一直追随着韩寒的步伐。
    韩寒说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和马上就要接触的社会谈谈。
    真的就要进入社会了,以后在简历档案表格“职业”这一栏再也不能写“学生”了;
    很讨厌小朋友天真无邪的样子叫着我们“叔叔阿姨”,可是还是要面对啊;
    会一直说“大家好,我是新进职员,请多关照”吧!
    青春------就是不停地向前奔跑,我一直在路上!
  •   我还是蛮喜欢韩寒的作品的,这次的跟世界谈谈,我读下来心情不是很好,我也在想要跟这个世界谈谈,可要谈什么,怎么谈、韩寒用这样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深思、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我的阅历很浅、没有什么资格说、
  •   原本以为不会读韩寒的大作的,总感觉同龄的人写不出什么惊世大作,偶然翻阅这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说实话,我感觉很惊讶,很佩服他的敢说实话,赞。。。
  •   很久以前就想读一下韩寒的书了,这本1988读起来让人内心很受触动,也很伤感,思想很深刻,语言也很生动,以几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窥见全社会,字里行间全无现在网络小说的阴柔之风,真的是很棒的一部小说
  •     中午买上的平装版。
      提前便在常去的书屋预定了。
      下午到晚上的这段时间
      一口气读完了《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想说韩寒 他果然没叫人失望
      
  •   每个人都想和世界谈谈。韩寒在《1988》序言中写道,“以此书纪念我每一个倒在路上的朋友,更以此书献给你,我生命里的女孩们,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你,不带‘们’。” 被这句话深深的感动了。那个陪自己一路走来的“你”不断的在变化,没人能够一如既往的陪你走下去。但是,还是要说声谢谢。这本书,不错。值得买了收藏。
  •   话说,这是韩寒目前写的最好的小说

    只要你认真的看完,你就会觉得他真是一部好作品,强烈推荐。
  •   看完了《1988》,我也有种冲动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抱怨。有些人过的很舒坦,但是有些人却生活在水生火热中,个中滋味,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真正的关系。
    或许,看完了这本书,你会觉得,韩寒把我们不敢说的,不敢面对的,不敢直视的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解剖。
    可能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觉得是时候应该要觉醒了,是时候应该振作起来,是时候不要浪费生命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
    我们该上路了!
  •   这本小说第一次看到是在《独唱团》的连载上,在等遥遥无期第二期的过程中,等来了单行本,随书附寄了一张8开的韩寒的帅照,我已过了粉丝的年龄了,随手就扔进办室桌边的垃圾筒里了。
    今天从晌午开始正式阅读,一口气看完,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的换着座位,沙发、躺椅、板凳,但还是免不了最后的屁股生疼。
    这是我读过在这一年龄层中份量最重的一本书,书中思想和寓义已超过了故事的本生,写这样的文章是很费脑又费体力还费胆的。但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我一定会推荐给我身边的朋友,年轻的、不年轻的包括年老的。
    不禁想起被我扔掉的那张8开的帅照,有点后悔,想想就是算不再看一下帅哥,但至少可以叠出二个大的或四个小的餐用垃圾袋,个人可以用上好几顿餐,再次购书送人时会关照一下别人不要轻易的扔掉,至少可以当餐用垃圾袋。
  •   我是在凤凰卫视的窦文涛的一个综艺节目里经他介绍第一次接触了韩寒,看了<长安乱>,后来再无数次地翻看~~后来甚至把<长安乱>这本书用书皮包起来,只因我太爱看这本书了.
    这次一口气再买了韩寒的四本书,先翻看的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幽默感十足,能让人笑出眼泪来~~真的眼泪.但我总觉得韩寒看世界太现实太透彻,描述感情更让人不舒服.觉得,人还是要相信世上有美好的爱情.
    看完此书,觉得,韩寒一定是很寂寞的.
  •   韩寒的书读起来总是酣畅淋漓,顺畅无比,通读一遍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而读过之后,回味无穷。

    以前看他的书,总是不理解,很多时候就是看笑话一样,看过笑过就过了,后来渐渐的就能感受到他的文字里隐含的意义了,有的时候会心一笑,有的时候无奈冷笑。

    我有困惑些许,我有希冀些许,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读韩寒的书还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时的我还是学生时代,青葱岁月的我喜欢看书!喜欢逛图书批发市场!偶然的机缘看到了韩寒的《三重门》,捧到手里,一看就有点放不下啦!虽然咱比他岁数不小,可相当佩服韩寒的文笔,少年老成!少年轻狂人家有这个资本!一路下来,他的书一直在看从《一座城池》、《光荣日》到《他的国》,到他主编的杂志《独唱团》,就是这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风头强劲,依然喜欢,顶你!
  •   是我看的韩寒的第一本书,是我今年来看的最好的一部小 谁还有更好的公路小说推荐一下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无赖而苛刻的现实,那个令人嗤之以鼻,却又无限辛酸的女人,我不喜欢看这种故事,像用什么工具在攫取我美丑善恶的评判,在我对韩寒冷漠的用他那辆像时间机器一样的1988,控诉这个时代的时候,先是嗤之以鼻而后感受到温暖,在后看到希望,我喜欢故事不那么悲情,还好有了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继续和1988走下去。我不去臆测这个故事的未来,这本就是一个故事。
  •   作家要有锐气,作家要有创新,作家更要有良心。韩寒是个年轻人,所以他有锐气;韩寒力求突破,所以他有所创新;韩寒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心,能勇敢的剖析的内心直面现实,这不应该是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应该具备的品质么?韩寒加油,继续保持锐气,别被世俗所累;韩寒加油,继续保持创新,别被作秀所惑;韩寒加油,做个有良心的作家,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未来,就在年轻人的身上!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谈什么呢?1988是代表了韩寒本人的思想吗?社会问题一直是韩寒所关注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用一种调侃的手法再次向我们展现了灰色职业——小姐的辛酸与不幸。
  •   不敢说这是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因为我看过的就没几本,但是看过之后真心觉得很好,很薄的书,20余万字,没有浮华的堆砌,没有阴暗的文字,有的只是生活,真实的生活,看的时候为他绝妙的语言折服,看过又能久久会想深思,所以,真心推荐
  •   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 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   看得第一本韩寒的小说是《长安乱》,故事情节基本忘光光,只记得里面的文字写得很炫,这种炫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一种很平白的直述,但于不经意间令人捧腹。但是看完后除了搞笑外没有其他感觉了,因此就没再读韩寒的其他小说了,转跟韩寒的博客。更喜欢他的博客度,语言还是一样的炫,但所探讨的是社会,是真实的社会。也正是在韩寒的博客里,我开始感受到韩寒的叛逆,韩寒的执着。

    《独唱团》出来的时候,买了一本。相对《知音》《读者》一类,这是我买的最好的一本文艺杂志了。朴实的封面,朴实的文字,朴实的照片,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而且没有广告。

    看完《1988》,开始喜欢韩寒的文字了。还是一如既往地炫,很平白的直述,没有故意玩文字游戏的做作,却多了一种睿智。

    好书当然要分享啦,分享一个。
  •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看韩寒的书,因为太多的正统传媒告诉我他是个争议人物,概念作文大出风头,《三重门》时沸沸扬扬,网上调情也耐人寻味,合唱团的又高调谈青年安全感……所以《1988》看得并不轻松。
    一趟老掉牙的旅程里测量的是我们所谓“正统”的杀伤力,拾惠的是我们人性最原始的真善美,这无关乎政治,用所谓的政治与文化来度量人性都XX扯蛋。
    只要恪守本性,一辆几经改制,苟且延喘的1988都能恪尽职守不会把驾驭它的人撂在路上,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人们尚且能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倒是,那些打着“正统”与“政治”旗帜的“最知识、最文明、最公朴”的人们却在物质上最先富起来了,在精神上快意地强奸着民众:钱权交易下越管越毒的食品安全,越调越高的房价物价,越做越裸的官场现行……不由得让我不得不怀疑所谓“正统”或“正统教育”结出的毒果正借着“正统”的幌子干着“婊子”的勾当,却要立起牌坊愚弄着普通的民众,或者,他们连普通的民众都已不屑于糊弄了,要不怎么会搬出普通的民众一眼就能看穿的葫萝卜盛宴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向我们颠覆着什么样或是证明着什么样?或者什么都不必证明,因为很多事实它已然就在那儿……
    难怪韩寒会说“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慧和政府官员日益下降的道德之间的矛盾!”
    睡著做噩梦是痛苦的,醒着有梦被践踏是更痛苦的,但仍然需要有人,带给大家希望,和一种叫理想的东西,去挣开“五子登科”的枷锁,去鼓起实践理想的冲劲。这是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跟着1988上路吧!
  •   有时候,我执拗地认为,一段关系的终点,那最后的一句对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偏执地去定位每一个被韩寒翘掉的角色,离世前的最后一段台词。其中,看到丁丁哥哥那段的时候,心头一紧:   我说:丁丁哥哥,你去做什么啊?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   1988的副标题正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丁丁哥哥出远门要去和世界谈的究竟是什么,韩寒又要跟世界谈些什么?
  •   按照我们方言说,我觉得韩寒应该算是一个鹊人。鹊人不是鸟人的意思,意思和犀利哥差不多吧。
    我看过他的国和1988.看过以后其实不知道具体表达过什么。很惭愧我自认为是韩寒的粉丝。从小语文课都短文阅读都讲究中心思想,何况这是一部短小说。我觉得至少该有个中心思想吧。但是我就是读不出来,最多只能感觉到这是韩寒在讲自己的故事。我很迷惑。于是我问一个昆明朋友,她很喜欢阅读,我问他这两本书讲什么,想表达什么。她问我,看韩寒的书是不是很开心。我说,是。然后她骂我,开心就行了,还管什么中心思想!我说是,肤浅的人何必装深沉,高兴就好。。对高兴就好。
  •   买了很久,最近才看,在韩寒的文字中,你笑了,你觉得他的幽默让你快乐的笑出了声。可是看着看着,你觉得无限凄凉,你觉得他的锐利让你难过的想要流下眼泪,可是流不出来,只有胸口一腔苦涩,哽在咽喉。阅罢全书,你的欢乐和凄凉统统不见,你觉得1988载着整个世界的孤独。你看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个青年和他的1988,夕阳拉长了他们的背影。那些朋友,那些过往,来了,走了,留下了一个新生儿对世界的疑惑。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记得刚毕业时看过韩寒的作品书名都不太记得了。我不爱看小话,特别是那些写生活,言情的小说。我是个好动的人,一本书非得半年才看的完。韩寒写的文字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力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地便看到12点。第二天上班都起不来,生物钟都给打乱了。书中的故事情节很清晰,结局出呼意料,男主人工领了一孩子,不知道他是自己带不是交给z孤儿院,我但愿他能自己将孩子带大。现实生活太过现实了,人间的真情不知道去那里了。善良已经不会再被提畅,这世界都怎么了。
  •   书是给朋友买的,收到后大略翻了一下,感觉纸张质量不错。她一直很喜欢韩寒的文字,这本书也是她想买很久的一本书,只是一直在想,却没有付诸行动,这次收到她我买给她的书,很开心。朋友说,虽然只是读了一点点,但是读的过程中,她感觉韩寒这次直接把面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心中的那种无力感不加掩饰地写了出来,她有很多次想笑一笑,很多时候又会想哭,说不出心里突然生出落寞的感情,她推荐我也看看,我想有时间我也看看吧,其实我一直也读韩寒的书,《三重门》《他的国》《独唱团》等,很喜欢他的文字。
  •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很好,韩寒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喜欢韩寒的书,这本书也不例外,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很适合阅读。
  •   一开始是冲着当当排行第一和“韩寒写过的最好的小说”买下这本书的。看完后,我沉默了。太过现实的语言将在途中的“记者”和很有自己想法的“小姐”写的有血有肉;将现实的社会写的很真实,看后或微微一颤:“是这样的”,但又让人思考。最感动的是初生婴儿的一句“咦?”。她在疑惑什么?我该如何向她解释?我们该如何向她诉说这个世界?
  •   书用了两天看完了,个人认为,韩寒的思想很多时候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书看着很轻松,并不会觉得压抑,而书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折射出的现实才是大家真正值得去回味的~我不喜欢郭敬明那种充状元的书籍,喜欢看韩寒这种简单而又不失文采的文章,书的内容虽然是虚拟的,但表达给我们的却是这个充满了无奈的社会。。这本书花十几块钱看,很值得!~韩寒的话我也很认可,咱们既然自称为文化大国,但却很少有人会花钱去购买图书,通货膨胀似乎也没有影响到图书的价格。我想,在这个通货膨胀的当下,花钱买书作为日常消遣,也算是非常合适的时段了~呵呵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也希望韩寒今后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真实想写的东西。
  •   1988是韩寒难得的作品,通过平凡描述和回忆,给读者不平凡的感受。不禁唏嘘人生的曲折,再对十号、娜娜、刘茵茵感叹中,我合上是书,可是故事还没有完。他依旧在现实中延展,直到有一天,你觉得你就是十号、是紫龙、是临时工哥哥,甚至是 娜娜。他们都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整部书没有宏大的篇章,精悍有力。 娜娜是幸运的,是在不幸者中的幸运儿,最少她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一点印记,,韩寒没有交代她是否还活着,但我宁愿相信她死了。不再有痛苦,不再会被干,不用再出卖自己的身体。书中的人物像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拆开了,重新组装起来,又陌生又熟悉。 书评没什么意思,还是看看原著的 好,不罗嗦了。就这样吧
  •   这本小说主要是想通过自己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黑暗现象,每一件事情的描述都是通过调侃来体现的,对于韩寒这个年龄的青年来讲,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同龄人。小说还是有些肤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想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的。总之,还不错。
  •   刚看到标题,还以为要说1988年发生了什么让主人公记忆深刻的事情,没成想1988竟是一辆1988年生产并经历报废最后被主人公重组的小巴,主人公开着1988一路畅游,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是为完成儿时多年的梦想,旅途中意外认识了一名有蛮多故事的妓女,两人还时不时的回忆各自的经历。书中的话语很直白,通俗易懂,不乏缺少韩式幽默,让我更加看到了不一样的韩寒,这本书虽然我目前为止只看了一半,但是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发展深深的吸引着我,我大爱这本小说,更爱韩寒写出让我这么喜爱的小说
  •   在看完书的那一刻,我在想所谓的1988指的就是朋友吧。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浓厚一点,是悲伤,浅薄一点是遗憾。
    如果说20岁应该是一个无忧的年龄。
    但是却有说不出的沧桑感,像是走过很多路,错过很多人,终于在路上可以稍作歇息的时候,发现,认为可以再去努力的人与事都已经是不在可能的了。

    我感谢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让我一点点学习自责与后悔,学会爱与珍惜。

    谢谢韩寒的这本小说。
  •   看到书名和封面时十分兴奋和喜爱,所以毫不忧虑地买了它,结果回来随便翻开一看,马上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什么嘛!韩寒还说这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我都觉得这是我看的最烂的一部小说了啦!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韩寒的小说,原本还以为会很不错,没想到如此的不尽人意:语言无文采,故事低俗。看来以后不能再读韩寒的书了。顶多初中生的水平。
    我现在十分后悔买了这本书,还不如换本《素年锦时》来看还不如换呢!
    还有,强烈建议学生不能买这本书,对他们的思想没什么建设性。
  •   很多看完这本书的同学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个人以为此书是韩寒继《三重门》后,又一部震动人心,让人深思的作品。书中的“娜娜”,“我”,“丁丁哥哥”,“肖华哥哥”,“10号”,“茵茵”“孟孟”,“临时工哥哥”他们的人生经历或多或少也是我们经历过的。我们的简单快乐的童年,我们懵懂的青春,我们奋斗着的人生.....本书描绘的是80后这一代人眼中的世界和追求的道路,有些人在追求新世界的途中牺牲了,有些人被残酷的世界改变或者消失,还有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着的“我”。书中的女主角娜娜,她是一个可以称得上“单纯”的妓女,她的梦想很简单,只是想让自己的还未出生,没有爸爸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在这个世界中,她这样的身份和背景,本身就是一种悲剧;书中的“我”,怀抱着梦好的理想,以“丁丁哥哥”为榜样,为正义而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渐渐困惑.....也许我们每个人堆这个世界都有很多的疑问,我们的人生还很漫长,我们更应该有勇气面对世界,继续走我们未完成的道路。
  •   1988这本书不愧是所谓的韩寒写过的做好的小说,韩寒用他犀利直白的文笔,塑造了这样的现实,真实而残酷。在开着1988的道路上,又穿插了那些不得不说的回忆,回忆与现实并重。可回忆终究是过去,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在现实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寻找下一个未知。
    总而言之,很喜欢这本书,在现实面前,我们能怎么样呢?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