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线

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小饭  页数:197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个小说截稿时恰逢某个寒冷深夜,忽然想起我的好友赵杰老师在10年前我们高三的晚自习上经常唱的那首歌。这里要跟大家分享,词是这样的:“我的爸爸,嘿!是你的妈妈……”曲调则抄袭了“我的热情,嘿!好像一把火……”对,就是你我大家都会啍唱的那首歌。这首已经被篡改的歌,唱它一定能给你带来快乐,相信我。没事儿多唱唱。
然后我要做一个小小的说明,写这部小说时上海的中环线实际并未“合拢”,而且闭合中环线的最后一段才刚刚开工。为了剧情需要我让它提前成为了一个圓。我想,反正它迟早要圆的。
这个态度不好,我得说抱歉。虽然我们在写作时发现了自由,并体验到了自由带来的乐趣和从容,感觉很爽,但也不能利用这点小权利干不靠谱的事情。
但我干了。因为在创作上,这点自由已经算“难得”。
我得承认我写这个的时候犯了错,事实再一次无情证明我们不能想当然。天知道名叫中环线的那条高架,其实不“环”?至少那时候还不。
 嘿!哥们姐们,来来来,再唱一遍。

作者简介

  小饭
 
80后作家,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曾在《收获》《十月》《萌芽》等期刊发表小说;现为《上海壹周》《东方体育日报》《东方文化周刊》专栏作者。曾获《上海文学》
“全国文学新人大赛”短篇小说奖; 《青年文学》
“文学新人奖”;出版有《不羁的天空》《我的秃头老师》《毒药神童》《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蚂蚁》《爱近杀》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环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1条)

 
 

  •   看到《中环线》的装帧设计和《独唱团》如出一辙,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喜欢牛皮纸般粗糙朴素的质感,喜欢扉页上的那句话:“上海的中环线,是一条水泥做成的彩虹”。
      
      《中环线》的故事从石头大学毕业开始,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一家出版公司从事编辑工作的石头,事业上不温不火,无所突破,马上面临被解聘的危机。杜一冰是石头的好友,以写作为生的“才子”,纵横捭阖于情场之上,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石头则恰恰相反,作为资深宅男,他的业余时间基本上在租住的小屋度过,看电影球赛,足不出户,直到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遇到了小金鱼,并迅速坠入爱河,混杂着情欲和颓唐的青春生活总是时光飞逝,无根的爱情结局也总是悲悲戚戚,在与小金鱼的争吵还未解决之际,同事阿莲达也走入了石头的生活,一次激情碰撞,让两颗寂寞的心交织在一起,复杂而又迷茫。正当读者对石头最终的选择好奇心大起的时候,命运帮助他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几乎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几年后事业有成的石头已经变成一个杜一冰一样的人物,纵横情场,可笑的是杜一冰这个花花公子,却已经收心养性娶妻成家。
      
      小饭在书籍的封底写道:写这部小说时上海的中环线实际并未“合拢”,而且比和中环线的最后一段才刚刚开工。为了剧情需要我让它提前成为了一个圆。我想,反正它迟早要圆的。是的,修建中的中环线,就好像是年轻人毕业后刚刚开始的人生新阶段,好像是一片嘈杂的工地,各种建筑都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光鲜的影响,只有灰秃秃的冷冰冰的钢筋与水泥,可建设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都有向着光明生长,一切都欣欣向荣。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有小小的停滞或者波折,但总有一天青春会向上海的中环线一样,完成一个圆,形成一条绽放光彩的彩虹,就像书中的“我”一样。到那时,蓦然回首,回忆起陪我们走过青春路上的朋友,不知道我们会有何所思何所想呢?
  •   彩虹梦

    偷爱警/文

    梦是在睡意里浮游的幻想,是现实世界之中,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假象,有梦是好事,如果想要实现梦,那就需要一段长长的自我剖析和肢解,才能感受到梦的真实。

    中环线,打造了一条封闭式,高速交通枢纽,缓解了城市的通行压力,缩短了时间与地域之间的距离,是人们对快捷、方便、提速梦想的实现。但相伴随的也是另一种毁灭,多少人封闭在这段高速路上,多少人要为速度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人要因为追求而放弃安全。不是不可以,而是选择了,没有退路,前进是唯一的选项。

    小饭言,中环线是条水泥彩虹路,比喻的很有质感。生硬冰冷的水泥路,无论白昼或是黑夜,都要在穿梭的车流中,灯光的照耀下,才能释放出夺目的光影,或许那是条人造合成的彩虹,是瞬间的美化。留在水泥路上的车辙,随着前车的辙印,碾压而过。七彩颜色或许只是存在于,环绕圈内的梦格,有限而短暂,与梦是如此的相似,都是抓不住的虚体。但梦可以穿越和伸展,而这条水泥彩虹,只能静静的躺在,规划建设的申母怀抱里。它不能带你回到过去,也不能带你感受未来,只能伴随你,弥留在眨眼的现在。

    小饭的母亲两条劝言,倒出了许多家长和子女,当时的心弦摆动。恋爱与网吧,母亲的话只是提醒和参考,儿子要怎么做,当父母的哪知道。当揣着向往和感召的心情,迈进校园的大门,父母的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只有朋友和快乐,是伴随着自己的致命法宝。校园是很像环线的围城,一波又一波的莘莘学子,走进校园,离开校园,多少彩虹般的年华留在实验楼、教师楼、宿舍的里面。操场上的汗水、长廊里的爱情蜜言。随着追赶的时间,享受着欢愉的快感,这一切只是四年之内的事情。混上一张盖有校印的毕业证,走出校园的一纸证明。好像在说,你合法了,你可以出去游历了。满心欢喜的优异成绩,成为为讨工作的见面凭证,而企业所谓的认证,不过是虚晃的过程。进入社会才了解,企业关注的是,校园中很少涉及的是实践功能,惊呼,学业何用?文凭何用?人脉的交往重中之重。回头看,才想起来,校园培养的不是实践能力和知识文凭,而是麻将与咖啡,哥们儿与爱情。忽然间发现,这个社会如此的虚伪,伪善,校园里感受、学习、实践,那点社会经验根本不行。笨蛋身边,围着的,是变坏变质的更多笨蛋,要为笨蛋鼓掌笑迎,趋炎附势的迎合,故弄玄虚的欢腾。人的青春是在有限的光影里穿梭的。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封存在逃避里。悲伤笔调下,忆起当年的歌声。

    中环线让我想起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实际,没有什么可谈的,这个社会,用九年义务教育体质和刻板的硬性教学模式,圈定和规划着你我的梦,回应学生的是求学理想,回应的是用手中的力量,改善不均衡的分配与周遭的环境。而进入到社会大家庭,所了解的内容,则是朋友与遭遇的相逢。是实践和伤害验证的最终判刑,你不得不服,你不得不停止梦行。没有什么好谈的,只有社会选择你生存条件的权利,没有你选择社会环境的职能。社会在浑噩的日子里,躲过一刀刀刺眼的批判,周围人都是如此习惯性的生活状态,奉行安顿踏实的公平,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蔫了吧唧”的等待就行。不会饿死你,不会剩下你。你不可能为了理想而忽略生存的保证,没有人能如此的凌然,现在是新社会,不会有一人饿死,也不会一个人平静。

    韩寒与小饭实际是碰巧套住了自己,而他们要牺牲掉一些心境的权衡。如果因为心情原因而阻碍品质的改变,不值得,隐藏后的妥协与认同,是狼多肉少的和平约定。韩寒要守住自己的“抗争”之地,必然要放弃一些想法和态度,每个人都要学着换取,达到所谓的公平。

    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压力,记得去年是我第一次去上海,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的脑袋,没有人在意你的感受,没有人关注你的言行。人的个体,真的很像蝼蚁爬行,大城市物价贵、地价贵、工资高,许多高校毕业的学子,揣着渴望之梦来到申城。但当地的“原住民”反感外来者的讨饶,他们觉得,这样会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大的负担和压力,给城市的生存空间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保守与吸纳之间矛盾派生。大城市的交融沟通,或许是一种进步的混搭,但这样的混搭结果,很可能剪掉最原始的移风易俗。成为移居的驻留地,成为单色体的彩虹。
  •   上海,一个光彩夺目的城市,在那里,时尚、另类汇聚一堂,刺的人怅然若失。从小到大,对上海并不陌生,曾经在上海真实地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无论是途经,还是特意前往,上海总是出现在我旅途的行进过程中。按说,我该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才是,可至始至终都无法喜欢上海,那样一个美丽多变的城市。
    《中环线》,写在上海的中环线建成之前,带着作者和主人公的美好希翼,小说里的中环线,承载着一段现实的梦想。因为现实总是残酷而又无奈。
    上中学时,就曾迷过轰动一时的韩寒,还偷偷买了三重门,尽管那时这类书都被学校列为禁书。印着韩寒推荐的字样,决定好好研读一番。
    《中环线》,看完全书后,竟有种不知该如何评价的感觉,是过于真实,还是深触心底,作为80后,有必要读一读。
    石头,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天真的大学毕业生,浓缩了应届毕业生的诸多特点。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大学毕业时的“白痴”状态,自认为的成熟和世故,在现实面前只是笑话一段。石头的幸运,似乎就是他不需要努力找工作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对刚毕业的他来说,就是一段拿薪水的网吧游艺时间。混沌、懵懂,人前嘻哈玩乐,人后孤独寂寞,悲哀莫明。这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固定模式,大学毕业生的通病。
    回想自己毕业的那一年,似乎状态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刚出象牙塔的自由,少了禁锢,多了禁忌。社会人思维方式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格格不入的情况必现。
    挫折,被骗,包括失恋,都是人生的一道菜,也许有人没有尝试过,但尝过的人必定成长更快。怀抱着美好的希望,就像石头认为中环线那是一条彩虹,横跨在上海这片灰色天空下的彩虹,心在,希望在,一切不会消失。
    总是认为上海有着一股魔力,浓重的文化底蕴下,深藏着的是猛虎般的社会现实。每次来到上海,身边经过的都是形色匆匆的人们,像我这样悠闲漫步的估计都是异类吧。抬头望去,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空,高楼林立,厚重的责任感迎面而来。人们,体验着便捷快速的工具,思想,渐渐改变。
    石头的成长是必然的,而成长之后的改变亦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在他日益成功的背后,可曾会忘怀,那个如彩虹般驻扎在他心中的中环线呢?
  •   读小饭《中环线》,感觉语言有股痞子蔡的调皮的味道,写的也是年轻的爱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相对贫穷,可能没有房子,只好租房子住,有时候甚至几个人挤在一起,比如杜一冰和石头,但都同样向往爱情。杜一冰,感觉像《第一次情迷接触》中的阿泰,情圣一般,游戏情场,感情总在开始结束,而且总有一堆歪理。而石头,虽然没有痞子蔡油嘴滑舌,但也算能说,因为是青春期,所以话题往往沾点性之类的指向,但还算干净,一笑而已读起来比较轻松。

    石头在感情上也相对专注些,他对小金鱼的感情是真挚的,经过了大量篇幅的拍拖描写,石头终于和小金鱼好上了,同居啦。当石头碰见小唐在他家和小金鱼喝酒之后,吵翻了,没有什么解释之类,小金鱼就搬走了。我们要问一问,真正的爱情经不起一问么?也不解释一下嘛?是没得解释还是不想解释?还是根本就不爱,只是寂寞了,所以在一起?实际上不是,是小金鱼的父母给他介绍了更好的朋友,虽然,她没有选择石头,但为了堕胎,还是看出,她对石头的感情也算是真挚的。这样的爱情,应该可以刻骨铭心了吧。

    出乎意料的在后面。石头的上司阿莲达开着新车在中环线上兜风,在石头失恋的空隙,趁虚而入。阿莲达遇车祸后,石头从阿莲达的电脑的日记中,知道了阿莲达是个游戏感情的人,她有目的的勾引着身边的人,和多个人有染,对石头的感情只不过是玩弄而已。那么,这个世界总算扯平了,有男人玩弄女人的感情,也有女人来玩弄男人的感情了。情感高手,是不会让对让觉得他在玩弄你的感情。虽然,阿莲达可能有这样活着那样的艰难,但,感情上的堕落却不应该啊。

    中环线,包含着象征意义。彩虹,挂在天上,美极了。中环线,就像彩虹,只不过是水泥做的。因为是封闭的,所以,有一些人在上面也许不停的转圈,出不来。实际上是隐喻,一些人在感情世界里,在恩爱情仇中,永远也摆脱不了困局。

    这本书是一本80后的小说,通过80后石头的嘴说出了他们牢骚:竞争压力大,买房困难等。

    青春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无论是情场圣手杜一冰还是比较迟钝的石头,都经过了磨练,前者懂得了平静的生活,而后者,则在感情上游刃有余,还在情感的道路上狂奔。什么时候,他不再在人生的中环线上转圈?
  •   不过,我感觉内容不适合我看书的风格。但客观的说写的不错。
    《中环线》的装帧设计是牛皮纸般粗糙朴素的质感,扉页上的那句话:“上海的中环线,是一条水泥做成的彩虹”。 《中环线》的故事从石头大学毕业开始,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一家出版公司从事编辑工作的石头,事业上不温不火,无所突破,马上面临被解聘的危机。。。。
  •   上海的中环线像一座彩虹桥
  •   小饭的文笔很犀利,有点像韩寒哈哈
  •   《独唱团》的作者,看到书封面上的话就感觉应该不错。
  •   还木有读,最近买了不少书,但是是真的喜欢小饭
  •   相信韩寒的眼光,也明白他的意图
    纳西额小小的文章,已经不再是文章,而变成了我们小小的感触
  •   很不错的一本书,跟独唱团有一拼
  •   看了头几页,感觉不怎么样,还没深入地看。觉得该小说不甚成熟,可能作者是个新手?
  •   韩寒是中国80后的领军人物,他的书写的很犀利,同时他推荐的书也是不错的书,喜欢中。。。
  •   书挺好的,喜欢韩寒
  •   我是奔着韩寒来的。不过看完有点失望,一点韩寒的风格都没有
  •   喜欢韩寒就读吧。不错
  •   可能是才看一遍的原因吧
  •   第一次读饭团的书,有点新鲜的感觉,还可以...
  •   很多事情都被现实打败 大家都努力生活吧
  •   帮朋友买的。。说不错
  •   都市里的小人物、小故事。正值青春的我,也看看别人的青春如何。
  •   后知后觉
  •   很不错 打算看看 不错我喜欢
  •   年轻人看的。
  •   还没看,试读觉得不错,肯定不错的
  •   原来是这样的书。
  •   包装好的。不错。
  •   喜欢用心的人,也喜欢用心的书。坚持自己的路吧,一直走下去。
  •   听说过这本书 看了一部分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期待,。。
  •   将会继续品读~ ^_^
  •   闲来读一读,挺好
  •   喜欢这种牛皮纸的封面 只是还没读完...
  •   质量很好,不过书倒是看了一半就搁置了。
  •   快看完了 等等再说
  •   很好看 ,可惜就那么一期
  •   讲了些个人的经历,有点意思
  •   文/阳宝猪猪

    之前并没有看过小饭的书,甚至也不晓得位于上海的中环线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仅凭着自己对书中的描述也想当然地觉得那就是一个圈儿,亦如围城一般,城里城外,圈里圈外,谁也走不出,逃不掉……

    故事的开头让我目眩,看到书的前10页才开始理清这些有些复杂的人物关系,颇有80后作家的文艺范儿。或许正因为开头的不清晰,让我一步步追看下面的章节,石头是一位普通的本二大学毕业生,找到的工作竟然是通过打牌输钱而获取的,虽然并非光彩但比起那些削尖脑袋想混碗饭吃的毕业生们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恩泽。石头就带着他的青涩和年轻迈进了社会,随波逐流。

    杜一冰是石头的好友,石头曾经很是不解他的所作所为,但或许正是这样的玩世不恭,或许石头最终“近墨者黑”,但最终他们都成为中环线的砥柱,成为构建中环线最美彩虹的风景之一,但杜一冰心中有一道挥之不去的记忆,石头也曾经有一段亦喜亦悲的爱情故事,然而,中环线上的风景并非人人都可以欣赏,有些人注定走不上这行云流水般的高空架桥,倘若你驾驶不当,甚至会命丧黄泉。

    总是听人说,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棋子,只不过没有人帮我们走好每一步,而需要我们自己顺应游戏规则,一步一个脚印,究竟前方是转弯还是直行,在没有开过这段路的时候,你并不清楚;即便你认识前方的道路,依旧需要清醒对待,因为路况如何谁时都在变化。懂得中环线规则的人,总可以将生活混得如鱼得水,而没搞懂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是彩虹般的风景,却丢失了最宝贵的生命!

    中环线只是一座位于上海的高架桥么?它的出现是否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是否真能让上海更具现代感?然而,在石头的心中也有这么一座像彩虹般的中环线,但那只是彩虹般的,有些遥不可及,有些镜花水月,但彩虹的美丽却暖在心里,成为似水年华的记忆。

    我并没有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励志书,我个人感觉他是在写一种心理,从青涩到成熟,从信仰到屈从。石头是一种性格,杜一冰是一种性格,小金鱼是一种性格,阿莲达是一种性格,小唐亦是一种性格。每个人都活得很自我,但最终都会走向成熟,就像中环线般,终将有闭合的那一天。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最终取悦了谁,又给谁划上圆满的句号,故事并没有给予我们结论,而人的性格时常又会受到经历、环境、重大事件等的影响而变得不可捉摸,这让我想起王菲的《单行道》:一路上有人坐在地铁张望擦身而过的广告/有人怕错过每段躲不过的新闻报导/一路上有人能白头到老有人失去青春少年/有人在回忆中微笑也有人为了明天而烦恼/一路上有人付出虔诚为不认识的陌生人祈祷/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都吃饱/一路上与一些人拥抱一边厢与一些人绝交/有人背影不断膨胀而有些情境不断缩小/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跑不掉/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一路上有人太早看透生命的线条命运的玄妙/有人太晚觉悟冥冥中该来则来无处可逃/一路上有人盼望缘分却不相信缘分的必要/一路上那青春小鸟掉下长不回的羽毛。

    石头是80后的一类人,这类人曾大多数,他们有理想,有冲劲,很有自己的见解,对待爱情也很专一,但是随着境遇,他也开始分门别类了,开始“成熟”了,开始懂得“人情世故”,游戏人生了,我说不上这是好还是不好?正如我说不定上海建造的中环线是好还是不好一样?杜一冰是80后的另一类人,他们生来就顺应社会,好似能摸透生活的玄妙,总能混出个“名堂”,从不缺女人和金钱,但“成熟”后的杜一冰像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成功男人一般,结婚生子,安享余生。这又说明什么?“成熟”是分阶段的,“认知”也是分阶段的,两者不冲突,却差距在了时间和观念上。

    故事没有谁对谁错,却有因有果,《中环线》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那曾经的青春和理想,那些青涩却值得回忆的爱情,然而青春总要逝去,爱情总有离别,理想还在前方,谁也走不出那个圈儿。
  •   坦白地讲,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倒不是因为它的“乱”。这里说的“乱”不是叙述层面的,虽然小说的作者小饭并没有意图给我们讲一个有头有尾有中心思想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内核还是相当清晰的,清晰到你可以感觉到故事本身的混乱,那是一种情感的混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混乱,进而,是关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混乱。这种混乱来自社会的无序——小说里说上海就是一个大工地,其实放眼开去,我们的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工地;这种混乱还来自青春的内心——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留不下。
    在“附录”中,小饭说自己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作者,而我同样也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读者。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洁癖,让我对小说里故事和人物充满了无奈和同情。不过,虽然我是精神洁癖,却不是伪善的“纯洁”卫道士。小说里讨论了纯洁的问题,但是讨论得并不深入,而且给人的感觉似乎作者比较倾向于否认纯洁的存在,至少小说里的人物的行为走向似乎就没有把“纯洁”这个问题当回事。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小说里的人物行为都不纯洁,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青春进行批判和否定,而且那些行为已于纯洁无关。然而,当行为与纯洁无关的时候,也就与爱情无关了。
    混乱的青春,混乱的社会,混乱的理想,混乱的价值观。在这一片混乱之下,还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至少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告诉我们是有的,主人公石头和小金鱼之间就是真正的爱情(需要存疑吗?似乎不需要):美好、用心、在意、想过永远在一起,这些真正的爱情要素都存在。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两个人分开之后,石头就没有再发生过真正的爱情,当小说的结尾石头对杜一冰说他和公司里的每一个女的都发生过关系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心中并没有喜悦和自豪,相反,却是流淌不出的悲凉和无奈。而他自己设想的那一段能够留下小金鱼的对话更让人动容。我相信,所有失去过爱情的人都幻想过“假如我当年这样说或这样做,或许我们现在仍然在一起”,然而,时光永远加不到当年,人生也永远没有“假如”。
    爱情,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爱的时候并不懂得怎样去爱,而当你懂得的时候,却是你已经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可是一切却为时已晚,于是,你拼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要挽回失去的爱情,可是无论你做什么,那个爱情离去时产生的空洞都会把它吸得一干二净。
    那么,没有挽回的可能了吗?有吧。只要你再真真正正爱一次,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假如这很容易的话,石头又何必和每一个女同事都发生过关系?而每有一次“关系”,心里就更荒芜一次。
    这个时代,男女太容易发生“关系”,于是反而没有了爱情。这是时代的吊诡,也是时代的悲哀。而更为悲哀的是,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念,而没有信念的后果是可怕的:当我们不相信纯洁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纯洁;当我们不相信爱情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爱情;当我们不相信理想的时候,理想也就不再相信我们。当“中环线”不再是联结爱情的彩虹,它就变成了一座割裂上海的建筑,它也就割裂了爱情,割裂了信念,于是,青春,就变成了一个无间的循环……
  •   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生就好像烙大饼,只有适时的翻弄才能做成美味,少一分则不熟,多一分则会变糊。而人的奋斗就是这样一个烙大饼的过程,只是饼有熟的时候,而人的目标却是很难找到一个满意终极点的,往往更多的人会可悲的发现:饼还没熟的时候就已经显糊了……

    对小饭的最初印象,是在此前的《小说酱》中,封底的人物图片,与记者采访的对白给人印象极深,平静下有着思维的暗涌波动,嘻哈中有着严肃凌厉的观点争锋,再读他的《中环线》,让这种原本模糊的感觉变得更加直观立体和生动。被誉为是一部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史,关于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情感诉求的深层次发掘,一部叩问现实的青春励志小说。一连串的光环已经很夺目,恰在今天这个社会环境和写作流行的驱逐下,要想在眼球吸引后引发心理感应或者共鸣还要看作者的真功夫。小饭做出的“饭”也颇有那么点80后作者们写作风格的“范儿”。

    这是一本具有小饭特色和80后写作风格的小说,用一贯流畅嘻哈的轻松文字将大学毕业生的“惨痛”现状揉进了残酷的现实中,不似之前年长作家们描写奋斗史时的那份肃穆和悲壮,甚至让人看了还会有点吊儿郎当的不着调的错觉感。但在这些轻松的调侃背后却难掩那份凄苦,用社会扫描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份关于80后大学生跻身拼搏厮杀在都市社会一角的写真集,印证了这代人的生活、事业和情感相融交错的各色悲喜,可以说是,在用新新人类的笔触绘出了与以往所不同的奋斗新概念和主张,但无论怎么样的形式转换,都难以逃脱朝着理想走去时路遇的坎坷和荆棘。我想,每个生于此期、活在此间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也都能在低眉或者抬头的时候发现自己所在城市的“中环线”。你喊怀才不遇,你说成功无期,而在此前,小饭已经善意的提示: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有人看着你就微笑。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支撑自己走下去的良好心态。

    不去探究是出于文学之名还是阶级情感之谊,这本书得到了韩寒的推荐。索性来类比一下,他们可谓是同道中人,文字中都有一份率真、犀利和现实感,像社会的广角聚焦镜,此前作者也曾不避讳的戏言韩寒的帅脸,在看过文字之后,回想两张面孔,重温作品的味道和语言的力道,真实的说,无论是文还是脸,相较韩寒,都稍逊几分。
  •   今天同事问我究竟是哪一年出生,我说:“1979”,同事说:“那你算是70后哦!”“嗯嗯”,我点头称是,虽然,实际上,70后不太承认俺们这一年出生的人,但是初读《中环线》的时候我也觉得似懂非懂——这或许就是79年的尴尬。

    《中环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小说呢?它要讲的是爱情?还是事业?亦或是处事的态度?这三个问题在书中都有涉及,但都未全面铺开,而你若是说它缺乏探讨的深度似乎又太委屈了它……或许,整本书就是要对80后这个群体做一个整体的探讨,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又要将最重要的有所提及,不需要深入骨髓但又要努力做到触及本质,所以,至少,它绝非肤浅的,就如作为整本书的主题意象的上海中环线,那条水泥做的彩虹。

    我喜欢这样的装帧,类似牛皮纸的封面,简约、复古而又沉着冷静,与我们70后所了解的80后的跳脱不同。而小饭的笔法也是我喜欢的那种,看似冷静,内藏热情;看似玩世,内藏真情。所有真实的情感都藏在作者看似浮华的人物之下,你只有了解80后才能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中环线》里讲到的人物并不多,莫名其妙出现并消失的拉拉、周旋于各种女人之间的“作家”杜一冰、就职于一家出版社的“我”以及上司阿莲达、小唐、老张还有我的女友“小金鱼”,就是这么几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却都算得匪夷所思——无论是拉拉和杜一冰,还是我和“小金鱼”,甚至于阿莲达和老张,以及最后死在水泥彩虹上的阿莲达与小唐。每一段感情开始和结束的都极为怪诞,却又同时让你觉得理所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奇怪却又很刺激的阅读过程。

    我一直不相信自己真的读懂了《中环线》,脑子短路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感觉,虽然仅差一年,但好似与80后之间确有一道鸿沟。我虽然读得欢喜,却无力追究作者究竟想要说些什么,这注定我的阅读只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我知道的只有,这是80后的二三事,只有这一代人才会有极其类似的经历,无论是感情、事业还是职场。

    PS:本书中出现若干古书和《废都》中经常出现的代替某些汉字的方框,我不知道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排版校对的时候出现的疏忽……
  •   读过这本牛皮纸封面的《中环线》,我曾一度感觉极不适应,这个发生在上海的青春故事似乎离我很遥远。弥漫着80后的味道,无拘束的直白,不掩饰的张扬,透明的内心世界,无限放纵的思想,梦想和现实的冲撞,当然也伴有成长的苦涩。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会把它定为《中环线》而不是其他。中环线这道水泥做的彩虹,这条绕上海一周的轨迹,难倒就像是我们人生的路。每个人都在绕着这条路不停的向前冲,也许我们会无数次的经过同一个点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石头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幸运的凭借打牌时的人脉在出版公司做了图书策划。是小白领,但却是和梦想有着很大偏差的小白领。漫天疯涨的房价和自己少之又之的薪金让石头的生活有很多失意,无拘束的闯荡背后却也时刻记挂着父母的期望,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初混社会的石头寂寞无限。石头最终把无限的寂寞寄托于和小金鱼的爱情。尽管身边有沉浸于花花世界的好朋友—文学青年杜一冰的现身说法,但石头和小金鱼却依然享受着快乐而滋润的爱情。然而这段投入了的感情却最终因为石头自己多疑生出的莫须有的情节而难以圆梦,或者并不仅仅因为这些,更多的是源于两个年轻人现实中的落差。只有在倔强的青春里才会和爱情擦肩而过,因为那时谁都不肯回头,因为那时候我们都太年轻。石头和小金鱼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与同事阿莲达的一夜之情,轻浮和随意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真实的感受,阿莲达的最终去世让石头对人生有了新的启示。石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中环线》是一个有关80后的青春故事,有不羁的欢笑,有纠结的心痛,更多的只是经历过的人的一种述说。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因一个时代特有烙印而有所不同,但和青春有关的那些历经却又都会有相似之处,都会有追逐梦想时的迷茫和困惑,有青涩岁月中的苦涩与甜蜜。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环线上奔跑,我们应该真诚,我们应该用心,因为无论如何在生命的中环线下留下的永远都是真实的脚印。
  •    “你的路,已经走了很长很长,走了很长,可还是看不到风光”,汪国真的诗道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彷徨,尤其是如今奋斗打拼于大城市的年轻人们,在据说是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却越来越发现梦想总是遥不可及,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样是描写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史,几年前石康的《奋斗》让我们看到了想看到的一面,而在小饭的新作《中环线》中,我们看到了该看到的一面。
      
      上海中环线,是上海的一条封闭式环形快速机动车专用路,是上海四条环状快速路(内环、中环、外环、郊环)之一。在这条路上,来往穿梭着无数年轻的寻梦者,他们视之为水泥做的彩虹,作者籍此探讨关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情感诉求,使《中环线》成为一部叩问现实的青春小说。在书中几个年轻人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经过在上海的打拼历练,让他们领悟到人及社会的互动关系,体味着梦想与现实、爱情和友谊的真谛,幸福与压力的对立。他们经历着生活和爱情的波澜,有时积极有时顽强、有时迷茫有时彷徨、有坚持但更多的是妥协,在奔向梦想的道路上苟且前进。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的生活、爱情、事业等问题的真实态度,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精神层面。
      
      跟书中石头家长相仿,很多年轻人的家长也都着了魔似的希望孩子出去混、在大城市混,哪怕他们在外面什么也混不出来,也要“在外边”,同样很多年轻人也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是大城市机会越多,于是选择“在外边”。对此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不要盲目的向往大城市,北上广深的繁华市景只适合参观学习,并不意味着你能在这里找到什么,深圳三十年的成败透支了很多东西,这意味着后来的人要为此付出较之前辈们更多的代价来换取更微小的成绩,人文领域,经济领域都同样如此。通过《中环线》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大城市,看似“在路上”的他们其实都是奔跑在环线上,以不同的速度做着同样的事——轮回,而且越来越拥堵。
      
      当然,明白这一点并不是让我们颓废,而是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环境优劣的辩证关系,苟且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总有人不习惯长久的混下去,“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当我们为了梦想努力地奋斗着的时候,更要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将最真挚的笑脸留在青春岁月中。
  •     上海的中环线,我见证了它的建成,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 关于中环线 }
      
      在上海的这些年,要说某个地方跟我特别有缘,那一定就是这条中环线的其中一段。
      
      05年刚到上海,公司在内环边上,但是我在那里只工作了不到2个月,公司就搬家了,搬到了现在的中环线附近,只是当年这条中环线还在筹划之中。当时住的小区大门口就是这条中环的一个出口,看着它从无到有,抱怨着它影响了我们的出行,也目睹着这小区的周围从荒凉到繁华,租金也随着房价水涨船高。10年,告别了工作了5年的公司,我以为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可是1年不到现在的公司也要搬家了,而要搬去的这方这么巧合又是中环线附近,而且还是那一段。不得不感慨自己跟这个地段实在太有缘,怎么走也逃不出它老人家的手心。
      
      对于这条中环线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因为它的建成影响了我们每日的出行,原本可以直接穿越的马路被这条中环线隔断,为了穿越这条马路平白无故要多走10分钟;也因为这条中环线,门口的路成了单行道,而且堵车及其严重,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司机们大都知道这里的路况,都尽量避开此路,于是打车成了最大的难题。但是也因为这条中环,去很多地方也方便了很多,相比内环线的狭窄拥堵和外环线偏远不便,中环线真是既宽敞又便捷,除了几个路口其他地方都甚少堵车。门口的这一段中环线和路灯构成一个特别的造型,被好友形容为“鱼骨头”,我很喜欢这个比喻。
      
      { 关于故事 }
      
      这是一个属于这个都市的故事,故事里有着很多人的影子。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因为遇见某个人而成长成熟,然后跟另一个人一起生活。
      
      石头和小金鱼的爱情,就如同很多人的故事一样,那样美好的开始,那么黯然的结束。小金鱼给石头讲完莎乐美的故事,然后说,她也死了。信任虽然美丽,却又如此脆弱。不是因为爱的不够,只是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琐碎。
      
      这座城市就如同这条中环线,人们生活的这个环里,被物质困住的不仅仅是生活。轰轰烈烈的爱情如烟花般美丽却短暂,理想主义者最后只是死亡。即使花花公子如杜一冰,最后也渴望一段平静的婚姻。
      
      生活,或许就是如此而已吧。
      
      { 关于小饭 }
      
      小饭也算是《萌芽》系的写手了,这本曾陪伴了我整个高中的杂志,这些我的同龄人们,我总是对他们有着莫名的好感。如今我们都已不再年轻,看着他们现在的文字,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不得不跟那一段过去告别了。
  •   《中环线》是一部都市八零后的成长日记,充满了这个特殊年代的共同记忆。我们好像都有相似的青春,刚开始摸爬滚打的头几年总是那么难忘,不是因为那时很美好,而是因为那时很年少。

    小饭尚不老练的文笔所描绘的青春岁月,看似荒诞却很真实,悲情中透着喜感,让人不能不心生共鸣。我们年轻时是怎么走过属于自己的“中环线”呢?这种又敏感又矜持、又随性又保守的矛盾心态,只有八零后才能感同身受。太老成的会觉得你无病呻吟,太年轻的又觉得你矫揉造作。今天回望数年之前的自己,真是羡慕那种无牵无挂的放荡不羁。往事如昨,历历在目,今时回首,人已而立。

    没有经历苦难的八零后,毫无负担地走向这个世界,不被规则所束缚,没有信仰需敬畏,一路跌跌撞撞,却承受父辈们所难以捉摸的悲欢离合。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人生?是这个浮躁而现实的世界,还是我们冲动而不安的灵魂?数年之后,当我们品味了都市的光怪陆离炎凉冷暖,可以更加平和地审视我们幼稚的青春。人生就是一条环线,我们又回到了起点。经过一番挥霍之后的生命似乎没有失去什么,反而更加随性自在,随时可以开始新一段旅程。

    但我们要感谢在这番历练中一起走过的伴侣与朋友,时间会流逝,记忆会模糊,经历过的烙印却永远都铭刻在生命里。青春并没有离去,经历也只是刚开始,我们伤感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无法再以清澈的眼光看待世界,虽然那并没有多么美好。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无论现在是什么年代,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都是年轻的八零后,因为我们有一颗自由的心。世事变迁、生存磨砺、人情冷暖都如过眼云烟,不为牵绊。审视完过去,又可以启程,下一个十年后也许还是这条环线的原点,但我们应该会有更加成熟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今日之蛰伏是为明日之跃起,只要不迷失自我,终究会找到生命的归宿。

    小饭这本小说虽显稚嫩,胜在写实,像故事更像生活,非八零后勿读。
  •   这是一本带有明显80后气质的书,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带着一种张扬与不羁的味道。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潮流汇聚、异彩纷呈的十里洋场。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石头是一个刚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毛头小伙。他没有经历过想象中的毕业时抱头痛苦的场面(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务实了,找工作是第一位的,基本顾不上其他),也许从这时开始,石头已经体会到了成长的压力和残酷。石头很聪明,自己利用人脉关系进入到一家策划图书的公司,开始了小白领的生涯。石头的日子过得简单又无聊,如何打发寂寞几乎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一个偶然的机会,石头认识了小金鱼,从此他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泡小金鱼。爱情来得绝不像言情书中描写得那般美好,石头与小金鱼的恋爱时而疯狂,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更多的是找不到方向的无趣。一次狠狠的争吵让小金鱼暂时离开了石头的生活,公司里众星捧月的大美女阿莲达却出人意料的趁机对石头发起了进攻……生活永远会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显现在我们面前。石头、小金鱼、阿莲达,生活为他们设计好了交集,却没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切的可能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去经历,去磨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洗去青春的懵懂,迎来成熟的人生。一如风雨后的彩虹,经历了痛苦的洗礼,才会愈加色彩斑斓,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那么你错了。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一批青春励志的偶像,那么你又错了。《中环线》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最真实的白描。因为真实,有时会显得粗糙,有时会显得残酷,有时会显得苍白,有时会显得不完美。但生活就是如此,像一杯白开水,一副无波无澜的样子。偶然放些糖,就会变得甜蜜;偶然冻一下,就会冷得刺心;偶然摇一下,还会泼会洒会发飙。

    中环线迟早是要圆的,我们迟早会变得成熟的,生活迟早会走上正轨的。趁着青春还在,我们可以好好闯一闯,闹一闹,也许能打下一片天空。等到一切都经历过了,我们就可以捧一杯茶,悠悠的靠在窗口去欣赏彩虹。
  •   当我们谈论青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美丽的梦想,飞扬的情感,喜悦的泪水,清纯的怀念,或者还有那此不可抑制的愤怒,牵扯不断的纠缠?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青春,一个数年后的回忆里最奢侈最真实又最琐碎的青春。在小饭笔下,这样的青春也是一处开始,从上海的中环线开始,也从那道美丽的彩虹结束,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又独自灿烂。这些时光碎片的记忆,辗转又无奈,充满希望又溢满感动。这也是每一位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走入大社会之前最后一次缓冲,这一片原野无所遮蔽,这里的人们透明得让人伤感。

    80后作家小饭,笔下的校园让人感同身受,读着她的文字,内心总会被这里的故事触动,不由得怀念起当年的那些青涩岁月,那些或许错过,或许茫然的日子。初入社会的无措,人际关系的挫折,看不惯的职场,看不明白的未来,还有那些无所寄托的情感,生存的压力,在他们面前并不见少;在职场的浪尖上,在前辈的侧目中只能前进前进并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然还有事业与情感的天平时刻经受的考验。没错,这里的主角就是这群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年龄也都只在二十上下,他们争吵,他们忿怒,他们美好,也不完美。

    在小饭散碎而真实的刻画之下,于零碎的面画中拼接出这个夹缝中的人群不安的群像。于是上海那条用水泥做的彩虹,那条中环线,便成了这群忐忑不安却又真诚的心怀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孩子们的心灵寄托,借着水泥彩虹怀梦,借着水泥彩虹抚伤,借着水泥彩虹微笑,又借着水泥彩虹落泪。在这里,《中环线》无疑也是作者对于那些逝去岁月的真挚纪念。

    借青春的名义,探究一个群体的存在。借青春的名义,分析一个群体的主张。不曾理解的80后,90后,或者就通过这样的交集,让人们逐渐了解。

    封面的装帧,简单而有质感,沉寂却又透着朝气,这便是这个群体给人的印象了。
  •   大学毕业,寻找工作,买房恋爱,成家立业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生套路,可是当面临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面临着不堪重负的生存压力,面临着与传统巨大偏差的价值理念,面临社会巨变的困惑时,年轻的一代会作如何的人生选择呢?这是一本反映当代青年学习、工作、恋爱和生活的小说,以上海为故事背景描述了几个年轻人的理想与生活轨迹,也客观体现了都市年轻白领的价值观和为生存空间而采取的努力。

    如果大学毕业便就失业,那可算是一种不幸,然而当今的事实却随处可见,于是滋生出一种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无奈,凭一些自我的小聪明来游戏人生麻痹自我,其实内心并不见得如表面的那般的皆无所谓。小说中的主人公石头,凭着大学期间牌桌上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和领悟出来的处世哲理,找到了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然而还有出自社会的各色诱惑,无论是来自物欲也好或是情欲也罢,在迷乱的五光十色中,有多少人能坚持最初的梦想?在浮躁和功利的世界中,面对道德与准则可以变得无所畏惧,刚与同居的女友为了些莫名的小事而争吵分手,立马又和单位的女同事上床乱搞,打胎、车祸、辞职、闯荡,发迹,情节自然生动,心灵却是空虚,未来更是飘渺。没有说石头、杜一冰是获得各自事业的成功秘密,只是经过了三年跳跃的他们已然是活得体面滋润,有房有车名牌衣装便算是成功的标志,似乎历经了人生的厉练达到了某种境界,只是文字中的基调里依然透露出一丝彷徨,是对社会也对人生!

    中环线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循环不止;城市的变化快得让人迷茫,人的心思更是变幻得风云莫测;人生梦想实现不易,尽管书中的有诙谐轻松搞笑的言语,也有些激情抓狂和离奇,还有悲伤生死和别离,终究也藏不住内心里那些无比难耐,现实原来非常冷峻,生活依然在继续。那用钢筋水泥筑就起的城市快速通道,是象征着彩虹般梦想的中环线,可是真正到达上面的时候,才感到是世间万象来去匆匆的单调重复,人生也许摆脱不了这样的过场,只是历经了风雨后的心底,真切希望跳出这样的快速循环和疯狂,让自然的七色彩虹架起在现实与梦想之间,重新找回心灵避风的港湾,也让前程多一点亮丽的色彩!
  •   小说可以说是通俗易懂,这里所谓滴‘通俗易懂’,偶滴意思是字面上、故事情节方面滴,但是偶不敢说偶真滴理解了故事本身滴内涵,不敢说偶是不是真滴看懂了这个故事。
    ——中环线,像是一道彩虹
    ——通往天堂滴彩虹?
    ——通往你家和我家滴彩虹
    石头,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滴年轻人,走出了校园,彻底滴走进了社会,带着一些不成熟,带着一些个性,带着和一些朋友滴交情……
    小说里滴一些情节,有时候是前因,有时候是后果,并没有按照惯常滴写法,交代滴很是底儿掉那种,而是含糊滴蒙混过去,有点语焉不详滴感觉,当然这一点,偶不是把它当做小说本身滴缺陷,相反,偶觉得这是十分正常滴,是完全可以接受滴叙事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滴很多事情都是这种状况,即使有时候自以为对某些事一清二楚,往往也不一定就是真滴知道了它们滴真相。小说中三叔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滴人物,虽然对三叔滴事迹,笔墨不是特别多,但是觉得他很生动,形象鲜明。这个小说里,和石头关系最密切滴人物有两个:杜一冰和小金鱼。其他重要人物有:阿莲达、小唐。小说主要笔墨着落与石头毕业之后前三个月滴工作和生活经历,人物之间滴瓜葛,故事看起来风平浪静,并没有多大滴惊世骇俗,也没有多么惊天动地,要说情节吧,足够吸引读者读下去,本身也不是很复杂;要说人物吧,也不是很多,完全不是像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互相之间还有这样那样滴关系,一句话就是说:人物关系丝毫不复杂;但就是看过之后,感觉没有抓住作者滴所思所想吧,又或许小说里有所暗示,自己没有抓住?到底‘中环线’意味着什么,到现在偶还没有想到一个自己可以满意滴答案。其中有一句话偶觉得说滴很出彩:‘依然有美好滴感情和人,风景和故事呀。收集到无能为力滴一天吧’。之所以偶自认为不敢说看懂了这个故事在于:不知道如何界定人物滴是与非。也许他们本就没有是与非吧,人都是活在自己滴感觉中,是是非非并没有清晰滴判据,生活中,要做到是非分明,貌似不太容易,而且是不是很累啊。继续揣测作者滴思想中,呵呵。
  •   同样是羊皮纸的封面,独唱团的编辑小饭之作,韩寒为之推荐。还没看完。
  •   还算写得可以吧,供90后阅读阅读,我个人对韩寒抱有很大希望,这本书只是看在它粘在独唱团的光影下才顺便买下的。厕所里可以翻翻。
  •   以为是和独立团一样的类型,结果是小说,看了几页,语言风格跟韩寒还蛮像
  •   韩寒推荐的书,不错哦,表面上是讲现实的故事,实际上还是很深奥的,推荐哦,而且语言感觉也不错
  •   在上海的看了很有亲切感,还没看完
  •   大概是说毕业前后一段故事,内容还是相当幽默、生活有点颓废,但是现在的人都是如此吧。作家
  •   还算好看
    可是不是很吸引人。
    好像看了一半还没有看完。。。
  •   其实就是一网络文学的风格
  •   帮朋友买的,她一向喜欢韩寒的书
  •   语言较舒缓,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刚刚读了28也觉得很好,也很适合我们度
  •   写得可以。
  •   写的很接近现实,感触颇深
  •   给朋友的,他感觉还可以
  •   也许是读这样类似的故事多了,感觉这本书不是特别吸引人的。还有,书的封面和内页的设计总觉得差强人意。
  •   是因为喜欢而爱,还是因为没有了最初的喜欢直接过渡到了爱~~~
  •   一个很平凡的爱情故事。我们拥有过,就是知足。
  •   真的只能说差强人意
  •   书不错,里面的东西很有用。
  •   for fun
  •   吉拉呱啦的有点难看
  •   还不错的哟,希望继续。
  •   但是书写的不错
  •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速度来计算时间的社会。一切都怕比别人晚了。城市都在飞快的发展,几年不,几个月就要变一个样。道路每年都要大修大建,一个城市的地图过了两年,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只能用来怀旧和收藏。

    全国人民也都在拼命往前赶,怕晚了,晚了你就买不上房子,晚了,你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从小就开始强调速度,起跑从中学退到小学,再退到幼儿园。所以中国的作家也沉不住气了,八零后的写书都感觉慢了半拍,九零后的书都出来了,零零后的书都成了炒作的卖点。按照这个速度,书是越出越多,但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

    也许是有代沟了吧,我不是很喜欢韩寒等八零后的作家。在《独唱团》里面没有几篇我喜欢的文章,小饭的这本《中环线》和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很相似,都是青春小说,没有太多的情节,就和很多八零后大学毕业漂在北上广的生活一样,不想未来,只看今天,没有太多的情感,一起都变得轻飘飘的,好像建设中的中环线。

    这样飞速写出来的书,被我们飞速地看完,然后又被飞速地遗忘,这就是八零后的日子,因为他们要生存,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房子饭碗,不可能让他们能够静下来,十年磨一剑。十年,不要说十年,就是一年写不出来一本书,那些漂着的写手就要饿死了,不是他们写得没有深度,而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没有给他们沉下去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八零后我们无法要求太多,就好象被化肥和农药催长大的植物,长得太快,长得太大,可是却无法避免的失去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往往是很久之后我们才能够认识到,到底有多么宝贵。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中,我多么想停下来,跳下这班疯狂的列车,离开高速的中环线,来到乡间,来到没有被污染的田野,来到蓝天和白云下面,来到清澈的小河边,坐在一棵老树桩上,静静地看看《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样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写就的书。那才是一个读书人想要的幸福。
  •   小饭,以前萌芽上见过他的文章,觉得还可以,就买了。
    怎么说呢,这本书适合现在高中,初中生看吧,纯粹的写文章,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没有反应出什么来,至少我没看出来。
    论哭点呢,远不如小四的,虽然我讨厌小四,论笑点,远不如韩寒的,当然,也没有韩寒的文章深刻。比起路遥,茅盾文学奖那些小说,这本就是太小儿科了。
    字间距大,行间距宽,没有多少字,如同没有多少内容,一上午看完,寡然无味。
    当然,就算这样的文章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写出来的,比同龄人,算很好的写手。
    希望他继续努力,写点有深刻的文章,要知道,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花了3年的时间准备,而且是专门准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书刚到还没看,不过该书的介绍让我感觉像是一本跟独唱团那样的刊物类,而且以为会有韩寒的文章,结果是小饭自己写的,我不是贬低作者,只是不应该把韩寒跟独唱团拿出来当旗帜吧,是不自信?
  •   只想说 标题党
    看了几十页 还是实在看不下去
    真的是行间距无限大
    本来是冲着独唱团的品质来的
    有点失望了
  •   以前看小饭的书都看不懂,这次居然看懂了。
  •   说实话,本书没有看完,以为是韩寒写的,就买了,结果不是,我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了,感觉有些小家子气
  •   一直是以为这本书和韩寒有关的,原来也没有,有一点**的感觉
  •   被忽悠了,这本书跟韩寒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   写的一般,看了后很后悔,被噱头骗了
  •   作者很有个性,书写的也有个性,总之就是特别的一本书吧,带有80后的时代气息,还不错!
  •   一般吧,看了一般就不太想看下去了。
  •   只能说书的质量不错 价格不错

    内容尚可,作者注定出不了名

    文笔忒一般 第一句就来个看不懂的!
  •   发货很快,第二天就收到了,书的质量也可以,但是内容却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有些美中不足,看了几页觉得并不是非常吸引。
  •   内容不是那么好
  •   但是买回来也没细看,罪过啊
  •   买回来才知道
  •   以前看过几本孙睿的小说,如今看了小饭的,明显感觉是想往孙睿那个风格上靠,但是小饭这文笔实在不敢恭维,跟记流水账似地,偶尔想来点幽默的段子,却压根不怎么幽默。。。还好我在当当买的,比原价少损失了10块钱。。。
  •   这本书我个人不喜欢,读着别扭。没读一会儿就不读了。没意思。
  •   是在挺烂的小说
  •   挺无聊的 浪费钱了啊
  •     小饭的《中环线》已经出了一年多,也在我的书架上躺了一年多。对这本书,我的感情有些复杂:一方面身为上海土著80后,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共鸣,另一方面,却又隐隐害怕它不能达到我的期望。而当我最终读完这本书,还是无奈地体验了淡淡的失望之情。
      
      作者小饭的文笔,说不上太好太坏,只能说不温不火。正如本书的情节,概括起来也简单地很:找工作、交女友、闹分手、一夜情,最后情人死了,女友走了,最后“我”也老了,世故了,成为了一个我原先“不屑”的人,于是生活完成了一次无望的轮回。当然,同为80后,我是可以从书中寻到一点共同记忆,体味一下那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岁月。但那又如何呢?作者究竟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诉说些什么呢?说实话除了一份无奈和苟且,我品味不出更多。
      
      书里有不少篇幅写到梦想与爱情,写初出校园的年轻人怀揣着憧憬和理想踏入社会,却发现社会其实冷漠无情,粉碎着当初的热情。在大都市的光怪陆离之中,石头和杜一冰们只能屡屡碰壁。而书名“中环线”其实也是全书描写的象征。这条“水泥做的彩虹”在一开始被赋予梦想的色彩,但随后逐渐还原成残酷现实的部分。随着阿莲达和小唐命丧中环,我的“梦”也断了,剩下的只是如现实中的中环一样无谓的轮回。这种喻意,倒是让我想起了路遥在《人生》中的一段话:“至于他个人生活道路上这个短暂而又复杂的变化过程,他现在来不及更多地思考。他甚至觉得眼前这个结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发生,明天就可能发生。他有预感,但思想上又一直有意回避考虑。前一个时期,他也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宁愿让自己把它看作是桥!他希望的那种‘桥’本来就不存在;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他现在仍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现实。”凑巧的是,小饭与路遥一样,用“虹”与“桥”分别指代梦想和现实,而在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路遥所说的“思想上的有意回避考虑”。
      
      描写梦想和现实冲突的作品太多了,而本书的问题就在于,作者没有试图去找出这种冲突的答案。面对冲突,是应该坚持理想吗?可在本作中,在最终蜕变为新一代赚钱机器和纯洁杀手的石头们身上我看不到这种坚持。是应该嘲笑梦想的幼稚吗?可我一样无法在全书的缅怀气氛中感受到否定。是反思理想,探讨社会?可惜本书中既无对内的省思也无对外的批判,有的只是麻木的适应。我并不是说文学作品要讲什么大道理,但如果只浮于表面,那是无法深入他人心灵的。路遥笔下的年轻人是“把虹当成了桥”,而在我看来,本书中的主角,却是“把桥当成了虹”。从一开始那个中环线是“水泥做的彩虹”的比喻中,已经可以看出这种错位。中环线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彩虹,只是一座城市高架路而已。理想不能用物质铸就,正如彩虹本不由水泥搭建。史铁生曾说:“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天堂是与物质性限制的对峙,是有限的此岸对彼岸的无限眺望。”其实梦想的彩虹何尝不是如此?而文学打动人之处,正在于这种对峙,这种对抗,正如有诗人曾说:“诗是对现实的匡正”。可惜本作之中,我们看不到这种匡正,只看到对现实的妥协,看到将物质视为梦想而最终造就的空虚和茫然。
      
      本书作为当代青年的情感写实,大概是可以读读的。只是,它还缺乏作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的分量。
  •     速度太快了——《中环线》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速度来计算时间的社会。一切都怕比别人晚了。城市都在飞快的发展,几年不,几个月就要变一个样。道路每年都要大修大建,一个城市的地图过了两年,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只能用来怀旧和收藏。
      
       全国人民也都在拼命往前赶,怕晚了,晚了你就买不上房子,晚了,你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从小就开始强调速度,起跑从中学退到小学,再退到幼儿园。所以中国的作家也沉不住气了,八零后的写书都感觉慢了半拍,九零后的书都出来了,零零后的书都成了炒作的卖点。按照这个速度,书是越出越多,但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
      
       也许是有代沟了吧,我不是很喜欢韩寒等八零后的作家。在《独唱团》里面没有几篇我喜欢的文章,小饭的这本《中环线》和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很相似,都是青春小说,没有太多的情节,就和很多八零后大学毕业漂在北上广的生活一样,不想未来,只看今天,没有太多的情感,一起都变得轻飘飘的,好像建设中的中环线。
      
       这样飞速写出来的书,被我们飞速地看完,然后又被飞速地遗忘,这就是八零后的日子,因为他们要生存,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房子饭碗,不可能让他们能够静下来,十年磨一剑。十年,不要说十年,就是一年写不出来一本书,那些漂着的写手就要饿死了,不是他们写得没有深度,而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没有给他们沉下去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八零后我们无法要求太多,就好象被化肥和农药催长大的植物,长得太快,长得太大,可是却无法避免的失去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往往是很久之后我们才能够认识到,到底有多么宝贵。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中,我多么想停下来,跳下这班疯狂的列车,离开高速的中环线,来到乡间,来到没有被污染的田野,来到蓝天和白云下面,来到清澈的小河边,坐在一棵老树桩上,静静地看看《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样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写就的书。那才是一个读书人想要的幸福。
      
      
  •     当我们谈论青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美丽的梦想,飞扬的情感,喜悦的泪水,清纯的怀念,或者还有那此不可抑制的愤怒,牵扯不断的纠缠?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青春,一个数年后的回忆里最奢侈最真实又最琐碎的青春。在小饭笔下,这样的青春也是一处开始,从上海的中环线开始,也从那道美丽的彩虹结束,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又独自灿烂。这些时光碎片的记忆,辗转又无奈,充满希望又溢满感动。这也是每一位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走入大社会之前最后一次缓冲,这一片原野无所遮蔽,这里的人们透明得让人伤感。
      
      80后作家小饭,笔下的校园让人感同身受,读着她的文字,内心总会被这里的故事触动,不由得怀念起当年的那些青涩岁月,那些或许错过,或许茫然的日子。初入社会的无措,人际关系的挫折,看不惯的职场,看不明白的未来,还有那些无所寄托的情感,生存的压力,在他们面前并不见少;在职场的浪尖上,在前辈的侧目中只能前进前进并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然还有事业与情感的天平时刻经受的考验。没错,这里的主角就是这群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年龄也都只在二十上下,他们争吵,他们忿怒,他们美好,也不完美。
      
      在小饭散碎而真实的刻画之下,于零碎的面画中拼接出这个夹缝中的人群不安的群像。于是上海那条用水泥做的彩虹,那条中环线,便成了这群忐忑不安却又真诚的心怀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孩子们的心灵寄托,借着水泥彩虹怀梦,借着水泥彩虹抚伤,借着水泥彩虹微笑,又借着水泥彩虹落泪。在这里,《中环线》无疑也是作者对于那些逝去岁月的真挚纪念。
      
      借青春的名义,探究一个群体的存在。借青春的名义,分析一个群体的主张。不曾理解的80后,90后,或者就通过这样的交集,让人们逐渐了解。
      
      封面的装帧,简单而有质感,沉寂却又透着朝气,这便是这个群体给人的印象了。
  •     文/阳宝
      
       之前并没有看过小饭的书,甚至也不晓得位于上海的中环线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仅凭着自己对书中的描述也想当然地觉得那就是一个圈儿,亦如围城一般,城里城外,圈里圈外,谁也走不出,逃不掉……
      
       故事的开头让我目眩,看到书的前10页才开始理清这些有些复杂的人物关系,颇有80后作家的文艺范儿。或许正因为开头的不清晰,让我一步步追看下面的章节,石头是一位普通的本二大学毕业生,找到的工作竟然是通过打牌输钱而获取的,虽然并非光彩但比起那些削尖脑袋想混碗饭吃的毕业生们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恩泽。石头就带着他的青涩和年轻迈进了社会,随波逐流。
      
       杜一冰是石头的好友,石头曾经很是不解他的所作所为,但或许正是这样的玩世不恭,或许石头最终“近墨者黑”,但最终他们都成为中环线的砥柱,成为构建中环线最美彩虹的风景之一,但杜一冰心中有一道挥之不去的记忆,石头也曾经有一段亦喜亦悲的爱情故事,然而,中环线上的风景并非人人都可以欣赏,有些人注定走不上这行云流水般的高空架桥,倘若你驾驶不当,甚至会命丧黄泉。
      
       总是听人说,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棋子,只不过没有人帮我们走好每一步,而需要我们自己顺应游戏规则,一步一个脚印,究竟前方是转弯还是直行,在没有开过这段路的时候,你并不清楚;即便你认识前方的道路,依旧需要清醒对待,因为路况如何谁时都在变化。懂得中环线规则的人,总可以将生活混得如鱼得水,而没搞懂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是彩虹般的风景,却丢失了最宝贵的生命!
      
       中环线只是一座位于上海的高架桥么?它的出现是否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是否真能让上海更具现代感?然而,在石头的心中也有这么一座像彩虹般的中环线,但那只是彩虹般的,有些遥不可及,有些镜花水月,但彩虹的美丽却暖在心里,成为似水年华的记忆。
      
       我并没有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励志书,我个人感觉他是在写一种心理,从青涩到成熟,从信仰到屈从。石头是一种性格,杜一冰是一种性格,小金鱼是一种性格,阿莲达是一种性格,小唐亦是一种性格。每个人都活得很自我,但最终都会走向成熟,就像中环线般,终将有闭合的那一天。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最终取悦了谁,又给谁划上圆满的句号,故事并没有给予我们结论,而人的性格时常又会受到经历、环境、重大事件等的影响而变得不可捉摸,这让我想起王菲的《单行道》:一路上有人坐在地铁张望擦身而过的广告/有人怕错过每段躲不过的新闻报导/一路上有人能白头到老有人失去青春少年/有人在回忆中微笑也有人为了明天而烦恼/一路上有人付出虔诚为不认识的陌生人祈祷/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都吃饱/一路上与一些人拥抱一边厢与一些人绝交/有人背影不断膨胀而有些情境不断缩小/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跑不掉/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一路上有人太早看透生命的线条命运的玄妙/有人太晚觉悟冥冥中该来则来无处可逃/一路上有人盼望缘分却不相信缘分的必要/一路上那青春小鸟掉下长不回的羽毛。
      
       石头是80后的一类人,这类人曾大多数,他们有理想,有冲劲,很有自己的见解,对待爱情也很专一,但是随着境遇,他也开始分门别类了,开始“成熟”了,开始懂得“人情世故”,游戏人生了,我说不上这是好还是不好?正如我说不定上海建造的中环线是好还是不好一样?杜一冰是80后的另一类人,他们生来就顺应社会,好似能摸透生活的玄妙,总能混出个“名堂”,从不缺女人和金钱,但“成熟”后的杜一冰像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成功男人一般,结婚生子,安享余生。这又说明什么?“成熟”是分阶段的,“认知”也是分阶段的,两者不冲突,却差距在了时间和观念上。
      
       故事没有谁对谁错,却有因有果,《中环线》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那曾经的青春和理想,那些青涩却值得回忆的爱情,然而青春总要逝去,爱情总有离别,理想还在前方,谁也走不出那个圈儿。
  •     坦白地讲,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倒不是因为它的“乱”。这里说的“乱”不是叙述层面的,虽然小说的作者小饭并没有意图给我们讲一个有头有尾有中心思想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内核还是相当清晰的,清晰到你可以感觉到故事本身的混乱,那是一种情感的混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混乱,进而,是关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混乱。这种混乱来自社会的无序——小说里说上海就是一个大工地,其实放眼开去,我们的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工地;这种混乱还来自青春的内心——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留不下。   在“附录”中,小饭说自己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作者,而我同样也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读者。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洁癖,让我对小说里故事和人物充满了无奈和同情。不过,虽然我是精神洁癖,却不是伪善的“纯洁”卫道士。小说里讨论了纯洁的问题,但是讨论得并不深入,而且给人的感觉似乎作者比较倾向于否认纯洁的存在,至少小说里的人物的行为走向似乎就没有把“纯洁”这个问题当回事。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小说里的人物行为都不纯洁,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青春进行批判和否定,而且那些行为已于纯洁无关。然而,当行为与纯洁无关的时候,也就与爱情无关了。   混乱的青春,混乱的社会,混乱的理想,混乱的价值观。在这一片混乱之下,还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至少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告诉我们是有的,主人公石头和小金鱼之间就是真正的爱情(需要存疑吗?似乎不需要):美好、用心、在意、想过永远在一起,这些真正的爱情要素都存在。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两个人分开之后,石头就没有再发生过真正的爱情,当小说的结尾石头对杜一冰说他和公司里的每一个女的都发生过关系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心中并没有喜悦和自豪,相反,却是流淌不出的悲凉和无奈。而他自己设想的那一段能够留下小金鱼的对话更让人动容。我相信,所有失去过爱情的人都幻想过“假如我当年这样说或这样做,或许我们现在仍然在一起”,然而,时光永远加不到当年,人生也永远没有“假如”。   爱情,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爱的时候并不懂得怎样去爱,而当你懂得的时候,却是你已经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可是一切却为时已晚,于是,你拼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要挽回失去的爱情,可是无论你做什么,那个爱情离去时产生的空洞都会把它吸得一干二净。   那么,没有挽回的可能了吗?有吧。只要你再真真正正爱一次,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假如这很容易的话,石头又何必和每一个女同事都发生过关系?而每有一次“关系”,心里就更荒芜一次。   这个时代,男女太容易发生“关系”,于是反而没有了爱情。这是时代的吊诡,也是时代的悲哀。而更为悲哀的是,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念,而没有信念的后果是可怕的:当我们不相信纯洁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纯洁;当我们不相信爱情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爱情;当我们不相信理想的时候,理想也就不再相信我们。当“中环线”不再是联结爱情的彩虹,它就变成了一座割裂上海的建筑,它也就割裂了爱情,割裂了信念,于是,青春,就变成了一个无间的循环……
  •     读过这本牛皮纸封面的《中环线》,我曾一度感觉极不适应,这个发生在上海的青春故事似乎离我很遥远。弥漫着80后的味道,无拘束的直白,不掩饰的张扬,透明的内心世界,无限放纵的思想,梦想和现实的冲撞,当然也伴有成长的苦涩。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会把它定为《中环线》而不是其他。中环线这道水泥做的彩虹,这条绕上海一周的轨迹,难倒就像是我们人生的路。每个人都在绕着这条路不停的向前冲,也许我们会无数次的经过同一个点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石头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幸运的凭借打牌时的人脉在出版公司做了图书策划。是小白领,但却是和梦想有着很大偏差的小白领。漫天疯涨的房价和自己少之又之的薪金让石头的生活有很多失意,无拘束的闯荡背后却也时刻记挂着父母的期望,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初混社会的石头寂寞无限。石头最终把无限的寂寞寄托于和小金鱼的爱情。尽管身边有沉浸于花花世界的好朋友—文学青年杜一冰的现身说法,但石头和小金鱼却依然享受着快乐而滋润的爱情。然而这段投入了的感情却最终因为石头自己多疑生出的莫须有的情节而难以圆梦,或者并不仅仅因为这些,更多的是源于两个年轻人现实中的落差。只有在倔强的青春里才会和爱情擦肩而过,因为那时谁都不肯回头,因为那时候我们都太年轻。石头和小金鱼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与同事阿莲达的一夜之情,轻浮和随意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真实的感受,阿莲达的最终去世让石头对人生有了新的启示。石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中环线》是一个有关80后的青春故事,有不羁的欢笑,有纠结的心痛,更多的只是经历过的人的一种述说。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因一个时代特有烙印而有所不同,但和青春有关的那些历经却又都会有相似之处,都会有追逐梦想时的迷茫和困惑,有青涩岁月中的苦涩与甜蜜。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环线上奔跑,我们应该真诚,我们应该用心,因为无论如何在生命的中环线下留下的永远都是真实的脚印。
      
      
  •     上海的中环线,我见证了它的建成,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 关于中环线 }
      
      在上海的这些年,要说某个地方跟我特别有缘,那一定就是这条中环线的其中一段。
      
      05年刚到上海,公司在内环边上,但是我在那里只工作了不到2个月,公司就搬家了,搬到了现在的中环线附近,只是当年这条中环线还在筹划之中。当时住的小区大门口就是这条中环的一个出口,看着它从无到有,抱怨着它影响了我们的出行,也目睹着这小区的周围从荒凉到繁华,租金也随着房价水涨船高。10年,告别了工作了5年的公司,我以为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可是1年不到现在的公司也要搬家了,而要搬去的这方这么巧合又是中环线附近,而且还是那一段。不得不感慨自己跟这个地段实在太有缘,怎么走也逃不出它老人家的手心。
      
      对于这条中环线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因为它的建成影响了我们每日的出行,原本可以直接穿越的马路被这条中环线隔断,为了穿越这条马路平白无故要多走10分钟;也因为这条中环线,门口的路成了单行道,而且堵车及其严重,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司机们大都知道这里的路况,都尽量避开此路,于是打车成了最大的难题。但是也因为这条中环,去很多地方也方便了很多,相比内环线的狭窄拥堵和外环线偏远不便,中环线真是既宽敞又便捷,除了几个路口其他地方都甚少堵车。门口的这一段中环线和路灯构成一个特别的造型,被好友形容为“鱼骨头”,我很喜欢这个比喻。
      
      { 关于故事 }
      
      这是一个属于这个都市的故事,故事里有着很多人的影子。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因为遇见某个人而成长成熟,然后跟另一个人一起生活。
      
      石头和小金鱼的爱情,就如同很多人的故事一样,那样美好的开始,那么黯然的结束。小金鱼给石头讲完莎乐美的故事,然后说,她也死了。信任虽然美丽,却又如此脆弱。不是因为爱的不够,只是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琐碎。
      
      这座城市就如同这条中环线,人们生活的这个环里,被物质困住的不仅仅是生活。轰轰烈烈的爱情如烟花般美丽却短暂,理想主义者最后只是死亡。即使花花公子如杜一冰,最后也渴望一段平静的婚姻。
      
      生活,或许就是如此而已吧。
      
      { 关于小饭 }
      
      小饭也算是《萌芽》系的写手了,这本曾陪伴了我整个高中的杂志,这些我的同龄人们,我总是对他们有着莫名的好感。如今我们都已不再年轻,看着他们现在的文字,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不得不跟那一段过去告别了。
      
  •      小说可以说是通俗易懂,这里所谓滴‘通俗易懂’,偶滴意思是字面上、故事情节方面滴,但是偶不敢说偶真滴理解了故事本身滴内涵,不敢说偶是不是真滴看懂了这个故事。
       ——中环线,像是一道彩虹
       ——通往天堂滴彩虹?
       ——通往你家和我家滴彩虹
       石头,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滴年轻人,走出了校园,彻底滴走进了社会,带着一些不成熟,带着一些个性,带着和一些朋友滴交情……
       小说里滴一些情节,有时候是前因,有时候是后果,并没有按照惯常滴写法,交代滴很是底儿掉那种,而是含糊滴蒙混过去,有点语焉不详滴感觉,当然这一点,偶不是把它当做小说本身滴缺陷,相反,偶觉得这是十分正常滴,是完全可以接受滴叙事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滴很多事情都是这种状况,即使有时候自以为对某些事一清二楚,往往也不一定就是真滴知道了它们滴真相。小说中三叔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滴人物,虽然对三叔滴事迹,笔墨不是特别多,但是觉得他很生动,形象鲜明。这个小说里,和石头关系最密切滴人物有两个:杜一冰和小金鱼。其他重要人物有:阿莲达、小唐。小说主要笔墨着落与石头毕业之后前三个月滴工作和生活经历,人物之间滴瓜葛,故事看起来风平浪静,并没有多大滴惊世骇俗,也没有多么惊天动地,要说情节吧,足够吸引读者读下去,本身也不是很复杂;要说人物吧,也不是很多,完全不是像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互相之间还有这样那样滴关系,一句话就是说:人物关系丝毫不复杂;但就是看过之后,感觉没有抓住作者滴所思所想吧,又或许小说里有所暗示,自己没有抓住?到底‘中环线’意味着什么,到现在偶还没有想到一个自己可以满意滴答案。其中有一句话偶觉得说滴很出彩:‘依然有美好滴感情和人,风景和故事呀。收集到无能为力滴一天吧’。之所以偶自认为不敢说看懂了这个故事在于:不知道如何界定人物滴是与非。也许他们本就没有是与非吧,人都是活在自己滴感觉中,是是非非并没有清晰滴判据,生活中,要做到是非分明,貌似不太容易,而且是不是很累啊。继续揣测作者滴思想中,呵呵。
      
  •     读小饭《中环线》,感觉语言有股痞子蔡的调皮的味道,写的也是年轻的爱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相对贫穷,可能没有房子,只好租房子住,有时候甚至几个人挤在一起,比如杜一冰和石头,但都同样向往爱情。杜一冰,感觉像《第一次情迷接触》中的阿泰,情圣一般,游戏情场,感情总在开始结束,而且总有一堆歪理。而石头,虽然没有痞子蔡油嘴滑舌,但也算能说,因为是青春期,所以话题往往沾点性之类的指向,但还算干净,一笑而已读起来比较轻松。
      
      石头在感情上也相对专注些,他对小金鱼的感情是真挚的,经过了大量篇幅的拍拖描写,石头终于和小金鱼好上了,同居啦。当石头碰见小唐在他家和小金鱼喝酒之后,吵翻了,没有什么解释之类,小金鱼就搬走了。我们要问一问,真正的爱情经不起一问么?也不解释一下嘛?是没得解释还是不想解释?还是根本就不爱,只是寂寞了,所以在一起?实际上不是,是小金鱼的父母给他介绍了更好的朋友,虽然,她没有选择石头,但为了堕胎,还是看出,她对石头的感情也算是真挚的。这样的爱情,应该可以刻骨铭心了吧。
      
      出乎意料的在后面。石头的上司阿莲达开着新车在中环线上兜风,在石头失恋的空隙,趁虚而入。阿莲达遇车祸后,石头从阿莲达的电脑的日记中,知道了阿莲达是个游戏感情的人,她有目的的勾引着身边的人,和多个人有染,对石头的感情只不过是玩弄而已。那么,这个世界总算扯平了,有男人玩弄女人的感情,也有女人来玩弄男人的感情了。情感高手,是不会让对让觉得他在玩弄你的感情。虽然,阿莲达可能有这样活着那样的艰难,但,感情上的堕落却不应该啊。
      
      中环线,包含着象征意义。彩虹,挂在天上,美极了。中环线,就像彩虹,只不过是水泥做的。因为是封闭的,所以,有一些人在上面也许不停的转圈,出不来。实际上是隐喻,一些人在感情世界里,在恩爱情仇中,永远也摆脱不了困局。
      
      这本书是一本80后的小说,通过80后石头的嘴说出了他们牢骚:竞争压力大,买房困难等。
      
      青春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无论是情场圣手杜一冰还是比较迟钝的石头,都经过了磨练,前者懂得了平静的生活,而后者,则在感情上游刃有余,还在情感的道路上狂奔。什么时候,他不再在人生的中环线上转圈?
  •     这是一本带有明显80后气质的书,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带着一种张扬与不羁的味道。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潮流汇聚、异彩纷呈的十里洋场。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石头是一个刚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毛头小伙。他没有经历过想象中的毕业时抱头痛苦的场面(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务实了,找工作是第一位的,基本顾不上其他),也许从这时开始,石头已经体会到了成长的压力和残酷。石头很聪明,自己利用人脉关系进入到一家策划图书的公司,开始了小白领的生涯。石头的日子过得简单又无聊,如何打发寂寞几乎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一个偶然的机会,石头认识了小金鱼,从此他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泡小金鱼。爱情来得绝不像言情书中描写得那般美好,石头与小金鱼的恋爱时而疯狂,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更多的是找不到方向的无趣。一次狠狠的争吵让小金鱼暂时离开了石头的生活,公司里众星捧月的大美女阿莲达却出人意料的趁机对石头发起了进攻……生活永远会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显现在我们面前。石头、小金鱼、阿莲达,生活为他们设计好了交集,却没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切的可能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去经历,去磨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洗去青春的懵懂,迎来成熟的人生。一如风雨后的彩虹,经历了痛苦的洗礼,才会愈加色彩斑斓,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那么你错了。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一批青春励志的偶像,那么你又错了。《中环线》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最真实的白描。因为真实,有时会显得粗糙,有时会显得残酷,有时会显得苍白,有时会显得不完美。但生活就是如此,像一杯白开水,一副无波无澜的样子。偶然放些糖,就会变得甜蜜;偶然冻一下,就会冷得刺心;偶然摇一下,还会泼会洒会发飙。
      
      中环线迟早是要圆的,我们迟早会变得成熟的,生活迟早会走上正轨的。趁着青春还在,我们可以好好闯一闯,闹一闹,也许能打下一片天空。等到一切都经历过了,我们就可以捧一杯茶,悠悠的靠在窗口去欣赏彩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