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图史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张驭寰  页数:4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16章,分别是:第一章 古代城池,第二章 宫殿,第三章 园林,第四章 佛教寺院,第五章
佛塔,第六章西藏、内蒙古喇嘛庙,第七章 祠、庙、坛、宫观,第八章陵园建筑,第九章 书院、会馆、戏台,第十章 民居,第十一章
长城,第十二章楼阁,第十三章 高台建筑,第十四章 桥梁,第十五章 石窟,第十六章
门窗、瓦件、小品。每章下设概说和实例两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张驭寰,男,生于1926年,吉林省舒兰县人,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专家。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至1958年期间担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协助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他在梁思成亲自指导下工作,深受梁思成先生严谨治学的风格熏陶。之后调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后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教授。张驭寰先生对中国寺院建筑、塔、元代木构、城池等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代城池第二章 宫殿
第三章 园林
第四章 佛教寺院
第五章 佛塔
第六章 西藏、内蒙古喇嘛庙
第七章 祠、庙、坛、宫观
第八章 陵园建筑
第九章 书院、会馆、戏台
第十章 民居
第十一章 长城
第十二章 楼阁
第十三章 高台建筑
第十四章 桥梁
第十五章 石窟
第十六章 门窗、瓦件、小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石窟的起源  石窟起源于印度僧人依山开凿的用于修行的小屋,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这一建筑形式在印度产生有其客观性,印度气候湿热,而石窟的凉爽恰适应这一气候特点,且开凿成本不高,坚固耐用。佛教自印度传人我国后,石窟也就陆续开凿起来。我国石窟开凿始于公元3世纪,最早出现在今新疆地区,我国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在此,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石窟开凿之风经由甘肃传到中原。这一时期,各地统治阶级不断发起战争,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民不能安定地生活,只有寄希望于来世,于是进行修行。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寺院、佛教石窟发展越来越多。随着寺院、石窟的增多,相应之下信佛者也曾多,为建寺院、开石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至此石窟开凿形成高潮,我国大型石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唐宋时期除在原有的石窟群中续凿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石窟开凿才逐渐停止。石窟的功能印度佛教以塔为中心,石窟与塔有着相同的寓意,因此塔是无遮蔽的塔,石窟是有遮蔽的塔。而塔是面向众生的,石窟则为僧人修行而造。其实在印度佛教中石窟相当于地上的寺庙,因此石窟也被称为石窟寺。早期主要供僧人修行使用,功能类似寺院的禅房。因为为坐禅所用,石窟室内空间一般比较小,也有的有一间比较大的主室,在主室四壁再开凿小禅室。这类石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石窟能为修行僧人生活起居提供居所,功能类似寺院的僧房。僧房窟是僧人居住的处所,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后期随着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僧房窟的需求骤减,一些僧房窟改为礼拜窟。克孜尔石窟中僧房窟遗存较多,占全部洞窟的三分之一左右。石窟为僧人和信徒进行供养和礼拜提供活动场所,这是我国石窟的主要功能。这类石窟数量在我国石窟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对于其他石窟要宏大精致一些,一般做前后两室,也有做单独一室的,平面方形或马蹄形。入口处有门,门上面开窗以采光,窟内环绕四壁雕刻列柱,内部石壁上开龛、造像或绘壁画,也有在中央造佛塔、佛龛的,如塔庙窟、佛殿窟、佛坛窟、大像窟等。石窟为宣讲佛法提供场所,这些石窟体积较大,能容纳较多的人。为便于高僧讲经布道,还在洞窟中还凿出低台供人坐。这类石窟较少,仅存于龟兹地区,在克孜尔、库木吐拉等石窟中有留存。有一些石窟主要用于放置僧人和信徒的骨灰、尸骨以及一些随葬品。麦积山石窟第四十三窟放置西魏乙弗氏皇后的棺椁,龙门石窟中发现埋女尼的瘗窟,敦煌莫高窟中发现徒的瘗窟。

编辑推荐

《中国古建筑文化图史》选取大量珍贵图片,以图说史,全景式地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种类、式样、结构、特色和发展历程,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推动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建筑文化图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喜欢,但与预期还有点差异.特别是在装帧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