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的历史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作者:王题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能吃的历史》是讲述烹饪史的一册,该书稿不仅介绍了食材、烹饪手段的演进发展,讲述了道道千占美食背后的故事及它们的做法,还讲述了围绕食礼、食俗、食德所发生的一串串历史事件,更谈及了何以从来没有单纯的名厨或美食家走入史册。作者以轻松的话语,丰富的史料例证,着力展现出了一个色香味呼之欲出的美食人生。

书籍目录

五味本纪
 咸味
 从无盐到有盐
 两对冤家盐神
 咸淡战争
 甜味
 甜味三国志
 酸味
 梅醋史话
 “吃醋”辨正
 苦味
 “吃苦”痛史
 苦与救荒
 辣味
 三香时代
 辣椒革命辣椒与革命者
食材世家
 五谷杂粮
 社稷故事
 黄豆智商
 坚忍小麦
 偷“粱”换柱
 蔬果杂谈
 神仙树
 仙人与贫民一一食枣趣谈
 风雅之李
 “我是好东西”
 曾经辉煌的樱桃
 柑橘双生子
 草龙珠帐
 黄瓜改姓
 穿肠酒肉
 拼死吃河豚
 十二生肖食传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
希馔列传
饮食封神榜
宴会书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可有人或许会问,既然猪羊鸡犬皆是专用肉畜,为何“狗屠”是个专门职业而不见鸡屠羊屠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狗屠不是像其他屠户那样直接杀了牲畜卖肉,他们卖的实际上是烹调后的熟狗肉。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盐铁论》在卷二十九《散不足》里明确提到,当时市场上在大量出售熟狗肉片,而这种当时被称做“狗X”的熟狗肉片,就是樊哙们赖以为生的主要商品,而这种东西今天仍有流传,其实就是——白切狗肉。其实白煮白切肉的做法自来有之而且大同小异,大致都是用只加一点点葱姜之类去腥作料的白水将肉料煮熟,切片后蘸料而食。而毫无疑问的是,无论白斩鸡白切猪肉,都极大地依赖于蘸食作料的质量,本身香味绝难与白切狗肉相比。其实道理就在于狗肉脂肪呈薄网状,煮后易于分解为呈香物质且分布均匀,因而能更为突出地体现出“香而不腻”的特点,作料因而亦不必过于香咸,以蒜蓉等物略为遮腥便可。这白切狗肉,易做好吃,正是寻常百姓可以企及的美食。按照《水浒》中的描写,一道白煮狗肉蘸蒜泥,看似简单,却令本来只想略为开荤解馋的鲁智深吃到完全失去控制,最终烂醉如泥,大闹五台山。这实则是很有生活气息的一个段子,白煮狗肉的美味亦从中可见一斑。而如今樊哙故里沛县的特产鼋汁狗肉,是以甲鱼汤炖煮狗肉,固然是用料考究,滋味丰美,可强称是两千年正宗流传下来的汉人原意,则未免是南辕北辙了。如今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狗肉上不了席”,字面意义就是说狗肉虽然好吃,但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市民菜,不能用于宴享祭祀等庄严场合,在各类通俗文学中,狗肉更成了叫花子的专用食品。其实这其中也不无可说之处。前文有言,先秦时候吃狗没甚忌讳,事实上非但没忌讳,作为肉畜被豢养的狗也是可被作为祭品的。《礼记》记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无故”的这个“故”,当然就是宴享祭祀等重要场合。狗能次于牛羊,与猪并列成为“士”这一贵族阶层的祭礼,足见当时狗肉是相当能上台面的。既然狗肉都能上祭,那就没理由不能上席,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齐国国君景公,曾经想厚葬自己的一条猎狗,后来经由贤相晏子的劝说,决定煮了这条狗宴请臣下——“趣庖治狗,以会朝属”。狗不止能上国君的席面,按照《周礼》记载,天子膳食有“八珍”一说,其中的“肝营”就是将狗的网状脂肪蒙在狗肝上,涂以作料后炙烤而成,这是能上周天子大宴的好菜,“上席”当然以此为最,真要论“上席”,或者应该说当时没有狗肉上不去的席才对。而如今的“狗肉不上席”却又是个事实,说来由上到不上中间原因倒不少。首先当然是实用问题,不待书言大家应知,狗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肉畜,饲喂的性价比不高,加之性情不够温和,难于大规模圈养。因而在生产力不高,对肉类需求不大的时代,作为人们偶尔调节口味或者农家自养自食的肉畜尚可,而后就难于作为持续稳定大量的肉食品来源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在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里虽仍然能看到“六畜”之类词语,可这只是对成词的沿用,而绝无论述如何蓄养肉狗的条目,足见在当时人的眼中,狗已经不再被看做主要的肉畜了。

后记

在内心深处,总觉得,时尚是一种生活,或者确切一点,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历史,这不是单薄的我谈得起来的,我只是喜欢穿梭在琐碎的记载中,寻找我热爱的那些个人的可能的生活细节,因为我总想穿越到他们身边去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单看史书的话,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功业,或者说大事年表。好的史家多多少少能给我们看到一点人的个性,而官修历史之后,渐渐的,连个性都看不清楚了,于是古人就显得平面,显得遥远,显得除了做大事之外,就没有别的生活。也因之,叫人感觉不能亲近。所以她喜欢从各路资料最微小的细节人手,搜寻历史及历史中人的“个性”,甚至是他们的“表情”,因为古人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在“建功”。    能够留在纸上的历史中人的生活,在他们那个时期未尝不是一种“时尚”,而在今天,有些只是故纸堆中的一声轻叹,有些我们还在同样或别样的“时尚”演绎着。    比如我们平常使用的名片,战国时期就有了,那会儿称谒,主要写名字以及介绍文字。到东汉时改称“刺”,材质还都是竹木片之类,也就是这时起,有人开始添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名日“爵里刺”。而且还有了固定的格式。比如朱然墓中出土的“朱然谒”,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是经过抛光的木板未加髹漆,靠右侧近边处有行小字,“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    于是热爱三国时代的我翻着《三国志·蜀书》不厚道地想,刘备定蜀,掌军中郎将董和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二人地位相当。那《董和传》的记载“……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就可能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董和为一件事找诸葛亮商榷,但是一直没达成共识,于是接二连三地找诸葛亮,诸葛亮实在被纠缠郁闷了,闭门不见,于是董和向诸葛亮递刺,诸葛亮觉得不好意思,于是退还董和的刺,两人继续纠缠。    而到章武元年,丞相诸葛亮,如果他足够自恋,他的刺就可以是“丞相武乡侯录尚书事领益州牧琅琊诸葛亮”,但是这样帅气的刺,递给谁呢,昭烈和后主么,似乎又不合人情。于是浮想联翩地翻着书,在《许靖传》中发现这样一句:“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大约这诸葛丞相的刺,也只有许靖大人有幸收藏了。    到了唐宋,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名片也有了新的变化,宋人洪迈说“国朝官制,沿晚唐、五代余习,故阶衔失之冗赘”,并举出李端愿长达四十一字的头衔——“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这要是在今天印成名片,该是怎样的一种壮观与为难。然而这样长的头衔在唐宋并不稀罕,因为这不过是唐宋官僚制度发展的一个副产品罢了。    从名片可以到人,可以到一种生活细节,还可以到一种制度,到社会发展。我喜欢这样的细节,喜欢诸如此类的联系,喜欢搜罗各种的历史生活,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时尚。    于是和我的作者们“献可替否,共为欢交”,渐渐地有了一个思路,最后由这些真正有爱又有才的作者们,将这些细节一一展现出来,于是就有了“时尚历史”这样一个书系。    在此,我特别感谢这些可爱的作者们。    我期待作为读者的您会喜欢这套书,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刘玮    2011年3月

编辑推荐

《时尚历史:能吃的历史》由故宫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能吃的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的内容稍微有点儿散,有点像一个个小专题,不过这也是个特点,我就随便看,书的连续性不强的话,也正好适合随意翻。第一次知道食物的历史,那些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原来还有那么多学问,看着很过瘾。是一本适合所有识字人的书呢。书的字体印刷排版也让人感觉很舒服。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仔细看了,应该不错。
  •   虽然不达我的期望,还是部分对我的口味。
  •   书的内容非常好。从不同的角度看古人的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