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对外贸易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邓慧慧  页数:223  字数:236000  

内容概要

当产业为了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而重新组织生产时,对外贸易就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分布型态及其演进,产生了集聚或分散的结果,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和不可逆的影响。

作者简介

邓慧慧,女,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项目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曾在China & World Economy(SSCI收录期刊)等国际期刊及《经济研究》《财经研究》《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担任《经济研究》等多家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分工、贸易和产业集聚
第三章 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集聚——一个理论视角分析
第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制造业集聚——一个理论视角分析
第五章 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如何影响制造业生产和贸易——基于实证视角的研究
第六章 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第七章 市场规模与制造业集聚——一个理论视角分析
第八章 市场规模与制造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第九章 比较优势、内需与制造业生产和贸易
第十章 本地市场效应如何影响分部门产业出口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差异及其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 结论与前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全球化、国内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制造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理解中国这个具有特殊代表意义的大国在开放经济中的贸易模式以及国内的制造业集聚趋势。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市场规模、开放程度、国内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自由化是怎样相互作用、影响制造业分布的,对外贸易如何影响内部地理?很多实证经验表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在开放的经济下,国内区域间显著的外贸成本差异,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沿海地区得益于地理优势(first nature),成为了制造业集聚的先发区域,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效应下,这种先发优势被锁定并不断加强(second nature)。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要素流动性的加强,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成本下降,东部沿海不再具有压倒性的外贸优势。在这个背景下,制造业布局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演变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第二个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我国现在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们正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渐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以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来吸引外资。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制造业中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对制造业的产出结构和贸易模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成本和国内运输成本下,资本的分布与劳动力的分布是什么关系,由此决定的制造业分布又是什么样的? 最后,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像新经济地理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所解释和预测的,大国对某些工业制成品的超常需求在规模生产的优势下,将使大国成为生产的集聚区域和净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和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对这种效应有什么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微观经济视角的分析》运用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买证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产业空间分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以往研究相比,《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微观经济视角的分析》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并把空间地理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对外贸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