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棉的温暖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王诣  页数:246  

前言

   从1989年的大学时期开始发表散文算起,共有20多年了。其中的经历一言难尽。停停写写,曾经几次想彻底远离文字,但最终还是恋恋不舍甚至是变本加厉地喜爱。结果就是觉得自己把写作看成是一种业余爱好,因此对自己的懒散和进步迟缓心安理得。   这种心理一直到今年元旦前的一次聚会,雁飞的一句话让我振聋发聩。他说,我们说是业余爱好,是我们在现实中生存采取的一种态度,也是自我放松的一种理由。其实,我们是真心热爱着文学,是在用全部热情感悟生活。我们热爱得并不轻松。   相信认真写过的人都清楚,写作真的很辛苦。我曾试着写过两个长篇,才发现写长篇竟然还是体力活。不管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其内质都是一样的,都需要顽强的身心素质支撑。散文易写而难工,它在岁月中酿成,是真实的,却也是潜藏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写出来的东西,并不单纯是语言,实是一种思想。思想明净,才能达到语言干净。思想深刻而温情,才能引人共鸣。这种表达,要经历心灵痛苦的提炼。   我是一个比较淡定的人。对于生活,要求很简单,对于散文的写作,也并没有多大的追求。我只是率性而为,有则写之,无则不写,但绝不会放弃。没有谁给我任务,我觉着这样挺好。我并不依赖散文给我带来什么,我和散文仿佛是精神伴侣,彼此相处单纯透明。我从不指望散文能帮助我在养家糊口方面起到一点作用。   我很喜欢讲这样一句话:人,总得要有点精神方面的追求。得像个人的样子。我想这可能也是我始终不放弃写作的主要缘由。现实生活让我匍匐的东西太多,而我的精神需要一片安置的土壤,我的灵魂需要一个能够直立的空间,散文就能够给我营造出这样的世界。我不知道如果不写散文了,我该做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继续写,我又该朝哪个方向去写,对于我,这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放弃写作。”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奖。也许是因为深刻的热爱,才让他取得巨大的成就。春天,我和铁马聊到文学,他说,不管许多,文学对于自己,就是一盆炭火,至少可以温暖自己。如果够强大,就可以去温暖别人,温暖世界。不放弃文学,不为别人,只为自己真实的需要。确实也是,只有文学才能真实直接地抵达生命的本真部位,它是身体释放的另一种方式。当写作成为一种生理需要,我不知道就这个问题,还能说些什么。   2010年冬天的最后一天,史铁生逝去了。他的生命并不长,但是让人感觉到他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对于生命和写作的思考,没有几个比他更透彻的。作为一个凡人,过一种真实的大众生活,的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像史铁生所说的那样,任何的不幸,都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更”字。那么与之相反,即便是非常幸福的生活,仍然会有让人“更”奢望的地方。既然这样,珍惜现实的拥有其实是无比美好的。保持心灵的纯洁独立,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不把写作看成是高雅的事情,做平俗的人;不为五谷杂粮的事情烦忧;和朋友真心交往;关爱家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能写出好的文章,固然值得举杯同欢,即使是写不出让人赞美的但是能令自己满意的文字,也足以让人感到快慰。

内容概要

  《如棉的温暖》由五个辑子组成。第一辑《如歌的叙述》,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城市现代生活的感悟,也是作者的心灵独白。第二辑《永远的牌楼》,主要描述乡村的过往和现在。第三辑《白杨在歌唱》,写的是一组青春时节的往事,回忆时充满了伤感。第四辑《如棉的温暖》,纯属个体生活的回忆,但因为有时代背景,便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东西。第五辑《散漫的阅读》,不像一般的评论文章,而是以随笔的方式把生活和读书结合起来,让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更近。

书籍目录

代序:三个词条
第一辑 如歌的叙述
对流泗镇的叙述
当所有的火车都已开出
在水草丰美里行走
漫步沿湖路
秋到南北港
太阳花
听雨
站台
清晨茶话
感激文字
雨天的话
在路上
感受乌镇
鲁迅与故宫
遥望鞋山
岁月无惊
第二辑 永远的牌楼
乡村少年
五月的村话
金壶
木犁
水车
火盆
土砖
村庄里的单元
乡间的民歌
老屋青藤
夜晚的秋收
油坊
永远的牌楼
走过南溪桥
油菜花儿开
年的絮片
第三辑 白杨在歌唱
远方的来信
秋天里的实习
那时的雪
南方的小城
娄子走了
冬季里的老井
寒冬
我的小镇生活
一封长信
白雪
一朵玫瑰
和阿鹿的别离
白杨在唱歌
到白雪家去
张冬初的婚礼
第四辑 如棉的温暖
10人间的生活
旧书摊
我的二中老师
老屋在岁月中弯腰
露天电影
成绩单
过年
那时的雪花
棉衣
棉鞋
棉纱
棉帽
人在旅途
泗水弯弯
栖君
10年
江湾之行
世博之旅杂记

第五辑 散漫的悦读
读书的乐趣
时光里的西游
走进围城
在水草边定居
漫读《三国》
花开是不可阻挡的
且说天仙配
关于乡村爱情的设想
读史与读诗
一个汉人
历史的碎片
我的男人是项羽
重读《红楼》
读《岛》
美丽人生
跋:当写作成为一种生理需要

章节摘录

   在水草丰美里行走   一条大河,波浪宽。   翻开《诗经》,迎面的就是那条河流。   河边水草丰美。河边生长着鲜美的爱情。河边的鸟鸣开始以后,在历代的诗人们心目中反复回响,唤醒了沉睡的诗情。   我时常想象,“关关”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使得无数后人静下心来听,集中了心思去想。河边的植物都有着灵性,随便一伸展,便成了后人们心中无穷灵感的来源。   爱情是自然界中伟大的神性,在《诗经》的河边,就生长着太多这样的爱情。“溱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爱情像河水一样的年轻,像河水一样的不可阻挡。“野有蔓草,零露抟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多么清新,多么令人向往。   河边的爱情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太多的相思,乃至太多的哀怨,让整条河流显得沉重,阻塞。好在与爱情联系起来的都是美丽的,河边的树木,也因为爱情,而显得诗情十足。“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那种明知不可而相思,更是动人。这似乎是一种爱情的挽歌,但因为有了高大的乔木,使整个的天空没有了阴沉。那种哀而不伤的明朗,从远古的天空下像风一样穿越大地,带给人们太多的神往。   河边的植物非常茂盛,茂盛中的美人更是集中了所有的季节精华,在诗歌中翩然漫步,走向了后代诗者的心扉,更是走向了永恒的时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鲜红的花瓣,象征着鲜红的新娘,这种喜庆的红色,从《诗经》中走向民间,成了我们民族吉祥的色彩。   红花白草,在水气朦胧中宛如仙境,对仙境美好的渴求,使人沉浸在一片苍茫的向往之中。或顺着河水,或逆流而上,都难以达到心中理想的国度。《诗经》给后代无数的寻梦人,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陷阱,不能自已,又无法放弃。在种种反复的追寻中,陶冶了一代一代富有诗性的民众。而《诗经》中的美人却从来不管这些,“肤如凝脂,领若柔荑,”她们只是在《诗经》中飘然而来,飘然而去,远离了世俗。   在诗歌中劳作,是一种诗性的栖居。劳作的歌声中因为有了植物的气息,总会让人觉得生命的内质是一种健康的芳香。同样因为吟唱,使得本来很残酷的战争,也显得令人向往。在征战的途中,冒着雨雪,看杨柳依依,是一种诗情十足的旅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雪中的杨柳应该是很老的,但是,因为心情,让杨柳焕发了超脱季节的青色,在行人的心中,如春风拂面,唤醒人们更多的柔情。   漫步沿湖路   说是路,其实它只是防洪堤外坡中间的一个肩而已,但看起来的确是一条路,——一米多宽,和水面平行,随着防洪堤呈不同的走向。从石钟山脚下的北门一直延续到西门渡口。但路边的湖却是地道的湖——鄱阳湖。   沿湖路是我私下给它的命名。   我时常在这条路上漫步。因为是在湖边,有湖风夹带着水汽迎面扑来,满眼是粼粼的碧波,感觉很有“漫”的味道。水边带给人的感觉就是丰富。特别是在6月份,湖水涨起来了,那些原本两三米高的杨柳,只露出半截,在水中摇摆;也有些芦苇丛在水中生机勃勃,把湖水摇出圈圈的涟漪,使近处的湖面显得格外生动。湖滩上原有的茂密野草,连同各色的小花,还有弯曲的小路,此刻全都被淹没了。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可以想象,在那些随水飘摇的水草中间,一定有鱼儿摆着尾巴尽情游弋。   湖是喧闹的,水却无声,无声的水更能给人一种潜流的张力,撑开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人的思想跑得很远。湖面很开阔,船只轰鸣着,带动一层层波浪,轻柔地拍打着石坡,那种响声在层层的纹圈中传递,把眼和耳连为一体,湖边便显得实在而空幻。走在湖边,我时常想起梭罗的瓦尔登湖。他在瓦尔登湖边漫步的小径,肯定比这条路要幽静。我曾见过瓦尔登湖畔的图画,幽密的树林,色彩绚丽的树叶,一条小路弯弯曲曲,消失在风景的深处。   鄱阳湖相比于瓦尔登湖,有着更为丰厚凝重的历史。三国周郎的操练水军;朱元璋和陈友谅的18年大战;曾国藩和太平军的殊死较量;李烈钧的湖口起义;解放军的横渡长江,曾以此作为起点。可以说,鄱阳湖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   站在石钟山上,可以清楚地看见鄱阳湖和长江水流的分界线。水色分明的季节,即便是站在防洪堤上,也能够看见那个水分两色的奇观。在修建防洪堤之前,沿着土堤坝有一条小路,那条小路一直可以通到石钟山脚下,我们经常走。当时湖口的西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从早到晚人来车往,几条大趸船穿梭般繁忙于江湖的南北之间,等船的车队和人群排得长长的。   渡口收费很有几年,渡口收费站一度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直到湖口大桥修建起来了,来往的车辆不再经过趸船,趸船才像一个过时的老大,极不情愿地退出了江湖。   西门渡口依然还在,几条巨大的趸船蜷伏在那里,只有闲人偶尔才去晃荡一番。旁边是一个新兴起来的人渡,整天里冷清清的,只是对面的学生周末回家,才会热闹一下。整个湖口县城东移,在原来的三里街,已经发展起了自己新城区。老城区便显得有些萧条了。   其实我喜欢的就是老城区的这种味道,像江边的黄昏那样。但不知不觉之间,江边也渐渐热闹起来了,黄昏的时候,沿湖路走着不少的外地人,他们在江边的金沙湾上班,住在老城区。他们穿着不同的厂服,步履很闲散,湖边便时常可以听到普通话的声音。他们有的三五成群,一边讲一边比划着,声音大大的,好像是在规划着蓝图;也有些轻言细语地交谈着,他们的声音掩映在轻微的浪拍声中。   沿湖路,已经成了一条真正的路了。   ……

编辑推荐

   《如棉的温暖》精心遴选了作者王诣最具代表性的精品美文,包括“漫步沿湖路”、“清晨茶话”、“乡村少年”、“夜晚的秋收”、“那时的雪”、“一朵玫瑰”、“露天电影”、“走进围城”、“且说天仙配”、“历史的碎片”、“美丽人生”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如棉的温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了一小段,文字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