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流散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刚  页数:218  

内容概要

  《圆形流散:维·苏·奈保尔涉印作品的核心特征》的绪论和第一章首先指出奈保尔是终生飘游的流散者。由于奈保尔是经历复杂、作品丰富的作家,笔者从介绍其人其作入手,随后转向国内外奈保尔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前景、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以及奈保尔的涉印流散等。从而可以看出,本专著在对其涉印的流散特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强调奈保尔的流散路线主要是圆形;从现实和虚幻两个方面来论述流散;流散的视角聚焦于印度和印度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书借助于精心选择的奈保尔的九部涉印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相同和相异的流散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从时间关系方面来探讨了流散的本质--现实和虚幻,这体现出所选九部作品的第一个共同的流散特点。继续还是停滞;昨日的梦幻、今日的叹息;难以践踏的过去;人生从不惑开始;时间的错位是本章的5个立足点。从而时间不仅混乱、而且主要向现在聚焦的圆形特点得以展现。可以得知,时间关系在流散中是非常重要的。  圆形流散是本书的核心之一。在第三章,从由小到大的神秘之圆、痛心疾首的虚幻之圆、来到圆心又离开圆心、中年印度人的圆形奋斗、“我”在圆心看他人五个方面论述了奈保尔涉印作品中的另一个共同的流散特点--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圆形流散。  在第四章集中探讨了这九部涉印作品各不同的流散特点。论述的角度主要有复调、后殖民主义、意象、“林勃状态”等。复调、意象既体现出流散的复杂性,也体现出其现实和虚幻相转化的特点。后殖民主义是奈保尔流散情结的重要部分,而“林勃状态”是奈保尔流散特点的重要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奈保尔作品中流散的杂糅性和复杂性;真实性和虚幻性。  但是,终生飘游的奈保尔不管在英国还是在印度都没能找到自己的“根”,那么他真正的归宿在哪里呢?本书在第五章中给出了答案:它在奈保尔的自我写作之中。在这一章中,“第三空间”理论将得以运用,写作在奈保尔流散中的巨大作用将得以体现。  第六章论述的是全球性的圆形流散。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多数属于流散作家的行列,除了奈保尔之外,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是世界文坛非常独特的流散作家。他既是作家又是政治家的身份,有“家”而又不愿“回家”的心态,为全世界所关注。他的获奖引起了巨大轰动但又实属必然。本书在国内外第一次从全球化和圆形流散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略萨在不同时期的、跨度四十多年的四部代表作--《城市与狗》、《绿色房子》、《色鬼的盛宴》和《坏女孩》,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它们的相互融入和契合,从而揭示出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其在当下所产生的全球性意义。  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印度是奈保尔一生的魂牵梦系,流散是其灵魂,圆形是其流散路线,奈保尔以自己的写作之圆连起了分别以英国和印度为圆心的现实的和虚幻的流散之圆,不管他是在写作还是身在英国,他的内心最深处都是印度。他终生飘游在这三个圆形之间。  概言之,本书的重要意义和创新点在于:聚焦于奈保尔涉印作品的流散;探讨了他的两部最新作品的流散特征;强调流散轨迹主要是圆形的;流散既有现实的,又有虚幻的;从时间关系方面来论述流散;将复调、意象、林勃状态、第三空间等理论用于分析涉印流散;写作与流散的关系;其多部作品中人物姓名的深刻含义,等等。

作者简介

  玉刚,山东人,复旦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英语系主任。曾多次荣获教学比赛一等奖,目前主要教授研究生英语和本科生的英美文学课,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兼职任教雅思阅读课程多年。曾荣立过团山东省委“青春立功”三等功。目前已在《外国文学》、《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核心报纸、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近60篇。曾于2007年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于2009年11月作为唯一的中国高校教师代表赴新加坡参加了APEC会议,期间与新加坡总统纳丹单独合影。2010年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学习交流。2011年3月获得中央财经大学“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基金”。

书籍目录

绪论 终生飘游的流散者第一章 奈保尔涉印作品的流散研究总览第一节 流散之研究第二节 奈保尔作品的涉印流散第二章 从时间关系看现实和虚幻第一节 继续还是停滞第二节 昨日的梦幻今日的叹息第三节 难以践踏的过去第四节 人生从不惑开始第五节 时间的错位第三章 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圆形流散第一节 由小到大的神秘之圆第二节 痛心疾首的虚幻之圆第三节 来到圆心又离开圆心第四节 中年印度人的圆形奋斗第五节 “我”在圆心看他人第四章 “印度”在不同的流散视角展现第一节 孤独的异乡客对自由的追求第二节 从“印度三部曲”看爱恨交织的流散情结第三节 无处可逃的孤独的流亡者第四节 印度飘游者的林勃流散第五节 居高临下地俯视第五章 以写作建构自己独特的流散之圆第一节 独特的流散之圆第二节 如何建构流散之圆第六章 全球性的圆形流散第一节 略萨其人其作和全球性圆形流散第二节 《城市与狗》:整个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大圆第三节 《绿色房子》:沙漠之圆与丛林之圆第四节 《色鬼的盛宴》:三线交织圆中圆第五节 《坏女孩》:全球流散双“圆”难团圆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 国外奈保尔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附录二 奈保尔重要生平事件与著作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对印度的历史的透视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印度,印度教的印度,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即使偶尔会有短暂的征服和亵渎,但这种征服和亵渎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几个小小的瞬间而已。印度人对历史的态度是处之泰然的、不疼不痒的,为此,本来可知的历史在印度已经沦落为传奇故事,印度人对历史的无知让愤怒的奈保尔得出结论:粗读历史,然后从情感上认定印度的永恒和生生不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对未来被打败被毁灭的恐惧,而是一种视之漠然。在这种宏大的漠然之中还有对朋友命运的漠然、对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漠然等。这种漠然和印度教所宣扬的消极无为、遁世的态度是具有必然联系的。也就是说,在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的深层,实际也有一个以这种态度为圆心的虚幻之圆。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使印度人认识到,个人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印度总会惠顾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的。  这样,在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广袤的印度就与印度人狭隘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他产生了爱恨交织的情感。联想到自其童年时,印度就停驻在奈保尔的记忆里,他此时对印度的痛恨也更加深切。奈保尔发现,尽管印度人受到种种条文规则的约束,但他们却处处显示着不被破坏的完整和无损,他们个体的渺小和卑微也从未引发过他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的国家将会为他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奈保尔的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还表现在他的所见所闻和他的所思所想之间的矛盾。在印度的大地上,奈保尔看到的是衣衫褴褛的人们、贫瘠狭小的农田、简陋的窝棚、雨季的泥泞,以及种种衰败和冷清。而更加可悲的是,印度人对此处之泰然、心安理得。这和印度教的教义也是吻合的:在世界逐渐萎缩、人类可能性的观念消失的地方,世界就被看成圆满的。此时,人退却到他们最后的、坚不可摧的最本能的防御里: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他们的种姓是什么,他们在万物体系中无可动摇的位置何在,这坚不可摧的最本能的防御就是圆心,而不同的位置与圆心的距离就构成了不同的半径,这样,层次繁多的多轮圆就得以形成了。正如同处一个圆形中的物体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一样,人在这个圆形的世界上也是有其固定的位置的。位置标志着时空的流逝,位置也标志着人生的每个阶段。生活自身就变成了位置:任何超越于这个圆满而神圣之世界的事物都是空洞和虚幻的。这样,印度社会固有的圆形堡垒防护体系就得以形成了。因此在世界变化之中,印度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能够纹丝不动: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到世界深层秩序的认知里,所有事物都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都安之若素。  综上所述,奈保尔虽是“文学旅人”,但民族情结并没有在他身上消失。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圆形流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