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孝德  页数:351  

内容概要

  一是为新经济开辟空间而推动财富形态转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沌经济模式。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们对工业革命的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辟新航路,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开辟了地理上的新空间。二是推动了决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要素的转换,即从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向货币化的资本要素转变。从市场发生理论看,决定新经济信息合成的混沌社会组织之所以最早出现在葡萄牙与西班牙这两个国家,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地理位置上,葡萄牙与西班牙都是处在欧洲封建社会的边缘地带国家,属于欧洲封建政治与文化传统影响较小的地区。其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满足市场经济发育所需要的自组织社会最先激活与发育的地区。从创新模式看,最早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成功地利用敢于冒险的赌博式创新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
  二是创造内生商业方式与商业财富增值的荷兰。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通过内生贸易崛起的荷兰,对于18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有两大贡献:一是荷兰人创造了一套有效率的市场交易制度,实现了商业财富的增值。二是荷兰人的商业财富增值的过程,也是这种有效率的商业交易制度与交易网向欧洲拓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把荷兰的商业革命称为是蝴蝶效应放大的革命。但荷兰所建立的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内生增长模式,这个基于技术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式是在英国形成的。
  三是以府民均衡社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历史、地缘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英国形成了与法国、荷兰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从社会组织结构类型看,荷兰属于民间主导型,法国属于政府主导型,而英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府民均衡型结构。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英国式高效率的发明式创新,由此使英国在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度最大中实现了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深化。正是在英国存在着代表他组织的国王与代表自组织的大资产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均衡博弈,才有英国光荣革命,诞生了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国家制度。
  四是为工业革命传播创造了社会条件的法国。法国属于古罗马帝国中心区,这样一种地理位置与历史使法国最终定格于他组织发达的社会组织。这成为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起点和基础。他组织主导的社会组织使法国的创新属于偏向科学、社会理论的俱乐部式创新。由于社会科学理论相对于瓦特的蒸汽机而言更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由此也决定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比英国工业革命更具有公共产品溢出效应的特征。英国依靠其独特的社会组织成功地培育出新经济社会的种子,而法国大革命则为这颗种子在整个欧洲的播种创造了社会条件。
  五是对英国模式优化复制的美国。19世纪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根源于美国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市场模式和创新模式。美国的社会组织,是英国社会组织的提纯、优化。美国的社会组织在北美大陆获得了更宽广的能量释放空间,使英国岛国的保守与开明的双重文化性格在美国变成了更加包容与开放的新大陆文化。美国是站在欧洲的肩膀上,从更高历史起点获得了后发优势的发展。美国拥有的高度分权与有效集权最大限度组合的社会组织系统,奠定了美国的创新模式是一个更具有原创力的发明创新模式。美国创新模式,不仅注重原始创新,也更加注重长周期的战略性研究,比英国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与多样性,这是美国崛起的秘密所在。
  六是日本属于再生市场经济与导入增长模式。曰本之所以成为亚洲最先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并非日本的社会中存在天然的西方文化的因子。从社会组织理论与文化属性看,日本属于亚洲文明圈中古代集权制统治时间最短的国家,自然也是对集权制度依赖与锁定效应最弱的国家,由此决定了日本成为亚洲最早接受西方S-业文明的国家。日本的历史决定了日本属于东方式的他组织主导型社会组织模式。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崛起,是依赖于再生市场经济框架内导入增长模式的崛起。虽然日本是亚洲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但日本的增长模式不是内源型增长模式,而是属于外源型增长模式。“平成萧条”根源于日本外源增长模式与再生市场模式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张孝德,经济学博士,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生态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兼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受会委员。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经济.顾问。
  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的报刊发表文章150多篇。出版著作5部。2009年至2011年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开辟《生态经济笔谈专栏》,连续发表专栏文章40篇。主持完成了中央部委翻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20多项。主持了国家发鼹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内生增长模式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国家税务总局委托课题《建立现代税收管理模式改革方案》、世界银行第四期援助课题《转型时期中国财政和税收研究》、南京市政府委托课题《南京市2005年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中国模式解读与经济学范式革命
 一、引言: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二、从“纯经济学范式”到“复合经济学范式”转变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与缺陷 
 四、解读中国模式的模式分析法
 五、模式与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六、中国模式内涵:市场模式、改革模式与增长模式
 七、模式分析工具:组织理论、市场发生理论与要素理论
 八、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定位:生态导向、丛林结构与内源增长
 九、小结
第2章 社会原组织理论与市场模式
 一、组织理论概述
 二、社会原组织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社会自组织结构、机制与运行原理
 四、社会他组织的内在结构与运行原理
 五、自组织与他组织组合的均衡分析
 六、社会原组织理论与社会创新类型
 七、社会原组织理论与市场经济模式
 八、小结
第3章 要素理论与智能劳动价值论
 一、系统经济增长:市场理论、要素理论与管理理论
 二、生产要素的分类:物质要素与智能要素
 三、新劳动价值理论:智能劳动价值理论
 四、小结
第4章 智能要素增值与创新模式
 一、智能要素的非排他性与价值实现
 二、智能要素的价值转移与增值:在学习中转移,在创新中增值
 三、创新类型:原始创新与再创新
 四、能力与动力组合的四种创新类型
 五、小结
第5章 要素理论与增长模式的分类
 一、农业经济:土地与劳动力主导型增长模式
 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本主导的增长模式
 三、技术主导的增长模式与知识主导的增长模式
 四、外源增长模式与内源增长模式
 五、小结
第6章 市场发生理论:原生与再生市场模式
 一、研究市场经济模式的新视角:市场发生论
 二、市场发生论与初始条件理论中的“蝴蝶效应”
 三、市场经济诞生的初始条件:自组织主导的社会系统
 四、13~15世纪的欧洲与初始条件分析
 五、市场经济诞生初始条件的社会原组织理论分析
 六、再生市场与原生市场成长的初始条件分析
 七、小结
第7章 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自组织与蝴蝶效应
 一、15世纪的葡萄牙与西班牙:蝴蝶效应的发生地
 二、葡萄牙与西班牙:赌博式创新为新文明破冰导航 
 三、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增长模式:外生贸易增长模式
 四、17世纪的荷兰:将蝴蝶效应在欧洲放大
 五、荷兰发明式创新与市场机器的制造者
 六、荷兰的商业革命:从外生贸易向内生贸易转变
 七、小结
第8章 英国:孕育工业革命的均衡社会组织
 一、荷兰、法国、英国社会结构模式比较
 ……
第9章 法国: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助产婆
第10章 美国:后发崛起与双强均衡组织模式
第11章 日本:跟从增长模式的优势与困境
第12章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第13章 中国改革模式:两极锁定中间搞活的”鸟笼模式“
第14章 中国增长模式:资本主导的外源增长模式
第15章 中国模式的局限性与面临的新挑战
第16章 拐点转型与中国模式再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由于当时经济学的研究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既没有分工限制,也没有权威定见的障碍,因此使得亚当•斯密能够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一览无余地对国民财富增长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无论在《国富论》之后的高度社会分工中,形成了多么深入而精密的研究;也无论在《国富论》之后出现了多少将经济学研究一次次推向巅峰的大家,直到目前为止,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内容,仍没有走出《国富论》所涉及的范围。 我们对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三个模式的研究,《国富论》都进行了研究。由此也构成了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三大贡献。第一个贡献,就是对生产国民财富的机器即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亚当•斯密提出的著名的无形之手理论,第一次对市场机器运行的原理给予了经济学解释。第二个贡献,是从探索财富创造源泉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也深入地分析了劳动分工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亚当•斯密的劳动与劳动分工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第三个贡献,是在前两个发现的基础上,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至今流行的名言:最好的政府就是对经济干预最小的政府。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扉页上写着:献给尊敬的女王陛下,请您回家,不必再插手经济。

编辑推荐

《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基于社会原组织理论的模式经济学》将社会原组织理论运用到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创新模式分类理论。在新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基于社会原组织理论的模式经济学》把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决定经济规模增长的物质要素,另一类是决定经济效率增长的智能要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