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R&D资助作用机制及激励效应研究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俊  页数:232  字数:260000  

内容概要

  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自主创新需要依赖于更多的R&D投入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其中政府在提供R&D资源、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上的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不论是秉承熊彼特创新思想的技术创新理论,还是新古典理论,都没有令人满意地解答政府R&D资助的作用、方式、传导机制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现代商贸研究丛书:政府R&D资助作用机制及激励效应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政府R&D资助的理由,同时认识到这种政策工具耗费了一定的财政资金,而且还可能产生“政府失灵”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政府R&D资助与其他创新政策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政府R&D资助政策是相机抉择的观点。此外,本书还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了技术后进国政府R&D资助的必要性。由于技术后进国是以技术引进为起点的,在路径依赖的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强化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政府R&D资助能够弥补企业建立自主创新路径的成本,从而促使企业走向替代路径。
  本书重点关注了四种政府R&D资助方式:财政直接资助、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并分别研究了四种资助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政府R&D资助方式应该与创新的不同阶段、创新的不同模式相匹配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本书还研究了政府R&D资助的影响效应,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之间既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替代关系,而最终效应则取决于技术机会、市场规模、融资成本、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因素。
  通过对我国政府R&D资助方式的分析,本书发现我国政府R&D资助是以直接资助为主,间接资助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政府R&D资助相比,我国政府R&D资助的数量和比重都是偏低的。本书还分析了我国政府R&D资助的相关制度,并指出我国政府资助政策上存在的缺陷,包括了财政直接资助金额小、缺乏针对初创企业的财政补贴措施;税收政策还不够规范、针对性还不强;金融支持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单一、对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大的问题;政府采购存在采购规模较小、运作不规范的问题。
  本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政府R&D直接资助的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政府R&D直接资助的产出弹性小于企业自筹R&D的产出弹性,企业R&D的产出弹性大约是政府R&D产出弹性的2~8倍,说明了政府R&D直接资助的产出效果低于企业R&D的产出效果。还发现在低技术行业、民营经济比重高的行业政府R&D资助的产出效率相对较高。
  本书运用我国产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三种政府R&D间接资助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政府R&D税收优惠对企业R&D支出的激励效应是显著的,而政府R&D直接资助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2)我国各制造业存在着较为显著的R&D融资约束,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所遇到的融资约束问题尤为严重。政府采取的贷款保证、贴息等融资支持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较为微弱。(3)我国政府采购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并发现政府采购通过降低企业R&D的不确定性、增加R&D预期收益、提高知识存量等三条途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均具备了相当的制造能力,并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是这些产品的研发、设计几乎都不是掌握在中国本土企业手中的,政府R&D资助如何促进我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重点分析中国代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提出了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政府R&D资助体系。对于代工企业,政府R&D资助的作用在于建立行业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对传统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政府R&D资助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激励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在消化吸收之后逐步由模仿走向创新,以及加大对研发联盟的资助。对于高技术企业,政府的R&D资助作用在于,通过多种资助工具为企业提供R&D资金和R&D支持,特别是积极引入风险基金的金融支持。最后,本书从完善政府R&D资助的法律制度、协调机制、资助规模、资助手段、监督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改进我国政府R&D资助体系。

作者简介

  王俊,安徽蚌埠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进步。目前,已经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财贸经济》、《统计研究》、《科研管理》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2011年入选浙江省首届“之江社科学者”行动计划。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主要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政府R&D资助的经济解释
第一节 政府R&D资助的政策主张:历史与演进
第二节 政府R&D资助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政府R&D资助的福利效应及利弊权衡
第四节 技术后进国政府R&D资助的必要性
第三章 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传导机制及影响效应
第一节 政府R&D资助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政府R&D资助方式与自主创新的匹配组合关系
第四节 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应
第四章 我国政府R&D资助及其制度支持
第一节 我国政府直接资助规模与流向
第二节 我国政府间接资助的激励强度
第三节 我国政府R&D资助方式的制度支持
第四节 我国政府R&D资助政策的评价
第五节 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作用:以奇瑞汽车
为例
第五章 我国政府直接资助效果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政府直接资助使用效果的理论假说
第二节 我国政府直接R&D资助与企业R&D产出弹性的比较
第三节 政府R&D补贴与企业R&D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实证检验的结论及启示
附录:R&D资本存量的测算
第六章 我国政府间接资助效果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税收优惠对我国企业R&D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融资约束、金融支持与企业R&D投资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我国政府R&D资助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第一节 我国政府R&D资助体系的设计
第二节 我国政府R&D资助政策工具的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斯密,同样反对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斯密认为科学方面的绝大部分进步根本不是什么学者提出来的,而是来自学术圈之外的人。科学的进步主要是由企业家推动的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进步的源泉不在于纯粹的学院派理论科学,而在于已经存在的技术。在斯密看来,已经存在的技术是新技术产生的基础。技术工人在专业化分工之后,随着技艺熟练程度提高,逐渐能够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技术改进之后,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导致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在格兰斯哥大学演讲时,说“如果我们自己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伯明翰或者苏格兰的一些小镇上的任何一个工厂的厂房里去看看,问一问有关机器的情况,他们就会告诉你,这样或那样的机器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工人发明的。”因此,斯密不赞成由政府出资创办大学或进行纯理论研究。 2.哈耶克 在斯密之后,布坎南、哈耶克等人在政府是否需要对科技活动进行干预问题上坚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哈耶克从知识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的自发秩序。他提出在考察个人获得信息或知识的条件和过程中,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即不同的个人必须拥有多少知识以及何种知识才能达到均衡状态。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不是无所不知的,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知识分工的问题。哈耶克认为,由于知识的分散性,以及每人知识的有限性,因此,就需要经济决策的分散化,需要分散的决策导向,对于技术同样如此。

编辑推荐

《政府R&D资助作用机制及激励效应研究》对我国政府直接资助的效果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政府R&D直接资助的产出弹性小于企业自筹R&D的产出弹性,运用我国产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三种政府R&D间接资助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府R&D资助作用机制及激励效应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