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咖啡馆

出版时间:2011-8-1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日] 荒木清,[日] 熊田正男 绘  页数:272  译者:赵江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群在心灵上追求极致的家伙,于阳光慵懒的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哲学的咖啡馆》里,不只有咖啡味道的哲学,更多的是思考与享受。求得心灵宁静,比什么都让人幸福。

作者简介

荒木清:东京教育大学哲学系出身,日本出版人,社会伦理学家。出版有金子光晴、土岐善麿、高田博厚等日本作家散文集,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原创绘本。著有《声音的味道:日本俳句精选100首》等。

书籍目录

“认识你自己”,纯粹而真实
轴心时代的漫步者
来自灵魂的勇气和执著
怀疑,所以思考
经验的价值
数学天才的哲学观
规律人生
知性的国王
悲悯
生活与勇气
超越人类
灵魂的润滑剂
费解与求解
追求自我,永不停息

章节摘录

  “认识你自己”,纯粹而真实  雅典市民苏格拉底以“不信城邦诸神,行不正之举,企图腐蚀青年的心灵”的罪名接受审判。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审判申辩辞及其所教授的理念的基础上,用诗歌般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语言,整理成了富有戏剧性的名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在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称呼法官为“雅典诸君”,他说虽然这场审判毫无公平性可言,但自己只为了表明自己理念的正确而欣然前往,丝毫不惧怕死亡。旁听席上的柏拉图将老师苏格拉底所知的神谕(据说只有苏格拉底一人能在心里听到神祇向其发出的信息,即  神 的指令)、国家、正理等理念以及伟大的人格,毫无夸饰地记录到该书中,完成了《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  柏拉图(plata,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师从苏格拉底,与老师苏格拉底及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周游各国,在四十岁左右时于雅典城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之后,柏拉图赴西西里岛与叙拉古统治者狄欧尼修一世打交道,试图建立一个律法规范的哲人国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柏拉图将其全部精力用于学生教育和撰写著作上。探索认识、道德、国家、宇宙等诸多问题,提倡理念说。柏拉图的著作除《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包括了《斐多篇》《会饮篇》《国家》《泰阿泰德篇》《智者篇》等30篇对话形式的作品。  1-思考之罪  |三十人专制|  斯巴达人征服雅典人时,指派了30人统治他们的国家。这30人开始执政时对一切恶名昭著或众所痛恨的人,甚至不经审判一概处以死刑;人民庆祝这一行动,称颂他们的公正。可是后来他们那种不尊重法律的权力逐渐增大,他们发展到随心所欲,不分好歹地杀人,使全体人民陷入恐怖之中,从而使那被压服和奴役的国家为它轻率的高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故事发生于奥林匹克发祥地——以民主著称的雅典。在与斯巴达同盟军的长年激战中,雅典盟军败于伯罗奔尼撒  1  战争。在斯巴达人的专制统治下,雅典权势处在下风。当从战败后三十人专制统治者的恐怖政治中重回民主政治之际,也开始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这位伟大的哲人没有死在凶悍的斯巴达人手上,却倒在了自称“民主”的雅典人的毒酒中。  苏格拉底不同于在此之前出现的诡辩主义者,能够堂堂正正地表达自己关于国家、死亡、正义的理念。他的理念不同于空泛的辩论,不仅是为自身利益而辩,而且为国家而辩、为正义而辩。面对从市民当中选出500人组成的陪审团,还有法官和控诉者之一的莫勒图斯,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申辩。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这场审判连一个为其辩护的人都没有,是不完整的审判。“苏格拉底行不正之举,从事毫无意义的事情,研究大地万物,扭曲善恶,并且将其传授给人们”,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控诉完全毫无根据。  当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你会招致恶名”时,他回答 说:“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种智慧。”一般来说,这是一种  容易招来误解、令人容忍不了的回答。  苏格拉底所说的智慧指的是何种智慧?  原来,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曾去特尔斐祈求过神谕。他问:“诸神,请问谁是最智慧的人?”神祇回答说没有比  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了。具体来看,神谕是这么说的:“索福克勒斯很有智慧,但欧里庇得斯比索福克勒斯更智慧,而苏格拉底是万人中最为智慧的。”  凯勒丰把这个结论告诉了苏格拉底,后者问自己:神谕是什么意思?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算不上贤明。  为了探究神谕的内涵,苏格拉底造访了当时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的聚集地。然而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那些政治家其实是一无所知的。这招致了政治家和众多同席者对他的憎恶。然后他还拜访了诗人们。最后,苏格拉底探访了手工艺人。当时手工艺人相当于技术员。于是苏格拉底认为想必他们会知道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吧。这一点他说  |特尔斐|  希腊地名,在古代被认为是已知世界的中心,是天堂与大地相接的地方,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接近神明的地方。  |神谕|  苏格拉底经常听到的神祇  的指令是一种神向其发出的禁止行动的暗示。相信神祇的指令,却不相信国  家公认的诸神,这成了他被控诉的理由。而且据说苏格拉底能把该作品讲解得比诗人本人更精彩。不可否认,这也招致诗人本人和同席者的反感。  |无知之知|  指的是认识到自身的无知,是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点。  |爱知者|  热爱知识的人=哲学家。以此来批判自称为智者的诡辩派,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所以自称为爱知者。  |问答法=辩证法|  苏格拉底探索真理的方法,也可以叫做对话法。在和他人的对答中,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以此为起点达到“真知”,之后成为“辩证法”的词源。  对了。手工艺人对技术确实十分稔熟,但那仅限于自己的专长,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无知之知”的理论。说到底,苏格拉底因为追求探索真理而招致了反感。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同年轻的莫勒图斯围绕着神祇进行  争辩。苏格拉底质问莫勒图斯:“有没有人相信神祇的力量,但又不相信神祇的存在呢?”  莫勒图斯回答:“没有。”  苏格拉底感叹说:“真是难得呀。我相信神祇的力量并  以此教授人们。必然的,我相信神祇的存在。”  莫勒图斯说:“确实这样。”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那么,神祇是诸神呢,还是诸神  之子呢?难道只是存在诸神之子,而诸神却不存在吗?若神祇是诸神的私生子,是诸神跟女神或者其他女性生下的后代的话,那我们相信神祇的存在,岂能不相信诸神的存在呢?”  苏格拉底的申辩使得莫勒图斯的“不信城邦诸神”的控诉破绽百出。苏格拉底认为这和承认马和驴杂交生下骡子的事实,却否认马和驴的存在是同样的道理。如此一来,苏格拉底有条理有逻辑地用问答法驳倒了控诉状上的罪名之一。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再现了当时民主国家雅典浓厚的国家和民主意识。苏格拉底坚信至善是即使深陷危险都应该守护的东西,若不能守护,就犹如死去一样。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曾经三赴战场。即使面临危险,就算死也要守住神祇的领地,这件事当时似乎为一部分雅典市民所  接受。  假如因惧怕死亡而擅离阵地,那就跟明知自己不智慧却偏要听信别人的话的人没什么两样了。所以他必须死守住阵地。  关于死亡,苏格拉底有其深刻见解。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不是最大的幸福无从知道,但人人似乎都认为死亡并不是快乐的事,于是人人惧怕死亡。这就是无知却自以为知。  苏格拉底面对审判官,因为并不认同法官和陪审团成员,他依旧称呼他们为“雅典诸君”,而通常应称之为“法官诸君”。  若“雅典诸君”驳回原告之一安尼图斯的控告,或者若苏格拉底停止对“智慧”这个问题的探究,就能无罪释放。若是不从,就要被判处死罪。“我应该怎么做呢——比起顺  |劝善|  苏格拉底以“德”为重的的生存方式。重要的不单单是生存下去,更要善待人生。  从诸位,我选择顺从诸神。我将继续探索智慧,并且奉劝各位,若一味追求自身的财富、名声和荣誉而不为真理和完善自身的灵魂而奋斗的话,那你们不觉得这是耻辱吗?”苏格拉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仍然坚持着一贯的劝善行为。  这样的苏格拉底,对于过着平凡生活的500位陪审团成员来说,可能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无法博得他们的同情或者其他一些正面情感;而苏格拉底的态度又破坏了他在法官心中的印象。但是苏格拉底根本不会在意这些。  苏格拉底说他不是为自己而申辩。他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是被诸神下派到雅典这个城邦来的。一旦城邦的运动变得迟钝,就可以把我当作‘刺激物’。也就是说,一旦国家不能正常运作,我这样的存在可以指出其不正常,并将其引导到正常的道路上。”苏格拉底认为,阻止国家的不正之举和破坏法律的行为,是为正义而战,不应惧怕死亡。  接着苏格拉底又以亲身经历为自己申辩。苏格拉底曾当选过一次五百人议会的议员,那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出任公职。在其当职期间,雅典在小亚细亚海战中败北。当时,指挥官试图捞起漂浮于海上的士兵的尸首,却被来袭的暴风打断,没能如愿以偿。  之后,雅典的陪审团判定该指挥官有罪。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样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但那时的雅典处于恐怖政治的统治之下,因此只有苏格拉底一人对该判决提出了反对。为了让城邦不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他提起诉讼。  那时一些法官对苏格拉底极其愤怒,主张将他关进监狱甚至判处死刑,但苏格拉底仍始终如一地坚持维护国家法律和正义的主张。苏格拉底说:“为了维护法律,坚持正义,即使以身冒死,陷入万重危险,也在所不辞。”“我把这种以死为赌注、避免国家做出违反法律和亵渎神祇的行为,看  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苏格拉底认为:“握有如此强大权力的政府也无法威胁我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不管是作为当事人或者旁观者,我都不会改变本身持有的态度。我是不会背弃正义的,丝毫都不会让步妥协。”  这也驳倒了“行不正之举”这一条控诉。  那么,第一次判决结果是如何的呢?  苏格拉底以280票比220票被判为有罪。  陪审员中有人问:“苏格拉底,如果你从这里走出去后,能够保持沉默,每天安静地过你的生活吗?”这个人的暗示很明显,只要苏格拉底回答“可以”,就会判无罪,至少不会是死刑。但苏格拉底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够思索人生和道德,对于人类而言,失去探索灵魂的生活毫无意义可言。  于是这也就有了第二次判决结果——果然是死刑  。  此时面对着“雅典诸君”,苏格拉底预言:“各位,你们将背负把智者苏格拉底处以死刑的恶名。各位,在我死后你们将会被加上更为严重的罪名。将来若出现向各位问责的人,想必你们会很头疼。”  接着,苏格拉底称呼投他无罪票的人为“法官诸君”。他说:“这样称呼各位是正当的,关于神谕我还有话要说。今日之事对于我来说应该算是非常严重的,然而我一次也没有接到神祇警告的指示。平时总是一旦出现重大事情,诸神  就会降下神谕就会劝阻我,但是这次审判,神祇没有给我任何指示。所以说,即将降临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认为是正确 的。”不妨这样考虑:“死亡是一种希望。那是因为死亡是灵魂从这个世界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是一种感觉的消失,是连做梦都不会有的一场酣睡,是一种令人称奇的收益。我感慨那些已经逝去的、脱离了人生困苦的人。”  最后,苏格拉底提到了他的儿子们:“各位,某一天我的儿子们长大成人,若是他们满脑子钱财的思想,又或者他老是在思考人应该怎么去伪装的话,请各位代我对其狠狠地斥责。那是对我儿子们,也是对我的正当的对待。”作为一名父亲,他把教导儿子人生之道托付给后人。  离开法庭时,苏格拉底说了下面这么一句话:“为了我的死亡,为了各位继续活下去,是我该离开的时候了。但是我们当中的一方会不会遇到更好的命运呢?那是除了神祇没  有人会知道的。”  每次读到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我总会想起那个以法庭为背景、栩栩如生的宏大场面。作为一名诗人,柏拉图是多么优秀;作为一名剧作家,他又是多么才华横溢啊!并且通过这本书,可让人了解到柏拉图受到了老师多大影响!  3-理想国度  |理念|  完美的、非物质的样态(理念),只能通过理性才能捕捉到其事物的本质。有价值的理想形态,通过感觉捕捉到的是不完整的,它只是样态(理念)的模仿。从不完全实例的可感知对象只能概括出个别的、一般存在的本质。  柏拉图是在二十岁时遇到苏格拉底的。那时苏格拉底已经六十二岁了。苏格拉底面貌奇特,敢于批判诡辩派学者。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知识及伟大的人格所倾倒。  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不同,不仅仅教授学生辩论的方法,还从根本上怀疑在此之前的传统价值观和伦理思想。用现代的遣词方式来说,他是一个怀着信念的哲学家。  柏拉图是如何看待这位坚守自己的信念、泰然面对死亡的老师的呢?柏拉图传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上,认为有一种存在是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的,即使舍弃生命也要去守护。那就是他所谓的“理念”。这种超乎肉体和感觉而本质存在的东西,后来发展成了柏拉图的“回忆说”。  举猫和狗的例子来说,在这种学说中,猫和狗本就存在于我们的理念世界里,当别人与我们谈论这两种动物时,它们的形像就被从理念记忆中引导出来。在《美诺篇》中,柏拉图提及一个孩子,他虽然从没学过几何学与数学,但在提问和启发下,却能解答一些几何问题。柏拉图因此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本就存在我们的理念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都是假象,只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这种学说现在来看固然值得商榷,但它却引导着当时及后世之人不断地向内求索,追求生命的真实本质。尔后,柏拉图在这之上更进一步,认为人只要生存着,就会从心里涌出很多欲望,这些欲望模糊了我们追求理念的本心,是生命的绊脚石。因此,对于追求知识的人来说,脱离肉体的快乐和欲望,以纯粹灵魂的形式而存在是尤为重要的。  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种“脱离肉体的快乐和欲望,以纯粹灵魂的形式而存”的状态,其实指的就是死亡。只有当精神脱离了肉体的羁绊和污染之后,才能变得真正纯粹。这正是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知识的人不应该惧怕死亡的依据。  像这样追求绝对存在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赌上性命的生存方式,并不见得应该被每个人借鉴。但有一种东西是可以如此的,那就是爱情。人类拥有文字以来,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里都记录了或向往着可以让人舍生忘死的爱情。这种爱情通常以悲剧或死亡收场,但我想每个人年少时都曾有过这种梦想吧,甚至可能为此独身一生也绝不妥协。这是  |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至高追求,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善的理念,是最值得学习的知识。  “柏拉图式爱情”的最初含义,也是“柏拉图主义  3”的缘起。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爱知、正义、不惧死亡的思想,在意大利、西西里(那时尚未并入意大利版图)、埃及、昔兰尼等地游历多年,始终无法由统治阶层自上而下推行他的思想和治国理念,于是回到雅典,在英雄之阿卡德摩斯之地创立了日后声名赫赫的阿卡德米学园,吸引着大批古希腊各地的年轻人前来,为构建人类心灵世界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我曾有幸在去希腊旅游时参观了雅典古城,当年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对师生有关的遗迹如今只有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尚存。可正如神庙虽历几千年的时光仍矗立一般,这师生二人对我们的助益也如神庙的基柱般矗立于人类的心灵世界中,构建了一座源自远古、而又历久弥新的圣殿,供所有后世之人景仰、受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的咖啡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哲学的咖啡馆》里,不只有咖啡味道的哲学,更多的是思考与享受。求得心灵宁静,比什么都让人幸福。挺好的!
  •   哲学的咖啡馆》(下午三点半的咖啡馆,与14位哲学家不期而遇)
  •   起初是被广告打动的“哲学大师告诉你如何度过每一天”,拿到手里,刚开始有一点小小的失望,书中大部分以哲学家、作品阐述某个哲学思想,粗看好像“哲学大师也没告诉我咋过好每一天”,可是,在读到第三天时,忽然有种感觉,哲学的思想慢慢渗透到每天的生活,觉得看事物和东西和之前不同;
    荒木清关于哲学的阐述比较简单,深邃的东西需要看过之后结合生活理解,我喜欢这种和作者做灵魂的沟通,文字表象简单,但内涵丰富,确实值得一读!
  •   送人。
    其实把它跟《哲学家的咖啡馆》弄混了....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   本书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介绍了西方哲学发展史,有别于其他纯粹从理论层面阐述,使人看起来不会觉得疲倦
  •   一本好書,咖啡館聆聽哲學的美妙与自然
  •   与哲学家们的对话
  •   在书店里看了大半然后还是觉得自己卖一本回来。
  •   包装不错,送货也快。
  •   大爱啊。超级喜欢。
  •   觉得十分十分有感觉文艺文艺
  •   一部纪传体哲学著作,从从古至今的若干位哲学家的主要学说角度,演绎讲解整个哲学历史,并以概论形式讲解哲学
  •   哲学入门级的小册子,读来挺亲切!
  •   一杯咖啡 一首音乐 一本好书 细细品读先哲的智慧 与智慧不期而遇
  •   哲学经典入门书籍
  •   应该是不错的,一直都想买
  •   大致翻了一下,還沒細看,感覺還行
  •   如果是没有怎么接触过哲学的人,可以借助这本书来个入门。书的话本人还没看,但是对于里面的内容了解程度有限。书本的质量是可以的,但是和咖啡馆没有任何关系哦,别搞错了。PS:《苏菲的世界》也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读起来也不会觉得乏味。
  •   哲学普及入门书
  •   内容没来得及细看
  •   写的就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点皮毛内容,完全没有书名那样有情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