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活法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现代  作者:陈清华  页数:288  

前言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在政府机关供职的朋友,待遇不错,其夫人的工作既清闲工资又高,孩子也很乖,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标准的成功人士了吧。可他总说压力大、心情不舒畅。空闲时喜欢约我喝茶、倾诉。    我对他说,在公务员系统和我们这样的事业单位内上班,生存之道再简单不过,你只要态度好就可以了。不要抱怨,不要发泄,不要生气,你可以没有本事,可以什么事也不干不好,但态度必须好。事情干不好也没有关系的,能干多少干多少。领导骂你:你是怎么办事的?有没有脑子?你就说好好好,下次一定注意改正,对不起,就可以了。    他说,他的压力和恐惧不仅来自工作,还有家庭的阴影。他问我一件事:一个9岁的小孩子,在一个台风肆虐的傍晚,被他父亲双手抱到大桥外面,准备将孩子扔下桥去(果真摔下去的话,孩子必死无疑),正在这个时候,桥下有一个捕鱼的人,看了他一眼,这个父亲心一软,抱着孩子的双手缩了回来,因为,他毕竟恐惧,他是一个公职人员,一旦孩子被他亲手摔死,那就是谋杀,是杀人犯——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也要负法律责任的。    从此,这个孩子就开始害怕,恐惧,每天晚上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人追杀,大喊救命;从此,他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在枕头下面放一把刀,他害怕父亲有一天还会杀死他……    现在孩子长大了,40多岁了,你说该如何面对现在这个已经70多岁的父亲?    我沉默不语。    他告诉我,那个孩子就是他。这么多年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你记得么,上个世纪80年代,有部日本电视剧——名字我忘了,在我们国家放映时,非常火,很多人看了哭。我看了也哭,可我不是为剧中的阿信哭,而是为自己哭。我感觉,自己的命运比阿信更苦。    听完他的故事,我再次沉默,良久,才对他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也许你去读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从中找到处世的智慧,走出恐惧,摆脱噩梦。老子会告诉你如何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如何在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中活得游刃有余,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出走,是追求人生。老子属于后者。他的不争并不是不争,无为也不是不为。老子教人求下,以卑贱而非崇高为本,损之而益,做人生的减法,不动比乱动好。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么,小鸟虽小,可它玩的是整个天空。按照陈鼓应教授的说法,“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    我个人也有很多问题,现代社会,谁没有问题?谁没有过去?谁没有故事?物质上的富足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并不能解决精神困惑。现在我们很提倡自然环保,但很少有人提心灵环保。于是,不少人心灵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失落,心态失衡。文化没有根了,能不痛苦吗?“开奥迪,穿迪奥,没事就吃奥里奥”,时尚的消费并不能解决精神上_的压力和困惑。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回,无论多穷,其心灵都能永远处于自由、自信、自在“三自”状态。可是,颜回如果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他将被认为是学了一肚子没有用的知识,何况他又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女人、没有孩子,连个大学讲师都混不上,饭都吃不起。房租都交不起,恐怕他得去睡大街、喝西北风了。他可能是个最失败的人、最倒霉的人,还能始终泰然面对生活的阳光、花香及风雨,气定神闲,无忧无惧吗?’他还能“君子固穷”吗?这个时代太忙,压力太大,贤如颜回也难以应付自如。    有人说,颜回去当官就好了。官员的压力就不大么?最近看媒体报道说,中国的官场被指“过度竞争”——因为“每到选举之际,告状信就会蜂拥而至。”人生如此,全靠演技。能不累么?某些官员一天三顿酒——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卡拉OK之后宵夜一顿,身心能不疲惫么?真的,应该看看道家的书,工作之余给自己解解压。    但是,《道德经》语多超尘、不太好懂,市场上关于老子的书很多,能把《道德经》讲得明白、通俗易懂的不多,广泛地吸收各家观点、将老子的出世智慧说得有趣、从而有助于领导干部和单位公职人员解压的书更是罕见。    我不揣浅漏,试写本书以期填补这个空白。    据历史记载,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曾任周朝的守藏史,活到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6年),“为关令尹喜说五千言”之后,驾青牛,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是因为是太老辣还是太“老于世故”?我在拙著《和谐读墨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在当时的诸多学者中,惟有老子没有被称为“李”子。即使后来对东方。文化有很大影响的孔丘,也只被称为孔夫子。按照这个美国学者的说法,老子是当时的首席大学者。老子“反战”,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做不算本事,不敢或者叫“敢不”才算真正的勇敢;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推崇水、婴儿、女人、山谷所有这些弱者和虚者;他站在弱者一边,提倡原生态的生活,让人谦虚、卑下;他总喜欢唱反调,主张以水的姿态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这样方可全身而退。    易中天教授说,先秦诸子当中,最讲不清楚的,就是老子。要知道,所谓“老子”,其实就是“老先生”。老先生,可多了去。我个人认为,写《老子》这本书的,跟司马迁《史记》里面所说的,不是同一个人。    老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大门。老子的话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朴素的,又是深刻的。最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是最平常的句子、最简单的话、最常识性的认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说得好,《道德经》(又称《老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部书问世的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也可以发现好几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于唐朝的皇帝自认是该书作者老子的后裔,它还有过被当作“红宝书”收藏并阅读的时代;这部书也有着不同的面孔,既是哲学的宝典,又是宗教的圣典;它是被翻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的中文书籍;甚至在20世纪的出土文献中,它现身的次数也是最多的,从敦煌卷子、马王堆帛书到郭店竹简,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士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想法,非常非常想跟这个世界谈谈;个个忙着“救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惟独老子没这个想法,他不但不去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连学生也不肯招。他是周王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天天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读历史,读到满头风霜(也有说他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甚至连5000字的《道德经》也不愿意给这个世界留下。鲍鹏山教授叹息说,“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佩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    这个智慧老人比较深沉、内敛,就像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给钱锺书起的字一样——叫“默存”,语出汉代扬雄的“默默者存”,意思是说,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巴,养生保命,以免沾惹口舌之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股神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是你自己。你的智慧和身体,是别人永远无法盗取的财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道德经》(也叫《德道经》版本众多,手数百种,仅严灵峰编篡的《老子集成》就收录了汉至民国间各种注释专著600余种,民国之后没有收录的那简直不计其数。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的原文部分,基本采用中华书局的《老子》(饶尚宽译注2009年3月北京,第8次印刷),在此对中华书局和饶尚宽先生表示感谢。    陈清华    2011年2月17日于海南省气象局听风斋

内容概要

  《道德经》被《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今名著之首 
  领导干部的压读物,上班族的心灵加温器
  祛除工作的烦恼和压力,唤醒内心的力量
  每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都充满生命的智慧
  告诉人们处世处人之道、解压之道、幸福之道

作者简介

  陈清华,学者,作家。网名西门杏庵。祖籍山东曹县,现居海南海口,供职于南国都市报社,系评论版编辑、评论员,海南师范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南方百家讲坛”主讲人。从事过教师、公务员、编辑等工作。先后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兼职授课。
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数百万字见诸于报刊。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评》《庄子为什么这样跩》《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老子到底说什么》《和谐读墨子》《毕竟是书生——晚明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旅》《禅解红楼》《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问君能有几多愁——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金瓶梅中的情色男女》等十余部。

书籍目录

前言
【道经第一编】 非常之道
 第一章 无中生有
 第二章 顺其自然
 第三章 绝智去欲
 第四章 道比天还大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道是玄牝
【道经第二编】 “出世”与“入世”间的辩证法
 第七章 韬光养晦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见好就收
 第十章 静以养生返朴归婴
 第十一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十二章 警世危言: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无荣无辱,此心泰然
【道经第三编】 认道与行道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不可深究
 第十五章 老子的“成功学”:不盈而成
 第十六章 回到根本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慎少说自然而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少思寡欲
【道经第四编】 官学与新学
 第二十章 我独闷闷
 第二十一章 守道就是最大的德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委曲自己才能保全自己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道经第五编】 社会革新的基本道理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朴散为器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道经第六编】 大道改革的基本措施
 第三十二章 名亦既有,亦将知止
 第三十三章 什么叫聪明、强大、富有与长寿?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道是一种平淡无味的东西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德经第一编】 德论概述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至誉无誉九九归一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第四十三章 无有人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德经第二编】 道德与政治
 第四十五章 大赢若绌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为心
【德经第三编】 人生的本真与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
 第五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德经第四编】 矫正天下的总体设计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
 ……
【德经第五篇】 大道改革的指导思想
【德经第六篇】 唯道主义的改革宣言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无中生有【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译与觉悟】老子话里有话,话外有话。他说,道本来没名,我们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道吧。咳,谓之道已非也。道没有名字;可是,万物有名字。这个叫“你”,“他”,那个叫“我”。凡是可以命名的,都是暂时的名。'永恒的名,就是道了,它是抽象的。无,就是道,就是天地之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什么是有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是万物之母: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所以,虚心无念,以此来观察空无中的空无,妙中的妙。见物知道,知道见心;常有,就是说守中抱一,以此来观察“有”归于“无”的边界(徼)。我们的身体有生有死,但心无生无死。有无这两者,同出于道,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名字。万法归一,一心本空,都叫做“玄”。玄,很大,很深,很奥,总之很了不得,才叫玄,后文老子说什么了不得的德叫“玄德”,万物之母叫“玄牝”,完全相同叫“玄同”。虚里面藏着真,无里面生有。道就是无,万物是有,道生天地,天地又生万物,所以“无中生有”。悟道,由此入,用之无穷。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字,真叫玄妙。

后记

书写完了,感觉意犹末尽。再唠叨几句。前几天,和一个在企业做老板的朋友喝茶,朋友滔滔不绝,其核心无非强调养生保命,接近道家吧。在烟雾缭绕的咖啡厅,从早上九点一直聊到下午两点,关键词围绕着养生。他坚持要“开示”我,我选择“被倾听”。    我越来越不喜欢说话,就这么在书房里呆着吧,阅读着是快乐的。遭遇不舒服的事怎么办?我同意胡适先生的办法,遇有不平静事,便专心于致学。虽然有时候也免不了讲套话、废话,但在自己侥幸挤上公交车后,绝不对下面继续努力往上挤的人说,“上不了了,坐下一趟车吧”,绝不。因为谁都知道,下趟车同样拥挤不堪,很可能一直拥挤下去。    春秋战国时代,像老子这样的大学者——那时叫“士人”,可以随便见到国王,国王见了士人,也得谦逊三分,至少表面上得这样。赵本山、小沈阳主演的电影《大笑江湖》中有这样的情节:皇帝的表妹月露姑娘在被逼嫁给皇帝前,放火烧了一问房后逃跑(逃婚)去闯江湖,和小鞋匠认识并相恋,皇帝傻等了几年,终于等来和月露姑娘大婚的日子,新婚之夜,月露一点也不高兴,她在想.那小鞋匠。皇帝看出她的心思,问:你真的喜欢那个鞋匠吗?答:喜欢。问:他有什么好?答:他会修鞋,你会吗?    皇帝当然不会。就这样,月露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皇后身份,毅然离开了皇帝,选择了和小鞋匠过平淡的百姓生活。虽然看上去很假,但我还是哭了,说不上为什么。有个异性朋友说,她不愿意听单位那些投机钻营的故事,就这么上班下班、简单生活好了,如果有一天因为不会钻营被淘汰出局了,那就去摆摊卖粥。这心态让我佩服得无法形容。现代人经历长期的“去个性化”之后,变得太重视等级尊卑了,为此心累,却又无可奈何。不爱皇上爱鞋匠的爱情童话,让我感动不已。一句“他会修鞋,你会吗?”就让我泪流满面。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分三六九等,弄得人心情很不爽,可是如果用道的角度来看问题,任何东西都没有贵贱之分,天下万物皆是齐的。所以,台湾学者傅佩荣说,真正的道家一定是能够享受孤单的。但是外表上却可以显得非常合群、非常愉快,是为“和其光,同其尘”。真正的道家不容易让你看出他是道家,他在任何地方都与别人相处得很愉快,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没有人觉得他有任何锋芒,但是他在内心里面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谁。    孔子的学说很好,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如何做人、如何守规矩,可就是太崇尚现实了,对于崇尚田园生活的人总感觉是个缺憾,而老子弥补了这个缺憾。林语堂说,“孔子的学说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的学说本质为田园哲学。”打个比方说,孔教徒大概会到超市里吃消毒、包装好的蔬菜,而道教徒则对所有城市化、工业化的流程都打个问号。因为在老子看来,城市蔬菜和包装将失去天然的乡土味,甚至,卫生官员的话也不可信,新鲜的农家菜才是最本真、最可靠的。    林语堂总结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和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深邃的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以义为儒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反复读老子的《道德经》,感触颇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大盈若冲,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道至简,还有什么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物极必反、祸福相依、适可而止、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急流勇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等,我们熟知的这些成语,都来自老子。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老子的《道德经》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真正读过它的人,不多;真正读完它的人,很少;真正读懂它的人,更少。”    老子留给后人的是一串谜: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周守藏室之史李耳(聃)、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个人,都称老子,都是隐君子。究竟哪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呢,作传的司马迁大人都已经糊涂了,这让后人怎么办?只好猜测了。关于老子的说法太多,有人说,老子活了几百岁,有人说老子根本没有死,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一百二十到二百岁,总之,他是长寿老人,很老很老,就是所谓“修到而养寿”,这些都是神话而已,不足为凭。    传说老子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孔子眼中,老子就像一条龙,难以捉摸。作者神秘,作者留下的著作《道德经》,更神秘、更玄妙。它就像一个格言集,东一句西一句的。有的话前面说过了后面又说,颠三倒四、不厌其烦地说。句子很冷又晦涩难懂。老子究竟要说什么?他在说给谁听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在说“自然之道”,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人道”。这样解释对吗?也许对,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争议是正常的,对老子的话,几乎每一句都会有争议。    那么,老子到底说什么呢?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一般人认为有钱有房有车有存款就是富了,对不对?老子却说“知足者富也”,他提出了这样的逆向思维,有意思吧?一般人喜欢攀比、竞争、力争上游,老子却说“不争而争”、“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和一般人的看法反着来。你不是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老子却说,守道,学习水,人要往低处走。你看外国的动画片里,通常主角都是威猛无比的大力士,什么奥特曼之类,什么蜘蛛侠、绿林好汉之类,老子却说真正有力量是的婴儿,是小孩子。所以,老子要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大学为例。如今的大学之大,仿佛成了敢“开风气之先”、争先恐后地办一流大学。似乎一流的大学规模一定要大,一定要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一定要齐全·…一总之,数量和规模上追求一流,似乎不“做大”就被人小瞧了。于是,大学里刮起大兴土术风,扩招风,向权力、名人献媚风,仿佛不跟风就要被淘汰似的。唯有中科大一直甘于平静、甘于“边缘”,坚持“不跟风,不盲从”,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不建豪华楼,不建新园区。校长朱清时说,科大的精神不允许办公楼盖得很豪华;中科大不扩招,自2000年至今,从未扩招,且是唯一没扩招的高校,每年招生都保持在1860人左右。所以,中科大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牛高校”。朱清时有一句名言: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朱清时用的就是“无为”。因为无为,所以他不折腾,不折腾老师,不折腾家长,不折腾学生,也不折腾学校。这不正是老子的思想吗?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姜还是老的辣!老子就是老子,除了他,还有谁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听一个人讲《道德经》,最好的办法是看看他对第十三章的理解。王蒙前辈写了本《老子的帮助》,第十三章,我认为他的观点值得商榷。老子贵身,认为身体比天下重要。可在第十三章开头,王蒙第一句话就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上了。”    王蒙解释“大患若身”时这样说:“我们所以有那么多不自在,那么多患得患失,就因为太在意自身。如果没有自身的私利考量,还能有什么不安、烦恼直至歇斯底里?”    这恐怕讲反了。老子讲“贵身”,不是儒家的贵修身,而是贵养生,是好好活着,钱是赚不完的,工作是干不完的,但身体只有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怠慢,不能等到有病了才想起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道家最讲究“治身”和“持身”的。老子没有也不会是一个不看重“自身”的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说人的最高境界叫“玄德”——就像生小孩、养小孩一样,顺其自然。老子的哲学,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命哲学或者说叫活命哲学。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活着,这是废话。在我看来,从哲学角度想,生命就是记忆,记忆就是健康地活着。    人往高处走,想办法投机钻营,知难不退,达成“平天下”的宏大理想或者说抱负,其实不难;真正难的是人往低出走。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不难,难的是水往高处流。张牙舞爪的人一般都不用害怕他,那通常是不谙世事的人,是外表牛气的人,年少轻狂之辈;最应该怕的是他懂得低调、不显摆、平淡祥和的人,你永远猜不透他的水有多深。一个同事辞职离开单位前,最喜欢咋咋乎乎,说话像吵架似的,下海若干年后到单位做客,完全变了一个人,收敛、温厚、宁静、含蓄,说话柔和、自然,一个阅历丰富的单位领导说,这哥们肯定发财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这分寸怎么把握?怎么掌握这个“度”?这方面,老子可谓“老成持重”、“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老僧入定”、“老于世故”了。    老子“贵身”简直像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可老子在“予人”方面又像墨子,兼爱天下。杨子和墨子这两个人折中一下,大约就是老子了。    “千言万语道不尽,不如一同去归隐。”——这是《推背图》的最后一句话。陆游诗云:“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打住,不说了。    陈清华    2011年2月17日于海南省气象局听风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  ——陈鼓应如果世上的领导者看过老子的战争论(三。一三一章),六八章之一)、用兵法(六八——六九章)、和平论(七九章)、不战论(三十一章之一)就好了;如果希特勒在猛扑之前有一些老子“持而盘之,不如其已”的智慧,人类就不会空洒那么多的鲜血。  ——林语堂真正的道家一定是能够享受孤单的。但是外表上却可以显得非常合群、非常愉快,是为“和其光,同其尘”。真正的道家不容易让你看出他是道家,他在任何地方都与别人相处得很愉快,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没有人觉得他有任何锋芒,但是他在内心里面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谁。  ——傅佩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在的活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