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国画报  作者:本尼迪克特  页数:216  译者:田伟华  
Tag标签:无  

前言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l),美国人类学家,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学者之一,受到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最早提出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1887年6月6日,鲁思·本尼迪克特出生于纽约市,本名鲁思·富尔顿。父亲佛雷迪·富尔顿是名外科医生,母亲碧翠丝·夏塔克则受过高等教育。鲁思一岁时,父亲染上怪病,全家被迫迁往雪南哥山谷的农庄与祖父母居住。第二年,妹妹玛洁莉·富尔顿诞生,几星期后父亲病逝,全家顿时陷入贫困之中。母亲为了养家,在鲁思五岁时便到附近的诺维镇上做了一名教师,并兼任图书馆员的工作。1894年,为了配合工作需要,母亲带着她和妹妹迁居到蒙大拿州、明尼苏达州和水牛城等地,暑假时又回到娘家与一位寡居的阿姨同住。高中时,鲁思开始从事写作。由于患有轻微的重听,小时候的鲁思反应有些迟钝,常被亲戚和其他人误认为有些痴呆,因而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但也养成了她文静甚至孤僻的个性。1905年,鲁思与妹妹一同就读于瓦萨学院,主修英国文学。1909年自学院毕业后,鲁思同母亲居住在水牛城,并在慈善组织会社工作一年,然后又前往洛杉矶的西湖女子学校任教一年,隔年又前往加州的帕萨迪纳教书。1913年,鲁思与康奈尔威尔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家史坦利·本尼迪克特坠人情网,两人于1914年结婚。1919年,在前往社会研究新学院旁听了人类学家艾尔丝·帕森思和亚历山大·戈登怀瑟的课程之后,鲁思·本尼迪克特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因此1921年鲁思-本尼迪克特决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在法兰兹·鲍亚士指导下学习三个学期。由于当时已年满35岁,依校方规定无法领取奖学金,因此必须兼任编辑和教师职务才能维持生活,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大学附近租了一栋小房子住。1922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她接任法兰兹·鲍亚士的助教,同时继续旁听鲍亚士的课程。1923年,鲁思·本尼迪克特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讲师,并讲授了几门美术课程。1924年夏天,她首次到祖尼人部落进行田野调查,1925年夏天她到柯契地族和皮马族进行调查,1931年又带领学生到麦斯卡罗族进行研究。在这些短期田野调查之中,鲁思一方面纪录整理了大量即将消失的传说和仪式,另一方面又逐渐构思出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的想法。1931年,鲁思·本尼迪克特正式与丈夫史坦利-本尼迪克特分居,同年接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的职位。1932年,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出版。在著作中,鲁思描述了三个种族(普布罗族、多布族和夸奇乌托族国)不同的文化,并引用尼采的论述,以日神型、酒神型与夸大妄想型这三种人格特质分析三个民族的性格,并认为文化本身其实如同个人,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使文化产生不同的差异,也塑造出民族集体的性格。由此引申,她暗示出了强烈的文化相对论观点:每种文化各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不存在谁好谁坏,谁优谁劣的绝对判别。另外,鲁思引用了大量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的术语与观点描述文化,并首先把个人的文化适应与成长置入研究文化的项目之中。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引起相当大的讨论,也对鲁思·本尼迪克特之后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1939年暑假,鲁思·本尼迪克特带领学生到黑足族进行田野调查后,回到加州的姨妈家休假一年,同时专心撰写《种族:科学与政治》,希望透过该书表达反对纳粹种族中心论的立场。隔年秋天,她受布林茅尔学院邀请发表了以“和谐”(Synergy)为题的演讲,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谐为促进人类进步之社会,与此相反者则为恶,应为人们所唾弃。1941年,随着战事日渐升温,鲁思·本尼迪克特被邀请担任国家研究会饮食习惯委员会委员,开始研究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时间内,她逐渐展开对国民性格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报告与摘要。1943年,鲁思开始接触各参战国的文化资料,并出版了一系列介绍罗马尼亚、泰国等国的著作,以及名为《人类的种族》的小册子。由于遭到排挤,鲁思放弃欧洲文化的研究,转而投入研究日本文化的团队,由于她巧妙回避掉当时研究者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论战,使其成果远远比他人丰硕。1945年,她请假回到加州专心写作《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并于隔年完书付梓。《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以文化遥距研究法做出来的成果:她从当时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集中营中的日裔美国人和战俘的访谈纪录以及日本人的文学作品中收集资料,重新建构出日本文化以及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书中,她不但以文化形貌论谈论了日本文化的特质,还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其细腻的描述摆脱了学术上的论战,开启了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使得战前对日本一无所知的情形彻底扭转过来。《菊与刀》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接管政策,其中如保留日本天皇等建议都为当局所接受。1946年6月,鲁思·本尼迪克特荣获美国大学妇女联会颁发的杰出女性奖,同年秋天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被选为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同时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代文化研究”的研究计划。1947年7月1日,鲁思·本尼迪克特正式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教授。由于计划庞大复杂,任职的系所又不支持,鲁思被迫整天忙于公务。1948年5月,在出席完联合国文教组织在捷克波德布拉迪举行的研讨会的第二天便罹患冠状血栓症。五天之后病逝于医院,享年61岁。1995年10月20日,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为了纪念她的贡献,发行了一套印有她头像图案的邮票。

内容概要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
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本尼迪克特(Benedict.R.) 译者:田伟华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来的日本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为古怪的。在其他任何战争中,美国都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主要对手的一些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如同1905年那场与俄国人之间的战争,我们同样与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体系但是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国家战斗。很显然,日本人并不具备西方国家所公认的、那些基于人性的战争惯例。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平洋战争不仅是一系列海岛登陆战,不仅是一场艰难的后勤服务战,为了对付日本,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行事方式。困难超乎想象。自从日本放弃闭关锁国,开放门户75年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但是”之类的词语被用于描述日本人,这是对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有过的。一位严谨的评论家论及日本人之外的其他族裔,他不会说他们空前的礼貌,又加上一句:  “但是他们蛮横、骄傲自大。”当他说到他们在行为上无比刻板时,他不会补充:  “但是他们很容易接受激烈的革新。”当他认为他们温驯时,他不会过多解释他们并不容易接受上级的控制。他不会既说他们高贵宽厚,又声明他们粗鲁、睚眦必报;也不会既说他们勇敢异常,又细述他们的怯懦、不坚定;也不会既说他们不介意别人的意见、自行其是,又说他们极具是非心;也不会既说他们的军队中有着机器人般铁的纪律,又描述军队中的士兵是如何不服从管教;也不会既说他们热心于西方学识,又强调他们的极端保守。他不会既写一本书讲述该民族是如何爱美,如何给予演员、艺术家以及培育菊花的艺术以崇高评价,又写一本书来说明这个民族是如何醉心于刀剑文化和武士的至高荣誉。然而所有这些矛盾都千真万确,而且是有关日本论著的基础,菊与刀都是这幅图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非常温和;尚武又非常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刻板又非常懂得变通;温顺又非常叛逆;高贵又非常粗俗;勇敢又非常怯懦;保守又热心于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而当别人对他们的过失一无所知时,他们心里会充满了罪恶感。他们的士兵受到了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既然美国意识到了解日本人的重要性,那么上述尖锐的矛盾及其他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不能置之不理。严重的事态接踵而至,日本人将采取什么行动?我们不进攻日本,日本有无可能投降?我们应该轰炸皇宫吗?我们该如何处置日本战犯?在我们的宣传资料中,我们该如何劝说日本军队、日本国民以挽救美国人的性命,又该如何教化那些一意顽抗到底的日本人?当和平到来之时,日本还需要永远的军事管制来维持秩序吗?我们的军队有必要为了打击那些隐匿在日本深山老林中的疯狂抵抗分子而备战吗?世界和平降临之前,有必要效仿法国革命、俄国革命在日本也掀起一场大革命吗?由谁来领导呢?彻底消灭日本也是选择之一吗?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肯定是众说纷纭的。1944年6月,我被委任做日本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所有技术去解读日本人的真实面目。初夏,我国对日本的大规模进攻刚刚拉开序幕,美国人大多认为对日战争将持续三年或者十年,甚至更长。日本方面则认为这场战争将持续一百年,在他们看来,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本土甚远,故而美国只能取得局部胜利。他们的官方公报从未承认海军的失败,日本民众仍然认为他们是胜利者。然而,进入6月以后,战局开始转变。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最高司令部两年半来给予欧洲战场的军事优先权已无必要,对德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在太平洋战场,我们的军队在塞班岛登陆,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宣告了日本的彻底失败。从那时起,我们的士兵便日益与日军短兵相接。通过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缅甸、阿图、塔拉瓦、比亚克的战役,我们清楚认识到了与我们对抗的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敌人。因此1944年6月,弄清楚关于我们的敌人——日本的一系列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疑问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外交上的,也无论那是出自最高决策的要求,还是出自在日本前线散布宣传册的需要,都必须提出真知灼见。在这样一场对日本的全力以赴的战争中,我们要了解的不仅是东京当权者在军事上的意图和目标,不仅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也不仅是军事、经济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必须清楚日本政府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指望什么。我们必须努力理解日本人思想和情感上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了解这些行为和观念背后的约束力。我们必须把我们作为美国人的前提放到一边,避免轻易得出结论,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会怎样做,日本人又会怎样做。我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美国、日本在交战中,虽说战时把一切问题归咎于敌对国非常容易,但要想知道敌人自己心目中对人生的看法就难得多了。然而这件事还是必须得做。问题是日本人是如何行动的,而不是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会怎么做。我必须设法用日本人战争中的行为,作为了解他们的“正值”即有用的资料来加以利用,而不是作为不利条件看待。我必须观察他们引导战争的方式,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与和平中一样,日本人战时的行为也自有其日本特色。他们对待战争表现了哪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征?他们的领导人鞭策战争精神、消除国民惶惑,以及在战场上调兵遣将的方式——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们自以为可资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必须认真研究战争中的细节,来观察日本人如何一步一步地暴露自己。

编辑推荐

《菊与刀(珍藏版)》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最经典学术畅销书。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菊与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9条)

 
 

  •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
  •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ldquo;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rdquo;。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ldquo;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rdquo;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
    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很多曾经在战场和日本接触过的美军,都会谈到日本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这种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ldquo;仁&;rdquo;。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着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一个不仁的皇帝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间代理。而日本,则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忠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明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为神裔来看待。由于忠是被献给最高统治者的, 因此就只能献给虽然只有精神统治力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天皇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要求对某种精神符号忠诚,比如忠诚于国家或者忠诚于自由平等等等,但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实践,国旗等同于国旗后面所蕴含的国家理想。这种国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适的。而日本那种对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则成为一种准宗教。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太平洋的动机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这可怕的等级制。 说道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侵华战争,我个人从该书中也可以窥见端倪。首先,日本政治格局中,军部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它单独向天皇负责,并对内阁有着问责权,甚至有权解散内阁。因此,当军国主义在军部内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时,它就越过内阁的争吵,直接发布命令占领了满洲。由此引发了侵华战争。其次,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
    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哪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这也许就是日本从来没有为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的理由。
    读这本书,是想更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还是那句话,要打败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
  •   对想从深度了解日本的人来说,很实用
    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   一直想了解日本这个民族,最终选定了《菊与刀》这本书。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从第一章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行文的历史起点多停留在20世纪,或许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处于二战阶段,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有关于此时期的一些史实成了本文很多论点形成的缘由,而且作者是作为一个从未亲身到达日本的人类学家,能将日本文化细细专研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森严的等级。 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说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本尼迪克特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神风敢死队,毫不犹豫地开着飞机撞向敌军的船舰,也不难理解“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这样的“真心使命”。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忠”“孝”“仁”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占有很高的统治地位,但在日本,却没有真正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正是因为有天皇的存在,使得这种民族情节和“仁”的思想水火不容。一个不“仁”的皇帝在中国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不是“仁”。而作为中国的帝王,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是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由于有天皇这个不可动摇的事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这或许也是中日两国在这个事情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中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   “《菊花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文化模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其中颇为令人惊叹的噱头则是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从来没有踏足过日本一部——其所有结论都是从现有资料和对在美国的日本人了解研究得出的。
      菊花与刀的名字意味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的这个题目意图表现出日本人本身存在的矛盾——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这些浅易的评价在过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已经被大量的引用,甚至成为了一种覆盖在日本民族外表上的袈裟,然而,此书的价值并非提出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复杂,而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日本人进行分解,去探求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形成原因。
      各按本分,恩与报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与修养,儿童的学习是作者对日本民族背后的种种稗节作出的分析,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是我可以理解和吃透的,因为社会学对于我也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但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则是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让我们对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有了起码的理解。
      各按本分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句话说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下生存,他们习惯于寻求束缚中的相对自由和得体,拒绝跨越等级的变革,在他们心中认为这是一种无力的行为,而这种习惯模式让他们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不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获得庇佑的平和。因此日本文学往往会对于日本传统教育下的等级观和如今崇尚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矛盾进行探索。
      恩与报恩是日本文化中另一个独有的特征,与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同的是,日本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睚眦必报,报恩和报仇同样被视为君子的行为。日本人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印度的佛教思想,但是儒家思想中最最精粹的仁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的儒教以仁作为基础发散出来的种种美德,譬如宽容,豁达在日本文化中失去了根基,日本人很想当然的认为重视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全部表达出来才是对待对方的最好方式,因此恩的含义是宽泛的,它包括了对于恩情合理的回馈和仇恨适当的回复,这一点也是日本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样儒家面纱下最本质的不同。
      义理,名誉和人情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然而义理是一个日本文化中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概念,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这三章我并没有吃透,不过对于圈的概念的引入让我的思考有了一个新的认同。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启示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形成了一个范畴,也就是我们说的圈,可是每个圈之间的定义和要求往往是矛盾的,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能两全,而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也来与此,因此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他们都会辜负另外的一方面,因此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这也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一向是世界最高的原因。除去社会本身的压力,传统的价值观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与修养讲究了日本文化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日本文化除去天皇,并没有真正的文化精髓,天照大裕神仅仅作为一个国民最高的庇佑存在,就类似于等级的塔尖,赋予民众一种精神的安宁,却不对人的行为作出强制性的指导,因此日本人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东西,尚武,花道这些奇特的相悖的东西再没有统一文化的前提下得到了一种奇妙的统一。而在没有统一宗教的限制下,日本人对于人性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这种追求是在前述的等级制度下不逾越礼法的一种相对追求。日本人对于性,肉体的放纵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他们认为人的精神往往和情操相关,而情操并不与人对于原欲的释放关联,由于这种奇妙的理论形成了所谓日本民族矛盾性的种种。
      最后关于儿童的教育,值得一提得是,日本的教育和美国是相反的,不同于美国自由度的N型曲线,日本人的自由呈现一种U型图,儿童和老人拥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则被各种事物所束缚,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束缚下才能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极致,这与其他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这本书忽略了日本传统历史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入门教材,其价值是巨大的。如今市面上横流着若干对于日本电视剧的分析的文章,然而如果流域表面,仅仅去讨论日本人对于悬疑设置的能力,或者强调日本人是多么的变态,从学理上说是值得商榷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而又不枯燥的书。赞!
    ”--douban 小村村
  •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人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人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   与刀(精装珍藏版)(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每一个美国总统必读之书,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一些特质,似乎依旧有效。      在鲁思这个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的一些日本人行事的准则,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中日道德伦理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就这一点,就值得读一下这本书了。      在鲁思看来,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      我想,从无条件的"忠"、"孝"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是否值得敬奉无关。      "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关于靖国神社的态度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      "仁",在本质上有着自由、平等、人权的感觉。在“仁”、“爱”的精神在世界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同时,日本人为什么却不能改变,收获一些仁爱之心呢?      这也许有以下这些原因:1)二战失败后,天皇与美军主动配合,使日本迅速把自己的目标从武装扩张调整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扩张,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2)当时,美国并没有给日本足够的压力和帮助促使他改变;3)后来,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无意中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4)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从这方面来说,太沉溺于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美,太沉溺于自己经济的发达,真不是好事。在国学虚热、经济虚高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警醒。      在美国人看来,战后日本政策是空前的成功,是他们一直依赖引以为傲的成就。但直至目前,日本在亚洲地缘政治取得的成功依旧和它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相距甚远。相反,在欧洲,德国已经承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欧洲的一切事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国人当年的政策不能说成功。慢慢地,我开始觉得麦克阿瑟只是一个成功的战术家,而非战略家。他后来对待朝鲜战争的短视也证明了这一点。麦克阿瑟一手操持的战后日本政策,某种程度上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了。日本人的韬光养晦很厉害(这当然也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强项)。而鲁思这本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精神传统和“仁”的这一关键观念没有被美国人重视。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美国人认真的学术研究的态度。它清楚地表明:为了确定对日政策,美国人扎扎实实地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这种科学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显然,深刻的社会科学研究对国家和民族是极为有用的工具,而要达到这点,一个良好的、宽松的、自由的思考研究环境非常重要。致力于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做法。这一点,我们还差得太多。      但另一方面,在对日政策上,中国人表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智慧。相比较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中国领导人似乎更倾向于采用一种自然而人性化的对日政策。战后,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似乎非常自然地开始用自己的友善、智慧、理解和仁义来对待日本人。这是一种大国和大国国民的体现。      而这一看似无为,却无所不为的做法也许正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需知,当年无数日本代表团在北京痛哭流涕,说着"大恩不言谢"回国,然后死心塌地致力于中日友好。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真正化解沉疴,解开心结的途径,多么的可贵。      然而,中国上述本能的努力只能达到有限的效果。随着老一代日本政治精英退出日本政治舞台,随着日本全民的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这些取得的成果正在慢慢地消失。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太难。而如果没有理念上根本的改变,中日之间注定难以有共同语言,而中日韩之间对历史和未来不能达到真正的共识,对日本、对中韩,对整个亚洲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我们只能喟叹,战后的德国政策因为英法能汲取一战经验,从欧洲整体利益出发,做了不少很好的事情,而对日本,美国大权独揽,但又缺乏战略,真是造化弄人!      如此,也只能面对。现实地说,日本的科技、经济比中国还发达很多,在这两方面不能破坏合作,而且要奋起直追。      注:《四十七士物语》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值得一看。
  •   《菊与刀(珍藏版)》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   《菊与刀(珍藏版)》这本书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菊与刀》不是通常的学者著书。这本书的基础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 它为我们揭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书主要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为美帝国的战后日本政策进行注脚。
  •   一本关于日本学的开山之作,小日本在亚洲横行霸道,如果要战胜他们就要研究他们,明治维新之后以及二战之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注定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对手,通过菊与刀这本书,可以窥透日本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和民族的精神。书包装精美,发货快,值得拥有。
  •   本书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作者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上述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   “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写得很详细,个人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可以了解日本国家大至人的性格。
  •   如果你要快速地了解日本文化,比较强烈地推荐,这本了解日本的好书:《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书——《菊与刀》,此书系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这个版本翻译的还不错,质量也好,值得收藏。
  •   美国人类学家,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   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每一个美国总统必读之书,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好
  •   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每一个美国总统必读之书,你指的你值得拥有!
  •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本书提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
  •   《菊与刀》是本书众多版本中比较好的一个。价格不高,翻译排版都很不错。其实要了解日本文化,看一个美国学者短期突击而成的研究报告,远不可能知道真相。但本书至少可以折射东亚文明在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形象,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   菊与刀,一种柔美一种暴力,但这却同时完好的存在于日本人的血液中,而这也是本尼迪克特研究的起点,作为一本战后的情报咨文而享誉文坛数十载,并成为第三者了解日本的教科书,你当然不能否认这个人类学家的厉害之处。经典之作!
  •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   剖析日本人的经典之作,不过觉得现代的日本人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这本书仍然从文化深处让人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怪异的价值观,很值得看!
    可惜的是最近200-100的活动里发现有一本也是精装典藏的《菊与刀》,买亏了呀!
    当当很给力,希望以后多一些200-100这样的促销哦!
  •   《菊与刀》一本以美国人的眼界来看日本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主性格。通读了一遍,感想很多。但是我想,读者更想看的是这本书的质量吧,用本人的眼光来说,收藏阅读两相宜!
  •   美国人通过一本《菊与刀》了解了日本,而这本书也是我了解日本的启蒙之作。读了此书,我对本尼迪克特的话“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深有感触。
  •   菊花,日本皇室家徽,代表着美;刀,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忠义和名誉。二者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好斗而又温和;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顽冥不化却又审肘度势;驯服但又不甘受人摆布;忠心耿耿但又背信弃义;勇敢但又懦弱;保守但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一个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的民族;一个离我们最近,却最不为我们了解的强大邻国。
  •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代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采用这两种质地相反的物质做书名,主要是说明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
  •   菊与刀,书如其名,就像奏响着菊花与刀剑的交响曲,那看似矛盾的整合体后,是日本文化,抑或是西方人眼中独特的东方文化的反射。
  •   这本书很值,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实惠《菊与刀》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深入解读日本民族精神的特性,全面透析日本崛起之根源。
  •   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   菊与刀是本很好的书,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人类学家,通过间接资料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了很好的阐述。虽然有些不足和错误之处,这个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欧美人和亚洲文化不同。
  •   原来“菊与刀”是非日本人——美国人说写!
    刚读第一篇。已经知道了全书的立足点,战争之前的“知彼”。关于笔者所提到的不同于其他研究他国文化的学者的研究方法,我也很期待。希望读完后,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
  •   《菊与刀》如日本的文化,真难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美国人的文笔!
  •   《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   通过本书学习一下日本的文化,“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   在看《菊与刀》的过程中,作者不时的拿中国人的观念,美国的观念与日本人的观念对比,在那时的日本文化的位置,我隐约看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位置和走向,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   《菊与刀》一本分析日本国民性格的小书,抛开了很多国人写日本的情绪,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解读,在我们看来,会有某种难得的客观感。非常喜欢阅读这样的书。
  •   如果你爱日本人,如果你恨日本民族,都请你读一读这本书——《菊与刀》,透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这个名族的精髓,以及矛盾对立的性格在日本人身上是如何统一的。
  •   《菊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有兴趣得朋友们可以看下,质量不错。
  •   无论喜欢还是讨厌日本人,我觉得《菊与刀》都是一部了解日本人不可多得的佳作,一个跟马达加斯加差不多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   一直喜欢日本的文化。相信菊与刀会告诉我日本人的矛盾之处让我更好的去了解它。开始读
  •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用西方人独特的视角解释了他们眼中的日本人
  •   菊与刀这本书是写日本文化的经典之作,多读有助于了解日本文化。
  •   《菊与刀》,一本几年前才女老师推荐的书,到今天终于读了。她说这是写日本文化最入门最直观的一本书。果真不假。
  •   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对日本的态度,我既不反日,也不亲日。我的工作中也时常能够接触到一些日本人。从各方面对日本人的了解,他们给我最大的感觉正如本书题目所示,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菊与刀,正是这种矛盾的一个典型表现。
  •   刚看完了这本《菊与刀》,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著者叙述了日本本土的“等级社会”的观念,感觉了解了很多日本文化,解答了自己曾经迷惑的问题。不错的一本书。
  •   《菊与刀》有多种版本,这本的语言风格果然是纯人类学家写出的东西,客观而又真实,对于热切想了解日本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菊与刀》并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著作。想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朋友,推荐你们看看。
  •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
  •   觉得很好,《菊与刀》主要是一个美国人的眼观里的日本,学习的地方很多
  •   以前总是觉得日本人性格很古怪,看完《菊与刀》,一切疑问都得以解开了。 分析很深入,对于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买哦。。 虽然这一本的质量不怎么样,但是内容完全是珍品。。。
  •   看《菊与刀》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增长一些关于日本的见识方面的事,只有了解一个国家深层的文化,才能对一个国家有全面的理解,尽管也只是从一个小角落开始前进。
  •   所谓经典,就是,你可以传承并延续它,你可以反对并修订它,你甚至可以颠覆并否定它。但你唯独无法绕过它。对于研究日本人性格方面,《菊与刀》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   要想读懂一国文化,必须先要了解国民性。我想这就是菊与刀带给我的魅力所在。它深刻剖析地不仅仅是日本大和,甚至还有东亚各国的国民性,值得深读,值得深思。
  •   终于读完了久闻大名的《菊与刀》,这本对日本民族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看过后感慨良多。推荐收藏。
  •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文化的经典之作,早就想拜读,今天终于能如愿。非常不错!
  •   从大了说《菊与刀》是研究日本文化,从个人角度来说,《菊与刀》是研究一个人的生存预设。中国人应该看看这本书。
  •   无论怎样,《菊与刀》在今天已然成为一部超越了时代与特定文化的古典性作品。这要求读者,须以阅读古典的心态接近这部作品。至于是否经由本书而对日本文化登堂入室,则全赖读者的阅读方式与努力程度了。
  •   《菊与刀》里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情义”的大体形态,以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   从总体来看,菊与刀这部调查报告很好的展现了日本的民族文化和行为内涵,让不了解日本的人可以借此更好的了解日本。
  •   这是老师推荐我们看的书,对于了解日本的文化很有帮助。菊与刀代表了日本的两个极面。很值得学习。
  •   《菊与刀》虽然已经成书几十年,但是对于我们认识今天日本人的群体本性仍然很有帮助,日本是我们的友邻,如何相处是一门大学问,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了解日本的书。
  •   “菊”的优雅,“刀”的残忍,了解日本文化的经典作品
  •   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   看“菊与刀”的感想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极具可比性,公元七世纪日本从中国引进的一系列儒家文化也在日本落地生根,这种文化和当时日本本土愚昧而野蛮的旧有习性相结合,就产生出了今天日本人的特性。
  •   《菊与刀》这本书是了解日本这个特殊的民族,他们的矛盾又统一,优美又残暴,清洁又污浊,严肃又放荡的一个入门教材。
  •   我原以为苍白、克制、隐忍、信仰、忠诚等等,便是日本国民性的关键词,而极致便是对日本人性格最好的注脚。读了《菊与刀》,才发现我思考的很浅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本尼迪克特写作《菊与刀》时虽然没有亲身去日本考察,虽然当时大战硝烟刚散,她的态度却是公允严肃的。
  •   《菊与刀》可以说是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最好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日本人也十分重视这本《菊与刀》,世界上更是把这本书作为了解日本最好的工具。
  •   刀,武士道的象征;菊,日本国花,讲述日本民族的性质
  •   《菊与刀》这本书、所描绘的日本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较为客观的、最起码,比中国教育在描绘日本时候来的更为客观。值得一看的书!
  •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日本,日本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菊与刀作为日本的经典著作不可不读,同时亚洲人我们中国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   一直听说《菊与刀》是很经典的日本文化研究书籍,买来一看果然不错。
  •   此书的背景是二战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军为对日本这个行为难以被其理解的敌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专门聘请了一名人类学家研究对象敌国。这名女性人类学家承担了这个重大使命并出色完成了该任务后,将研究内容整理为《菊与刀》这本书。
  •   首先这本书很好,其次《菊与刀》至今仍然作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书籍为人们广泛引用,显示出了悠久的学术生命力。我很佩服一位从未去过日本的美国学者竟能写出如此深刻的作品。
  •   如果想了解日本,但是实在很难接受日本人的文字中所透出的那股阴郁之感,《菊与刀》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   原来“菊与刀”是非日本人——美国人所写!
  •   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我挺喜欢的
  •   了解日本的文化,知道“菊与刀”在日本所拥有的意义
  •   很喜欢菊与刀这本书 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本书 听大家说菊与刀是了解日本的一本很好的书 虽然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有点遗憾 因为我以前看到的那本书是有彩色插图的 而这本就只有寥寥数张的黑白图 不过看着看着就很喜欢这本书 感觉翻译神马的也不错 很好看 大赞 我第一次看议论性的这么感兴趣呢 O(∩_∩)O哈哈~
  •   菊与刀,绝对是了解日本的一个重要通道,作者从多个角度看日本。从译文的角度,该书亦的相对流畅,而且该书的注解有包括原作者的,日文译者的,还有该书译者本人的,很详尽。
  •   菊与刀,刀与菊,客观深刻的分析日本的本土文化,还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   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   《菊与刀》,书名本身便是用唯美的文字阐述了日本文化中的对立性。菊花的婉约和武士刀的凌厉,一柔一刚,本该互斥互不相容,却在日本的文化中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   个人见解,读《菊与刀》,应该跳出来读,因为《菊与刀》书里,解释的是日本发动战争的那段历史,而这本书本身,却参与了日本战争罪行没有彻底清算的那段历史。
  •   《菊与刀》这书还是研究日本社会的入门书的,所以呢,市面上的版本还是不计其数的。至少我就见过至少四五个版本,我看了前言,大体也一样,直接选了这本精装的。
  •   中国与日本,这两个邻国一起相伴了几千年,且不说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一说可不可信,反正从公元前就已经有过对于日本的记载了,此书堪称概括如本丛书之首,取了象征日本皇室高贵之菊花,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唐刀,很不错,但对于想要深刻了解日本国的人来说,过于浅显了点,毕竟,了解一个人光看他的一本专记都不够,更别说去了解一个国家啦。日本之工业精神,环境保护,街道马路之一尘不染。**分类,谨小慎微。非常值得国人学习,了解它,才能打败它,学习它,才能超过它,我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   这本书揭露了日本在战后迅速复兴崛起的原因,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分析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是不同于日本人自己对本国的看法,是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日本,是一本不错的书,很值得一看。物超所值,质量也不错。
  •   花了两大天读完了《菊与刀》,这本书对我震撼很大,对于日本人,印象仅仅是谨慎、礼貌和死板。这是几个没有生气的词,干巴巴的。读完这本书后,他们以有血有肉、内心复杂的人的姿态呈现出来。非常震撼我心!
  •   无论喜欢还是讨厌日本人,我觉得《菊与刀》都是一部了解日本人不可多得的佳作~
  •   这本《菊与刀》对我们了解日本还是具有启蒙一样的意义,推荐大家阅读。
  •   菊与刀;菊,能想到什么?菊花台的柔软情调,代表的就是性情温和的一面。刀,再想日本人,脑里就能出现一副举刀割腹的情景。这本书就是以对比的手法写日本人的方方面面。
  •   这本书是美国人在二战期间由于与日本人进行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发现日本人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民族。一般人都认为,都认为日本的文化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点上,模仿西方现代文化。本妮迪柯特受美国政府委托,去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因为战后美国要对日本进行管制。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表,很有影响,并且对美国人的决策阐释直接的重大影响。日本人很重视这本书。我们也更应当看这本书。
  •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为战时政府决策撰写的内参,颇具政治与学术张力,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颇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竟可以如此深刻得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以一种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方式。即使读了《菊花与刀》,我对日本的文化模式还有许多不甚了解之处,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
  •   包罗了一系列大的日本的方面,涉及范围广,可弥补对日本理解的空白;书的封面对我买书有很大的影响力,刚看《菊与刀》封面以为是知识性很强的书,所以看了内容有点失落,内容和封面的感觉不同,落差有点大。但如果把它当做入门书,不失为本好书,并且读起来相当轻松。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书名:菊代表皇家地位,刀代表武士精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