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本国史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吕思勉  页数:680  字数:5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这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是易中天最为崇拜的史学巨匠,也是钱穆最为敬重的授业恩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一生史学著作丰富,尤其以《白话本国史》影响最大。

书籍目录

章节: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鬻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氏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句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肥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侘冑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的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一件事。(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最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严谨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篙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顾颉刚

编辑推荐

《白话本国史(精装插图本)》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话本国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1条)

 
 

  •   张荫麟先生曾说:写作通史永远是一件危险的事。写作通史,容易流于几种弊端。一是立意模糊,为了通瞻把握整个的历史,或者作为教材宣讲的缘故,或是团队合作编撰的缘故,容易湮没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从而使得写作丧失性格。一是难以及时吸收史学前沿成果,新陈代谢,总是慢于史学专题研究的节奏,因而容易出现书甫定稿,而其中结论已经过时的尴尬。这本《白话本国史》之所以难能可贵,大概便是这个原因吧!
  •   说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这个没感觉,但是既然是吕思勉的传世经典史作,绝对值得一读
  •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大爱啊!
  •   精装插图版,当下性价比最高版本 --随最严谨的史学大师吕思勉,
  •   很喜欢吕思勉先生的风格,他治史严苛,所搜集查找的例证也很严谨。这部通史应该说是部难得的佳作,更难得是吕先生用白话所著,对于一般读者应该是会感觉比较亲近的。
  •   虽然后面也买过很多写中国历史的著作,但是这一本却是中国通史类写作的开山之作,后世的许多作品都多少有这本书的影子在,必须一读!
  •   吕老的书值得一读,毕竟他是中国用白话通史的第一人,经典应该永远珍藏!
  •   买这本书,只因为那一句话:不要等到易中天提起品三国,才知道吕思勉!好的东西值得被大家珍藏,值得仔细品读,尤其是热爱历史的人,更是不能错过。
  •   经常听到易中天提及吕思勉,买了他的书一看,才知道易中天所言非虚,大师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   吕思勉的经典著作!读史让人明理,实乃好书。
  •   吕思勉的经典之作,学历史必看
  •   印刷装帧没的话说,但是你插图也太少了,就前面几页是彩色插图,后面正文一整本书一个插图都没的,封面却写个“精装插图本”,坑人啊!内容是相当不错的。
  •   好书!旁征博引,务实求证,治学严谨,很多观点和想法虽然跟现代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不得不说,书里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意义。读历史,也能修心。
  •   喜欢吕大师写的历史
  •   作者和作品不必多说了,传世经典。这个版本的书包装精美,印刷也很别致,非常划算的一本书。
  •   早就在百家讲坛的节目里听易中天提起过很多次这个人了,今天终于买到他的大作了,激动Ing,读了一小会儿,获益匪浅!
  •   书是好书但书的四角有砸伤已不是第一次,想必运输 途中扔来扔去
  •   很厚实的一本书,装帧和设计更是精美,比其他版本好太多,值得推荐!
  •   超赞!被这本书的封面秒杀!精装典藏版,不错不错!
  •   印刷很好,厚厚的一本,还是精装版的,送货也很快,满意!
  •   学历史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   版本满意,名家大作,内容翔实,值得推荐。
  •   大师之作,行文严谨,张弛有度。
  •   大师作品,只是无需多言的。只是收到的书的四个角都已磨损,而包转是完好的,想来还是店家该多仔细一点啊。
  •   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好字,内容不多说,大家的作品。中国画报出版社真有画报的感觉,哈哈,特别满意书的排版印刷。
  •   好。经典,细致。
  •   经典,我喜欢
  •   史书经典
  •   买来给儿子看的,对他学历史会有帮助。
  •   厚厚的的历史,女儿被厚度和深度吓到了,还没翻开看过……希望大点能喜欢
  •   外甥今年读初一了,买给他看了,他觉得还蛮好看的,现在的学生就得多看看本国的历史,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   学习历史,增长知识
  •   感觉不太通俗易懂
  •   这本买的太值了,才十六块。
  •   商品很好,书中内容充实,质量较高。服务也很好。谢谢!
  •   不错的书,可以留着慢慢看!
  •   买完第二天就送到了,真心给力,书也很好!五星
  •   装帧很漂亮内容当然更是没话说
  •   作为非学者的我们如能通晓此书也不枉为国人了。力举此书!
  •   就是有点看不大懂 准备暑假的时候好好看看
  •   还没看,但书的质量不错。
  •   重新学习文言文啊
  •   就要读了!
  •   翻翻感觉很喜欢
  •   硬皮包装相当精致值得一买
  •   说的是白话文的,可是翻了一下怎么还是有许多文言文???!看不懂啊?~! 班上有人买的中国通史都看不懂,白买的了
  •   吕思勉先生的大作。值得阅读并收藏
  •   白话文本,内容特别,别的角度讲述历史,值得购买
  •   大师的作品!适合初读和想快速了解历史的人
  •   还未看,内容不错但是封面不好看,书装订的好像不是很结实。。
  •   偷工减料的典型,比原版少了四章内容,整个绪论都减了。减去的部分有:序例,历史的定义,中国的历史,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本书的分期。
  •   大师之作,内容严谨。
  •   不是通俗读物,适合历史研究。
  •   有点失望,孩子说看不懂,彩图只有两页。
  •   本人研究吕思勉及其著作较多些。这个精装插图版本以为新出就买了,结果太失望了。前言、作者简介一概删除,序例、绪论(关于历史的定义、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全部删除。另一堆不满意:1、彩页和内页校对肯定不是同一人。彩页第五页错讹十分刺眼:“19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当场呆掉,还以为买了盗版书。2、总共6页图片选得不合适,说明更是奇怪,也违背了吕思勉本意。3、名为插图本,实际就是前面3张彩页纸,文中没有任何插图(包括黑白),感觉和出版社宣传不符,和目前其他版本也没法比。4、内页暂看了3章,错字还未发现,但是对一些细节文字有调整,不知道是不是编辑故意还是无意造成,如“洋海”变为“海洋”等。5、文字偏小,应是5号。总之,这本书买了不舒服,又不可能再花钱买别的版本,有什么办法呢,唉………………大概是命吧
  •   内容应该是不错的,只是错字太多
  •   结果,什么白话啊,看着真枯燥无味!本来想概括了解历史来着,结果直接压箱底了!给专业人士看的吗,到处都是摘自古文中的语句,一点也不好看!
  •   既然决定出版原文还把原先的绪论删掉了,随什么意思?就是不让我看全的书吗?
  •   非常非常不建议购买中国画报出版社的《白话本国史》
  •   印刷还算精美呢。还不错。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言简意赅能基本的了解中国史大师的作品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