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作者:托克维尔  页数:245  译者:傅国强  
Tag标签:无  

前言

读者看到的这本书,是我最近发表的。这是一本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书。但是,请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关于那段历史的书,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并且写得栩栩如生。在我,并不想重复别人的工作。1789年,法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尝试与努力。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分为两半,在过去与将来之间,留出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他们十分谨慎,生怕在新的天地里混杂进一些旧有的东西。于是,他们给自己制订了一系列的限制,好让自己与父辈们相比,变得焕然一新。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很明显地,倾注了极大的努力。在这种有意的尝试中,与外人的想象和他们对自己的期待相比,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显得相形见绌。至少在我看来,确实如此。对于整个法国而言,有太多的社会遗产。这其中自然不乏民族情感、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思潮,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旧制度的主要部分。法国人民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身上承袭了这部分内容。甚至于,他们所发起的大革命,其最终的动力来源也是那部分旧制度。虽然他们很不情愿,但客观的事实却是,他们使用旧制度的破砖碎瓦,建造成了新社会这座大厦。照此说来,如果想要真实而又全面地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那么我们必须考察那已经死去并被埋葬的法国,且必须暂时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法国悬置起来。在这本书里,我所做的努力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但是我知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艰辛,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最初的几个世纪,到后来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君主制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且陆续出版了很多著作。通过这些,各种历史事件的经过,过往时期的法律条文、风俗习惯、政党宗旨以及民族精神等等,都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然而,对于18世纪,我们中间却很少有人花同样的功夫去仔细研究。对于18世纪的法国,它那最为耀眼的光芒,已经清楚地射进我们的眼中;社会上,最为卓越的人物的历史细节,也尽收我们的眼底;甚至于在或机智或善辩的批评家们的引领下,本世纪最为有名的作家们的著作,也都一一为我们所熟知。因此,我们有相当的自信,认为自己十分彻底地认识了本世纪的法国。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各种制度是怎样实施的,各个阶层位于社会何种地位,人们怎样处理事务,以及那些受人冷落的阶级状况和情感,甚至于社会各界的舆论导向,我们只是大概地了解一些,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虽然大革命把我们与那些旧制度分离,但是在时间上,我们距离它们却是相当的近了。因此,关于它们的核心,我试图一再地深入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阅读18世纪的名著,我还研究了许多著作,虽然它们并不怎么出名,也不见得是上乘之作,但却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气息。在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人写了很多公共文告。通过这些,法国人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喜好。对于这些宝贵的资料,我全都仔细地阅读过。还有一些会议记录,主要是省三级会议和后来的省议会。查阅这些记录,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1789年的请愿书,我专门研究了一番。那份请愿书,是法国社会三个等级共同起草的,它的手稿多达数卷。法国旧社会的遗嘱和愿望,在这份请愿书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在历史上,它是一份绝无仅有的文献。通过它,我们可以洞察法国旧社会最终的意志。然而,仅有的这些资料,在我看来还是不够充分。思想、愿望、痛苦、利益与激情,在一个行政机构相当庞大的国家里,很自然地,它们会暴露在政府的面前,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整个国家的状况以及政府的统治手段,在政府的档案里都能获悉端倪。在法国的内政部和各省案卷中,到处弥漫着各种各样的秘密文件。今天,任何一个法国人将这些秘密文件拿给一个不相干的外国人看,他很快就会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在18世纪,法国的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且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以惊人的速度活跃在读者的面前。它要么支持,要么阻碍某种事业的进行。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至每一家、每一户,甚至于每一个人的私生活,都有它的影响存在。在公众面前,它总能通过各种方式,允诺或者给予许多。此外,它很低调,以至于产生了这样一种后果,那就是,几乎没有人担心将自己最为隐秘的缺陷暴露在它的面前。有关巴黎和几个省政府遗留下来的档案,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们。结果,不出我的所料,在那些故纸堆里,许多活生生的旧制度,包括思想、激情、偏见和实践等,不断地被我发现。通过这些,我发现,每一个人都在说话,使用一种他们自己的语言,把他们最为隐秘的想法,全都说了出来。由此,很多旧社会的概念,未曾被同时代的其他人看到或者发现,但却被我有幸获知了。今日法国已经展现出的显著特点,随着我这项研究的逐步深入,又从过去的法国那里找到了痕迹。这一点,颇让我感到惊讶。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些情感、思想和习惯。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它们源自于大革命本身。在那里,每时每刻,我都能触摸到当今社会的根系,它深深地植根于那片古老的土壤。大革命中透露出来的革命精神,随着这项研究日益迫近1789年,使我越来越能清晰地感受到,它是怎样形成、萌芽和发展的。它的性格和特点,在它自身的发展中已经显现出来。这就是它本身的风貌,在我的眼前,逐渐地显露出来,全面而又清晰。在这里,革命进展的初级阶段,法国人民所作所为的种种缘由,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大革命的长远目标,在这里也可以多少窥视到。这是因为那场革命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意在摧毁过去的一切。而在第二阶段,对于某部分被抛弃的东西,法国人又想设法将其捡回。就像一条河流,在流经某部分河道的时候,猛然间沉入地下,但紧接着又在不远的地方重新出现。就像人们在新的河道上看到同一条河流一样,旧制度中的许多法律和政治传统,历经1789年的大革命突然之间荡然无存,但是随后的几年间,又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关于这本书,我献给公众的目的,主要是想说明,为什么整个欧洲大陆都孕育着革命的萌芽,但唯独在法国爆发了革命,为什么从旧社会母体里自发产生的革命,却又要摧毁它的母体;最后,旧的君主制为什么会垮台,并且垮得那么彻底与突然。就在不久之前,我还与那些由旧制度造就的法国人亲密接触,我观察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本质;虽然随着历史事件的发生,他们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却一直未变。在我的面前,虽然他们每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是我总能辨认出他们。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我情愿通过这场漫长的革命,在跌宕起伏的历程中,仔细探究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可以说,我所开启的这部著作,从思想的内涵角度来说,并没有真正结束。1789年的最初时期,我首先要和他们一起共同经历。那时候,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在他们那里,各种特权不仅要一网打尽,而且还要设立新的权利;非但如此,民主的制度,自由的制度,也是他们想要建立的。透过他们,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富有青春热情、自由豪迈的时代。尽管这一时代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由于其真诚地存在,人们必将永远纪念它。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这一时代的感染,那些想要腐蚀抑或奴役他人的人,终将难以安睡。同样是这些法国人,但是到了最后时刻,最初的目的和自由,被他们抛在了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奴役别人的世界霸主地位。这到底是因为何种事件,哪些错误导致的呢?大革命推翻了旧的政府,建立的却是一个比原先更为强大和专制的新政府。这个新政府是怎样重新获取并集中了全部的权力,扼杀付出很高代价才换得的一切自由,留给法国人民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自由表象?这个新政府怎样让议会表决捐税权,堂而皇之地掩盖了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它又是怎样操控选举人,使得他们在既不能自由选择,又不知道真相,没有办法进行商讨的情况下,错误地把普选权当成人民主权?此外,国民的自治权,使得权利得以实现的种种保障,以及思想、言论和写作自由权等,被这个新成立的政府一概取消。这些正是1789年大革命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简要追溯这场大革命进程的时候,我将尝试着一一说明,以便让人们看清这场以伟大名义自诩的革命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真实情况。在本书中,当写到法国人取得大革命的功绩,且新社会的曙光已经展露时,我将会做另外一些工作——认真地考察新社会本身,与旧社会相比,它在哪些地方与之相似,在哪些地方又有所不同?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依据这些,我尝试着预测一下我们的未来。关于第二部著作,我已经写出了一部分草稿,但我不能确定,是否有精力完成它。这个问题,谁也无法保证。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比,个人的命运更加难以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时机还不成熟,已经写出来的那部分还不能与读者见面。写作这本书时,我时常警戒自己,不要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至于写作时的激情,我却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试想,当谈起法国的时候,想到那个时代的时候,要一个法国人自始至终保持一种默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每一个病人的死亡,不仅要搞清楚他的死因,更要弄明白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是怎样避免一死的。因此,我承认,新社会的种种,在我研究旧社会的每一部分时,从来没有被抛弃一边;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对于生命的规律,希冀在每一个坏死的器官内都有所发现。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绘制一幅图画。它不但精准,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效。真正的独立精神,对伟大事物的爱好,以及对我们自身和事业的信仰,这些已经很少看见但又极为必要的可贵品质,每每出现在我所瞻仰的伟大先辈的身上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要突显它们。同样地,那些过往的弊端——曾经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和风俗中,无情地蚕食过旧社会,现在又以同样的方式折磨我们时,我也会毫无留情地将其揭露出来。这样,它们在我们身上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就会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只这一点,人们就会明白,今后它们还会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我在这里郑重声明,任何人,不管是个人、阶层,还是舆论、历史,不管他们多么让人敬畏,为了实现上文所说的目标,我不怕得罪他们。虽然这么做的时候,我深感抱歉,但我内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愧疚。因此,考虑到我的正直无私的目标,希望那些因我而感到不快的人能够原谅我。在这本书中,我表达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观点,那就是,自由成为我个人的酷爱。为此,可能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指责我。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我明白,在当今的法国,已经没有人再奢望什么自由了。在这里,我恳请那些指责我的人,认真地想一想,其实对于自由的热爱,在我已经很长时间了,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在二十年多年之前,当论及美国的民主社会时,我就已经写下了人们今天将会看到的内容。而且,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有三条显而易见的真理,在即将到来的黑暗中,已经为人们所获悉。第一条真理是,与其他任何政体相比,在那些贵族制已经不复存在和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社会里,专制制度更能助长其特有的各种弊端,以至于它们沿着原本就要前往的方向继续发展,因此,与上述社会相比,专制制度所带来的危害,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相比;第二条是,在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中,恰恰是上述社会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控制;第三条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时而剧烈地,时而轻微地,驱使着人们去摧毁贵族制度。对于这种力量,人们可以减缓它,甚至控制它,但是却没有办法战胜它。种姓、阶级、行会以及家庭,所有这些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这种社会里完全消失。只关注自己,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尽管这已经扼住公共道德的咽喉,并将人们逼迫到只见方寸的个人主义空间。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趋势,然而,专制制度却任之由之,而不采取任何抵制的措施。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公民身上一切共同行动的机遇,一切友好相处的必要,一切彼此的需求,以及一切共同的情感,都被专制制度毫不留情地剥夺。就像是一堵墙,专制制度把人们禁锢在个人的生活之中,这就使得原本就不怎么相互关心,只顾及自己的人们,变得更加冷漠无情,互不往来。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担忧——他们害怕自己的地位下降。于是,他们拼命地向社会高层攀爬。因为他们明白,在这种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人们区别贵贱尊卑的方法,毫无例外地选择了金钱。由于金钱易于流通,不断地从这人手中,转换到那一个人手中,并提升或者贬低他们的家庭地位,无疑毫无例外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赚钱,使劲儿地积累财富。在这样的社会里,对于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对于商业的沉迷,以及想方设法赚钱积累财富的欲望,将成为人们普遍的共同情感。在所有社会阶级之中,这种情感四处泛滥;甚至于在向来与此没有任何关联的阶级中,也有这种情感的影子。很明显,不采取任何阻止的措施,它就会渗透整个民族,进而使其腐化堕落。这种情感,可以使人消沉,使人的思想一再地远离公共事务,并使恐惧长时间地占据人的心灵,只要他们一想到革命。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情感的肆虐,是得到了专制制度的帮助和支持的。专制制度时刻庇佑着它们,甚至为其提供发展的秘诀。这样,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之下,人们的贪婪之心,横行无阻,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占有不正当的财富。也许,这种情感会很强势,如果没有专制制度的话;但是它们独占鳌头,恰恰是因为有专制制度的存在。与之相应地,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了防止社会沿着斜坡下滑,只能依靠自由的力量,依靠它与各种社会的弊病做斗争。实际上,由于公民的独立地位,使得他们生活在彼此孤立的状态中,他们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状态,相互间变得亲密接触,也只能依靠自由的力量。这是因为,与发财致富的想法相比,只有自由才能促使人们发展出更为宏大的事业心,并且促使人们创造知识,辨别善恶,随时以一种更为强烈和高尚的激情,从沉溺于幸福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只有自由,才能使得人们每时每刻意识到,国家近在咫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而让他们摆脱金钱至上的想法以及与个人有关的繁琐事务;也只有自由,才能使人们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友好相处,相互理解,并说服对方日益联合起来,感到彼此的温暖。在一种民主社会里,如果没有自由,或许可以看到私人品德、家庭慈父、守信商人和可敬产业主,甚至于最为优秀的基督徒。在罗马帝国最为腐败的时候,就曾一度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基督徒。这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在尘世,而他们的宗教最为荣耀的事情,莫过于在最为腐败和恶劣的条件下,造就出优秀的基督徒。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大声地呼吁,伟大的公民,乃至伟大公民的精神和心灵,只要平等与专制不可分离,我敢肯定,其普遍水准将一如既往地下降。20年前,我想要说的,就是上述内容。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我看来,世界上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使我改变自己以往的见解和看法。对于自由,如果它来到了,我表示衷心的赞赏;如果它被人们抛弃,我仍旧一如既往地追求它。对于后者,相信人们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人,如果他所在的民族素来善于享用自由,而他却听从于一个同类人的指挥,并且是那样的卑躬屈膝,以至于他对他所制定的法律置若罔闻,那么他该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像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不会存在的。对于自由,因为只有他才会享有,所以专制者本人是不会否定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关于这一点,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人们的分歧在于,专制者对人的尊重程度。即使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反对者认为,我与他们的分歧要小很多,但是我仍坚持请求,希望大家认真地思考它。严格地说,对于专制政府的喜好,与对国家的轻蔑程度,在很多人那里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让我也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里,请允许我夸张地说一句,历经许多艰辛复杂的工作,这本书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在这本书里,有的章节虽然短小,但却让我付出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特意将书中大量的注释,放在本书的末尾,并一一标明页码,以方便读者从中找出史例和证据。如果读者看完本书后,希望得到更多的例证,那么我很乐意提供。

内容概要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政治学领域绕不开的著作。其特色在于:
  第一,它不是从理论出发,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立足于扎实的历史档案,条分缕析,试图得出结论。这保证了学术上的科学性。
  第二,基于科学化的视角,本书做到了既不守旧,也不激进,而是立场公允、思维冷静、目光犀利。它提出了不少真正的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无论是对于已经逝去的时代,还是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在,以及不可知的未来,本书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要远比轻率地抛出某个论断更有意义——哪怕这个论断锋芒毕露、感人至深。读者与其从本书中得到某个论断,不如学会一种看待社会和自身的方法。
  我们这个中译本,如果能够给读者这样的启迪,将功莫大焉。
  事实上,《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已在欧美国家发挥了深远影响。从1856年本书首次出版,到三年后作者去世,本书在法国印行4版,到1934年已印行16版。同时,在英国、德国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也都非常畅销。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法文原名为: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第一个中译本于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时距原著首版已过一百三十多年。译者是中国翻译界的前辈冯棠先生。我们这个译本,从法文版译出,并以剑桥大学出版社英译本为参照,某些疑难之处以及专有词汇的翻译,参考了冯棠先生的译法,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时,人们不同的评论
 第二章 摧毁宗教权力与消减政治权力,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本目的
 第三章 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大革命,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原因又是什么
 第四章 为什么全欧洲拥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又是怎样崩溃的
 第五章 法国革命最为独特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法国封建权利遭到人们的憎恶远甚于其他国家,原因何在
 第二章 中央集权不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而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三章 而今的政府管理监督,其本质就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旧制度的体制: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取代却并不摧毁旧的政治权力
 第六章 旧制度时期的行政之风
 第七章 法国怎样成为欧洲各国的特例:首都在国内稳居榜首,整个帝国的精髓都汇聚于此
 第八章 法国是一个最能将民众同化的国家
 第九章 这群人这么相像,内部关系却又这么冷漠,他们是怎样被切割成比过去更多的陌生小组织的
 第十章 政治自由沦丧,社会各阶级彼此分离,这二者究竟怎样引发了毁灭旧制度的大部分弊端
 第十一章 旧制度时期的自由包括哪些类型,他们对大革命有何影响
 第十二章 文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但为什么有时候相较于13世纪,18世纪法国农民的境况反而更加不妙了
?第三编?
 第一章 十八世纪中期时的文人怎么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家,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
 第二章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中,不信教的倾向是怎么成为占据优势的热情的,它对大革命的特异性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为什么先要求改革,再要求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的年代是旧的君主专制制度最昌盛的时代,为什么昌盛反而加快了大革命的发生
 第五章 为什么减轻民众的负担却反而激发了民众的愤怒
 第六章 政府教民众进行革命的几种行为
 第七章 为什么一次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带来了政治革命,其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第八章 大革命是怎么从过去的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注释

章节摘录

第一章大革命爆发时,人们不同的评论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定要注意,与法国大革命史相比,再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更能警醒你们。这是因为,与它的伟大、悠久的历史起源以及突发性相比,没有任何历史事件可以相媲美。对于这场革命的爆发,连腓特烈大帝这样伟大的天才人物,也没能预测出来。作为大革命的先行者,他就是按照大革命的精神来做事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他是大革命的代理人。不过,当大革命真的要爆发时,他却没有观察出来。大革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别有一番新面孔,以至于当它最终爆发时,很多人根本熟视无睹。在这一点上,腓特烈大帝就是如此,尽管他事前已经接触到了。在法国之外的各国人民心中,大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念和一丝新的希望。这种观念让人们隐约感受到,一种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朦胧的希望里,人们期待着变革与改良。虽然大革命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猜出,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各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身上,那种模糊不清的预感不着痕迹。而恰恰是这种预感,在人民身上一旦引发,就会立刻让他们感到不安。在很多君主和大臣看来,革命只是为邻国的政治开辟一块新的净土,而不会有其他的结果。他们还认为,革命是一场疾病。这种疾病是周期性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可以避免。这是他们对革命的最初看法,如果其中确有真理的成分,那也是纯属偶然。1791年,在皮尔尼茨,德意志各国君主曾经宣称,有一种威胁已经迫近法国君主制,而且这一威胁很可能是整个欧洲旧政权的共同敌人。因此,他们将会与法国一道,面临危难的处境。但事实上,对于自己所说的这番话,连他们自己也不认同。他们只是想在众目睽睽之下,粉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者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借以掩盖。在他们看来,法国大革命只是一次地方性事件,并且很快就会过去。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中谋取利益。有了这种意图之后,他们便秘密地策划,并私下勾结成一个不为人知的联盟。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他们却没有料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在相互依靠且又相互掣肘的过程中,他们你争我夺起来。实行政治自由的英国,长期以来,对于自己的历史,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经验丰富,见识长远,虽然在他们的面前,有一道厚度不小的帷幕,但是他们依然看清了即将到来的大革命的面目。不过,他们有一点不是很清楚,那就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会采取何种形式,以及革命会对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产生何种影响。正在法国游历的亚瑟·扬,在革命即将爆发之际,虽然认为革命一触即发,但是对于它的意识却不甚清楚,甚至以为特权的增加是革命的后果。于是,他这样说道:“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弊端将大于好处,如果贵族阶层从中获取更多的优越地位的话。”当得知大革命爆发时,伯克瞬间变得十分愤怒。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某些时候,他也不知道大革命的性质如何了。最初,他认为,法国的实力将会在大革命中变弱,甚至会亡国。他这样说道:“我相信,今后的法国人,将像他们古时候的先祖那样说:‘我们曾经听说,在古时候,高卢人是以武力作战而闻名于世的。’这是因为他们的作战能力,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消亡,甚至永远都不会重现。”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与其用远距离的视角观察,还不如用近距离的视角来得准确。在法国,对于革命即将成就的事业,人们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过,有两份请愿书在众多的文献中脱颖而出。它们反映出法国人民的一种恐惧心理。王权,也就是当时所称的宫廷,是不是会继续保持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人们最为担心的问题。还有一点,向来软弱无力且存在时间较短的三级会议,会不会遭到暴力对待,这也是法国人民尤其是贵族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一切弊端都会消除,只要三级会议开得顺畅。人们所要实行的改革,虽然工程非常大,但是难度并不是很高。在其他的众多的请愿书中,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不管是骚乱,还是暴动,御前士兵都不应把枪口对准法国公民。”然而,不管各方的评论怎样,法国的大革命自有其发展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露出了魔鬼般的头部。随之,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出现了。它先是摧毁了政治机构,接着又废除了民事机构。整个国家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于语言,都不曾逃脱它的魔掌。法国的政府结构被破坏了,支撑社会的基础也被动摇了。这种情况不断发展,大有要向上帝发起挑战的趋势。很快,这场革命超出了法国,冲破其他帝国的种种阻碍,用一种皮特所谓的武装的舆论——前所未有的各种手段、新的战术和致命的准则的综合体,将各个国王的王冠打破,将一个个民族践踏在脚下。不过,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却大声呼吁那些民族与他们站在一起。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当这一切发生以后,人们对大革命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在欧洲各国君主和大臣们看来,革命不过是常有的事情。可是现在,他们都认为,大革命是一种最新的情况,并将与世界上历来发生的一切相互对立起来。大革命是如此的普遍、恐怖和令人费解,以至于当人们面对它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了。对于大革命,还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是自然生成的,并且永远存在。它不会自动停止,势必将整个人类社会推向灭亡的边缘。更有甚者,将大革命当做魔鬼,认为这是它在人世间的显灵。德·美斯德尔先生从1797年起,一直持有这种观点,他说:“关于恶魔的全部特征,在法国大革命中都体现了出来。”不过,另外一些人,在法国大革命中看到了上帝的福音。他们认为,大革命是要创造一种新人类,使得世界脱去旧颜,换上新貌。当然,法国的面貌更新也在其中。当时,还有一些作家,就好像萨尔维第一次碰到野蛮人一样,他们怀有一种惊恐的心理。这种心理极具宗教色彩。其中,伯克这样阐述他的思想,并以一种大声疾呼的方式惊叹道:“在法国君主制的坟墓里,有一个丑陋巨大的怪物走出来。它的可怖形象超出了人类所能想象的地步。一切的危险和悔恨,丝毫不能阻拦它向目标进发。所有的固定准则,一切的常规手段,在它那里都被摧毁,除非有人对它的存在抱有深切的理解。可见,法兰西不但丧失了旧的政府,甚至丧失了一切政府。人们都说它必将成为人类的灾难与恐怖之源,但是在我看来,它却是备受屈辱与让人怜悯的对象。”对于法国革命,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同寻常——离奇、颠倒是非、大力革新,难道真是那样吗?这场革命,怪异而又可怕,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创造了什么,又摧毁了什么?它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它的真正特征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认真研究和论述的时机就在眼前。今天,一方面,大革命距离我们相当久远,因此那种革命参与者所特有的激情,我们几乎无法感受到;但另一方面,大革命距离我们又十分接近,我们可以深入到指引大革命的精神中去把握它。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一地位,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判断大革命。不过,关于这一点,人们很快就没有办法做到了。这是因为只要大革命成功,酝酿革命的前因就会消失,而革命本身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变得让人难以理解。第二章 摧毁宗教权力与消减政治权力,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法国大革命产生过很多激情。其中,反宗教的激情,是最先燃烧也是最后才熄灭的。攻击教会,是大革命初期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我们看到,教会的权威,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反抗的对象,即使当人们对自由不再抱有希望,苟且偷生的时候。对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天赋,也许拿破仑有能力将其制服。可是,对于法国革命反基督教的本性,恐怕连他也无能为力。甚至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人,他们对于上帝,仍旧保持怀疑的态度。对于大革命中的某些信条——最为自由、最为高贵和最为自豪的一切,他们都抛之不顾,而以忠于大革命的精神自诩。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可以弥补当初他们的过失。那时候,他们对政府的一个小小官吏都惟命是从。今天,人们很容易就会明白,对于大革命来说,反宗教的战斗并不是其本身的特性,而只是那些思想、激情和个别事件的暂时产物,是大革命的一个特征,也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个事件。那些思想、激情和个别事件,曾经孕育过大革命,并成为它的前奏。而作为大革命的一个特征,反宗教之战尽管十分引人注目,但却转瞬即逝。对于18世纪的哲学来说,深刻的非宗教性成为其主要特征。从这一点来看,它被当做大革命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只要人们稍加分析就会看到,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可以相互分开。18世纪哲学的一部分,是关于最新的或者革新的观点,涉及到社会地位、民事、政治法律准则等方面。比如,人民享有主权,社会权力不可僭越,规章制度需要统一,基于人生而平等基础上的废除各种特权,包括阶级、种姓、职业等……所有这些观点,从时间上来说,是大革命最为久远的功勋,也是它最基本的业绩。可以说,它们直接就是大革命的内容,也是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8世纪哲学家的另外一部分观点,主要是批判教会的。为了彻底推翻教会,甚至于教会的基础,也成为他们摧毁的对象。此外,他们还广泛地打击教士,攻讦教会机构、教会等级,批判教会教义。但是,由于这场革命正在摧毁的各种事实,孕育了18世纪哲学的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当这些事实逐渐消失的时候,这些哲学内容也逃脱不了厄运,就好像是被大革命埋葬了一样。为了更加清晰地表明我的观点,请允许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人们之所以对基督教怀有强烈的恨意,是因为在被摧毁的旧社会中,基督教享有特权,占据最高地位,而不是因为在新成立的社会中,教会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教士是尘世的地主、行政官吏、庄园领主和什一税的征收者,而不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只有他们才能治理新社会的事务;是因为基督教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义。在其他的章节中,我还会论及到这些问题。当教士垮台后,他们从和他们同时垮台的其他东西中分离出来后,人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教会的力量重新出现,并且变得日益强大;一切旧的政治制度,各种权力、影响和阶级,被日益发展的大革命所击溃和摧毁,而它们所激起的仇恨,也慢慢地消退,成为它们失败的最后标志;大革命所带来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夯实,而此时革命最开始倡导的反宗教运动也宣布结束。这些真理性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得到了证实,被每一天每一刻的时间所证实。自从法国爆发革命以来,欧洲的所有教会都死灰复燃。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只有法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基督教乃至天主教,与民主社会中的精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相反,它们中的好多东西,是有利于民主社会发展的。如果人们一味地认为,宗教是民主社会的死敌,那就陷入了一种完全的错误认识里。在人民的心中,一直蕴藏有最富生命力的宗教本能。这一点,已经为过往的历史所证明。有一件事情很令人奇怪,那就是,那些声称顺应人民思想情感的制度,最终却强迫人类的精神完全脱离宗教;而那些早就消亡殆尽的宗教,却在人们心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所有这些关于宗教的议论,在我看来,同样也适用于社会权力。大革命推翻了一切机构和风俗习惯——它们始终维系着社会等级制度,束缚着人性的发展。当人们看到这一切后,便想当然地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无政府主义是法国革命的特性。这是因为不仅某一政府,个别的社会秩序,甚至连社会权力本身以及一切社会秩序,都是大革命要摧毁的对象。然而,我敢肯定地说,他们只是触及到了问题的表象。当大革命爆发后,进行不到一半的时候,弥拉伯私下里给国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说道:“慰藉和希望是存在的,只要您把新的形势与旧的制度稍加比较即可。由于平等的形式,使得权力的执行更加畅通无阻。因此,仅仅组建一个单一的公民阶级,这种想法一定会愉悦黎西留的。教士、特权阶级和贵族集团,三级会议省份,高等法院,如果将它们全部取消的话,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国民议会的一部分法令中,有些法令极其重要。很显然,对于君主政府来说,那部分法令对其相当有利。对于增强国王的权威,有很多届专制政府想要实现。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效,与在这短短一年内大革命所取得的成效相比,简直相形见绌。”对于大革命的目的,有能力的领导人是这样看待的。他们认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特点,原因在于一切现存的权力,一切公认的势力,成为大革命攻击和摧毁的对象;各种各样的传统和旧的风俗习惯,被大革命所驱除和更新。甚至连人们头脑中,向来存在的敬畏和服从的思想,也被大革命一概清除。可见,变革旧政府是大革命的目的之一,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废除旧社会的结构。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央政权,当你把大革命的琐碎的特点抛开之后,整个社会——由大量的权力机构、等级、阶级、职业、家庭、个人所组成,分散着七零八落的权力和影响。但是,它们被这一中央政权所吸引,最后全部融合在一起,成为它的统一体。像这样的中央政权,自从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还没有出现过一次。与其说大革命创造了这一政权,倒不如它是从一片废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只不过这片废墟,是由大革命造成的罢了。与所推翻的任何政府相比,大革命所建立的政府是无比强大的。可是,就大革命建立的政府本身而言,却是很脆弱的。基于同样的理由,大革命自身也是既强大,又脆弱。在这里,我再补充几句。尽管旧的社会结构十分庞大,而对于其中发生的变化,民众几乎察觉不出来,但是透过已经垮台的旧制度的尘埃,弥拉伯已经看到了大革命的形式——简单、正规而又巨大。慢慢地,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大革命的形式。尤其是今天的各个国家的君主,他们尤其注意它。对于这个庞然大物,他们欣赏有加。除了他们之外,有两类人也是如此态度。他们分别是参与大革命的人们,以及与大革命背道而驰、不怀好意的人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豁免权和特权,都是他们积极摧毁的。贵族、地方特权和鱼龙混杂的权力机构,分别被官吏、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政府所代替。不同的等级,也被他们所融合,进而使得社会地位由原先的差别悬殊变得日益平等。这场法国革命,在他们那里,既是教师,又是灾难。一旦有了困难,他们就寻求革命中的各种手段和原则。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穷人、平民和农民,也被他们动员起来,去反对富人、贵族和领主。可见,对于这场革命所建立的事业,他们的态度表现得极为谨慎。

编辑推荐

《旧制度与大革命(彩色插图版干部读本)》编辑推荐:托克维尔之问——为什么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什么法国人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旧制度与大革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法国大革命给人最深刻得启示是,大革命所要推倒的旧制度中好多东西,在大革命中反而得到了某种强化,在大革命后竟然得到拓展延续——当然是换了一种形式。托克维尔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揭示了某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
  •   跟着潮流买了一本,不过在看过央视2台《对话》专题访谈《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后,心虚了,不敢轻易地翻阅,总觉自家学识不够阅读此经典的资格。
  •   这书对革命与制度思考可能有时代性,但又超越了时代的特质。今天的国人有必要重新去认识它。
  •   精装版的就是看着比一般的好啊
  •   很好的历史书,读政治的都应该看看
  •   革命远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即使人手一册,仍改变不了专制强权的现实!
  •   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思想。阅读此书,我们的心会时常被触动。
  •   阅读后才知道,王副总理的推荐,没错的
  •   书是精装的,纸张好,印刷清晰,字体较大,便于阅读。
  •   领导高层必看图书,值得拥有。
  •   精装,塑封,不错
  •   现在最火爆的书,就不介绍了
  •   买来送给我女儿看的,她说这本书很好,内容很有价值,值得一看,还要深读。
  •   这本书很好,不过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用心的理解。
  •   还没看,书质量不错。这么畅销。内容应该很好
  •   专家推荐的,感觉还行
  •   看推荐买的,还没有看
  •   还没读,封面很好,装帧也不错,适合珍藏
  •   确实是经典之作
  •   作者见解独到,读后发人深省
  •   好书,值得购买、值得阅读!
  •   哈哈哈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
  •   不错正在细细的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买来中心组学习用的
  •   服务方面的是没说的,书的内容没啥大意思。可读性并不强。
  •   还没看,数的包装很好
  •   还没有看 但是质量很好 应该很不错!!
  •   值得多读!
  •   到货速度很快,且书是正版的,值得一看,在这里购书确实便捷且实惠!
  •   有很多书还没来得及读,不过对当当网很满意。以前一直在淘宝买东西,有些书淘宝没有买到,才在当当试了试,价格优惠,感觉很好!
  •   促销强盗的,珍藏版,太值啦。纸张什么的非常棒!
  •   推荐书单里的书,希望能了解法国大革命,从中悟道
  •   大革命是被逼出来的,联系当今的中国的社会,现实感很强啊
  •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甚至怀疑托克维尔曾经秘密来过中国!现在的中国,就是缺少这样一场变革,但我相信,普世价值观影响下的国人,终有一日会苏醒过来!
  •   革命的阶级,背景和当今中国可比性有局限。中国特色实际是中国农业落后国特色,中国流氓气官僚特色。上皆如此,下必效
  •   装帧精美,内容很专业,需要做功课
  •   值得一读,不过得慢慢品味了
  •   东西很不错,个人非常喜欢
  •   书质量很好,是一本开拓视野的好书。
  •   此书译本较一般,后悔。家里藏了好多托翁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有好几版。经典书是人人必读而且应该精读的,所以必须挑译本,力求最佳。好译本忠实性完整性才有保证,读起来舒心顺畅,不晦涩,也不至于漏读。
  •   书比较薄,精装也做得不是很好,现在这本书很热,但应该还是商务的版本好,这个不推荐。
  •   错别字连篇,翻译完全就是采取直译不加修饰,还要前言不搭后语,主谓宾混乱不堪,书本的封面厚重好看,纸页也是很不错的,就是内容我都不想吐槽了.翻译人员你能不能给点心啊,翻译成这个程度也好意思拿出来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