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将军马坤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董守良,谭元亨 著  页数:319  字数:300000  

前言

  在孙中山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曾有过一位白人副官,他后来还担任过中国军队的少将,与中国的革命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整整21年。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一加拿大籍英国犹太人莫里斯·阿伯拉罕·科恩(中文名马坤,1887—1970年)。但是,由于缺乏史书的记载(所见到的,仅在《孙中山辞典》中有百余字的简略记述),致长期以来在中国都鲜为人知。  可是,在众所周知的白求恩故乡加拿大,“双枪马坤”却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人物。早在1936:年,好莱坞还曾经以他为原型,拍摄了加里·库珀主演的大片《将军在黎明时死去》(TheGeneralDiedatDawn)。从而,促使他更为加拿大人民所熟知了。  一代巨人与一位将军间的深情厚谊和历史佳话,不应该淹没和遗忘,很需要写出来,使之流传于世,以启迪后人。  唐代诗人李群玉《赠元绂》云:“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历史是不会埋没掉闪光的金子的。本书作者为查找马坤的资料,足迹遍及美、亚、欧洲,经过调查、寻觅和访问后,将所得资料汇总整理,撰写了马坤与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这一段不同寻常交往的传奇事迹,和盘托出献给广大的中国读者。这既不是猎奇,更非哗众取宠,它填补了这一课题的空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佳举。  在近代世界历史上,中国人与犹太人,都曾是备受歧视摧残、苦难深重的民族。600万犹太人,被残酷地杀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处;几乎同时,3500~。中国人,丧身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下。正是这种同病相怜的境遇,使得马坤在加拿大流浪的时候,与那里的爱国华侨站在了一起,同情中国的革命,最后投身于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之中。  孙中山在最后的遗言里说的“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是孙中山一生革命的经验总结,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最宝贵的结论。他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中,犹太人当为重要的民族之一。孙中山把马坤置于自己身边,给予赏识、重用并寄予厚望,基于对犹太人这个民族有着深刻认识和同情所致。  孙中山1924年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中指出:  犹太国已经亡了许久,但……犹太人至今还是存在。……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犹太人散在各国的极多,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像马克思,像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再像现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也是被犹太人操纵。犹太民族的天质是很聪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虽流离迁徙于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于长久。’正是基于他非常赞赏犹太人生命的顽强和天资的聪颖,所以对副官犹太人马坤倍加关爱和信任,不仅视为一名卫士,而且看作是从事民族解放中的战士、共同奋斗的战友。  也正是基于孙中山对犹太民族深刻的了解和尊重,以及一代巨人振兴中华的抱负和革命精神,感染了马坤,促使其从感佩、信仰,逐步醒悟到为中华民族奋斗,也同样是为自己的民族在奋斗。他在近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为着中国的统一而往返海峡两岸间的奔走,都留有其积极参与活动的足迹。  这本书是文学类作品,并非史学著作。它在文学写作和史实处理上有所不同,允许渲染生动,自然不能以史学书籍视之。但是,在大的史实上一定要力求真实。我对书中的一个问题是难以苟同的:孙中山是不是客家人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人们尚未能完全认识一致的问题。但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历史学人根据孙家的语言、风俗习惯传统等各种资料,与客家独特的方言和宗教信仰、生命礼俗相对照所作的考证而得出的结论,即指出孙中山不是客家人,是符合历史真实,是可信的。  总之,这是一本填补空缺的好书。它虽属传奇故事类的文学著作,却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诸多的启示:既有历史、民族、命运、伟大与平凡、战争与和平、人道与信任、自由与平等、生与死……,还有丰富的思想、宏伟的人道精神。  是为序。

内容概要

董守良、谭元亨所著的《双枪将军马坤(孙中山的犹太保镖)》内容简介:孙中山一生曾多次身临险境,每次都在保镖的护卫下化险为夷。在他的保镖中,加拿大籍犹太人保镖莫里斯·科恩的经历尤为传奇。《双枪将军马坤
(孙中山的犹太保镖)》讲述1922年,支持中国革命、敬仰孙中山的科恩毅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并起了个中国名字——马坤。由于他善使双枪,且枪法极准,因此得了个外号——“双枪马坤”。凭借这对双枪,马坤多次救孙中山于不测。

作者简介

  董守良河南淇县人,成长于湖南湘潭。加拿大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比较文学博士学历。1973年底考入湖南广播电台,任播音员(董良)。英国广播公司BBC退休记者(朝歌)。1992年在阿尔伯塔大学完成比较文学博士资格答辩,研究方向为中国与英国历史小说比较。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播讲的广播长书《大刀王五闯浏阳》,曾获湖南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二等奖及全国第一届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三等奖。从事“双枪科恩(即马坤)”研究有21年。谭元亨广东顺德人,成长于广州与湖南湘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州市优秀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府学会会长。  已出版文史哲各类著作逾150种,3000多万字,代表作有:理论著作《中国文化史观》《广府寻根》《客家圣典》等30多部;文学著作《客家魂》《后知青》等40余种;纪实与史传《无效护照》《潘氏三兄弟》《雕塑百年梦》《东方奥斯维辛》等20余种。其作品有的被译为英、法、日、朝等多国文字。除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外,还有《客家女》《客家人》《正道沧桑》《中华民族风情录》等上百部(集)电影、电视作品及若干戏剧艺术作品。另有译作数部。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永恒的放逐
第二章 拳击手与生意经
第三章 黑斯学校
第四章 离家远行
第五章 新大陆
第六章 掷骰子、玩扑克牌和枪法
第七章 闯自己的世界
第八章 见义勇为
第九章 马老板
第十章 加入同盟会
第十一章 孙中山的洋保镖
第十二章 埃德蒙顿房地产经纪新星
第十三章 衣锦还乡
第十四章 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
第十五章 欧洲战场
第十六章 华工营
第十七章 凯旋归来
第十八章 孙中山的上校副官——马坤
第十九章 铁甲列车之战
第二十章 “双枪将”
第二十一章 民族独立与人的尊严
第二十二章 忠肝义胆
第二十三章 海关危机和商团叛乱
第二十四章 孙中山逝世
第二十五章 马坤将军
第二十六章 重庆大轰炸
第二十七章 日军毒气战证据
第二十八章 色诱收买
第二十九章 营救宋庆龄
第三十章 赤柱集中营
第三十一章 浪漫传奇
第三十二章 历尽劫波
尾声
余音
从创作《双枪将军马坤》说起(代后记)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这是1923年的春天。  作为推翻千年帝制,实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的广州,这一年的春天更是气象万千。火红木棉树,在还没来得及长出绿叶之际,便高高擎起了一朵又一朵似火焰一般燃烧的红花。千朵万朵,令广州的上空,又似五仙降临,为百姓显示吉祥的古时一般,漫飘着彩色的祥云,热烈、欢快,令人迷醉,倒映在清澈如许的珠江水面上,更是五彩缤纷、流光溢彩。这些年,广州似乎年年都是战火、骚乱,今年,终于迎来了如此温馨、祥和的岁月。  曾在大东门外农村试验者设立的大元帅府,已经确定迁往珠江南岸,颇有几分气势的士敏土厂。就任非常大元帅的孙中山先生,终于有一个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指挥中心了。孙夫人,也将很快从上海赶回来。  自从1917年,张勋复辟,试图把溥仪再推出来当皇帝以继大统,闹了个众叛亲离,以失败告终。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名,任国务总理,重掌北京大权,可他却拒绝恢复国会与《临时约法》。孙中山拍案而起,指责段总理“假共和之祸犹甚于真复辟”,号召恢复国会,维护《临时约法》。于是,一批拥护孙中山的国会议员,尤其是广东的邹鲁、伍廷芳、郭宝慈等组织起来,南下广州以“护法”,由于不足法定人数,便召开了非常国会,决定成立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立即制订了会师中原、歼灭北洋军阀的北伐计划。  然而,几经曲折,历两次护法,北伐军已经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了。殊不知,孙中山的骁将邓铿从香港到广州,准备筹措北伐经费时,竟被暗杀。此时,北伐军已经进入了湖南境内,孙中山亲自在韶关督师,一路北上,迭刻名城。谁知,陆军总长兼内政总长的陈炯明,却在广州发动了叛乱,围攻总统府,炮轰孙中山住的粤秀楼,以逼孙中山下野。孙中山、宋庆龄先后脱险,会师珠江上的永丰舰,指挥讨叛……又几经反复,直到1923年1月,陈炯明败于惠州。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度出任陆海军大元帅。  不久,大元帅府便迁到了珠江南岸。  其实,叛军陈炯明仍然盘踞在东江,不时发兵进犯广州。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而这边大元帅府的迁移、筹建尚在进行之中,孙中山正忙得不可开交。  孙中山指挥的正义之师,每每在危急关头,总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场的形势。陈炯明妄图卷土重来,倾注全力,却占不到多少便宜。  当然,玩弄阴谋诡计,陈炯明确实是一把好手,外边攻击难以奏效,就试图来个里应外合,把整个广州搅得鸡犬不宁。  这边,大元帅府的修缮正在进行。把一个士敏土厂改建为帅府,自然有不少琐碎事,所以,上上下下都奔忙不已。孙中山为了表示和平统一中国的诚意,自己不恢复当日大总统的名义而改称为大元帅,并称进入的是讨贼时期,把自己所掌握的军队改称为讨贼军。所谓“贼”,就是反对民主、一心只顾自己谋取私利的各路军阀。为此,孙中山率先在广东实践自己关于裁军的诺言,采取“裁兵修路”措施。养精兵,减轻百姓负担。他下了命令,先调查各军实数,限期将该军营数和驻扎地点,造具军官姓名、履历及兵士名册,呈报大元帅府,由大元帅派员分赴各军驻地,逐一点验。淘汰所有无枪支却又占用军饷者。在广州的各路军阀虽然声称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实际上却阳奉阴违。本来,冒领军饷和克扣军饷现象非常普遍。孙中山的裁兵政策直接影响到这一部分军头的切身利益。于是,他们煽动伤兵和老兵到大元帅府闹事。孙中山在前线亲身体验过战争之残酷。所以,每次伤兵代表前来请愿,他都亲自接待,好言安抚,并设法从财政上拨款,尽量安置好他们。孙中山优抚伤兵的做法,也成了佳话。  这天,沿着珠江,却走来了一群人,东倒西歪、左顾右盼,嘴上还骂骂咧咧的,什么粗话都出了口。他们衣着斑驳,有的似军服,有的又是便装,其中,最为抢眼的是,他们身上不同部位扎上的白色纱布绷带。他们是往大元帅府走去的。  那纷乱的白色绷带,在阳光下分外难看。显然,来者不善,大元帅府的修整工程尚未完成,人员杂乱,管理上自然不好办,他们正是瞅着这样的机会来的。看上去,似乎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事实上是有备而来。  他们径直就要往大门里闯。  “站住,干什么的?”卫兵拦住了他们。  “干什么的?你没看出我们是当兵的吗?一个个为孙大炮卖命负了伤……”  卫兵口气放缓了点:“有什么事吗?府里会有人出来,代为传达的。”  “哼,别人没用,我们要见的是孙大炮。”  一位脸上有麻子的兵痞回过头来,对来人说:“我们只找孙大炮,派什么人也不顶用。伤残医疗费、退伍费、安置费,多着呢!”  即刻有人帮腔:“孙大炮在国外募集了那么多钱,不先照顾我们这负伤立功的,给谁优待呀?”  好多人顿时叫了起来:  “孙大炮出来!”  “孙大炮,我们要见你!”  “孙大炮,我们为你打仗,丢了半条命,你不能不管啊!”  “看见我们伤了,残了,一脚踢开,太丧失天良了!”  “我们要见孙大炮!”  看来,是一帮伤兵闹事,有的,还把拐杖高高举起,在头上摇晃着;有的,摘下帽子,露出缠住头部的纱布,上边脏兮兮的,似乎还有血污……他们横七竖八地躺着、坐着,有的还大八叉地趴着,胳膊上、腿上的绷带也散乱着,无论卫兵们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  值班参谋也出来了,解释道:“前方战事正紧,孙大元帅忙于军务……”  “军务军务,打死人也不管了。”  “有种的,就给我们出来!”  看来,伤兵们的火气更大了,直往里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唐代诗人李群玉《赠元绂》云:“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历史是不会埋没掉闪光的金子的。本书作者为查找马坤的资料,足迹遍及美、亚、欧洲,经过调查、寻觅和访问后,将所得资料汇总整理,撰写了马坤与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这一段不同寻常交往的传奇事迹,和盘托出献给广大的中国读者。这既不是猎奇,更非晔众取宠,它填补了这一课题的空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佳举。  ——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专家尚明轩

编辑推荐

  在孙中山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曾有过一位白人副官,他后来还担任过中国军队的少将,与中国的革命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整整21年。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加拿大籍英国犹太人莫里斯·阿伯拉罕·科恩(中文名马坤,1887-1970年)。但是,由于缺乏史书的记载(所见到的,仅在《孙中山辞典》中有百余字的简略记述),致长期以来在中国都鲜为人知。  可是,在众所周知的白求恩故乡加拿大,"双枪马坤"却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人物。早在1936年,好莱坞还曾经以他为原型,拍摄了加里·库珀主演的大片《将军在黎明时死去》(TheGeneralDiedatDawrl)。从而,促使他更为加拿大人民所熟知了。  一代巨人与一位将军间的深情厚谊和历史佳话,不应该淹没和遗忘,很需要写出来,使之流传于世,以启迪后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枪将军马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感人,有教育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