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张素华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前言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重要厂矿党委及军队的负责干部参加,共七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人们习惯地称其为“七千人大会”。  关于七千人大会的话题,我酝酿了很久,看了不少材料,也采访了一些当事人。  七千人大会距今已经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四十多年前人们关注的很多事情,在今天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四十多年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最着急、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是6亿人民吃不饱饭。那时候,北京告急,上海、天津告急,全国不少省市都极其紧张。再有几天就要断粮了!这样的报告不断地送到周恩来、李先念等的办公桌上,急得周恩来寝食难安。堂堂一个大国总理,其主要精力应是考虑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上,但是当时的总理,每次找人谈话,几乎谈的都是粮食问题,被人送了一个苦涩的雅号:“粮食调度总指挥”。直接管粮食的李先念更是火上房一般的着急,急得他给各省市负责人抱拳作揖:“求求大家救救京、津、沪。”  如今的粮食状况早已今非昔比,人们不但已经告别了饥饿,告别了粗粮,吃上了细粮(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懂什么粗粮细粮了),而且还要讲究粗细搭配,讲究营养,讲究饮食结构。曾经长期因为粮食不足而愁苦的中国人,一下子温饱不愁了,吃不上饭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历史,渐渐地远去了。这恐怕是毛泽东未曾想到的。1965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粮食问题时,李先念说:据我看,粮食就是长期不大那么够。对此,毛泽东表示赞同。他说:哪一天一颗粮食也不需要进口了,我们这个共产党就算是这一方面共产主义化了。  如今,中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达到了小康水平。毛泽东如果泉下有知,也可以感到欣慰了。  变化,还远不止这些。那时候,棉花极缺,每人每年几尺布,人们穿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如今,我们不但满足了13亿人的穿衣问题,还成了纺织品最大出口国。我们的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并引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政府的严重关注,采取了限制措施。  那时候,中央政府一心一意要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但是缺少煤。煤就像工业的“粮食”,没有煤一切都无从谈起,发不了电,采不了矿,炼不了钢。有了煤呢,又很难运出来,因为公路、铁路跟不上,运输的车辆也跟不上。如今我们的采煤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大量的煤正在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那时候,把炼钢看作是头等大事。钢铁就是工业的基础,没有钢,我们能干什么?毛泽东说:“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将永远停留在农耕时代。为了告别农业社会,为了实现工业化,人们的注意力盯在了炼钢上。只有钢的产量上去了,我们的工业才能迅速发展。因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当时的人们为了找铁炼钢,把全国的各个角落翻了个底朝天,不少人甚至捐出了自家的锅。尽管如此,钢的产量很难超过1000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土钢,根本不能用,为此全国人民吃尽了苦头。而今的中国,钢的产量高达3亿多吨,居世界第一,早已实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  那时候中央开会,讨论的就是今年能生产粮食多少亿斤、棉花生产多少万担,能完成多少万吨钢的任务、多少亿吨煤的指标等等。今天的中央开会,经常讨论的则是如何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使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如何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中国缺少的是产品,要啥没啥,仓库几乎是空的。而今的中国,是买方市场,要啥有啥,怕的是你不买东西!  要啥没啥,那就是中国的过去。我们的前辈就奋斗在那个年代。为了祖国的强盛,他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甚至鲜血,来探索、建设着中国。这中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带来的是喜悦和辉煌;失误,带来的则是苦难与悲伤。成功和失误,他们是一对双生子,结伴而行,其中又有多少酸甜苦辣。  今天,当我们翻开40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时,有痛心疾首,也有些许的遗憾和无奈,更有许多感慨在心中回荡。今天是过去的延续,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谁能保证过去的错误,今天不再重复;又有谁能保证我们果真继承了过去一切好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回头看看一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就是在中共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开展。“大跃进”运动,试图用几年时间就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就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而发生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召开的!这个大会是为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是为使人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的一个大会,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透过这个大会,使我们可以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从会议本身的情况来看,它有着许多的特点:  会议规模迄今为止是空前的,一下子在北京聚集了7000多人,前后持续28天;  它是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的大会;  它是让大家发牢骚、提意见、“出气”的大会;  它是努力面对现实,认真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开辟未来的大会;  它也是中共领袖在认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悄然产生分歧的一个大会;  它还是一个复杂的、至今仍有争议的大会。  总之,七千人大会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凡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段历史的人,几乎都无法忽略这次大会。它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走向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深人地梳理,细致地研究,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时人们对这个大会的评价是:  “这个会开得好。”(当时的毛泽东语)  “这次大会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不要估计低了。”  “这次会非常好,接触到的一些同志反映都差不多。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的好,非常的重要。有人比方为‘七大’,在重要时期解决重要问题。而且解决得非常之好,其影响会极其深远。”  事隔两年7个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又说:“七千人大会有纲,也有目,把一些缺点错误讲得严重了一些。”这里是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了。  30年后,邓小平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像七千人大会这样,党的主要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主动承担失误的责任,这样广泛地发扬民主和开展党内批评,是从未有过的,所以它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的人当中,永远不会忘怀,而且我相信会历时愈久,影响愈深。”  建国后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最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写道:“这次大会取得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积极成果。会议对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议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给全党以鼓舞,使广大党员心情比较舒畅,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当然,除了对大会的积极评价,也有学者指出:大会仍然在原则上肯定了“三面红旗”,没有能从指导思想上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大会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与刘少奇等人由思想分歧走上对立的重要关节;这次会议是后来历史悲剧的发端、是“文革”的起因等等。  我想仅从这些角度,便足够我们重视、研究和介绍七千人大会了。  总起来看,对七千人大会肯定多于批评。在肯定中有批评,在批评中有肯定。  我以为除前面谈到的七千人大会的特点和它的意义、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提出。  我的看法是七千人大会比较相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后者是对10年“文化大革命”的总结,七千人大会则是对13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结。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发生的重大曲折经历进行总结。从大会进行的情况来看,都是思想比较活跃,气氛比较民主。会上,新的想法、新的动议不断产生,许多中央领导的讲话都不是事先准备好的书面报告,而是即席发言。不同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思想更解放,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认识更深刻、更彻底,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批判,因此这次会议对党的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就更深远。七千人大会则是在肯定“三面红旗”指导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总结的,因而思想解放的程度就很难彻底。尽管如此,七千人大会还是突破了不少框框,与会者几乎是人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很多问题,讲了很多平时不敢讲的话,会后出现了思想解放,全方位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气象。遗憾的是,也就是因为七千人大会该否定的东西没有否定,所以半年以后中国的历史又重新转向,遭受曲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  深人观察七千人大会前后左右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次大会的前4年是“大跃进”的开始,它的后4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端,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历史的必然?它是一个转折点,还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至今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认真发掘材料,进行理性的梳理与研究。  当我千方百计想再现这次大会的历史情景时,感到还有相当的困难,非常重要的当事人已经作古,即使健在的老同志,回忆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在史料方面,也有待继续挖掘;在对事情的评论上,思想还有待解放。这大概也就是多少年来,很少有人详细介绍、展现七千人大会的原故吧!  尽管如此,我力求从史的角度尽其所能对大会作出客观的介绍和评价,既不以我们现在对“大跃进”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去检验当时的领袖和人们,也不回避问题,贬损或者拔高,而是刻意将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实事求是地来考察这次大会的人和事。  当然,我所追求的只是我的主观愿望而已。凡是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带出个人的情感,尽管他们力求客观,但还是会受这样那样的影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或许您并不满意我的叙述与观点,我愿意借此机会与大家相互讨论,听取批评意见,更大限度地来接近历史的真实。  张素华  2005年4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大会的起因,在于党想通过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改变1959-1961年的极端困难局面;大会开始后,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却改变了会议的日程和主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轻松的民主氛围,曾使人们一时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大跃进”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敏感话题;大会过后,出现了1962年春夏的新局面,但半年之后,局势再变,1962年秋天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有人认为,由“七千人大会”产生的分歧,也是后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个远因。本书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面、深入、详细披露了“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以及曲折的全过程,上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等人的变化,下至各省委、县委负责人的心态,都有详细分析。不仅有非常丰富的史料价值,也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这段空白。

作者简介

  张素华,河北唐山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负责《毛泽东年谱》1925年-1927年7月、1959年10月-1965年部分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出版《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本)等文献。出版《毛泽东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合著)、《毛泽东画传》(合著)、《军事统帅毛泽东》(合著)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代序 感悟七干人大会的开法(陈晋)
01.前言
02.为什么要开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会议?
03.谁在筹备和保障大会顺利举行?
04.刘少奇、邓小平主持起草大会报告的经过
05.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改变着大会进程
06.毛泽东究竟对报告怎么看?
07.七千人果然议论纷纷
08.二十一人报告起草委员会也起波澜
09.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解释和说明
10.最是大节见真知--刘少奇在大会的讲话
11.林彪临时决定抛开事先准备的讲话稿
12.春节,毛泽东“放了一把火”,要开“出气会
13.毛泽东的讲话把大会推向第二个高潮
14.从省委书记到部长的检讨
15.邓小平:厚道人的一篇务实报告
16.从三易其稿看朱德的心路历程
17.周恩来给地方官员透了实底,算了细账
18.大会留下的悬念:陈云为什么不讲话?
19.谭老板、曾胡子、李井泉等能不能过关?
20.有关大会的成果
21.大会带来了什么新气象
22.打下毛刘分歧的楔子
23.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三面红旗”?
附录
袁宝华:有关七千人大会前后的一些情况
杜润生:对七千人大会一些问题的感受
赵家梁:参加起草大会报告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李瑞山:湖南与七千人大会前后的一些情况
张文奇:有关七千人大会的保卫和后勤工作
邓力群: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前后
张维兹:七千人大会上,我对总理讲真话
明朗:我在七千人大会上写了封匿名信
李保文:一位老县长回忆七千人大会
刘新起:我在县长任上参加七千人大会
李曦沐:亲聆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黄峥:王光美谈七千人大会的有关情况
杨尚昆:七千人大会前后日记摘选
七千人大会日志
后记
编辑说明

章节摘录

  变化,还远不止这些。那时候,棉花极缺,每人每年几尺布,人们穿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如今,我们不但满足了13亿人的穿衣问题,还成了纺织品最大出口国。我们的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并引起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政府的严重关注,采取了限制措施。  那时候,中央政府一心一意要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但是缺少煤。煤就像工业的“粮食”,没有煤一切都无从谈起,发不了电,采不了矿,炼不了钢。有了煤呢,又很难运出来,因为公路、铁路跟不上,运输的车辆也跟不上。如今我们的采煤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大量的煤正在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那时候,把炼钢看作是头等大事。钢铁就是工业的基础,没有钢,我们能干什么?毛泽东说:“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②中国将永远停留在农耕时代。为了告别农业社会,为了实现工业化,人们的注意力盯在了炼钢上。只有钢的产量上去了,我们的工业才能迅速发展。因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当时的人们为了找铁炼钢,把全国的各个角落翻了个底朝天,不少人甚至捐出了自家的锅。尽管如此,钢的产量很难超过1000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土钢,根本不能用,为此全国人民吃尽了苦头。而今的中国,钢的产量高达3亿多吨,居世界第一,早已实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  那时候中央开会,讨论的就是今年能生产粮食多少亿斤、棉花生产多少万担,能完成多少万吨钢的任务、多少亿吨煤的指标等等。今天的中央开会,经常讨论的则是如何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使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如何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中国缺少的是产品,要啥没啥,仓库几乎是空的。而今的中国,是买方市场,要啥有啥,怕的是你不买东西!  要啥没啥,那就是中国的过去。我们的前辈就奋斗在那个年代。为了祖国的强盛,他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甚至鲜血,来探索、建设着中国。这中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带来的是喜悦和辉煌;失误,带来的则是苦难与悲伤。成功和失误,他们是一对双生子,结伴而行,其中又有多少酸甜苦辣。  今天,当我们翻开40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时,有痛心疾首,也有些许的遗憾和无奈,更有许多感慨在心中回荡。今天是过去的延续,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

编辑推荐

  站在历史与理论的高度,统观全局,立论精确,描写生动,尤以对材料细致入微的分析见长,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执政思想的一本优秀读物。  2010年,入选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2008年,入选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2007年,团中央第9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07年,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首届社科双优特别推荐图书”;  2006年,《中华图书报》百佳图书排名之第18位;  2006年,《中国青年报》评选年度最有影响的8本图书之一;  200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营销书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变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50年前的七千人大会本来是为了纠正左倾机会主义,找出造成三年灾害的思想,政治,路线根源.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在会上作了认真和深刻的检讨,毛泽东也被迫作了检讨,但生性多疑而又报复心极强的毛泽东由此对刘少奇产生了矛盾,种下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搞垮刘少奇,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本书客观介绍了七千人大会的详细情况,使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把今后的路走好!
  •   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之后,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迫切地希望带领民众去获得一个民族的复兴,然而如此迫切的心情 如果没有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现在看来,只能把事情办坏。 “大跃进”这三个字就已经足以说明人们那热切的心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半个世纪的距离后,我们再次回望那次会议,难免会得出如果是这样或者如果是那样,必定会如何如何的感慨。但我们也都知道,时间不能重来,历史不能倒转。在这些细枝末节的背后所发生的一切,其实便是随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这50年来,影响到每个中国人方方面面的现实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史也是今天,我们眼前的也即是未来。 恰如诗中所说:天空之上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所有的回头端详,其实也是为了让眼前的道路能够更加的顺畅,更加的平坦。
  •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50周年纪念版先看的电子版,再买的
  •   衷心感谢张素华老师!不了解中共的这段历史,就无法理解三十年改革的重大意义,这一意义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国力的提高,还在于打破了导致苏共败亡的三大垄断:政治权利的垄断,经济利益的垄断和真理的垄断。读此书,为少奇一哭,为中华民族的苦难一哭,为中华民族的航船驶入大海而欣喜地流泪,为林彪“得一人得天下”的总诀在今日中国仍然奏效而扼腕.....。这是一部详实的史料和着滚烫的心血写就的书,是一部让人掩卷深思中国命运的书。
  •   作者权威。了解七千人大会前前后后的必读书
  •   虽然这本书处过几版了,但这本50周年的纪念版还是很不容易找到的,在书店看了,不错,决定买回来慢慢看!
  •   了解这段历史的好书。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值得深思。
  •   不管从内容还是语言,最重要是客观性上,最的不错。说了一些以前不敢说,不能说的话。
  •   书值得收藏,经验教训值得共产党吸取!
  •   清末,看了让人心情迭荡起伏的一段历史,悲喜交集。
  •   考证非常严密的历史著作!
  •   买来了解那段历史。珍藏!
  •   自己把地址写错了,害的快递员跑了很多冤枉路,最后终于送到了。书很好,不错!
  •   几年前就看了书评和书摘,经典书籍,收藏!
  •   读史至少要会两个角度读。
  •   还是帝王将相的斗争
  •   在读中,质量很好。
  •   外观很好,无碰撞无破损;快递快准狠!
    一直都喜欢当当,当当给力 加油!
  •   值得一品的好书
  •   材料广泛,细节生动。准备继续读下去。
  •   了解一下历史!
  •   父亲让买的书
  •   收藏已久,偶遇五折优惠,出手。
  •   作者不是完全的客观,不过作为圈养的研究者,已经不容易了。
  •   内容不怎么样,一看就知道没参加过七千人大会。虽非胡说,内容却是不怎样。
  •   装订太差了。书还没看,直接从中间裂开了。严重抗议。抗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