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萧军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是萧军对鲁迅在上个世纪30年代写给他与萧红的书信的整理、辑录和注释,其中包含作者对当时历史背景与个人心态的追忆。值此鲁迅诞辰130周年之际,出版此书对于专门研究和喜欢阅读鲁迅作品的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萧军(1907—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刘鸿霖,祖籍辽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属凌海市)。
他五岁进村学,受私塾启蒙;十八岁入伍当骑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军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萧军拟组织抗日义勇军,因事机不密险遭不测,事败后潜入哈尔滨,易姓更名,鬻文为生,开始文笔生涯……在此期间结识了大批革命志士,遭伪满通缉而逋迁关内。其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出版后,被誉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称它“是一部很好的书”。历时十余载写就的长篇巨著《第三代》(上下卷,即《过去的年代》)被视为他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多产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无不涉猎,仅古体诗留存下来的就近千余首。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他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倾尽毕生的心血。
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承上启下者,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萧军晚年所写的《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和《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开创书信注释新时期文学的先河,受到学术界好评与关注。

书籍目录

第一封信(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夜 上海)
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
第二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日 上海)
接得先生第一封回信以后,我及时地把《生死场》的抄稿连同由哈尔滨带出来的一本《跋涉》(这是一九三三年我和萧红合印的一本短篇小说、散文集),并附了一封信寄去了上海。
第三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夜 上海)
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
第四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上海)
对于女性的称呼更没有适当的,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吧)。
第五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上海)
我有一本《两地书》,是我们两个人的通信,不知道见过没有?要是没有,我当送给一本。
第六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上海)
许多事情,一言难尽,我想我们还是在月底谈一谈好,那时我的病该可以好了,说话总能比写信讲得清楚些。
第七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上海)
本月三十日(星期五)午后两点钟,你们两位可以到书店里来一趟吗?小说如已抄好,也就带来,我当在那里等候。
第八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 上海)
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我觉得别的国度里,处世法总还要简单,所以每个人可以有工夫做些事。
第九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夜 上海)
中华书局译世界文学的事,早已过去了,没有实行。其实,他们是本不想实行的,即使开首会译几部,也早已暗中定着某人包办,没有陌生人的份儿。
第十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上海)
本月十九日(星期三)下午六时,我们请你们俩到梁园豫菜馆吃饭,另外还有几个朋友,都可以随便谈天的。
第十一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海)
代表海婴,谢谢你们送的小木棒,这我也是第一次看见。但他对于我,确是一个小棒喝团员。
第十二封信(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上海)
我最讨厌江南才子,扭扭捏捏,没有人气,不象(像)人样,现在虽然大抵改穿洋服了,内容也并不两样。
第十三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四日 上海)
新年三天,译了六千字童话,想不用难字,话也比较的容易懂,不料竟比做古文还难,每天弄到半夜,睡了还做乱梦,那(哪)里还会记得妈妈,跑到北平去呢?
第十四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上海)
自己吃东西不小心,又生了几天病,现在又好了。
第十五封信(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上海)
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促好。
第十六封信(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 上海)
中国向来的历史上,凡一朝要完的时候,总是自己动手,先前本国的较好的人、物,都打扫干净,给新主子可以不费力量的进来。现在也毫不两样,本国的狗,比洋狗更清楚中国的情形,手段更加巧妙。
第十七信(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二日 上海发)
印书的事,我现在不能答复,因为还没有探听,计划过。
第十八封信(一九三五年三月一日 上海)
到各种杂志社去跑跑,我看是很好的,惯了就不怕了。一者可以认识些人;二者可以知道点上海之所谓文坛的情形,总比寂寞好。
第十九封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四日 上海)
金人的译文看过了,文笔很不差,一篇寄给了良友,一篇想交给《译文》。
第二十封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七日 上海)
前天,孩子的脚给沸水烫伤了,因为虽有人,而不去照管他。伤了半只脚,看来要有半个月才会好。
第二十一封信(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夜 上海)
因为静不下,就更不能写东西,至多,只好译一点什么,我的今年,大约也要成为“翻译年”的了。
第二十二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日 上海)
《八月》已看过,序已作好。
第二十三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 上海)
还有,现用的“三郎”的笔名,我以为也得换一个才好,虽您是那么的爱用他(它)。
第二十四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 上海)
“萧”字的来源,是我很喜爱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恩;“军”是为了纪念我是个军人出身的一点意思,并无其他“奥秘”在其中。
第二十五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十三日 上海)
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
第二十六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上海)
帮朋友的忙,帮到后来,只忙了自己,这是常常要遇到的。
第二十七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海)
还有一篇署萧军的,已登出,而没有单子寄来,大约是您直接寄去的罢(吧)?
第二十八封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上海)
月内此外还欠两篇文债,我看是来不及还清的了,有范围,有定期的文章,做起来真令人叫苦,兴味也没有,做也做不好。
第二十九封信(一九三五年五月九日 上海)
我这一月以来,手头很窘,因为只有一点零星收入,数目较多的稿费,不是不付,就是支票,所以要到二十五日,才有到期可取的稿费。不知您能等到这时候否?
第三十封信(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上海)
今天有点收入,你所要之款,已放在书店里,希持附上之条,前去一取。
第三十一封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三日 上海)
金人的稿子,由我寄出了两篇,都不见登出;在手头的还有三篇。
第三十二封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七日 上海)
但在不知内情的读者和投稿者,是要发生反感的,可又不能说明内情,这是编辑者的失败,也足见新近压迫法之日见巧妙。
第三十三封信(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 上海)
我们都还好,我在译《死魂灵》,要二十以外才完。
第三十四封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上海)
你说做小说的方法,那是可以的。
第三十五封信(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六日 上海)
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象(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第三十六封信(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上海)
近来关于我的谣言很多,日本报载我因为要离开中国,张罗旅费,拼命翻译,已生大病。《社会新闻》说我已往日本,做“顺民”去了。
第三十七封信(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上海)
对于谣言,我是不会懊恼的,如果懊恼,每月就得懊恼几回,也未必活到现在了。大约这种境遇,是可以练习惯的,后来就毫不要紧。倘有谣言,自己就懊恼,那就中了造谣者的计了。
第三十八封信(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 上海)
《死魂灵》译了一半,这几天又放下,在做别的事情了。打杂为业,实在不大好。
第三十九封信(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上海)
前一辈看后一辈,大抵要失望的,自然只好用“笑”对付。
第四十封信(一九三五年九月二日 上海)
《死魂灵》的原作,一定比译文好,就是德文译,也比中译好,有些形容辞之类,我还安排不好,只好略去,不过比两种日本译本却较好,错误也较少。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足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
第四十一封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一日 上海)
这十二本中,闻系何谷天、沈从文、巴金等之作,编辑大约就是巴金。
第四十二封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 上海)
本月琐事太多,翻译要今天才动手,一时怕不能来看你们了。
第四十三封信(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九日 上海)
久未得悄吟太太消息,她久不写什么了吧?
第四十四封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日 上海)
匆匆,再谈。
第四十五封信(一九三五年十月四日 上海)
但是,要战斗下去吗?当然,要战斗下去!无论它对面是什么。
第四十六封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 上海)
现在在开始还信债,信写完,须两三天,此后也还有别的事,天下之事,是做不完的。
第四十七封信(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上海)
中国作家的新作,实在稀薄得很,多看并没有好处,其病根:一是对事物太不注意,二是还因为没有好遗产。对于后一层,可见翻译之不可缓。
第四十八封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五日 上海)
您们俩先去逛公园之后,然后到店里来,同到我的寓里吃夜饭。
第四十九封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上海)
校稿除改正了几个错字之外,又改正了一点格式,例如每行的第一格,就是一个圈或一个点,很不好看,现在都已改正。
第五十封信(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上海)
校出了几个错字,为什么这么吃惊?我曾经做过杂志的校对,经验也比较的多,能校是当然的,但因为看得太快,也许还有错字。
第五十一封信(一九三六年一月十四日 上海)
我在编集去年的杂感,想出版。
第五十二封信(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
那三十本小说,两种都卖完了,希再给他们各数十本。
第五十三封信(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上海)
我如今懂得了印书不把圈、点放在行头上,也还是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得来的。

章节摘录

  一、我为什么要在这第八封信的注释栏中,竟抄录了这么多的文献资料呢?因为这些资料它对于有志于研究先生生前、逝世、逝世后的种种情况全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对于我本人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  自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十日我们第一次和先生见面,到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五日我和他最后的一次晤面,这快近两年的日子里,是我们平生中最幸福、最愉快的岁月!在他的雨露阳光的培育和拂照下,使我们得到了正常生长的条件和机会。因此,这是我终生绝难淡忘的岁月!他的逝世,也就是我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岁月永远逝去了!多年来它使我陷在沉沉的痛苦的深渊里!因此,我要把这段快乐和悲痛的历程描绘在这里。  二、关于《鲁迅先生逝世经过略记》这篇记录文字,本来是要胡风写的,后来因为他不愿意写,加上全面情况他也不甚了解,就由我承担起来。今天来看,文字虽然显得很笨拙,但却敢于保证是忠于事实的,也尽可能求得达到“实事求是”这一精神的。  三、关于《鲁迅纪念集》,我是参加者之一,胡风也是参加者之一。在编辑方针上,我们发生了分歧和争论。我和其他几位编者主张尽可能大角度地搜集、容纳、保存各方面的现有的原来素材,作为将来研究当时情况的材料的来源;胡风主张选几篇有“价值”的文章出一本纪念册就可以了。我认为“时过境迁”,将来再要寻找这方面的材料就困难了,至少是难于“完全”;至于有价值的研究性质的文章,鲁迅先生所有的著作尽在,那是什么时候全能够研究,以至于产生有“价值”的文章的……  结果是我和另几位编辑者“胜利”了,胡风就“怠工”不干了,最终也只好由我把这一整个剪裁、编辑、校对、跑印刷所……的全面工作担负起来。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在上海华安大厦成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的大会我也去参加了。这时《鲁迅纪念集》正在排印过程中,当时我似乎曾向委员会汇报了它的工作进度情况,因此委员会才决定在先生周年祭以前必须把它出版。  八月十三日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了,一切几乎全陷于停顿状态。我去印刷所(上海科学印刷公司),那里竟也冷冷清清,没人工作。好则《纪念集>的全部文字基本上已排完,也作了初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在我们中国最需要反映民族危机、鼓励斗争的文学作品,……像《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作品,我总还嫌太少。”  --鲁讯    “只要人类有将来,纪念鲁迅的意义也就永在。”  --萧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鲁迅先生对于莫不相识的两个东北青年竟然如此关爱,真的是打心眼里要栽培青年呀,看他写给二萧的信,好温馨啊。在上海举目无亲流浪的两个东北青年在鲁迅哪里找到了救命稻草。喜欢萧军萧红,跟他们有关的书都想买,就买了这本书信集。
  •   很早的时候,大概至少10年得有了,读过河南大学刘思谦老师写萧红的文字,无比感慨呀!再看萧军的注释,更是无比心痛。这可恼的人间!萧军的《人与人间》可拿来一并读。
  •   很喜欢鲁迅,应该是崇拜的那一种喜欢。
    愿意看关于鲁迅的一切。
    所以就买了。
  •   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
  •   刚刚拿到
  •   内容很好。只是原信影印不够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