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丹]京不特  页数:307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本书原本是我2002年在南丹麦大学哲学系的读magister artium学位(一个比硕士多一年比博士少两年的学位)时的论文,原标题是《自我的辩证法:——基尔克郭尔对自我的存在主义解读作为黑格尔思辨性的自我意识发展史的对立面》。学业结束后,我就开始翻译基尔克郭尔的著作。我最初知道一点关于基尔克郭尔是在80年代。是在上海,那时我读到一段卡夫卡日记中文译文,在这日记中卡夫卡谈及他买下了基尔克郭尔的《非此即彼》,很兴奋。然后我又在一篇翻译的文章中读到对卡夫卡和基尔克郭尔的比较。那是卡夫卡一封信中的《海妖》和A在“间奏曲”中以“不幸的人……”来描写诗人的那一段。我几乎能够背出这一段文字,虽然我在之后忘记了基尔克郭尔是一个丹麦人,——因为卡夫卡的关系,我错把他记成一个德语国家的人。在我到了丹麦并且重新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丹麦人时,我一直有着想要深入阅读他的著作的愿望。首先我听说他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后来我又以为基尔克郭尔就是以《非此即彼》中“间奏曲”随想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人。再后来我知道了,他事实上在对生命的解读中把人生表述为处于各种不同的阶段。然后,我开始阅读他的著作。在我开始了我的哲学课题之后,我注意到了基尔克郭尔针对黑格尔体系的立场。一开始,我把基尔克郭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区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的区别,正如康德和黑格尔。但是,在通读了基尔克郭尔的所有笔名著作之后,我发现了基尔克郭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其实是立足于一种与黑格尔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之上,——这里所涉及的其实是关于“怎样解读自我和人生”的问题。当然,在他们之间无疑是有着很大的方法论上的区别,但关键的分界在于:是“个体的自我应当被解读作世界发展史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并因此被融合扬弃于普遍人性之中”,还是“个体自我应当与自己发生直接关系并且将自己与‘那普遍的’区分开以发现自己的本真存在”。关于自我和意识的哲学问题并非始于黑格尔,也没有终结于基尔克郭尔。步入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定就必然是关于自我,也会可能是关于其他;而这“其他”东西却迫使哲学家们不得不刨根溯源,以至于提出关于自我和意识的问题。在笛卡尔之前,西方人总是设定“在大千世界的背后有着形而上学的秩序”并且探研这秩序;这时,对于人类,现象世界有着神学方面的意义。然后启蒙带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来了;于是,世界的神学意义性就被免除了,剩下给人类的,就只是机械性的东西。于是人们就开始相信,人类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理性能够达到一切。渐渐地,人类把自己看成为世界的依据和自身的基础。旧有的形而上学的秩序开始瓦解;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类开始放眼世界,而不将自己看成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他们成为了认识改造者;这样,人们努力着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为世界创造出一种新秩序。然而,通过人类这样的努力,事实恰恰显示出:新的秩序并不能就此取代旧的形而上学。某些东西并不是这个由我们主观决定的世界所能够包容的。人类不得认识到:在表象“现实”的背后存在有“某种东西”,并且它决定着表象世界。首先为理性的认识能力给出了限定的是康德。理性只能够认识作为有相的万物:世界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是现象世界、对于我们的意识主体来说是客体。我们的理性没有认识“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的能力。不仅仅是世界,就是我们的意识主体本身也一样:通过理性我们只能认识经验自我(就是说,那被当做了“意识主体的对象或者客体”的意识主体),而先验的自我则无法被当做认识的对象,并且作为本体自我只有在它的道德意志之中才表露出一些自身。主观认识内容与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物自身”之间的鸿沟,成为德国唯心主义所努力想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哲学家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尝试,想达成两者间的调和。一直到黑格尔。黑格尔建立了一种新的、思辨的哲学。通过这种思辨哲学,他将“那先验的”融化进主观(对于黑格尔,主观、自我、自我意识、精神和绝对知识这些名词都是对同一样东西的不同命名)。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世界史和自我意识史被化作一体,作为个人的个体主观只是“那绝对的”的一个环节;内在的必然性决定了发展方向。但是,纯粹从“客观科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一个体系却是建立在思维的循环之上的;从主观的立场看,对人的解读毕竟不可等同于对物的解读,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意志、自由和人的内在行为。所以,在黑格尔之后,欧洲大陆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意志的问题。(“从唯心主义到‘唯心主义之后’的运动经常被理解为一种从‘作为意识的人的思考’的哲学到一种‘将意志提高到首位’的哲学转换。”Arne Grøn:Subjektivitet og Negativitet:Kierkegaard.S.218.)对于基尔克郭尔,哲学道路又重新转向那人的认识不得不卑屈地作出自我限定的领域之内;但是反过来,主体自我则不仅仅是观察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是意志行为的存在中的进行者。他对黑格尔的“新逻辑”(一种试图取消矛盾律的“泛逻辑”)进行了清算,并且,他在认识的极限处导入了“依据于悖论”的信仰。(从某种角度看,基尔克郭尔可以算作是向康德的回归,比较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前言中所说:“我不得不放弃知识以便让信仰得到位置”。《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Vorrede.BXXX./S.30.)作为与黑格尔的“那内在的、思辨的”相对立的概念,“悖论”和“跳跃”具有超验的(transcendent:超越经验的)色彩。在问题牵涉到了存在的人生时,那么我们所立足的地方就应当是超越的所在,而不是内在的领域;这样,对自我的解读就不是自我的思辨性反思,而是自我的与自身直接发生关系(selvets forholden-sig-til-sig-selv)。对自我意识的解读经过了一个从“对意识主体的客观认识”到“主观参与的意志解读与对主体所具的认识二者间的综合”的过程。在这里,我将进入基尔克郭尔通过将人本身作为核心而达到的关于主观性的解读,并且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我意识观(特别是意识发展史观)和基尔克郭尔的存在主义自我观作出比较。两方面都有自己的辩证法,因此,我也努力对黑格尔之前的辩证法思维和自我意识解读的发展历史作一下概观;然后我们看一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发展史。在基尔克郭尔那里则有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深入到基尔克郭尔的著作就难免触及知识和意志(自由)之间、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之间等等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被导向一个关于基尔克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的解读,以及两种立场的相互关系。相对立于黑格尔的以世界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内在理性进程的乐观展望,我也将提一下当代哲学对理性的批判立场:我附上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对《奥德修斯》的启蒙批判性的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那本来是为自由意志服务的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理性,到后来是怎样倒戈相向反过来对人类意志本身(自我主体)进行反噬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论述基尔克郭尔对于自我的存在解读的哲学著作。基尔克郭尔的人生哲学思想可以理解为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对立面,因此,本书以黑格尔哲学作为对照来阐述基尔克郭尔的主要著作,使读者对基尔克郭尔人生哲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作者简介

  京不特,1965年生于上海,2000年加入丹麦国籍。1986年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士,1999年南丹麦大学哲学系文学士,2002年南丹麦大学哲学系magister
artium。现于丹麦基尔克郭尔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工作。译有《非此即彼》《重复》《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畏惧与颤栗》《爱的作为》《人生道路中的诸阶段》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和对意识主体的自我认识
概观康德之前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
康德的尝试
康德和黑格尔之间时期的唯心主义
第二部分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
黑格尔之后:意志在自我中所担任的角色
第三部分 基尔克郭尔的笔名著作
具体线索:在生命不同阶段之中的人物
抽象线索:对生活的存在主义理解作为抽象思辨的对立面
基尔克郭尔的“马赛克”式的自我历史或者生命阶段
第四部分 黑格尔和基尔克郭尔
“精神”这个现象
自由和必然
“个体人”的具体现实
黑格尔和基尔克郭尔之间立场的对比
结语
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黑格尔对认识领域中的“媒介观”批判可能是针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因为莱布尼茨把空间理解为“各单子之间的非空间性的理想关系”的一种表象形式;而“工具观”则看来是在批判康德。但是,从工具论的角度看,黑格尔对“工具性认识理解”的批判其实并没有真正击中康德的哲学,因为对于康德,通过各种主观的“秩序原则(Ordnungsprinzipien)”来建构已有的感性认识材料是使得认识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 然而,尽管黑格尔的工具观批判不能直接推翻康德哲学,在康德哲学之中确实存在着缺陷。正如哲学史上更早的那些认识论,康德使用了一些“认识—形而上学”的前提条件,却没有为它们给出依据,并且康德把“现实”(物自身)看成是一种经验背后的东西。通过对先验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将对“现实”的解读转化为具有整体联系性的精神,它出现在经验之中,而不再是不可及的“本体自身(noumenom)”。黑格尔认为,一种不可知的“物自身”没有道理去要求得到它在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代表。如果那在现象之中显现自己的“物自身”只是被想象作一种纯粹的“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那么,“想象具有在现实本身和意识主体之间中介着的媒体特征”这种说法就是一句空话。如果那想象力所要针对的“某物”的内容是一种不确定的“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不能说想象能够在现象中代表这种“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因为这想象的结构不可能对应于其“被想象者”的结构。 黑格尔对康德的进一步批判牵涉到“在游泳之中学会游泳”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认识能力”进行考查,那么“考查者”本身就恰恰是认识能力,就是说这样一个问题:“认识能力”又如何能够不通过其“能”而显示为能力地被考查?正如人“在游泳之中学会游泳”,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既是一条通向科学的道路,又同时本身就是科学。“通过这种必然性,这‘通向科学之路’本身就是科学,并且根据其内容,因而也就是一种意识经验的科学。”(《精神现象学》)康德的先验哲学要在认识之前考查认识的能力,黑格尔认为这种考查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工作;对于黑格尔,“要求在认识之前进行一种对认识能力的认识”就和“要求游泳而不下水”一样荒谬。这里,黑格尔不仅仅指明了先验哲学立足于一种未受检验的前提条件,也同时揭示了它是一种在原则上无法完成的工作。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一切都应当是“内在的(immanent)”而不应当存在什么“先验的(transcendentalt)”东西。对认识的考查本身是一种认识,它不在认识“之前”或者“之外”,而总是在认识之中。

编辑推荐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编辑推荐:基尔克郭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时候。黑格尔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黑格尔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然而,如果我们说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那么,基尔克郭尔所做的工作就是对黑格尔进行了颠覆性的清算,正因此,我们能够在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淹没个人存在的历史发展潮流之外仍然看见一个单个的个体人,以个人的意志抵制着所谓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单个的人的选择来为自己的生命书写历史。基尔克郭尔所留下的哲学遗产不仅仅被萨特等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继承下来,而且也影响了卡夫卡这样的文学家和阿多诺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格尔或基尔克郭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挺不错的 书包的也很好 安全到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