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航天岁月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组织编写  页数:612  字数:634000  

前言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百年诞辰的纪念日子。这不禁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和深切的怀念。    我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在钱学森的领导和爱护下从事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我作为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一名学生和弟子,跟随他整整半个世纪,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钱学森对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亲眼目睹和见证了钱学森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了一座中国航天的丰碑。    钱学森早年就怀抱“学习知识,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功成名就,成为“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经过艰苦斗争回国后,受命领导开创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知识渊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刻苦攻关,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智慧,带领我们航天战线的干部职工不一懈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经济落后和工业薄弱的基础上,突破了航天技术的诸多难关,先后发射成功导弹和人造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我们以及后来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的指引和影响下,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攻克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壮国威,振民心,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地位。钱学森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航天史上不仅记载了他的不朽功绩,而且也展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这一切都永远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上,长久地存留于我们的记忆。    钱学森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就像那颗高挂在太空的“钱学森星”,光芒永不熄灭,照亮着中国航天振兴腾飞之路。我非常高兴的是,在我们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的时候,由航天工作者自己编写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把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的崛起奉献一生的事迹,真实、准确、生动、鲜明地记录下来,呈现给我们的航天人和社会公众,使我们能够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钱学森一生的创新成就和人格魅力。这是钱学森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铭记、传承,并在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    我对钱学森充满崇敬和怀念之情,我从《“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中可以找到他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人生答案。因此,我愿意向我们的航天人和各界读者推荐这套丛书,以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在新的起,最上薪火相传,攀登科技新高峰,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2011年11月

内容概要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作者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和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更加彰显出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创新思想和A格魅力。
  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三次选择
 1.决定命运的选择——不造火车造飞机
 2.三位导师的启蒙
 3.远离故土赴美求学
 4.人生第二次选择——拜师冯·卡门
 5.28岁成名世界
 6.火箭研究小组第五个“铁杆”
 7.“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
 8.迈向新高度
 9.最年轻的正教授
 10.功成名就的辉煌岁月
 11.人生顶峰上最重要的第三个选择——回国
第二章 新中国需要钱学森
 1.大国命运的抉择
 2.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
 3.外国人能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千
 4.中国航天的奠基之作
 5.钱学森为何主张优先发展导弹
第三章 力学所催生“上天”队
 1.受命组建力学所
 2.甜蜜的学习
 3.播种清华力学班
 4.创办中国科技大学
 ……
第四章 奠基伟业
第五章 踏上自行设计之路
第六章 今日可缚苍龙
第七章 跃上苍穹
第八章 空气动力学大师
第九章 天庭闪亮中国星
第十章 曙光照亮中国“神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彭德怀大喜,马上就向陈赓交待:“我们的军队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学点洋玩意儿。你安排钱先生给我们的高级干部讲讲课,让大家都开阔眼界,长长见识。” 1955年12月底,钱学森先在中南海向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作了一次关于发展尖端武器的报告。1956年元旦后,他又在总政排练场为军队高级干部作了三场关于火箭导弹技术的讲演。听报告的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有国务院副总理和部长们,还有佩戴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军队高层领导人。身经百战的贺龙、陈毅、聂荣臻元帅等都兴致勃勃地赶来当学生。钱学森的每一次报告、讲演,会场里都是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钱学森虽然在美国讲了十多年的课,还专门在火箭与喷气技术训练班给美国军官当过老师,但是台下坐着这么多高规格的听众,他也是从未经历过的。他用自己在美国参与研制火箭的经历,通俗地介绍了火箭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国外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现状;历数了火箭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用途;讲述了我国为什么要搞导弹;设想了今后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途径。他把军事与技术结合起来,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黄纬禄院士后来回忆说: 我第一次见到钱学森同志是在1955年冬天,当时我作为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的代表到中南海听一个重要报告,会场汇集了三军的高级将领和各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主讲人就是刚从大洋彼岸辗转回国的钱学森。他建议中国要尽快着手研制导弹和原子弹,精彩的报告触动了在场的高级将领。当有人怀疑我们不行时,钱学森坚定地说:“我们中国人不笨,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出来!” 钱学森的报告掀起了好—阵导弹热。打了几十年仗的将帅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门新知识,第一次听说还有从地面打飞机的地空导弹、从飞机上打飞机的空空导弹、从空中打地面的空地导弹、从地面打地面的地地导弹等新家伙,要是用这些新式武器替换掉战士手里的小米加步枪,那将是个什么情景?将帅们个个摩拳擦掌、喜形于色,对未来产生了莫大的神往。 那一阵子,陈赓也成了火箭迷,他抽空跑到他的“黄埔老师”叶剑英元帅家里,将在哈军工、在彭老总病房和排练场与钱学森的会见、谈话以及听钱学森的报告等情况,绘声绘色地向叶帅宣讲了一遍。叶剑英当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全军训练工作。陈赓的一通讲话,把叶帅心里说得痒痒的,他对陈赓说:“你就当个牵线人,请钱学森夫妇到我这里吃顿便饭,日子嘛,就定在春节怎么样?”

后记

本书所反映的内容仅是钱学森光辉人生的一个片段。其时间跨度主要为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到1970年7月他离开七机部到国防科委工作,并前伸到他赴美求学,特别是在美国期间从事航空航天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后延至他在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参加组织“三抓”等工作,对后续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我们力图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也想给中国航天史的研究者留下不可忘却的历史断面。    本书是“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于2008年8月成立,由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和中国宇航出版社指导、联系。课题组历时三年,以“抢救工程”的精神,尽最大努力收集和整理有关史料,先后到国家图书馆、航天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航天有关院所档案和资料部门,查阅、摘录各种资料100余万字,并以单独访问、座谈会等形式,访问了1I)0余名老领导、老专家、普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这些被访问者都有过与钱学森共事的经历,或是他的同事,或是他的下级,或是他的学生……他们的所见所闻,成为课题组创作最直接、最真实、最宝贵的资料和素材。    课题组在梳理这些资料和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撰写提纲,分工合作完成了本书的创作。本书第一章由石磊撰写,第二章由刘登锐、石磊撰写,第三章由孔祥言、陈良撰写,第四章由王春河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由张宏显撰写,第七章由张宏显、刘登锐撰写,第八章由黄志澄撰写,第九章、第十章由陈中青、杨照德、王文祥撰写。全书由石磊改写并统稿。在撰写过程中,刘兆世、王文祥、余盘清、李云生、李晓萍、章国华等同志参与创作研讨,并作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文稿校阅等工作。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多次给予悉G指导;航天档案馆在查阅历史档案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方便。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高灵能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及一部、14所,五院及508所、512所,八院,十一院,财务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三院、培训中心等单位,为课题组提供了宝贵资料和工作方便。    在本书付梓之际,对所有给予热情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还有不少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期盼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谨将我们的怀念之情化作一缕书香,献给百年钱学森。

编辑推荐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是《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之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编写。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