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变革与社会生态的互动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温锐  页数:339  字数:37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锁定赣南闽西八十多年贯穿始终的农地财产权变革这一主题,从边区八十多年农地财产权改革的演进历程、跌宕多变与产权虚置的农地政策对边区经济发展的起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农地产权制度重构等四个视角展开全面研究,将这一长时段的农地产权改革探索,逻辑为前后相连的有机整体。

作者简介

  温锐江西宁都人,先后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1993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前后工作于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1995年晋升为教授,1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理论经济学·经济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史与农民问题研究;有关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中英文版)、《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农村经济之变革》、《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与社会生态的互动——八十多年来赣南闽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考察》等,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农村经济》等刊物发表《清末民初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民间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是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认识障碍》、《政府主导与农民的互动》等相关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选题价值与研究思路
 一 选题·概念·个案
  (一)从农民流动与农民财产权谈起
  (二)研究视角与选题界定
  (三)赣闽边区与典型个案
 二 学术回顾与问题研究
  (一)文献研究与问题探索
  (二)学术前沿与研究价值
  (三)核心观点与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支撑
  (一)理论与方法
  (二)文献资料
  (三)典型调查资料
第二章 边区八十年农地产权变革与制度演进
 一 变革基础:传统经济与社会生态
  (一)区位、人口与边区开发
  (二)土地农有与产权多元化
  (三)租佃制度与永佃权制
  (四)民间金融与实物借贷
  (五)社区管理与公共产品
  (六)社会生态恶化:战乱与边区商道
 二 天翻地覆:苏区革命与土地财产权变革
  (一)平田废债与划分阶级
  (二)“抽多补少”与“抽肥补瘦”
  (三)反复平分与限制富农
  (四)苏维埃公有与土地农有
  (五)查田运动: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六)战时经济与农民贡献
 三 赣闽新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另类试验
  (一)蒋经国在新赣南建设中的农村改革
  (二)傅柏翠的上杭县古蛟土地改革
  (三)林诗旦主持的龙岩扶植自耕农改革
 四 土改运动:走向“共产”的“农有”策略
  (一)地权、债权与阶级政策
  (二)平分式土改与瞬间的农地农有
  (三)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五 “一大二公”:快速前进的集体化运动
  (一)“一大二公”与“先进等级”
  (二)步步登高与共产公社
  (三)共同劳动与工分口粮制
  (四)辉煌中的灾难与农民的抗争
  (五)退却策略与量变前进
 六 联产承包:从包产到户到使用权长期化
  (一)先富后富论与公社思维的分道扬镳
  (二)农户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变与不变
  (三)统购统销的终止与乡企、民工潮
  (四)民间借贷的复苏与农民地下金融
  (五)自然生态危机与林权改革
  (六)政府征地与官、商、民矛盾
第三章 跌宕的农地产权改革与边区经济发展之困
 一 褊狭认识:传统经济制度与阶级革命视野
  (一)农地租佃制度属性封建剥削化
  (二)拔高的地权集中度:村社公田、永佃权及其他
  (三)高估的地富剥削率:地租率与高利贷
  (四)忽视的农民兼业:战乱与阻塞的商道
 二 公私之争:难以“终结”的地权革命
  (一)反复重分:战时平均主义与暂时的土地农有
  (二)保障地权:乱世复归与多元重构
  (三)地权虚置:五级连跳与“一大二公”的盲区
  (四)两权分离:农地产权改革的超越与困惑
 三 利剑高悬:“高利贷”与梗阻的乡村借贷
  (一)废债分谷:“高利贷”与农村金融流通的停止
  (二)有限干预:边区政府金融与民间传统借贷的复苏
  (三)政府垄断:农村信用社的尴尬与农民借贷的无门
  (四)制度外运行:民间借贷的困厄与社会风险
 四 要素流动的扭曲与资源流失
  (一)农村土地资源的流失
  (二)农村金融的枯竭
  (三)农村劳动力的淤积与流动的异化
 五 八十年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困惑
  (一)GDP视角: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态势
  (二)边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迷雾
第四章 农地产权虚位对边区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 边区产权理论的嬗变与社会发展伦理的迷惘
  (一)传统财产权制度与产权伦理基础
  (二)褊狭的价值创造论与剥削论
  (三)社会平均主义与“一大二公”对农民的改造
  (四)“不争论”的校正与价值创造的再扭曲
  (五)产权正义:价值创造与财产权益的拔乱反正
 二 农民产权主体缺位与边区乡村治理力量的失衡
  (一)残缺的集体所有与唯上的乡村治理精英
  (二)公共治理的缺位与乡村社区的失范
  (三)农民主体的边缘化与乡村干部合法性危机
 三 边区产权虚置与乡村自然生态之忧
  (一)区域自然资源传统产权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二)自然资源“公有公用”与自然环境的危机
  (三)两权分离模式与面临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五章 农地产权制度重构与农民财产权益保障
 一 农民权益不可怕:澄清五大认识障碍
  (一)将农民的“一小二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立
  (二)将农村民间借贷等同于“高利贷”
  (三)将反复平分土地视为农民的意志与追求
  (四)农地集体所有姓“公”不姓“农”
  (五)误读的农民主体与农民组织
 二 制度创新:凝聚共识与产权重构
  (一)后集体所有制农地产权的虚乱之象
  (二)农民认知:“稳定”还是“多变”
  (三)改革方向:众说纷纭与“长久不变”
  (四)凝聚共识:农地产权的“二级多元确权”
  (五)农地流转效应:从激活资本到放活农村
 三 农民自己代表自己与财产权保障
  (一)农民组织与现代政治文明
  (二)村民自治与农民政治诉求
  (三)政治平等:“四比一”到城乡同比
  (四)农民权益表达与宪政立法维权
结束语:解放农民:从保护“小”与“私”做起
附录:
 附录一:正文表格
 附录二:课题研究前期阶段性成果目录及学术反响
 附录三:学术调研与交流图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936年秋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为拉拢傅柏翠,特许在古蛟地区保留分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列册批准,确定其产权。傅柏翠在古蛟地区实行一套脱胎于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却又表现为“非共非国”面貌的土地政策,实际仍维持着苏维埃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这一分田制度能够在夹缝中保存下来,坚持到新中国成立,是由于傅柏翠长期成了国民党上层争取、利用的重要对象。尽管逃亡在外及邻乡的地主不断控告,但几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都想尽办法拉拢他,就连国民党南京政府也拉拢他,并且以特许的方式批准他维持分田制度。以致到后来傅柏翠被称作“闽西社会主义实验区的护持者”,古蛟地区被视为“新桃源”。古蛟地区的分田制度做到“相对的平均,每口大体可以分得2-3亩田地,农民吃饭决无问题”,因而受到古蛟地区群众的欢迎,人民基本上能安居乐业。  需要说明的是,历经30年代初的国共争战,1934年年底以后,闽西南地区(包括龙岩、永定、上杭、宁洋、漳平等闽西各县)一直处于持续的半军事化状态。1934年年底,中共中央及主力红军离开后,留守中央苏区的4万红军部队,到1935年年初大部分被国军打散。闽西各地余留的小股红军逐渐汇集到闽西南地区,1935年4月,成立了由张鼎丞领导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原名为闽西军政委员会);在张鼎丞的领导下,闽西南各地红军武装一直比较活跃,并创建了小块游击根据地。因此,1934年年底以后,尽管国民政府军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闽西政局,但是在闽西南地区,实际上还处于半军事化状态。很显然,在一个半军事化状态地区,无法进行正常的“地归原主”工作,同时,这也为当地的政治强人继续进行地权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性。傅柏翠的古蛟土地改革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并为我们呈现了土地产权改革的另一种类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地产权变革与社会生态的互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