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敦兵  页数:371  

内容概要

  《越文化研究丛书: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为第一部尝试系统探究黄宗羲伦理思想之专著。  《越文化研究丛书: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将黄宗羲伦理思想分为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理想人格、修养论等具体实践伦理层面及道德修养工夫论、心性论等伦理形而上学层面,这是两个相互贯通的层面。作者力图疏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连,从而突出黄宗羲伦理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及经验论取向,认为黄宗羲伦理思想某种程度上走向了通过“豪杰”人格理想与“治天下”的“事功”来建构“道理平铺”的伦理世界,代表了明清之际伦理思想的某种转向。黄宗羲伦理思想对型塑现代诚信伦理,推进当前政治文明建设,提升现代中国民间力量的民主观念、民主参与意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简介

黄敦兵(1975-),原名黄道强,河南桐柏人。1999年参加工作;2002—2008年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均以黄宗羲为专题研究人物;2010—201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以来任教于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哲学、明清文学。近几年来,在《浙江学刊》、《孔子研究》、《哲学动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论丛》、《鹅湖月刊》、(韩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加拿大)《文化中国》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省教育厅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三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四项。

书籍目录

序 序二 导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写作思路及突破视角 一写作思路 二 突破视角 第一章 “亡国之际,岂系无人”——明清鼎革与黄宗羲对伦理困境的突破 第一节 “天崩地解”与黄宗羲伦理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 一“天崩地解”时代与黄宗羲伦理反思的理论空间 二 “国可灭史不可灭”——黄宗羲存故国之史的历史观与遗民心态 第二节 “不事王侯”“诏钞著述”——黄宗羲的遗民观与气节观 一 “遗民者,天地之元气”——黄宗羲的遗民观 二 “遗民之正”——黄宗羲的气节观 本章结论 第二章 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以君臣伦理为核心 第一节“计其礼之备与不备”——黄宗羲以“礼”为本的君臣伦理观 一 “治之以礼”——传统礼治论及其对黄宗羲伦理 思想的启示 二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黄宗羲以礼制思想重构君臣伦理 第二节君父、臣子不并称——黄宗羲对传统政治伦理基础之解构 一 君父、臣子并称——传统政治的伦理基础 二“臣不与子并称”:黄宗羲对“臣子并称”的政治伦理之解构 第三节君应以廷臣为“师友”——黄宗羲对君臣伦理的重构 一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黄宗羲对君道与臣职的新诠 二 “君臣之正道”——黄宗羲以师友之道改造君臣伦理的初步尝试 第四节“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的君民伦理观 一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黄宗羲对君主“私天下”观念的批驳 二 “明乎为君之职分”——黄宗羲的“君主职责论”及其近代性意义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遂民之生”——黄宗羲的新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 追求“久远之利”——黄宗羲经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一 “人各自私,人各自利”——黄宗羲经济伦理的新人性论基础 二 “使封域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黄宗羲“兴公利”的价值理想 第二节“天下安富”——“黄宗羲定律”的经济伦理意涵 一 除“三害”——黄宗羲对万民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 “工商皆本”与“切于民用”——黄宗羲对行业本末论的价值重整及其消费伦理观 本章结论 第四章“不有君子,谁与主持”——黄宗羲的理想人格论 第一节“扶危定倾”——黄宗羲豪杰理想人格的内涵 一 人格及理想人格 二 “立志为豪杰”——黄宗羲的豪杰人格论 第二节“括磨斯世之耳目”——黄宗羲论理想人格的社会表现与社会基础 一 “擎拳撑脚,抗尘决纲”——黄宗羲豪杰人格理想的社会表现 二 “场屋之外,亦大有事”——社盟活动与黄宗羲理想人格的社会基础 本章结论 第五章“工夫所至即是本体”——黄宗羲伦理思想的形上追求 第一节黄宗羲的心性论思想 一 由气化流行论开出心性合一论 二 “性之为善,合下如是,到底如是”——黄宗羲的性善论 第二节“养气使主宰常存”——黄宗羲的道德修养论 一 “必须工夫,才还本体”——黄宗羲的本体工夫论及其实践品格 二“天理人欲正是相反”——黄宗羲的理欲观新诠 本章结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重华夷之辨,并回顾宋遗民的立身行事以作为建立遗民中道的准则,是明遗民的重要特征之一,黄宗羲也不例外。黄宗羲批评明人李承芳(字茂卿,约1491年前后在世)每每推重仕元的宋遗民刘因(1249—1293),而且其渡江一赋,“诵元之代宋”,是“得罪于名教”之举,“不可以其难进而恕之也”。蒙元陵替汉宋之不能被汉族士人所接受,由此可知。借亡宋故事痛斥夷变夏,哀伤正统之不继,于明代遗民黄宗羲亦是在在所有。在为《周公谨砚》题诗中,他说:“弁阳片石出塘栖,余墨犹然积水湄。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冩今时。”明祀终绝,正与宋亡留在汉族士人心中的“正统观念之痛”,其类相同。不过是昔时抒写亡宋衷曲,今日写明亡悲情,而痛斥夷变夏、哀伤正统不继之情却是其相同的笔调、不变的主题。 那么,什么样的士节及遗民气节才是黄宗羲所推重的呢?黄宗羲面对的是两种途径:一是适时出仕,二是在异族新朝“抱道不仕”。他要在此二者的紧张与冲突中寻找合适的结合点。 1.夷、齐之节“只在穷饿” 新朝渐定,以“隐逸”为名节,“抱道不仕”而“止于不仕”异朝,故明在儒籍者而不复应新朝试,在旧朝官籍者而不复出仕,在黄宗羲看来,此仍为不忘故国之举,亦当为“遗民之正”的重要特征。他所知的在籍博士弟子华亭人杨时俨(字士衡,1610—1684),为几社中眉目人物,黄宗羲说:“吾于士衡先生,为得遗民之正也。”黄宗羲之所以在杨氏身上找到了“遗民之正”,因为杨氏有“翱翔王路,泽被生民”的宏愿,无奈“国运”终结,大志难抒。为避祸不试,杨氏“数徙以避之,终于不出”,“时移物换,亦未尝志气销沮”,被黄宗羲视为“忘世者”。杨时俨是在籍不试的典型。

编辑推荐

《越文化研究丛书: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