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坝工程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郦能惠  页数:294  字数:451000  

内容概要

《灰坝工程》是关于燃煤火力发电厂灰渣贮放技术的科技专著,也是火力发电厂灰坝工程的设计手册。全面阐述了灰坝的设计思想、灰渣的工程特性、贮灰场的工程勘测和工程水文计算、灰坝的渗流、稳定和应力变形计算分析方法、筑坝材料和填筑设计、灰坝及其防渗结构和排渗结构、贮灰场排水系统、环境保护和安全监测的设计,介绍了大型电厂8座贮灰场工程实例,不仅反映了我国灰渣贮放技术特别是灰渣筑坝技术的科技成果,也代表了我国火力发电厂灰坝工程的设计水平。
《灰坝工程》可供电力行业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建设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水利水电和土木工程行业的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勘测设计施工部门人员参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郦能惠担任本书主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贮灰场类型和场址选择
一、贮灰场类型
二、贮灰场场址选择
三、贮灰场容积
第二章 灰坝设计标准和设计思想
一、湿式贮灰场灰坝设计标准
二、干式贮灰场灰坝设计标准
三、灰坝设计思想
第三章 岩土工程勘测
一、概述
二、贮灰场勘测
三、灰坝勘测
四、排水系统勘测
五、灰坝加高勘测
第四章 工程水文计算
一、洪水计算
二、调洪演算
三、潮位计算
四、波浪计算
第五章 灰渣特性
一、灰渣的工程特性
二、灰渣层的工程特性
第六章 灰坝渗流计算
一、渗流计算方程和计算方法
二、灰坝渗流计算工况和计算要点
三、考虑渗透系数各向异性的灰坝渗流计算
四、设置排渗管灰坝的渗流计算
五、具有组合排渗系统灰坝的渗流计算
六、渗透变形稳定性评价
七、灰坝渗流监测和反馈分析
第七章 灰坝抗滑稳定计算
一、抗滑稳定计算工况和安全系数
二、抗滑稳定计算方法
三、灰坝抗滑稳定计算实例
第八章 灰坝应力变形计算分析
一、静力应力变形计算分析
二、动力应力变形计算分析
三、灰坝应力变形计算分析实例
第九章 灰坝设计
一、山谷湿灰场灰坝
二、山谷干灰场灰坝
三、滩涂灰场灰堤
四、平原灰场灰堤
第十章 筑坝材料和填筑设计
一、筑坝材料的工程特性
二、填筑设计
第十一章 防渗结构设计
一、土质防渗体
二、土工膜防渗体
三、塑性混凝土防渗墙
四、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
第十二章 排渗结构设计
一、排渗结构型式和选择
二、灰坝坝体排渗结构
三、灰坝与贮灰场预先设置的排渗结构
四、运行期为灰坝加固设置的排渗结构
第十三章 排水系统设计
一、湿式贮灰场排水系统
二、干式贮灰场排水系统
三、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四、排水系统工程实例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设计
一、贮灰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二、贮灰场地下水环保设计
三、贮灰场大气环保设计
第十五章 安全监测和巡视
一、一般规定
二、监测项目
三、灰坝渗流监测
四、灰坝变形监测
五、巡视检查
六、灰坝安全监测实例
第十六章 施工质量控制和运行管理
一、施工质量控制
二、湿式贮灰场的运行管理
三、干式贮灰场的运行管理
四、滩涂灰场的运行管理
第十七章 工程实例
一、谏壁电厂经山山谷湿灰场
二、谏壁电厂真观山山谷湿灰场
三、锦州电厂山谷湿灰场
四、FY电厂QH河滩湿灰场
五、蒲城电厂山谷干灰场
六、湄州湾电厂海滩干灰场
七、HNYH电厂海滩干灰场
八、GDCZ电厂河滩干灰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灰坝勘测 灰坝的勘测和贮灰场勘测同时进行,而且是勘测工作的重点,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得到解决。 初步设计阶段坝址勘测,应按灰坝高度、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初拟坝型和坝体稳定性计算需要,查明坝基土层的结构、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基岩风化程度,软土及强透水层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并应查明坝肩(包括最终坝高的坝肩)的稳定性和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危害程度;对坝基的稳定和渗漏作出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提出地基处理方案。 1.坝址勘探线的布置原则 (1)坝址勘探线布置的一般要求: 1)对于简单场地,应沿坝轴线和垂直坝轴线各布置一条勘探线。 2)对于中等复杂场地,应沿坝轴线和垂直坝轴线各布置一条勘探线。必要时,可沿下游坡脚或上游坡脚附近岩土或沟谷形态变化较大处,增布一条勘探线。 3)对于复杂场地,除沿坝轴线和垂直坝轴线各布置一条勘探线外,还应在上游坡脚和下游坡脚附近各布置一条勘探线。 (2)当坝基存在软弱土层或强透水层时,应适当增加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布置以能查明其分布条件为原则。 (3)滩涂灰场或平原灰场的勘探线应沿堤坝的轴线布置;当遇有河沟、洼地等并存在软弱地基土时,可在适当地段布置少量垂直于轴线的勘探线。 (4)当采用分期筑坝且坝基为软弱土层时,为满足最终坝高整体稳定性验算的需要布置的勘探线,应考虑到能作出最终坝高的坝基与坝肩的岩土工程评价。 2.坝址勘探点的数量和布置 (1)每条勘探线上勘探点数量应不少于3个。勘探点的间距可为25~100m。当沟谷宽度较窄,土层结构复杂,勘探点的间距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小,在沟底必须有一个勘探点。一般勘探点的间距,沟谷部分宜小些,靠近坡顶可大些。 (2)滩涂灰场或平原灰场的沿堤坝轴线的勘探点间距,对复杂场地,可为50~100m;对中等复杂场地,可为100~200m;对简单场地,可为200~300m。垂直轴线的勘探点间距,可为20~40m。 (3)在岩溶发育地区,尚应根据工程物探或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成果,对有岩溶、土洞发育的可疑处,增加少量勘探点。 3.坝址勘探点的深度 (1)在沟谷基岩裸露、岩体完整、覆盖层较薄的简单场地,勘探点深度应达到基岩面。当基岩表面为强风化时,部分勘探点还应适当加深。 (2)对于山谷灰场,在坝址基岩埋藏很深,覆盖土层结构复杂的场地,勘探点的深度可为0.5倍坝高。在上述勘探点的深度范围内,遇有硬土层时,勘探点的深度可适当减少;遇有软土层时,勘探点的深度可适当加深,但最深不宜超过1倍坝高。当最终坝高远远超过初期坝高时,控制孔的深度应适当加深。

编辑推荐

《灰坝工程》可供电力行业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建设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水利水电和土木工程行业的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勘测设计施工部门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灰坝工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