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爱玲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身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学、书店等不同场所举办关于张爱玲的讲座。每次总有人问我那部未刊小说《小团圆》的状况,甚至连访问我的记者也没有例外。要回应这些提问,我总会征引张爱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给我父母写的信——随信还附上了遗嘱正本——其中她曾说:“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如关于林彪的一篇英文的,虽然早已明日黄花。《(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这里要指出一份遗嘱是法律文件,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为何还要“细想”与“再说”?据我所知,这讨论从未出现过。一九九五年九月,张爱玲去世,而她所有财产都留给我父母。我父亲宋淇(StephenSoong)当时身体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亲宋邝文美(MaeFongSoong)则迟迟没决定《小团圆》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搁在一旁。到了二00七年十一月,我母亲逝世,而《小团圆》的事就要由我决定了。于是我总会问我那些听众,究竟应否尊重张爱玲本人的要求而把手稿付之一炬呢?他们亦总是异口同声地反对。当中必然有些人会举出MaxBrod和Kafka作例子:若MaxBrod遵照朋友的吩咐,世界便会失去了Kafka的作品。很明显,假如我按张爱玲的指示把《小团圆》毁掉,我肯定会跟MaxBrod形成一个惨烈的对照,因而名留青史。当然我也不一定要服从民主投票,因为大众可能只是喜欢八卦爆料。我明白一定要很谨慎地下决定。张爱玲既然没要求立刻销毁《小团圆》,反而说稍后再详细讨论,证明了不是毫无转圜余地的。假如要“讨论”,那议题又是什么呢?一开始是什么促使张爱玲写此小说呢?她迟迟不出版又为了什么缘故?何以最后还打算销毁它呢?要问他们三位自然是没可能的。幸好他们留下了一大批书信:四十年间,他们写了超过六百封信,长达四十万言。当中我们就可找到《小团圆》如何诞生及因何要暂时“雪藏”的故事。以下就是相关的书信节录:张爱玲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这两个月我一直在忙着写长篇小说(《小团圆》,从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现在写了一半。这篇没有碍语。[_……]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张爱玲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小团圆》越写越长,所以又没有一半了。……张爱玲致方丽婉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又,我忘了《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张爱玲致陈■华一九九三年十月七日《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据此,我们应该明白张爱玲根本舍不得“销毁《小团圆》”,而她在晚年不断修订,可能就是照宋淇的意见去做,可惜她始终没有完成。我个人意见是双重间谍办法属于画蛇添足,只会引人误会张爱玲是在替胡兰成清洗汉奸身份,所以不改也罢。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发表的作品当中,《私语》、《烬余录》及《对照记》可谓最具自传价值,也深为读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相比,它们都难跟《小团圆》同日而语,所以销毁《小团圆》会是一件大罪过。我的根据就是,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情况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一九七六年发表了。既然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这就是我今天决定让《小团圆》问世的理由。无论你是否认同我的决定,你也应该承认,我至少已在这里说明一切来龙去脉了

内容概要

  《小团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小团圆》是张爱玲集大成之作。张爱玲的创作有所变化,有所发展。《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她1943年的作品,从1944年写《年青的时候》起她就开始变化了。到1945年她写《留情》的时候,就跟最早的作品差别很大。1947年之后她开始写比较通俗的作品,如《多少恨》《郁金香》《十八春》《小艾》。50年代中期她到香港,写《秧歌》《赤地之恋》,风格又一变,追求“平淡而近自然”。到70年代,她重新主要以中文写小说之后,风格又一变。《小团圆》的写法和她另外三篇作品《相见欢》《浮花浪蕊》和《同学少年都不贱》很像,这些都是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时期还有《色,戒》,但《色,戒》的写法没那么复杂。如果只盯着人家早年的一两篇小说,沉迷其中,而拒绝接受作者自己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读者未必高明。《小团圆》能不能当作文坛八卦或者掌故来看?《小团圆》里不少人物,都能跟现实中的人对上号,但事情是不是对得上号就不知道了。大概有十几、二十来个人物都能跟张爱玲现实生活中的对上号。对作家来说,在写作中以现实人物为原型,不足为奇。上个世纪初有部小说叫《孽海花》,里面好多人物现实中都有原型。包括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还有她的奶奶,就是李鸿章的女儿,那书里都有。所以说这种手法也不是独创,以在生活中的谁为原型,这非常多见。能对人未必能对事,能对事未必能对细节。当八卦来理解就太低了。  很多人在读《小团圆》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张胡之间的关系。  这是读《小团圆》的一个误区。九莉是《小团圆》的女主人公,但是邵之雍不算是男主人公。邵之雍第四章才出场,第三章就占了全书的将近四分之一,所以邵之雍出场的时候小说已经到了一半了。后面还有好多篇幅没提他。不是说九莉和邵之雍这部分不重要,但是《小团圆》绝不是只写他们俩的事。书中还有多重关系:九莉和她母亲的关系,和姑姑的关系,和弟弟的关系,和比比的关系,和燕山的关系,早期和那个安竹斯老师的关系,还有和她整个家族的关系。《小团圆》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写故事的小说。

作者简介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

章节摘录

第1章 显赫家世背后的阴霾——没落贵族的传奇成长1920年,声名显赫的张公馆诞生了一个女婴,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好奇。她不知道自己将有一个传奇的人生,也无法预料人生中的种种幸福与苦难,更不知道自己将走上一条辉煌的文学道路,拥有一个令华语文学界震惊得名字--张爱玲。她只知道自己要顽强的活下去,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1920年,天津,在声名赫赫的张公馆诞生了一个女婴,这是张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父亲为她取名张煐,意思是希望她有熊熊火光般的绚丽生命。许多人都在暗暗羡慕这个金裹银装的女孩,认为她注定要一生过着富贵平安的生活。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清流派”的中坚人物。为人仗义执言,经常弹劾贪官污吏。当时的朝中重臣李鸿章看中他为人耿直,决定把当时20多岁的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已是不惑之年的张佩纶。这段不被人看好的婚姻,据说最后是李菊耦坚持要嫁,才成就了这份姻缘。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长得清秀高挑,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思想却十分开放。她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父亲张廷重是个封建遗少,有旧时的文学教养,会吟诗作赋,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吃喝玩乐、嫖娼、抽大烟,后来干脆养起了姨太太。思想前卫、受过教育的黄素琼当然无法忍受这样的丈夫,儿女也不是爱情的结晶,于是她便对家里的事务不闻不问,只把心思放在学钢琴和打扮自己上。张家唯一让黄素琼稍微宽慰的是志同道合的小姑子张茂渊。她看不上哥哥的所作所为,非常同情嫂子。1924年,张爱玲4岁的时候,不堪忍受的黄素琼终于和张茂渊一起出国留学了。在张爱玲的眼中,母亲只剩下优雅亮丽的形象和郁郁寡欢的惆怅。黄素琼走后,张廷重公然把在外面蓄养的姨太太领回家。从此每天和姨太太沉浸在鸦片中,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放任不管。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坏,甚至常常晕倒;姨太太以前是个妓女,在风月场里热闹惯了,受不了张家沉闷的气氛,开始撒泼骂人,后来甚至对张廷重大打出手,终于被赶出了家门。年幼的张爱玲沉郁孤苦,天天盼望着母亲的归来。母亲留学归来后,父亲被送进了医院,全家搬到一座花园洋房里,还添了许多新式书籍。母亲经常和客人在客厅里弹琴唱歌,张爱玲和弟弟就在人群中嬉戏打闹。母亲经常站在姑姑的背后,把手放在姑姑的肩上,随着琴声联系吊嗓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团圆》和《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张爱玲。——陈子善《小团圆》肯定有针对《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间化了,实在化了,有血有肉。——止庵 就小说而言,当然值得一读。比所有违反她意愿“出土”的少作更有价值。一个比较完整的张爱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长小说。——黄锦树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迈克

编辑推荐

《小团圆》题标语:全球3000万张迷翘首企盼。张爱玲传奇未完 最神秘小说遗稿巅峰之作雪藏三十余年终见天日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 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 首次发表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2009年2月,《小团圆》在台港地区发行之后,引起“轩然大波”:《小团圆》的出版是否违背张爱玲遗嘱?它是张爱玲的自传?书中人物能对号入座?坦率得惊人?……不管怎样,我们都绝对可以这样说:读过《小团圆》,才算真正了解张爱玲!

名人推荐

《小团圆》和《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张爱玲。——陈子善《小团圆》肯定有针对《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间化了,实在化了,有血有肉。——止庵 就小说而言,当然值得一读。比所有违反她意愿“出土”的少作更有价值。一个比较完整的张爱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长小说。——黄锦树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迈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团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小团圆》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背负了很多的“最”: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后出版的一本书,改写时间最长的作品,最富自传性的小说……当然张的所有小说,都是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而且绝大多数来源于她那个落魄的大家族,除了《半生缘》可能关系稍微小一些,虚构的成分最多,因此《半》和其他的著作比起来,风格要更迥异一些。要读懂《小团圆》,强烈建议先把她其余所有的书都看一遍(包括散文),因为你可以在《小团圆》里找到所有那些熟识的东西。当然,艺术创作不等同于生活本身,有时一个真实人物的故事被拆分为两个角色,比如表大爷,就同时具备《怨女》中的大爷,和《小艾》里的席五老爷的身份、经历和结局。而项八小姐,则明显被拆成了《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留情》中的淳于敦凤。但相互印证之强烈,早已不用我来点出,只要读过的人就都能够发现。这就好像是藏身书中的复活节彩蛋,发现了会十分惊喜,前提是你够细心,也是绝对的张迷。《小团圆》基本上就是张爱玲30岁以前在大陆的生活,也是她75年人生中,最精彩最波澜壮阔的一段。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的写作题材始终局限于这个时期的人和事,把那些素材翻来覆去地写个没完,中文写了还要用英文写……简直好像是这个人一辈子真正活着的就只有那么几年,之后就一直是个行尸走肉,“棺材瓤子”而已。想起她后来去国万里,深居简出,独自一人经年累月地回忆过往,仿佛不断地去写过去,就能...抵消现在和未来带给她的恐惧和孤独。不熟悉张的其他作品的人,不要因为炒作的关系,就先从这本下手,因为你肯定看不懂,而且也不会有任何阅读的乐趣。张爱玲五十多岁时的眼界和文笔,与她年轻时又颇为不同,《小团圆》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下笔之大胆,语言之冷酷,格调之尖刻,在她来说都是独一次,仿佛想把那些年积攒下的负面情绪一次倒空。贸贸然跳进去,读者就像被迎面打了一耳光,痛苦又茫然,最要命的是无法接受现实。虽然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是反罗曼蒂克的,但自我批判到如此体无完肤的地步,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也叫人有点消化不良,更何况这书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写成的,其先锋性可想而知。但如果你强忍下来了,也无法不敬佩她的洗练和直白,那真是“一个字看得笆斗大”,没有半句废话,字字如箭。就算对她为人再怎样不满,能自省到如此地步,也绝不是我辈中人可以望其项背的。PS:那些抱怨快递的童鞋,评价是给你用来评论商品质量和使用感受的,网站服务问题麻烦自行去向网站本身反映。单纯因为快递速度和态度的关系就随便给东西打一星两星,对于读者是一种误导,也是对自己评论权利的一种滥用。快递待你不好,书没有待你不好,有什么愤怒麻烦找对发泄口,别动辄满地打滚儿撒泼 阅读更多 ›
  •   梅州市通路投递服务有限公司,卓越就不要请了吧。上班的时候走开去洗手间,回来发现手机在响,赶紧听,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怎么不接电话啊!”恶狠狠的,极不耐烦的语气,我一怔,还以为得罪哪位领导了 。然后才说是卓越送书的。我赶紧去前台,发现也没有刷卡付款,以前买都是第二天就送到而且送书员都会配一个pos机,很方便,貌似有制服,有些态度都很好,但是这个什么梅州的公司,又不方便态度又差。真不明白,我一样地买书,为什么这一单就要从北京配货,还要先发到梅州那里,再到广州,折腾一星期,这里又好像没有一个可以对快递进行投诉的地方,不爽。
  •   想问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据说本书原稿台湾版有大量露骨暴露的情节,所以担心这个大陆简体版会有删节`````请问究竟有无删节??如果有,删节得多吗??删节的内容主要是些什么内容?(如果只是台湾版中的一些注释就算了,关键原著是否完整一个字没减??)恳求读完或正读的好心读者回答我这个重要的问题!毕竟原汁原味的张爱玲才是我们粉丝心中最重要的关键.
  •   期待很久了这本书,一看见上架想也没想就买下了,满心的高兴,终于抽出时间来好好的读,可一本书里面,居然有一大半的书面是白纸一张,很想打电话问问卓越,你们到底是如何审批书的质量的。买这本书的读者们得小心了,收货的时候一定要把书打开来看看,到底是不是买了一本无字天书。
  •   书中有几种纸张 而且不是前面一部分没钉住就是最后一部分没顶住
  •   皇冠版的几个注解(包括关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哪里去了?先卖删节,再卖一次“全本”,赚两次钱,这是近年书商惯用的伎俩。建议大家等有了“全本”再买,不管那些书托如何吹捧。
  •   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小团圆》。书的前半部分之雍完全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书中的男主角。张爱玲想把她这一生遇着的人都塞进小说,也在迟疑某人要以什么方式出场,闹得整个前半部分在这种犹疑中悻悻上演,全然没有张爱玲式表达的自信,直到横下决心来写男女主角的爱情时,言语才渐显自然、流畅。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来还原牵扯了她一生的一场爱恋,不像是为了向外人去证明什么,只是单纯地对自己有个交代。大概每个女人都觉得自己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张爱玲也免不了俗,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失恋的女人为自己找到的卑微的借口,男女之间的故事纵然有千百种,感受也终究没什么两样,爱过之后都会有心痛,失去之后总有些不甘。还是很佩服张爱玲的勇气,不管这个故事埋藏了多久,当她毫不吝啬地曝晒在世人面前时,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缺点、情感的脆弱。张爱玲的每一部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关注,正是由于她用她敏感的神经去体验俗世的一切,每个毛孔都在呼吸俗世的空气,所以我们也会有切肤之感。
  •   一贯的风格,刚开始的一团麻,慢慢缕开,品味一本书,有时需要花半辈子的沉淀!
  •   很受用!推荐大家,有空的时候读一读
  •   书很旧,寄过来的时候有的书页都脱线了。。。像二手的一样
  •   书本身很漂亮,极喜欢的,可是怎么可以弄那么脏,心痛呐
  •   包装很好 书也很好 喜欢
  •   很喜欢张爱玲所以买的这本书,这个版本不错,书又被压的变形了,这点很不满意
  •   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
  •   略带异国情调的一本书,经典之作。
  •   很好 很精致 配送也很给力
  •   书不错,送人的,都喜欢。
  •   打发时间必备的书啊!!
  •   东西很好,不错的东西。
  •   小团圆!
  •   物美价廉,印刷装订还算精致
  •   标题 标题
  •   很欢这个女人,没理由
  •   书的包装和质量不错
  •   小团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