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百花文艺  作者:孟四清|主编:沈德立//梁宝勇  页数:162  字数:10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共同面向着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然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被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什么是人才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才取决于其智慧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认知性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人们把具有这类机能的诸多心理要素统称为智力因素,它们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对成才起重要作用。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

内容概要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心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科学而准确、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兴趣的概念、特性、形成、发展和功能等基本知识,特别注意吸收了国内外心理科学的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师、家长及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素质观,具有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兴趣概述  一、什么是兴趣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  三、兴趣的作用  四、兴趣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第二章  影响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兴趣形成的前提  二、环境与教育对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影响  三、人的主观因素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四、兴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第三章  兴趣产生的心理机制  一、兴趣良性循环的心理机制  二、摆脱兴趣恶性循环的规则  三、规则的运用:当你面对不感兴趣的学科时第四章  兴趣的发展  一、少年的兴趣特点  二、青年的兴趣特点  三、兴趣发展的三部曲  四、兴趣发展类型第五章  兴趣测量法  一、兴趣水平的测量  二、学科或职业兴趣调查  三、学生人际关系兴趣调查方法第六章  兴趣的培养  一、家庭和家长的兴趣与孩子兴趣的培养  二、学校教育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社会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章节摘录

第一章兴趣概述一、什么是兴趣目前,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厌学现象也逐渐增多。这些学生的基本表现是:缺乏学习的热情,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把学习看成是负担,逃学,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等等。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厌学,除了与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主观原因有关: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引起厌学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不愿意干的事往往也干不好。假如一个学生不喜欢外语,他的外语一定学不好。相反,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兴致勃勃地去做,甚至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即使很苦他也觉得甜。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人员便是如此。对他从事的研究工作,一般说是绝不会有什么痛苦感的,因为发挥他专长的研究工作最有乐趣。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的专业研究是个苦差事,没有兴趣,没有欢乐,那么,他就不能把研究工作搞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做物理学的没有苦的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人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如果一个人觉得搞得很苦,他应该考虑他是否应该选择这个方向,是否应该再搞下去。”兴趣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从小培养自己的兴趣,充满兴趣地去生活、学习和工作。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一)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如对科学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对经济的兴趣,对政治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兴趣,对体育的兴趣等等。例如,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喜爱学习。课前能主动地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乐趣,能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做必要的笔记和心得;课下能及时复习功课,乐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以能快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为满足,特别是以发展智能为满足,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满足,以快速、全面发展为满足。若长此坚持下来,他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取得成绩甚至有所创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对教育工作有兴趣的人,总是关心报刊、杂志上有关教育方面的报道和论文,注意新出版的教育书籍,希望经常参加研讨教育问题的座谈会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他总是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他也乐于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满足,乐于及时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若长时期地坚持,他可能会成为教育的专家。对于文学、体育、音乐有兴趣的人也是如此。可见,兴趣能使我们对某事物和相应的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接受和深入的探究,并且总是伴随着快乐、欢喜、满意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感体验。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它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人的认识指向或趋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比如,一个人有体育方面的兴趣,他对体育方面的消息总是格外关心,常为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活动及报刊、杂志上有关体育方面的报道所吸引,不论是现场直播,还是电视转播的体育赛事,对于他都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废寝忘食,在观看比赛时情绪高昂,兴高采烈;在与体育活动爱好者进行交谈时,感情融洽,并力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奋力拼搏。这些行为前后是一贯的,而且还经常地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相反,那种由于事物本身特点引起的,偶尔出现的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能作为兴趣的表现。比如,一贯对体育运动表现淡漠的学生,也可能在别人的鼓动之下去观看某场体育比赛,但我们不能说他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谓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有衣、食、住、行,也有交往、尊重、发、劳动、认识、道德、美的需要等。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人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人则对科学技术感兴趣,还有的人对人际交往感兴趣。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必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1986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现场表演快速记忆的王维,只不过是位初中毕业当过二级水暖工的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他在1985年写出了60万字的《实用记忆》一书,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著作。这是我国第一批有关实用记忆的专著。他也被誉为今日“张松”(张松为传说中三国时代记忆力超群的人)。他的成功就源于记忆知识的需求。王维在工厂当工人时,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就报考了辽宁大学中文、历史两个函授班。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再加上两个专业的课程,把他累得焦头烂额,于是对记忆各门功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想通过研究人们的记忆找到一条高效率学习和记忆的捷径。有一天,他用自己创造的“奇特联想法”把所需记忆的文学作品都记下来了。于是,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他所学的各科功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强了他研究记忆的兴趣。他又组织记忆研究小组,选择试验课题,专门进行记忆方法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他终于写出了60万字的《实用记忆》,并且成为研究实用记忆的专家。可见,人的兴趣在认识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不导致兴趣的消失或减弱,相反,兴趣会更加浓厚。兴趣与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受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兴趣和动机都起源于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因素。在国外,人们往往把兴趣和动机等同,一般国外的心理学书籍都讲动机,而很少讲兴趣,即是这个道理。但是,兴趣和动机不能完全等同。首先,兴趣是动机的深化。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动机,还不一定发展成为兴趣,但一旦成为了兴趣,则必然有与之伴随的动机。例如,某学生有学习外语的动机,但学外语未必是他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学习外语是他的学习兴趣,那一定伴随着学外语的动机,推动着他去学习外语。其次,兴趣因行动结果获得的满足感而巩固加深。一个人虽有学习动机,若无学习行动,是不会产生兴趣的;如果有动机,也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获得满足感,也难以产生兴趣;只有行动结果反馈回来获得满足感后,才会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使学习兴趣随之而生。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结果满足——兴趣”的模式。还拿学外语来说吧。某学生有学外语的动机,但并没有学习外语的行动,他是不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的;假若这个同学有学习外语的动机,也有学习外语的行动,每天念单词,复习句型等,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获得满足感,他也难以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只有他学习外语的成绩不错,或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他产生了满足感、自豪感,才会使他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随着产生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产生的,学习外语的动机使他产生学习外语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使他获得了满足感,并随着产生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因此,要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很重要。

编辑推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心理素质培养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