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新蕾  作者:梅子涵,朱自强,徐冬梅,彭懿,阿甲,王林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这几个人。我们这一些人。为了中国孩子的阅读。我们乘飞机,乘火车,乘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我们经常在一个地方遇见。经常在一个地方告别。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又在哪里再见。我们每次遇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可是我们问候得简洁,告别得也匆忙。童话都不是匆忙的,可是我们却是匆忙地行走在童话播种的路上。我们无法慢腾腾。心里的焦急不知从何而来,没有人让我们焦急,是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我们的家里都有阳台。阳台上都有太阳。但是我们没有坐在那里喝茶。我们要拉上箱子出发。我们把最好的儿童文学,最漂亮的图画书装进包里,背着走了。那真是有些重的,可是我们呼吸得很轻盈,我们到了一个地方,把它们拿出来,只要一念诵,一扬起,就注定洋溢了,注定弥漫起诗的呼吸,诗的呼吸是轻轻的呼吸。  我们都不到花婆婆的年纪。可是我们的确已经在做花婆婆的事情。我们都是有自己职业的人。我们的职业都不是儿童阅读的。所以我们这已经走得很远的路是《花婆婆》里说的第三件事情。我们不想等到头发花白了,坐在漂亮的床上时才想起第三件事。如果那样,那么又会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多少孩子又会不知道什么是童话,童年就光剩下功课功课考试考试,今天的童年反而不如从前的童年了。  今天怎么可以不如从前。  今天的童年是多少成年人的最大的惦记。  这个惦记在他们的日子的当中,心情的当中,一年四季的当中。那本优秀的《万花筒》里,老木匠埃利告诉六岁的安绍尼,一棵树拦腰截断,那一圈一圈的木纹是它的年轮。安绍尼说,那么他有六个年轮!可是我们仔细看看,看看天下的孩子,看看现在中国孩子的那个树身,绝不是只有一圈圈的年轮的,还有多少惦记,多少心思的纹线!  把很多的好书,很多的童话给孩子,是让这些惦记能满意地实现,能安心地搁下,而不是总悬在那儿。惦念和爱总是悬着不好,它们盼望的是实现,是搁下。  我们没有更大的本领来做第三件事,但是我们很相信我们做的这个第三件事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种下的鲁冰花非常美。我们已经走的路其实还不远,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们的第三件事和播种还要继续。即使很多年后我们真的已经纷纷到了花婆婆的年纪,我们还是不会只靠在漂亮的床上。我们撒鲁冰花种子的力气总还会有,我们每天晚上对坐在膝前听故事的孩子们说“长大以后还要做第三件事哦”的力气总还会有。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朱自强  彭懿  阿甲  徐冬梅  王林  梅子涵。  献给纪秀荣  献给天津的新蕾出版社  献给夏天一点儿不热的美丽的北戴河。  我们就是在那儿,慢慢地说出这本书的。

内容概要

  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本书根据讨论、对话整理而成,充分保留了现场感。附录部分是各位专家的独家推荐书目和精当点评。本书对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家长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梅子涵和朱自强两先生为本书作序。

作者简介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儿童阅读推广人。主要作品有《阅读儿童文学》《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系列《中国儿童文学5人说》《李拉尔故事》系列等。

书籍目录

1 童年阅读2 丰富的书3 儿童文学4 好书坏书5 读文读图6 讲述故事7 亲子阅读8 班级读书9 语文阅读10 推广之路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1 童年阅读  梅子涵:阅读的渴望应该属于人性自身安排好的,而不是谁给人类的。这种渴望和能力当一个人在母体里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存在了。不然的话,一个母亲在孩子还是胚胎的时候,她(母亲)听到的声音,孩子怎么也听见了呢?  一个母亲朗读的那些诗、那些文,怎么会变成一个生命诞生以后的一种气质、一种目光?  朱自强:我觉得梅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在西方学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东西。比如说对语言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平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其实就像语言是本能一样,阅读也是一种本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关于童年阅读。我觉得在讨论儿童的阅读前,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什么?其实人类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有些阅读是非常有广义性的:比如,农夫会阅读土地、阅读天气,然后播种;而渔夫阅读海洋,然后去撒网;小孩子也阅读,他不会读文字的时候,阅读父母的脸色,决定这个玩具我什么时候要,这件事我什么时候做,而父母不会发怒,这也是阅读。再到所谓文化的阅读,比如诗人阅读,他看天空的时候,他会决定这朵云是在流浪还是在回家。  在这些阅读里,其实有些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会“阅读”。比如说棕熊。大麻哈鱼到一定季节要洄游到它出生的河里产卵,这个时候棕熊也会阅读河水的水温,然后决定在什么时间来等待,什么时候大麻哈鱼会洄游,我就会有吃的了。  这些其实都是所谓动物的本能,跟我们人类相同。但有一样阅读,是动物不会的。动物没有语言,也没有语言的这种阅读。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语言印刷成文字的书籍的阅读,当然后边可能还会讨论到“讲述故事”、“读文读图”这样的话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谈阅读的时候,其实就阅读本身来讲,有两个面向可以选取:一个面向就是对阅读比较体系化的研究,或者是理论的研究。比如,像语言心理学家古德曼有两本在台湾印刷的、也是国内学者很了解的书,一本是《全语言的全在哪里》,另外一本是《谈阅读》。他研究的是语言的运作机制和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普遍性的寻找规律的研究,我们说这是学理性的研究。比如,他认为不管是哪种语种,阅读的过程都是一个,只有一种方式。  我觉得我们在探讨儿童阅读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性的或者是体系化的建构,可能会渗透到一些话题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面向,就是凭着我们自身的感性经验,一种直接的对阅读的接近。这种接近,像德国作家莱辛,他就说过“书本可以解释人生”,他这种认识完全就是自己直觉性的东西。另外写《阅读史》一书的加拿大著名作家曼古埃尔,他说“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这也就是刚刚梅老师谈到的,“我要活在书堆之中”。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活在书堆之中”。这种表述都是直觉性的、感性的、经验化的表述,像说阅读就如同呼吸一般,金庸也说过,“我不需要钱,但是我需要书,我蹲大牢也可以,只要给我书看,我就可以”。美国学者爱默生说过,“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其实也是把阅读用简洁的话感性地加以阐述。我们往中国古代推的话,宋代的大词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其实也是说直觉上阅读的功能和重要性。我个人觉得我们关于阅读的会谈的话题,其实一个是分析思辨的、建构体系的取向;另一个是我们个人的直觉的、经验的、感性化的接近。这两个面向都是可以采取的。  徐冬梅:我觉得刚才梅老师和朱老师试图探讨的,是阅读跟儿童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来说,首先一个儿童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命体,也就是生理胚胎的发育一定伴随着精神胚胎的发育。精神胚胎的发育有两个方面,对一个孩子来说,阅读跟他是什么关系,其实是完全顺应他生命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他想关注,除了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外部还有些什么,他会去考虑。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他所看到的。就像朱老师提到的,棕熊探测水温,但是动物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生活以外的东西。而人可以借助阅读知道“除我以外的”,这样就可以不止“生一世”,甚至可以经历“万世”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阅读经验对我们的直接体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延伸。第二个就是,阅读是很直接的,很多童话书表现的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关注“我是谁”,“我怎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关注外部、关注人自身,这个时候他必然产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从个体的角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阅读是个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阅读是把除了个体的生命发展必需之外,还是一个把个体的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人类的洪流当中去的过程。不仅仅我想知道,我还要知道我这个民族、我这个“类”所应该知道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阅读是个文化传承。  朱自强:我对这个话题做一下补充。阅读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它绝对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奇迹,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文化。  刚刚徐冬梅讲到了个体和群体。比如说群体,出现了印刷书籍的阅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完全改观了,西方学者特别是媒介研究者,谈到向现代转型、印刷机的意义,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使阅读成为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宗教改革对现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宗教改革如果没有大量印刷的《圣经》摆在很多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餐桌上的话,我觉得宗教的历史就会难以进行,它就完全会成为牧师的垄断体制;阅读是内省的语言,它促进了个人主义的生成。因为面对阅读的时候,特别是书籍的印刷、文字的阅读,会促进自我意识的产生。这点我们从儿童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看得很清楚。  彭懿现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民间童话。民间童话,它是集体性的东西,但是发展到安徒生为代表的创作童话之后,就变成了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安徒生的语言是书面语;而《格林童话》——当然在出版过程中也有很多润色在里面——但它取自的最初文本是口头的语言,不是印刷的语言,不是在书籍中、在页面中向我们传递,而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这种语言很难呈现个性化。我觉得在我们从群体的角度探讨阅读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的时候,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也是不言自明的。  对个体来说,个人的经验,感性化的、直觉的东西,也可以使我们接近阅读本身。我想到童年时候的阅读。那个时候,大家知道在“文革”期间,很多书都是禁书,文化是被囚禁的。但是只要能找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那个时候阅读的东西其实对我的一生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阅读,我不是今天的这样一个人。当然没有阅读,这个人比现在更好还是比现在更坏都很难说。  梅子涵:在一个生命之初,在眼睛、鼻子都还不具备的时候,他会在母体里面聆听,而这个聆听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阅读。分娩出来以后,眼睛一睁开就开始看,这也是阅读。  这样一种欣喜的、慌慌张张的、模模糊糊的张望本身是来自一种本能。所以你如果仔细去看这个孩子一睁开眼睛时的这种张望的阅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唯有来自本能的,他才会那么慌慌张张,那么热情。  我们现在说儿童阅读,一个人的童年需要阅读。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在向儿童发出一种号召一样,好像是把这个东西安排给他们。其实不是,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一个人诞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缺少一种从阅读四周、阅读门前的景色到渐渐进入阅读书本、阅读文学的推进,甚至缺少机会走进文学、走进童话。所以我们要强调阅读,要把这样的机会安排给他们。他们的生命里有渴望,所以把机会安排给渴望的心就是一件人性意味很强的事。  安徒生的那个童话《癞蛤蟆》里说,癞蛤蟆的头顶有一块闪闪的绿宝石,所以它总想飞翔。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的头顶也是有这块“绿宝石”的,它叫“渴望阅读”,它叫“阅读的本性”。

编辑推荐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梅子涵  从根本上讲,对阅读的选择,关涉到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预设和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前瞻、更加建设地推广儿童阅读。我想,这个“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只是儿童阅读研究的一次上路,而路,会相当漫长,更会相当泥泞、艰难……  ——朱自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