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奇方妙治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竹星 编  页数:326  

前言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阅览了许多书籍,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籍。他的同乡何禺页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禺页别传》)后来,张仲景最终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其代表作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张仲景以他的医学实践、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临床指征,进一步揭示了《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之精髓。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作者简介

  王竹星,吉林省人,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于吉林省吉林市创伤医院工作。生于医学世家,祖父王允恭老先生一生勤于医疗事业,现已载入中国名医录;其父亦从事医疗行业半生余;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喜好医学,通读医学古籍,孜孜不倦。毕业后,曾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院进修;参与《过敏性鼻炎》一书的编写,发表优秀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一、痉湿喝病方 栝?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二、百合狐盛阴阳毒方 百合知母汤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 赤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三、疟病方 鳖甲煎丸 ……

章节摘录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白话解】  病人腹内有寒气,就会产生肠呜音响声大,如刀切样地腹中剧痛,并且逆气上攻,还可引起胸胁胀满,呕吐,可用附子粳米汤主治。  【药物组成】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方药分析】  “腹中寒气”是脾胃阳气虚衰而阴寒之气内盛,意指本条的病因是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寒气水湿,流于胃肠,故肠鸣切痛,如曹颖甫所说:“切痛者,沉著而不浮也”。(《金匮发微》)形容疼痛危重触之深在肠间,故日切痛。寒气横逆,上犯胸胁则胸胁逆满;影响于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可见,本条的病机是脾胃阳虚,阴寒水气,内肆上逆。故其痛当喜温喜按,呕吐多为清稀水饮,或挟有不化食物。此外尚有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对本条病机的认识,还有以下几种:一是寒邪搏击于肠间,漉漉有声,如《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二是尤在泾认为,中土虚衰,下焦浊气上逆阳位。三是曹颖甫认为,中阳虚,肾寒上僭。四是寒气乃外寒诱发为病。学习本条还要注意肾阳虚衰的一面,因为脾胃虚寒,后天不足,先天失养,必影响于肾阳,也不可忽视外寒的致病因素。  既然病机是脾胃阳虚,阴寒水气上逆,故治当温中祛寒,降逆止痛,用附子粳米汤。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止痛,半夏降逆化湿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缓急,是对证治疗的有效方剂。根据病情可酌加蜀椒、干姜以逐寒降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医圣张仲景奇方妙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