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如春梦去似云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朴月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苏东坡是我的“最爱”。  这句话,似乎太突兀了点,又太简略了点,对一个相去将近一千年的古人,或许该改用“尊敬”“崇拜”一类的字眼较为合宜,而且,也该具体指陈尊敬、崇拜他什么?学术、才华、德行、节操,还是民胞物与的情怀、高远旷达的志节、洒脱超迈的风范、震古烁今的文学成就……  这一切都包括在我的“爱”中,而他最令我“倾心”的是: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他是最“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是可以从文章、诗词中感觉到生命的脉动的,而不是历史列传中冷硬、严肃,遥不可及的“古圣贤”。他的至情至性,带给他的是坎坷颠沛的宦海波涛,垂老投荒的不幸际遇,而这些“不幸”却磨淬得他更旷达、超脱、悲天悯人,也更成就了他千古不朽之名,不是吗?那些诬陷迫害他的人,如今安在?而他,千载之后,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名字,因着他的文章,也因着他的“人”。在当时,他任地方官的百姓就家家画像供奉他。如今,又有哪个爱好文学的中国人不“爱”苏东坡?  写这样一个浩瀚如海的人,实在不是我力能胜任的。因此,在舍不得不写,又怕写不出这位“坡仙”的矛盾中,我选择了他身边那集贞义、美慧、多情于一身的朝云为主角,截取他与朝云共处的二十三年,为我小说的主题。随着朝云,我们经历苏东坡半生起伏;随他因乌台诗狱九死一生,随他贬谪黄州,躬耕于东坡,泛舟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唱“大江东去”;随他登仕途高峰,身兼两学士,并为帝师;也随他经历新旧党争,乃至贬谪岭南……  在大起大落中,朝云始终默默追陪,苏轼一生爱的人太多了,朝云,在他诗文中占的比例,实在少得微不足道,但我们知道,朝云的确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之所以容易被忽略,原因也正在于此。只因她真正进入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中,才能令他习而不察,视而不见。  传奇小说中,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苏东坡和朝云,算得上真才子、真佳人,却又有哪一对才子佳人能到达他们的境界?有哪一位“才子”,能比得上苏东坡一代文宗的不朽地位?有哪一位“佳人”,比得上朝云,在苏轼老病侵寻,远谪穷荒时,不离不弃,誓死追陪的坚贞!爱情是什么?只是甜言蜜语的山盟海誓吗?只是你侬我依的悱恻缠绵吗?那些“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是否能历经这样严苛的现实考验,才子穷愁潦倒,佳人人老珠黄,而彼此无怨无悔?许多故事中没有交代,但我们都知道《莺莺传》里的张生薄幸,一旦富贵,便忘故交;那“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明皇,在“六军不发”时,也为了自保,而把他口口声声“爱”的杨贵妃,做了塞天下怨的牺牲祭品。他们的爱情,都比苏东坡和朝云的轰轰烈烈,浓得化不开,但结果呢?  朝云,比起许多传奇故事的女主角,毋宁是平凡的,但她以生命证明了她的爱——淡淡如水的海样深情!

内容概要

  《来如春梦去似云》全面展现了苏东坡仕途的浮尘和生活的颠沛,揭示了这位盛名笼罩下的旷世才子平凡而动人的情感经历及他不平凡的人生追求!传奇小说中,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来如春梦去似云》所描写的苏东坡和他的红颜知己朝云,可谓是真才子,真佳人!东坡的旷达,朝云的美慧,和他们之间白发红颜的深情,远超过一般才子佳人的俗套,而达到另一种境界,在事隔千年的今日,仍令人羡慕、向往、低回。

作者简介

  朴月,本名刘明仪,著名历史文学作家,曾出版散文集、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等。代表作除本书外,还有《西风独自凉》。现任台湾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

书籍目录

楔子壹那逶迤如山水横幅,清幽绝俗的富春江,诚然是红尘中人间仙境,奈何……贰我不嫌弃学士酒肉,学士可嫌弃朝云风尘……叁官卑职小,人微言轻,他声嘶力竭地奔走呼号,却……肆人应该随遇而安,然后再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中发掘快乐……伍盼盼消失了,那一闪眸光的寂寞,却触动了他心底同样不为人知、人解的寂寞…………叁拾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尾声附录

章节摘录

  壹  那迤逦如山水横幅,清幽绝俗的富春江,诚然是红尘中的人间仙境,奈何,他们都没有坐视民间疾苦而不动心的修为。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惫,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素笺上,潇洒脱尘的行草,在柳瑾惊叹中,落下了最后一个字。苏轼濡墨,另行写下“过七里濑”“调寄行香子”,才放下笔,抬起头来。  柳瑾捋着髭须,笑道:  “都道你文章好,诗好,不意作歌词,也出色当行!我本有心难你,没想到……我还是甘拜下风,藏拙了吧,珠玉在前,也不必献丑了。”  指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八字,叹道:  “子瞻正当盛年,何以透彻至此?这该是如我辈老朽才有的感慨。”  苏轼想起当日过“严子陵钓台”时的感触,道:  “当日,光武中兴,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功成后,再三诏请,严子陵却宁隐于富春山垂钓,不愿立身庙廊,其人志行之高洁淡泊,令人忻慕向往,古来君臣恩义,似此能几?然而,而今安在?”  他缓缓道:  “如果严子陵生当此际,目睹天灾人祸,是否还能动心忍性,高蹈避世,独善其身?”  他忍不住把满腔忧世忧民之情,向辈分比他高一辈,却堪称忘年知己的柳瑾倾泻。柳瑾,是他堂妹小二娘的公公,与王安石同年及第,却半生偃蹇,在贬谪中,寄情诗酒,消磨了壮志豪情。眼见昔日同年,如今飞黄腾达,位列公卿,自己却不遇如此,又哪能没有感慨?  这一回,他往杭州访苏轼,苏轼热诚接待,陪他遍游两湖胜景。眼见苏轼的焕发、秀杰,他喜慰之余,又不禁担心:子瞻锋芒太露,忧民济世之心又太切,而这二端,却正是官场大忌,想当年自己,何尝不以经国济世之才自许?如今,一纸任命,监灵仙观,看来,这就是这一生的仕途终点了……一念及此,不禁唏嘘。  苏轼这一回,是奉命往常州、润州赈济,因柳瑾家居京口,准备先回家,再往灵仙观去,正好同路,所以附载同行。对这位老世伯的怀才不遇之情,他是了解的,也充满了同情。但,更令他萦怀的,却不是个人的际遇,而是天下苍生。  风不调,雨不顺,旱蝗为灾,五谷不登,他,一个小小的通判,除了禀一念之诚,灵隐祷雨,更能为百姓做什么?天灾如此,还加上种种人为因素。饥年乏食,尚有可说,丰年,百姓又何曾因而受惠?  他想起家中的小丫鬟子云,子云初到他家,瘦伶伶的,面有菜色,对“做官”的他惊畏如虎。后来,他才慢慢知道,子云家中原本小康,只因不堪青苗贷款,胥吏逼迫,才落得走投无路,家破人亡。牙婆上门,怂恿叔叔卖侄自救……子云道:  “姊姊说,不能怪叔叔,要怪,只怪‘青苗法’。要不是为了还青苗欠款,我爹娘不会死,叔叔也不会卖我们的。”  相处渐熟,子云天真地对他说:  “若我早些卖到官人家就好了。官人是做官的,必肯发善心,免了我爹娘的欠款,爹娘就不会死了。”  他哑然苦笑:他通判杭州,前后两任太守沈立、陈襄,都堪称是好官了,犹不免有百姓迫于逋欠,家破人亡的事。若换了一心巴结执政,努力推行新法的官守,那百姓的悲惨,更当百十倍于他的所见所闻。  “爱民如子”,官吏每以此阿谀自我陶醉,实则如何?天下岂有为父母者,眼见儿女饥馑,还忍雪上加霜的?这几年,他看多了这一类的惨剧:五谷丰登,而农夫乏食;蚕桑鼎盛,而织妇乏衣。年年“良法美意”,逼民青苗贷款,只令债上滚债,永无清偿之日!  他,身为“民之父母”,竞白匡救无力,甚至在朝廷法令下,还不能不扮演“助纣为虐”的角色!  他努力尽责,做一个好官:春口劝农,蝗灾捕蝗,干旱求雨,汤村开运盐河,他陪着百姓淋雨督役……他以此求心安。他能心安吗?他家中,现搁着一个朝廷“德政”的受害人,他又如何能无动于衷?  因此,他再三以病为由,推却太守陈襄邀宴招饮,却独自一人到孤山,访高僧惠勤。惠勤,是他的恩师欧阳修的方外知交,欧阳修死后,他不免把惠勤视如师友,以寄孺慕。  惠勤见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把他迎进禅房,烹茶相待。在茶炯袅袅、苦后回甘中,他知道,已跳出红尘的惠勤,对于世事,跟他一样有心无力。甚至,便算欧阳公在世,又何力抗命朝廷,挽狂澜于既倒?  严子陵早已作古,苏轼和柳瑾却各怀心事地沉默着,那迤逦如山水横幅,清幽绝俗的富春江,诚然是红尘中的人间仙境,奈何,他们都没有坐视民间疾苦而不动心的修为。  “二哥!”  柳仲远夫妇双双出堂,迎接远归的老父和同舟而来的苏轼。柳夫人尤其欢喜,苏轼见到堂房中仅存的小堂妹,也欣喜莫名。他本行二,长兄景先早卒,出道之时,便只与弟弟苏辙子由并称“大苏”“小苏”了。  “小二娘,可有好多年不见了!”  小二娘笑着唤两个孩子:  “闳儿、辟儿,快来拜见舅舅!”  两个男孩,大的不过十岁,带着弟弟,中规中矩地向他磕了头,直喜得苏轼一手一个,连忙拉起来,笑向柳仲远道:  “仲远,这可是一门双璧!”  柳仲远笑道:  “柳家双璧,只要能及苏家双璧一半,我就心满意足了。”  苏轼笑指小二娘:  “有我这位贤妹督教,还怕他们不青出于蓝?”  回头唤僮仆:  “把娘子预备的礼物取来!”  原来,苏夫人知他要到京口,早打点了礼物馈赠。送小二娘的是丝绸锦缎,送外甥的是文房四宝。  “季章说,外甥都启蒙上学了,我们这样人家,别的用不着,文房四宝必不可少,日后赴试中举,也全仗佳笔佳墨,所以,以此表祝福之意。”  小二娘命两个孩子拜谢,道:  “多谢嫂嫂金口。二哥,子安哥正好有信来,你此番不来,我还要托人捎去。二哥先看信,我去看看酒饭好了没有,待会儿再来请!”  目送小二娘带着孩子姗姗而去,苏轼依稀见到她幼时双鬟垂肩的娇稚模样。她总在下午黄昏时分,他和子由完了功课时,披着一身日影而来,磨着他和子由把一天所学讲给她听。有时他感觉,她娇憨相求,对他的督促力量,竞比他启蒙师张道士还大。  他只有这一个小堂妹,他和子由对她疼爱呵护有如亲妹妹,而她对他们的亲爱,甚至胜于对她的亲哥哥。  往事依稀,昔日幼女,今已为人母,兄妹之情,依旧是逾于手足。尤其他亲姊妹相继夭折,小二娘,是他世上唯一的姊妹了。  抽出家信,堂兄子安照例叙述一下家中亲友的近况,然后是对他的关切期勉,最后,问他何时能返乡一行,以扫先人墓丘,并叙兄弟之情。  他深深叹口气,把信珍重收好:他知道,故乡亲朋,每以他为荣,也总认为,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却不知,他在仕宦途中,方才起步,却已深觉“身不由己”了。就如他和小二娘,一在杭州,一在润州,相距并不远,却若不是他奉命赈济,也难得一见。  回到家中,彼此姻娅至亲,柳瑾便以家宴接待,家中笛婢,一边吹笛助兴,却比急管繁弦,别有一番幽雅情味。酒酣耳热,柳瑾笑指两个孙儿:  “子瞻,听闳儿说,二十七娘送他们文房四宝,你这位学富五车的舅舅,难得来此,秀才人情,还不送一张吗?有你开笔,也望他们文章书法,都能日益长进,不辱没舅家!”  两个孩子一听祖父如此说,立时向前跪下,道:  “求舅舅赐字。”  苏轼搀起外甥,笑道:  “家里现放着以书法、诗文名家的祖父,还要舍近求远?”  小二娘一边接口:  “孩子们仰慕舅舅多时了。先前小,不知舅舅文名,如今启了蒙,直把舅舅敬如天人。二哥,你又何必谦辞呢?”  苏轼向柳仲远道:  “我这贤妹,我是从来未敢拂逆的。家父三女,二人是幼年夭折,一姊,也在嫁后不久去世。小二娘承欢二老膝下,解慰二老失女之痛,使我和子由由衷感念。我三人,虽非同胞,不啻手足。子玉仁丈传谕,再加上贤妹有命,我倒真不敢推辞!”  小二娘含笑让到书案前,吩咐孩子发笔磨墨,苏轼裁了纸,振腕落笔: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柳瑾哈哈而笑,道:  “家鸡毕竟不如野雉,老朽不能不服!”  家鸡,典出晋代。王羲之书法称擅一时,庾翼本以书法名家,而家中子弟,却竞学王羲之,他因此有“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之叹。  小二娘却向孩子们道:  “‘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二舅舅的金针法门,你们可要切记此语。”  苏轼道:  “小二娘知我!”  说着,换一枝笔,续写另一绝: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诚悬,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他曾在皇帝问他用笔法时,答:“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以此来隐喻劝谏皇帝,使皇帝感悟。苏轼用这个典,其中的期许,便不言而喻了。  柳瑾神色一整,吩咐孙儿:  “还不快拜谢舅舅赐诗垂教!”  柳志远也动容:  “子瞻,这两首诗,可当我柳家传世的家训了,子孙只要以此为安身立命之道,何愁不振家风!”  小二娘抬头望着苏轼,泪光隐隐:  “二哥,只怕,你一生志业,也就在其中了……”  苏轼点点头,的确,他是以心正、笔正为立身、立朝的准则的。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以笔谏匡救天下,但他知道,他会见贤思齐,勉力而为的!

编辑推荐

  一代文宗苏东坡  ——天才的一生,浪漫的一生。  西风独自凉作者朴月的又一力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来如春梦去似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