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识得春风面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作者:不关风月  页数:244  

前言

我在某天失去对时间的概念,手上不知为何有一张画像,画像上是一个女人,一个纸上的美人,她肯定不认识我,我是因为在感受中被牵引,而来到这里的。    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上,而有着陌生人的感觉。我与那些行走的人们衣着不同,他们都有奇怪的眼神,但是因为惊奇而有的冲动,却让我丝毫也不在意。    按捺住急切的心情,脸上装出镇静的样子,但是怎样开口向人问路?而这样的问题,仿佛筑起了无形的障碍,因为我确实硬着头皮,张口问他们,但都摇摇头,就好像听不懂我说的话,一个,两个……    这种情况,让人慢慢变得焦虑起来。    忽然,人群乱了起来,有了嘈杂和惊叫之声,他们纷纷奔逃起来,一下子挤在一边,马蹄声如疾风骤雨,火光在烟雾中出现,那是不远处的城楼被点燃。    还有好像似近又远的,奇异巍峨的宫殿,也有火光冲天而起,人群突然爆发出了尖叫,分明是一队身着闪亮铠甲的士兵冲了过来,他们明晃晃的刀光在眼前划过……这样的情境如果重复,会让那种焦虑变得难以平息。    在恍然中苏醒过来后,仍然会有所感觉。    然后走在今天的大街上,在车流与人群中,在声音和汗味杂混中,发现有一张美女的面孔,像一阵微风掠过,让周围的一切都平静下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迷惑……    是的,假如我或者是你,手中持有一张画像,是在唐朝,走在长安城70~150米宽的大街上,走在那些戴幞头纱帽和着圆领袍衫的男人,和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的女人们所组成的人群中,他们在浅红、淡赭和浅绿的缤纷之色和他们所拥有的自由、丰满和华美的气象中,有哪位女子,会与画中的相像呢?    如果是在开元盛世,要想见那位至今仍然有人说起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宏伟的大明宫,无法走近。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愿望,来到这遥远的唐朝,只是因为有这个传说中在她所在的时代是最美的人吗?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唐朝,贵妃也决不是人人都能见的,除了李白和安禄山,他们由于特殊的原因,曾经出入过禁宫,就再难有什么大明宫以外的人,可以真正地靠近这位当时的天下第一美人,有幸一睹芳容。    然而,值得奇怪的是,当时的人们几乎是不容置疑地认为,杨贵妃的美貌无人可比,他们并没有可能亲眼目睹过这位美人如何“姿质丰艳”。    另一位唐朝的大诗人自居易,肯定也没有见过杨贵妃,他当过的最大的官是太子少傅,但是在晚年,那时贵妃已被缢死于马嵬坡多年,可他却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恨歌》,和最早对贵妃天下绝无仅有的美貌做出最有权威的肯定的李白一样,白居易对贵妃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的评价,成为了后人的选美依据。但是,无论怎样想象,贵妃的面容是难以被具体描绘出来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位没有见过的绝代美人.又为何怀有如此神圣的崇拜呢?    对这样的问题,被固定的思路似乎是我们应该寻找依据,因为杨贵妃确有其人。她是人不是神,应该有人的面容,那种将所有女人的美加在一起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激起我们最大的好奇,所以,我们或许会真的到唐朝去,最大的心愿,应该莫过于能见到杨贵妃。    这个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象。所以,我假设自己到了唐朝,却没有机会见到想见的杨贵妃,因为我不是高力士转世,当然也不敢假设自己的前身是李白,因此,就是真到了唐朝也没有用。    可以说,我们大家对此应该有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对前面那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想。我们不去问说杨贵妃是天下最美的女人,有什么根据,而是去问,为什么人们都要这样说呢?    这样去问的根据是,无论是唐朝的人们,还是今天的我们,是先有了这样的认识结论后,再去想,杨贵妃究竟有多美?我们连她的面都没有见过。    但是,也许我们没有想过,对于由我们的认识形成的结论,这个结论产生的认识过程本身是值得研究的,这是哲学中的认识论,而关于美的认识,则是审美哲学的问题。    看来,这样的问题早有人研究过,并因此形成了沉积深厚的理论。    灰色的理论,实际上始终是伴随着生命这颗常青之树的,所以理论不是和实际相脱离的东西,它也并不只是枯燥的逻辑演衍,为理论开启入口和出口的。往往是偶然性,是那些历史中的故事,其情节上的曲折和离奇,在点醒出意料之外发现的可能,犹如美洲新大陆对于哥伦布的行海图一样。    或许我们到春秋战国时的越国和吴国,当然,也是为了寻找一位传说中的美人——那位因为美而要被沉江的西施姑娘。她的美倾覆了吴国.她后来也许真的随范蠡泛五湖而去,可见也是很难找到的。我们现在说到美人,就会以西施来比喻,她确是一位两千年前的美人,我们怎么到现在还把她时常挂在嘴边?    或者去东汉末年将要开始的三国时代,去到那时的洛阳。这时的故事,有人人都知晓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把这本编撰的小说.写得出神人化,以致书中的故事,都被后来的人们当成了真事。三国中的英雄和智谋,都是让人敬仰的,但我们是去找美女,那位让三国第一英雄吕布,和天下第一恶人董卓奈何不得,在其美色的诱惑下自相残杀,具有现代电影中美女特工素质和伎俩的貂蝉。她的美艳胜过刀枪,也胜过十八路诸侯的本领,力挽天下危局。    不过,要见貂蝉,先要想好,她原先在司徒王允家为歌伎,关在深闺见不得、司徒大人养着她,是有预谋的,恐怕不会轻易示人。貂蝉后来又有吕布和董卓轮流把守,在三国,我们以什么样的面目和理由才见得到,实在难以敌挡方天画戟,实在是天大的难事。    除此以外,不知道还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拉上我们一起去西汉,比貂蝉的时代要早许多,那位为汉民族利益牺牲自己的美女王昭君。她被选在掖庭时,三年都见不到皇帝一面,我们又如何见得到?而后来的和亲之路如此遥远,塞外万里荒沙,“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可见要见美人,难!    下面言归正传的东西,并非是一篇探险寻美的故事,而是纪实性的文字,有一部分照录的古文,读起来有些吃力,但为了保持原貌,也是为某种说法而提供证据,却也并非考古,只是已经有众多如此题材,本人只是从审美的角度,拓展新的视野,并以此素材,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争取所记述的故事体现出在真实状态中的曲折和生动。事实上,这些也可以被称为故事的东西,的确有许多隐秘,需要我们的好奇心去发现,并认真地思考。其实,我们顺从于轻松的阅读,但偶尔又未偿不需要做一些深入的恩考……

内容概要

本对于历史上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如何会高居中国古代美女排名榜前列?人们对她们的追捧,已成为一种被称之为美女文化的现象。本书以全新的审美理论的视角,严肃的纪实性文字和应有的考证态度,去认真地还原那些故事的曲折和离奇,让“美”通过立意较高的创作,充分展现其天然的诱惑力,因此而更具有可读性。以有据的“真实”,而不同于“戏说”的凭空杜撰。其实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在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习惯于轻松的阅读,而慢慢变得浮躁,以致最后只能以浮躁而适应浮躁。
  本书应当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要,具有较广泛的读者面,既可以作为学术作品,供专业人士参考和美学、历史等方面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大中学生美学方面教育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不关风月,原名范一丁,当过知青,做过十余年的中学教师,干了近二十年的法律工作,获高级职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诗歌,散文,论文,出版过书,现为自由撰稿人。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篇 智性思维杂多的统一:画不出的西施
第一节 内在世界的僭越:西施之美的附会
第二节 意义内在于形式:西施之美于战争之外的言说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世界:美终止了智性的寻找
第四节 矛盾冲突的消除:西施之美的理想性
第五节 自我认识的显现:西施之美是自我启蒙之始
第二篇 那些利害攸关的事:貂蝉艳美形象的隐秘
第一节 诗比历史更真实:貂蝉的亮相出场 美因残缺的存在:貂蝉身世之迷中关羽的出现
第二节 心灵中理想的美:貂蝉形象的象征性
第三节 肉体政治的统治:自为的中貂蝉之美
第四节 道德和宗教规制中爱的缺失:貂蝉形象的隐喻
第三篇 自我外在的理想化实现:古代诗歌中的昭君之美
第一节 美于情感的意义:谁人得识昭君面
第二节 美的形式显现:昭君之美作为哀挽诗的理想
第三节 美被价值决定的存在:被虚拟的昭君爱情故事
第四节 美存在的意义表达:民族做为“类”的整体象征
第五节 整体构筑中所被提升的美:因她而充盈
第四篇 美在古典意义上存在的终结:杨贵妃形象的理想化诠释
第一节 自信中被放大了的自我:贵妃之美的自然属性
第二节 超越于现实的情感:贵妃之美的概括性
第三节 确实遇见倾国色:贵妃之美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被虚拟的身份平等:贵妃在真实距离中的美
第五节 悲剧母题的嬗变:贵妃之美在古典意义上的终结

章节摘录

版权页:西汉朝廷对此次出现的乌孙政治危机,还是支持解忧的,因而派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一万五千人至敦煌,欲作征讨。【神奇女子冯嫽】另一位杰出的女性,解忧身边的侍女冯燎,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楚主侍者冯燎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日冯夫人。”(《汉书·西域传》)冯嫽常作为解忧派出的使者,“行赏赐于城郭诸国”,这一方面表明解忧作为昆弥夫人,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另一方面,冯嫽虽为女子,但作为乌孙朝廷的使者,无异于钦差大臣的身份,其干练的外交才干,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公认,因而有“敬信之”的情况,并普遍对其敬称“冯夫人”。冯燎嫁乌孙大将乌孙右为妻,因乌孙右与乌就屠关系密切,“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乌就屠被立为昆弥,但此时其对汉军深怀恐惧,对于冯燎出使前来,更加恐慌,称其自愿放弃王位,“愿得小号”。冯燎担当如此重大政治事务,引起了汉朝廷的重视,于是“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同上),并派遣使者竺次、甘延寿送冯嫁回乌孙,并让其同时兼任为使节,“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候赤谷城”,重新立解忧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并赐印绶(同上)。一场重大的政治危机就此解除。后元贵靡病死,此时解忧公主已年过七十,“上书言年老思土,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同上),可见礼仪之重。这时是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同上)。解忧公主之所为,可谓大智大勇,让人闻之而有惊心动魄之感,其功勋卓著,其为国家之利益,甚至将其子女,亦尽数献于实现大汉政治策略的行为之中。其以七十岁高龄,孤身回到故土,大汉天子深感其忠义,念其功高,亲自迎接其荣归。解忧一生可谓功德圆满,可歌可泣,但有一点,让我们有些疑惑:就是如此杰出的一位女性,为何后世竟无予以关注,若干诗人,竞少有吟咏之作。是的,假如我或者是你,手中持有一张画像,是在唐朝,走在长安城70~150米宽的大街上,走在那些戴幞头纱帽和着圆领袍衫的男人,和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的女人们所组成的人群中,他们在浅红、淡赭和浅绿的缤纷之色和他们所拥有的自由、丰满和华美的气象中,有哪位女子,会与画中的相像呢?如果是在开元盛世,要想见那位至今仍然有人说起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宏伟的大明宫,无法走近。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愿望,来到这遥远的唐朝,只是因为有这个传说中在她所在的时代是最美的人吗?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唐朝,贵妃也决不是人人都能见的,除了李白和安禄山,他们由于特殊的原因,曾经出入过禁宫,就再难有什么大明宫以外的人,可以真正地靠近这位当时的天下第一美人,有幸一睹芳容。然而,值得奇怪的是,当时的人们几乎是不容置疑地认为,杨贵妃的美貌无人可比,他们并没有可能亲眼目睹过这位美人如何“姿质丰艳”。另一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肯定也没有见过杨贵妃,他当过的最大的官是太子少傅,但是在晚年,那时贵妃已被缢死于马嵬坡多年,可他却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恨歌》,和最早对贵妃天下绝无仅有的美貌做出最有权威的肯定的李白一样,白居易对贵妃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的评价,成为了后人的选美依据。但是,无论怎样想象,贵妃的面容是难以被具体描绘出来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位没有见过的绝代美人,又为何怀有如此神圣的崇拜呢?对这样的问题,被固定的思路似乎是我们应该寻找依据,因为杨贵妃确有其人。她是人不是神,应该有人的面容,那种将所有女人的美加在一起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无疑激起我们最大的好奇,所以,我们或许会真的到唐朝去,最大的心愿,应该莫过于能见到杨贵妃。这个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象。所以,我假设自己到了唐朝,却没有机会见到想见的杨贵妃,因为我不是高力士转世,当然也不敢假设自己的前身是李白,因此,就是真到了唐朝也没有用。

编辑推荐

《谁人识得春风面:探寻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美》:历史迷惑中女性美丽的身影,只是依稀可辨,那一抹留红,让某种寻觅的结果,只有零碎的片段而难以复原出她们绝代的姿容……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撩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神秘面纱。以纪实性文字应有的考证态度,以故事情节的曲直和离奇,揭示历史的隐秘,而以现代审美理沦的视角,进行全新认识上的发掘和开拓,以天然美的诱惑力,使立意较高的创作,具有了可读性与吸引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人识得春风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封面不错,质量也挺好的,还没看完。
  •   老婆还在研读 话说有点难
  •   书不错,就是这个系列的亚马逊上不全,帮朋友买的,只买到三分之一。
  •   本來以為買一本類似於人物簡介的書..這本書恕我不敢恭維啊...那是一個文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