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金维诺 编  页数:11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佛教艺术也因之获得迅速发展,寺院、石窟相继沿丝绸之路向内地延伸,本土道教也随之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图像体系,南北朝时期寺观已遍布各地。隋唐在统一的局面下,南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边远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域外(印度、波斯等)文化进一步的交流,孕育了更为灿烂的艺术成就。寺观壁画在这样的前提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宏伟的构图与样式,塑造了丰富感人的形象与境界。唐代的一些典范作品,成为后代传摹的祖本,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随着唐代  治影响的扩大,广泛地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寺观之多,为全国之冠。全城有寺观150多所。而大慈恩寺就有十余院,共1897间,寺内集中了当时名手的壁画。这时出现的经变种类繁多,见于记载的有西方变、药师变、弥勒下生经变、法华变、华严经变、金光明经变、除灾患变、本行经变、降魔变、涅檠变、地狱变、日藏月藏经变、业报差别变、十轮经变等;而帝释、梵王、天王及其部众的描绘极其兴盛;这时描绘在道观的《东封图》、《五圣千官图》显然是更具创造性的大型作品。  自佛教传人,在宗教画方面代有传人。晋戴逵父子雕绘俱精,精于巧思,百工所范。自此以后,中外交流,各家创意。在宗教艺术上形成了具有影响的四家样:梁张僧繇善图寺壁,奇形异貌,夷夏皆妙,始创疏体;北齐曹仲达能画梵像,衣服贴体;唐吴道子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说;晚唐周防画菩萨,丰肥端丽,衣裳劲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周家样。  唐代中晚期,寺院俗讲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寺观壁画的变革与发展。部分壁画不是直接依据佛经,而是根据变文来描绘。变相与变文相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丰富,使宗教画更具有群众性和戏剧性。  唐末战乱,寺壁多毁。随着藩镇割据,中原壁画名手星散,宗教画传统也因之流布各地。五代、宋、辽、金时期,各民族、各地区虽然都继承了前代丰富的传统,但是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素养,加之艺术家们的生动创造,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寺观艺术。吐蕃在西藏地区建立的寺院虽经变乱,以后也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艺术传统。  山西、四川、西藏等地保存下来的唐宋以后的寺观壁画,巨大的数量、丰富的题材、高度的艺术水平,呈现了寺观壁画千百年来的发展盛况。使我们今天还能具体地了解到各地杰出艺术家的创造,这就大大丰富了美术史的内容,因之能全面地了解到绘画艺术的进程。  寺观壁画是历史的产物,是封建社会的宗教宣传品,但由于宗教美术是直接以群众为宣传对象,又大多产生于民间画家之手,因而许多寺观壁画又是人民群众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解释宗教的产物。孕育在宗教美术中的现实因素,往往能摆脱宗教的羁绊,从而使杰出的壁画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给人们以历史的认识与美的感受。民间艺术家把基于生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融于宗教艺术品的创作中,使他们的作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  众的感情与愿望。在他们的笔下,神话被人世化,历史被现实化,从而使寺观壁画所反映的内容更加接近人们的世俗生活。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地区的艺术交流,师资传授,在技术经验、创作方法、表现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合形成了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也为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河北美术出版社为了满足专业美术工作者和广泛读者的需求,特地出版一套寺观壁画的普及本,这就为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借鉴提供了有益的读物。  全维诺  2001年5月

内容概要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是中国寺观壁画典藏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庞杂,恰好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宗教神祗的丰富资料。壁画既有释门礼拜的佛、菩萨、天王和反映因果报应的场景,又有道教诸神,还有儒家礼教中的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这些彩绘,笔力遒劲、流畅,色泽艳丽谐调。造型各异的衣着、面孔、表情、举动,无不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是极为珍贵的绘画杰作,实为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廊,堪称稀世之宝。 

书籍目录

前言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1 说法图2 说法图3 胁侍菩萨4 胁侍菩萨5 西壁中部 胁侍菩萨6 西壁中部 胁侍菩萨7 西壁中部 胁侍菩萨8 西壁上部 五佛局部9 飞天10 南壁西尽间 千手千眼观音11 南壁西尽间 婆薮仙12 护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西朔州崇福寺壁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