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出版时间:2009-04-01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鲁虹 编  页数:134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借用“后现代”的艺术观念,对“红色经典”中的图像符号加以借用与混合。虽然艺术家们在风格上很不一样,表达的问题也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很强调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未来的关注,而且,这类创作无论在社会文化方面,还是在艺术创作方面都深刻地突出了中国本位的立场。这显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将采取巡回展的方式,将这批作品分别在不同的美术馆进行展览,借此希望学术界能对这一创作倾向给予深度的关注。

书籍目录

前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由“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谈开去历史的图像,图像中的历史——由“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引发的几点思考

章节摘录

  当下,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生活中人们总是沉浸在大量复制的媒体、材料、空间的影像中,无法逃避。图像,现已成为社会文化之间一种复杂而又相互作用的综合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中出现了图像的转向,有关视觉文化的探讨也随即展开,在艺术创作领域,一部分艺术作品也出现图像化倾向,尤其是在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这种情况就更为多见。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艺术在20世纪的激变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中国艺术家在新的时期,开始反思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身的发展和转变,所以一部分作品的图像转向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历史的图像·2009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一部分艺术家在对历史图像的运用时的诸多艺术表现。  按照彼得·伯克(Peter Burke)理解, “图像”(images)一词,不仅包括各种画像,还包括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的艺术品,甚至包括地图和建筑在内。这些“图像”从最初作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视觉内容,到某种历史证据,图像自身的意义发生了很多改变。因为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被所在社会中的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图像中每一个表情、场景、甚至色彩都与社会成员在互动过程中显示意义。图像不同于文字,只有在某种相同的文化背景、观念意识下,创作者与观众才能达到交流和对话,因为相近的知识、文化的背景,才可能导致对许多社会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具有共通的关心。不然的话,在这样一个急速变化、多元化的、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大量图像在不同的阐释下,只会产生更多的误读和偏见,因为图像符号的创作有时和社会的解读是两回事,图像不仅仅是记录社会现实一个方面,有时它是一面镜子,它以一种直观的符号语言向观众诉说艺术家对于某个历史阶段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原本艺术家对于风景、人物、场景的描绘仅仅是对于生活的某个层面的记录,即使艺术家在作品的表象之后暗含着某种思想和态度,就像在宗教绘画那里一样,但是回望历史,没有哪一个阶段像今天这样,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图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印刷文化到影像文化有一种共同性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一种本雅明所强调的“技术性观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透过某种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比如我们可以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诸多美景而不用车马劳顿,艺术家可以对着照片、图片进行艺术创作,而不用风吹日晒的对着一个谷堆写生。一个时代,一种技术,就可能出现一些技术性的产物,而这样就会有依附于技术性产物的各种新的客观存在(图像)。公共传媒网络和高科技数码技术的结合,使得我们的社会实际上已进入了一个影像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新的图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的视角,也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