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阅读文库·原创随笔系列(第三辑)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刚 著  页数:150  

前言

  搜而后得之书,读来最乐张阿泉恐怕喜欢写作的书爱家都有一个私密愿望,即在“过尽千帆”之后,自己哪一天也能出版一本小书,托在掌中,既能总结自己,又可分赠同好。现在这一本《西书搜读记》,便是书爱家刘刚近几年来“私密愿望”的落实。《西书搜读记》收入四十多篇“谈西书”的书话随笔,系从作者所发旧作和新写博文中采集而来。文章以“搜读”为引擎展开思路,文风简白质朴,虽仍不乏稚嫩浅直,但其气象已“彩云涌起”,达到“云卷云舒”境界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作为初出茅庐的新秀书话作家,刘刚拿出的第一本书可说是“书香沉郁”、“厚积薄发”,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纸阅读文库”之“原创随笔系列”增添了北国清新之风。刘刚少时清贫而性情诚笃,收入微薄而买书不辍,读书庞杂而眼力精湛。这般“落花生质地”的草根布衣读书种子,在现今的呼和浩特已难得一见。嗜读而又通英文,导致刘刚“不薄中书爱西书”。他可直接涉猎一些国内尚无中译本的英文散文原典,这使他的阅读视野得以扩展,阅读体验也变得奇异。他的读书趣味主要集中在英文散文杂著,对“关于书之书”尤其偏爱。浸淫既久,经历与体悟渐多,积攒下不少“私房货”,他便开始随心生发散逸,杂写书外故事、圈点书内乾坤。我以为《西书搜读记》这个书名里最妙的一个字就是“搜”,它使后面的“读”变得奢侈、紧俏和生机勃勃。想一想,书生活之甘苦歌哭,尽在“搜”与“读”,两者具有逻辑关系:“搜”是动态行动,“读”是静态思考;“搜”是读前的相思、梦寐、寻觅和期待,“读”是搜后的惊喜、畅快、炫耀和饕餮。有很多我们思慕已久的好书,因出版年代早、印数少,买到颇不易,只能慢慢去搜。古人“众里寻她”、“寤寐思服”之辞,非为描述恋人问的闷骚所专,书痴对好书的渴求程度丝毫不逊于此,可能还更高尚、更持久。《西书搜读记》为读者呈现的,一面是“搜”的辛苦,另一面是“读”的欢乐。刘刚趣味高贵风雅,属叶灵凤、杜渐或董桥一类书爱家,惯于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随笔》、《皮普斯日记》、《瓦尔登湖》、《梭罗日记》、《伦敦的叫卖声》、《牛津书话选》、《书与书人》、《猎书家的假日》、《阁楼哲学家》……其中许多书,都是精装英文原版。每一册精品的得藏,都令刘刚迷醉不已,接下来便是耽读、绍介、试译、类比、钩沉、纠谬、评议……这些伟大的西书,陪伴了他心灵、人格的成长,也培育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翻读刘刚书稿,引起许多感怀。我自己属“爱书种子少年栽”一族,回眸持续近三十年的搜读生涯,有两点体会最深:第一,人的命运与书的命运混合交织、相互影响,彼此嵌入得太深,不能分开;第二,真正有生命力的书,都是专属某一个主人的私家书,被主人一本一本淘来,被主人的气场滋养和激活,在特定环境中保持着个性化的独立存在,而一旦丧失了主人和特定环境,任何一本书都会瞬间变得“失魂落魄”、“六神无主”,其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刘刚平素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相信他对图书馆内部事务非常了解。我常常想,一本书最黯淡的命运,莫过于被购入图书馆冷藏,其性质恰如民女被征召人宫。图书馆虽动辄富藏十几万、几十万或上百万书册,但除了一小部分书有幸被人“功利化”借阅之外,绝大部分书都寂寞无比一十几年或几十年尘封暗角,没有手指翻过,没有眼睛扫过,没有笔墨批注过;借阅卡完全空白,没有留下一个读者的名字;运气好的尚可在“注销”后流散民问,重见天日,被爱它的人救走,运气差的则永远当“白头”陈列品,“闲坐说玄宗”,直到慢慢朽掉或被拖到造纸厂打浆还魂,像从没来过世上一样……这些化石般的“处女书”如能说话,不知要说出多少恶毒的牢骚和抱怨。拙著书话集《慢慢读,欣赏啊》内收一篇短文《辨析一下图书的私藏与公藏》,对“私藏”与“公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无论是业馀闲览怡情还是专业研读探究,我都主张多依赖“私藏”而少依赖“公藏”(这一点恰与钱锺书先生反之)。“私藏”带给人的奇遇、随喜、氛围、便捷和推动,是“公藏”永难望其项背的。如果说经营“私藏”是出海捕鱼,那么利用“公藏”则是去池塘钓鱼,意境相差甚远。考量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不是看它拥有多少“绝世而独立”的“公藏”,而要看它蕴涵多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私藏”。我这样低估“公藏”,仿佛先天和图书馆有仇似的。“公藏”的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它类似GDP,而“私藏”类似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只有当“车载斗量”的“公藏”更多地演变成“燕啄春泥”的“私藏”,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否则仍是徒具皮相、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记得美国灾难巨片《后天》以地球气温升高为背景,描述了一场灾难性毁灭事件,把人类带进了第二个冰河世纪。该片中有一个可怕情节:一群逃难的人躲进纽约市一家公共图书馆,在被寒流冻僵之前,不断把馆内成架成堆的精装书扯烂撕碎,然后投进壁炉里燃烧取暖……这部电影虽是科幻片,但由此不难推断,平日看管森严的图书馆,一旦天灾人祸降临,就会瞬间失守、任人劫掠、斯文扫地、满目狼藉。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图书馆,因为它具有两面性:既是知识殿堂又是知识牢狱,既是书的监护者又是书的毁弃者。像书爱家刘刚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去热爱“私藏”吧,铭记“寻找即找到,叩门即开门”的古训,在全球范围内放眼寻觅一本又一本魂牵梦绕的好书。书非搜不能读也;搜而后得之书,读来最乐;搜读是神奇的法轮,既会改变书的命运,也会改变人的命运。是为序。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断续写就于内大桃李湖畔。

内容概要

  《西书搜读记》为读者呈现的,一方面是“搜”西书的辛苦,另一方面是“读”西书的欢乐。作者刘刚趣味高贵风雅,属叶灵风、杜渐或董桥一类书爱家,惯于追索域外散文珍珠,譬如《四季随笔》、《皮普斯日记》、《瓦尔登湖》、《梭罗日记》、《伦敦的叫卖声》、《牛津书话选》、《书与书人》、《猎书家的假日》、《阁楼哲学家》……其中许多书,都是精装英文原版。每一册精品的得藏,都令刘刚迷醉不已,接下来便是耽读、绍介、试译、类比、钩沉、纠谬、评议……这些伟大的西书,陪伴了他心灵、人格的成长,也培育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西书搜读记》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西书读趣读《四季随笔》札记一读《四季随笔》札记二乔治·吉辛与《四季随笔》《瓦尔登湖》札记闲谈《瓦尔登湖》的一条误译《瓦尔登湖》的注释读《阁楼哲学家》札记埃米利·梭维斯特的《阁楼哲学家》“敦伦”与《皮普斯日记》的“私”趣味小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段畸恋导致的后果——毛姆的《书袋》读《伦敦的叫卖声》《牛津书话选》安德鲁·朗的《书与书人》昆虫世界的荷马——读法布尔《昆虫记》《罗克威尔·肯特藏书票与标志集》《一生的故事》约翰·妥玛史密斯和《雨天的书》约翰·缪尔的《山间夏日》西书搜趣厕中读书“书”杂拌儿读书记苹果花开梦中书事三则关于“书”的小说买英文原版《四季随笔》记《猎书家的假日》搜求记罗逊·巴哈著《猎书家的假日》得藏记《叔本华散文集》猎书家的趣味偷书的故事——读郭沫若小说《万引》买英文老书记西书的开本西书的轶事——“艾尔泽维尔版本”西书译趣偷书的人毛姆《书袋》节译乔治·吉辛略传威廉·哈兹利特的《论读旧书》猎书家的故事书的传奇(一)书的传奇(二)买书记《牛津书话选》序言后记

章节摘录

  读《四季随笔》札记二一读《四季随笔》。文中回忆在贫穷时盯着面前的一小盘扁豆汤,尽力把它幻想成牛排。吉辛在反对素食主义的同时,对于当年受过的贫穷的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终生难忘的。很奇怪的是人往往容易忘却享乐而对于受苦却是记忆犹新,感情上仿佛对于苦难更为依恋,更为想念。这说明上帝在安排一切的时候,事实上已经下意识地把这些先天的宿命的观念培植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即:幸福与快乐都只是摩耶之幕,是过眼烟云;而深切的苦难,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把豆荚汤幻想成牛排……”多么有趣的点子!吉辛想不到,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奉行素食主义,真正意识到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对于身体的伤害,《七发》中所谓:“甘脆肥酿,命日腐肠之药。”现代人更为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饮食,肉类成为健康之敌。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搞“圈地运动”,菜农不再种菜,土地转让给房地产开发商,致使菜价腾贵,一斤豆角目前的市价已经直逼排骨,某天我听到一位老者喃喃自语:“炖上一整锅豆荚,能出来排骨味道吗?”这样的情形估计是百年前的吉辛梦都梦不到的吧?二读《鲁宾逊漂流记》、《四季随笔》,都能感受到一种感恩与忏悔的心。支撑鲁宾逊战胜了自然,战胜了野人、恐惧、孤独的,正是一种对于基督的信仰,一种感恩与忏悔的可贵的品德使其成功。而《四季随笔》中罗伊克罗夫特则是常常要想起自己贫困交加的艰难岁月,故而对于眼前的宝贵的、得来不易的生活心存感激。纵览中国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类知足与感恩图报的心极少见到,有的只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及时行乐或者犬儒主义的安于现状。这与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我们也没有道德为基础的法。在西方,法律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罪犯认罪伏法是罪犯的权利,因为他承认这法,他也是法的制定者之一。因此这里就有忏悔,而忏悔就是一种深切的道德感——这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里面都有详细的阐发。中国人已经习惯一种强制性的伏法,罪犯被抓起来甚至自己意识不到自己也有申辩的权利,接下来的大约就是如阿Q一样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或者“杀头不过碗大的个疤”的听天由命的麻木、无用的自我欺骗了——鲁迅感到的悲哀不幸仍旧是中国人的悲哀。郁达夫说过,一个民族有鲁迅这样的伟人而不知道珍重,这是很可悲的。那些“倒鲁”的人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即将甚至已经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三读《四季随笔》、《瓦尔登湖》等等西方的隐士的书,最显著的一个观感是他们住在偏离市区的郊外、湖边,换一个角度对他们生活的周遭以及他们的文明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西方有这样的文学传统实在是西方文化的特别优异之处。读中国古代的笔记,虽然浩如烟海,然而具备这种批判精神的极其罕见,大都是考据典故、民俗风物、文人唱和、神异志怪之类——这是东西方隐士的差异,也是东西方人种的差异。这从我国历代小说缺少伟大的讽刺作品即可以证明。当然明代、清代伴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也诞生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伟大学者及作家,如李贽、徐渭等等;作为讽刺世情的小说作品也有《儒林外史》作为里程碑。而一向不被人留意的道教小说《绿野仙踪》事实上也是“讽世”的社会小说,只不过以仙道的方式出之。近代最具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当然是鲁迅,鲁迅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旧账的清理者,如钉在这只五千年老牛背上的牛虻一样,找出患处,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尤其伟大的是,以他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移植了一种西方的悲剧精神,以之代替中国历来的“大团圆”的思维、审美方式。中国当代几乎没有一个文化人或者有影响力的作品具备这种反思和批判精神。余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呐喊了一阵子,然而大部分是对单个人的否定,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宣泄,缺少思辨意义上对于造成问题的文明做深层次的分析;余秋雨虽则在其早期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反思和悲剧意识,然而当他很快成名后,其作品则流于媚俗与闲适的士大夫作风,这其实是其人的悲剧,也是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纸阅读文库·原创随笔系列(第三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