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短篇小说

出版时间:2009年2月1日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敬泽  页数:329  字数:28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个选本收入二十一篇我以为值得一读的短篇小说。它们均发表于2008年。在一米多高的一堆杂志中游荡十多天,最终有了这样一本书,我很满足——我无意对2008年的短篇小说在总体上提出责难。  满足了就无话可说了。只好谈谈小说之外的事:一个短篇小说文本形成后,印在纸上,等待着读者,而我们这些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纸页中何以恰好能够翻到它?即是说,短篇小说是如何流通、如何消费的,这是个问题。  在此之前,我主要是通过各种文摘、月报和选刊来阅读短篇小说的。中国的短篇小说基本上发表于各种文学期刊,我和大部分读者一样,认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翻阅很多的杂志。我们相信文摘、月报和选刊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把那些值得一读的作品筛选出来,然后呢,我们放心去读就是了。  这就是我们的当代文学或者“纯文学”——姑且用这个词吧——在短篇小说、很大程度上还有中篇小说上久已形成的秩序。该秩序至今并无改变的迹象,不仅是一般读者依赖于这个秩序,即使是专业批评家——他们一样没有时间和耐心读那么多的刊物,每年都有各种短篇小说的年度选本出现,这些选本通常是对文摘、月报和选刊的二次筛选。当然,批评家出于对个别作家或个别刊物的特殊关注,偶尔也会有文摘、月报和选刊之外的。  这个秩序非常合理。生命短暂,小说太多,而好小说注定太少,如果有人能够替我们判断什么,是好的,对我这样的专业读者来说无异于延年益寿。  但是,这个秩序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关于什么是好小说,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我们和我们所信任的选家们有充分的共识.我们相信那些选家们大致是依据这样的共识甄别作品,他们能够代表我们先行行使认可之权。  但恰恰是这个前提,我认为很成问题。二十年多前,我曾在一家选刊工作,那时我就知道,关于什么是好小说,在编辑部内部的看法通常是南辕北辙,我们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摸索,在已知的、熟悉的好小说与未知的、陌生的好小说之间犹豫,比如在1985、1986、1987年,我们就得经常为莫言、苏童、韩少功、余华的小说是不是好的、是否值得选而争论、权衡。权衡的结果不同,当时的选刊、月报之间就有明确的差异。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1985、1986年那样的“革命”已成往事,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变化和创造的好奇与期待——在我看来,现在的文摘、月报、选刊太知道什么是好小说了,他们对此有稳固的看法。至于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我以后会找机会谈谈,总之,在2008年的时候,你把文摘、月报、选刊翻个遍,翻完了你会感到他们的趣味和判断基本一致而且铁板一块一以贯之。某些作家是必选的、某些作品是必选的,而你完全知道他们和它们为什么,正好就被选出来,几乎没有意外。  我承认,这块铁板标志着某种共识,有共识总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但问题是这种共识得来未免轻易,而且它一经形成就拒绝反思,以市场的名义、以读者的名义、以现实的名义,真理在握,过度自信。  在审美判断中,过度自信是可疑的。只相信以往的阅读经验,相信多少年来形成的范式和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我们叫好的必定是我们熟悉的——在这审美空转中,我们怎么就会不感到疲劳呢?  没有陌生,没有对经验和心灵的新的想象、阐释和表达,可能就真的没有文学,而自信——不经反思的自信与狂妄和僵硬几乎就是同义语。  所以,在编选这个选本时,我决心不偷懒,自己去找。结果,除两三篇外,这里的短篇小说都不曾蒙恩被选。  由此,我得以对短篇小说的衰微有了另一重理解:短篇小说确实面临恶劣的生态,它和长篇甚至中篇不同,它的流通和消费只有原创期刊和文摘、月报、选刊这样单一狭窄的路径,如果这个路径最终只对某些特定判断下的作品开放,我们就不要指望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但此文的目的并非就“生态”问题发出呼吁,我知道,如果听得进呼吁,那么也就不会有拒绝反思、过度自信的“共识”了。只要不怕疲劳,只管自信下去,而且我还知道,在审美问题上,还真是有颇多的人耐得住疲劳。  我要说的是,尽管我远未看尽这一年的短篇小说——我怀疑谁能完成这个任务;尤其是我本该看看网上的、看看所谓通俗文学的——我最近就看到了一篇具有炫目才情的短篇,作者是个科幻小说家,她对咱们这“纯文学”圈子里的事懵然不知,但这根本不妨碍她写出好小说——但是,即使在这个局限于“纯文学”的有限的选本中,我也看到探索正默默地、不为人知地发生,僵硬的“共识”正在破裂而且不破裂才怪呢——一种由传统写实加半吊子愤怒小文人加前农民形成的共识远不能含纳多姿多彩的写作。  这个选本中的作品有些或许禁不住再看,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构成了挑战;我甚至只是喜欢某个作品的某些段落、某种语调,它们或许不完美,但是得多么庸常的作品才能让这个时代的人们感到完美啊?一篇小说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稍稍改变一下我对世界的看法,那么这样的作品你还写它干什么?

内容概要

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别,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还在于它有着自身极为特殊的文体要求。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短篇小说无论是在语言、结构还是意蕴的传达上,都有着与中长篇小说更为苛刻的要求,它需要高超的艺术智性才能驾驭……本书收录了200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现实、人性与伦理的各种纠缠。

作者简介

李敬泽,1964年1月出生,祖籍山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任《小说选刊》杂志编辑,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历任《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书籍目录

镜子与刀末日的爱情看戏猴子墙安全摸刀嫌疑人纯洁奇迹故事延误混沌年代柳叶撇南方和枪第四十三页眼欢喜嫁衣塞纳河不结冰在地图上夜巡黑白业

章节摘录

  镜子与刀  徐则臣  一  前面是门,后面是窗户。门外是花街,一间间高瘦的灰瓦房,檐角像鸟的翅膀一样翘起来,几乎每个院子里都有一棵槐树。现在槐树花正盛开,白白的团团簇簇占了大半个院子,团团簇簇的香甜味跟着风斜着往天上跑,经过穆家饭店的两层楼。老板的儿子穆鱼站在二楼门前捂住鼻子和嘴,香味呛得他想咳嗽。他离开门,转身回到屋里,无所事事地转了几圈,从抽屉里拿出一面小镜子,圆的,背面贴着一只凤凰。他举着镜子爬到窗户边,对着窗外的石码头和运河照起来。然后,他在心里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大鱼小鱼现原形。”  一点动静都没有,石码头还是石码头,运河还是运河。有人在石阶上湿漉漉地走,有船在靠岸和离开,更多的船从运河上经过,摇桨的看起来好像原地不动,只有机动船才拖着大辫子一样的黑烟突突突驶过水面。天灵灵,地灵灵,大鱼小鱼现原形。没有鱼从水里漂上来。他觉得很没意思,甩了几下镜子,突然发现原来镜子里没有光。这是背阴的一面。他抓着镜子上了楼顶。  楼顶是个宽敞的平台,上午的阳光照在芦席上的四排鱼干上。穆鱼舞动镜子,阳光像手电筒一样照到鱼干上。然后是树、石码头、运河、船、来往的人,然后照到一条泊在岸边的巨大的乌篷船。天灵灵,地灵灵,他还在心里念叨,就看到椭圆形的阳光照在了船头的一张黑脸上。凭直觉,穆鱼认为那张脸应该超过八岁,具体超过多少他心里没数。他只能用自己的年龄去衡量别人,超过八岁他就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了。那个男孩躺在船头睡觉,光头,肚子上只盖一件灰色的衣服,蜷缩得像条狗。他的个头儿比自己大,穆鱼一看就知道。这是个陌生人,穆鱼对他的兴趣开始只是他的光头,他发现镜子里的阳光照到光头上时,光头像灯泡一样发出了光。他一动不动地照着,让它坚持不懈地发光。  光头男孩动了动,挠了几下脑袋,他感到了热。他又张了张嘴。穆鱼就把椭圆的阳光对准了他的嘴,嘴没有感觉,又照他的眼。他动了,摇了摇头。穆鱼的兴趣就转移到了他的两只眼。不仅照着,还不停地晃动,他觉得自己是在用一个透明光亮的手去摸光头的眼。光头猛地摇了几下头,懵懵懂懂地睁开眼,疑惑地看看四周。穆鱼赶紧收起镜子。光头又睡了。穆鱼再照,一会儿光头又醒了,他拼命地揉眼。突然坐了起来,穆鱼的镜子收迟了,他看到了一个光源,一个男孩趴在楼顶上。他愣愣地看着穆鱼,突然从屁股后头摸出了一只白瓷碗。穆鱼觉得眼前明亮地一晃,白瓷碗像太阳和镜子一样对他发出了光。穆鱼偏脑袋躲过去,看到了光头咧开了嘴在笑,一口比碗还白的牙。  他们开始相互晃对方的眼。为了及时躲避远道而来的强光,两个人不断从这里移到那里。穆鱼的活动范嗣比光头大,所以他觉得自己更开心。他张大嘴嗷嗷地喊,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但他不在乎。很久没有人跟他一块玩了。  二  三个月以前,他开始出疹子。医生说,最好不要见风和阳光。父母就跟学校请了假,把他关在家里,哪也不许去。后来疹子出完了,可以出门了,说话莫名其妙地又成了问题。刚开始嗓子有点哑,逐渐说话就变得困难,到了后来,干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到医院看,医生里里外外检查一遍,然后说,他们也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毛病。倒是发现了他下巴底下长出了一个疙瘩,黄豆粒大小,用仪器扫来扫去,没什么可怕的东西藏在里面。可为什么就不能说话了呢?  父母又带他去了另外几家医院,结果大同小异,都没办法,就把他带回家了。整个花街都对这种稀奇古怪的病有了兴趣,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都争着献计献策。一会儿这东西能治,一会儿吃那东西可以试试。他们家是开饭店的,煎药熬东西人手多的是,但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效果,穆鱼还是只张嘴不出声,急得父母每天晚上送走了客人,就抱着儿子抹眼泪。后来豆腐店的麻婆拎着二斤豆腐过来,说她小时候在老家时好像听过有这怪病,得病的也是个孩子,九岁,请了跳大神的仙姑给祷告好的。麻婆说,要不也试一下?穆老板两口子大眼看小眼,试试吧,死马当活马医了。  就去几十里外的鹤顶请了个仙奶奶。仙奶奶几十多岁,裹小脚,会跳大神,还会算命看相和用罗盘看阴阳宅,反正和神神道道有关的事都能干。但她轻易不出山,年龄大了,呼神驱鬼的事情太耗精力,折寿。穆老板费了不少口舌才请到。仙奶奶说,要不是听说他的儿子才八岁,用飞机接她也不会来。  当然她是坐船来的。穆鱼一见到她就被吓哭了,只掉眼泪不出声。他从没见过头发那么白、人那么瘦的老太太,就比电视上的骷髅架多一层皮。仙奶奶嘎嘎嘎地笑,说:“有戏。附身的鬼已经怕我了。”  她伸出一只枯瘦的手放在穆鱼头上,另一只抬起他下巴,“没错,”她说,“就是这个。不能让它落地,一落地孩子就彻底成哑巴了。”  穆鱼觉得她的手冰凉,带了飕飕的冷风。他继续张大嘴哭。  “落地?”穆老板和他老婆盯着儿子的脖子看,没听懂。  仙奶奶不理会穆鱼的眼泪,用长指甲在小疙瘩下面的某个位置上点一下,“这里,”她说,“不能让它走到这个地方。走到就是落了地,孩子这辈子都别想说话了。”穆鱼感觉她指甲尖也是凉的。  “那怎么办?”  “好办。”仙奶奶说,在送过来的椅子上坐下,接过一根正燃的烟插到自己的小烟袋里。“我过会儿作法驱一驱。还有,这孩子三个月不能踩地面。我是说,”她用烟袋指指脚底下和门外,“不能下楼,就待在楼上。”  三个月不下楼,连一楼都不行,穆老板觉得有点过分。你怎么可能让他楼都不下。仙奶奶不管这些,要治病就得按她的来。  “踩了地面,那鬼东西就可能落地,那就等着成哑巴吧。”  穆老板不敢再说什么了。老婆在一边说:“只能锁在楼上了。”  的确就是这么做的,当天就请李铁匠焊了一扇铁条门。为了给穆鱼提供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铁门装在一楼地面的前两个台阶上,他可以透过铁门看清一楼饭店里每一个客人,就是脚够不到地面。  作法的时候穆鱼倒不怕了,和电视里演的差不多。仙奶奶散开白发,风吹过来四散飘拂,手里一把木剑,烧香,燃纸,对着半空咕噜咕噜叫,然后一声大喊:“天灵灵,地灵灵,大鬼小鬼现原形!”  木剑突然插进纸盆里。火灭了。仙奶奶说行了,最多三个月就能开口。  后来父母问穆鱼当时有什么感觉,他摇摇头,什么也没感觉到。他就是觉得仙奶奶的那句话好玩:天灵灵,地灵灵,大鬼小鬼现原形。仙奶奶一身的老骨头都在哆嗦。  三  一个多月了,他一直呆在楼上。父母下楼就把铁门锁上,吃饭时叫他,把饭菜从铁条中间递过去。他端上楼,或者直接坐在楼梯上吃,一边吃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他喜欢听他们说话,这些从水上经过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南腔北调,有的喝大了舌头出口就像鸟叫。有时候他对某件事感兴趣,不由自主就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没有人听见。这种时候穆鱼最绝望,往往饭吃到一半再也咽不下去,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听不见,委屈得泪流满面。开始他还踢几脚铁门出气,后来习惯了,放下饭碗就往楼上跑。有时候憋得难受了,就一个人在楼梯上来来回回跑。  没人跟他玩,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趴在走廊上看花街,或者伏在后窗上看石码头和运河。父母规定,晚上不许看花街,理由是经常有坏人在晚上出入花街。他当然不相信,他们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为此他在心里暗暗笑话他们。他知道那些在夜晚出入花街的陌生男人都是去找女人的,那些在门楼上挂小灯笼的女人打开门迎接他们,把他们带进自己的屋子里,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也可能更长时间,再把他们送出来,他们就给她钱。他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晚上他偷看花街的时候,只看那些门口挂灯笼的院子。院子里的女人他大部分都见过,有本地人,更多的是外地人,坐着船来到石码头,在花街上租一间屋子住下来。她们的生活就是一次次在门楼上挂灯笼,等男人来摘,男人走了她再挂出来。他也知道很多在他家饭店吃饭的跑船人,船老大和那些水手,酒足饭饱了也会去花街摘灯笼。  但是说到底,这些都不好玩,大人的事他其实没兴趣。  现在他发现了光头。他没想到可以用镜子和一个陌生人一起玩。他晃动镜子时高兴坏了,看得出来光头也很高兴。他们就这么照来照去,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他正担心对方可能会厌倦,光头突然收起瓷碗转过身,蹲在船头开始摆弄什么东西。怎么照他都不转身。然后穆鱼看到一个陌生的瘦男人从岸边跳上船,他的右手比划了几下,从船舱里走出来一个女人,衣服耷在一边,露出光裸的右肩。瘦男人对着光头比划几下,又对着女人比划几下,一把将女人推进了船舱,接着他也进去了。船头只剩下蹲着的光头继续蹲着,穆鱼等着他转身,但他一直没转过来。然后,穆鱼看到船晃动起来。  船没完没了地摇荡,光头没完没了地背对他蹲着,太阳晒得穆鱼头发懵,他终于决定不再等,下楼找水喝。抓着扶手往下走时,他无意中瞥了一眼自家的院子,看到晾衣绳上挂满了从没见过的被褥和衣服,正湿漉漉地往下滴水。谁会把被褥里的棉花都洗了呢。  穆鱼拿着纸和笔来到铁门前,拍打铁门让正在择菜的母亲过来。他在纸上写:  “我要喝水。”  母亲倒了一大杯水递给他,继续择菜。他就坐在楼梯上喝。喝了一半他又拍打铁门,在纸上写了一行字让母亲看。  “谁家的被子和衣服在绳上?”  母亲说:“过路人家的,借我们的院子晒晒。”  穆鱼接着又写:“被子怎么是湿的?”  “船翻了,被褥和衣服掉进水里,”母亲说,手里还在择菜。“就湿了。还喝吗?”  穆鱼摇摇头,站起来要往楼上跑,跑两个台阶又停下来。他再次写了一行字:  “船上的光头叫什么名字?”  母亲说:“哪个光头?哦,你说的是过路那家的小孩?不知道。”然后转身问正在厨房里忙活的丈夫,“你知道那家的小孩叫什么?”  父亲说:“哪有空问这个!”  这时候老枪从门外进来,枪杆上挂着四只野鸡。他是花街上的老猎手,多少年了一直靠打猎为生,打到了野物就卖给穆鱼家的饭店。老枪问:“哪家小孩?”  母亲说:“过路的那个老罗家的。”  “那就不知道了。听说那家伙打渔是把好手,一年到头在水上漂。我就奇怪,玩了一辈子水,怎么就把船给弄翻了。”  “谁知道,”父亲拎了杆秤从厨房里出来,让老枪自己称那四只野鸡。“说是昨夜里大风雨,在芦溪翻的船。”  打听不到,穆鱼有点失望,他要了几根好看的野鸡翎就上了楼顶。乌篷船还在,光头不见了。露着右肩的女人坐在船头洗衣服。  四  母亲在楼下叫穆鱼吃午饭。他来到铁门前,母亲递饭时告诉他,那孩子叫九果。九果,他在心里把这名字说了一遍,觉得怪兮兮的。他把菜放到楼梯上,手里端着米饭,一粒一粒地往嘴里送。饭吃得慢一点就可以多看看饭店里的人,每天只在吃饭的时候他才能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人,他喜欢人多,热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进到饭店里。他看到一个瘦高个的男人拎着两条鱼走进来,进门就叫穆老板。  父亲从他看不见的地方走出来,说:“老罗,来了。”  “送两条鱼给你尝尝鲜,”老罗说,把鱼举到鼻子前。“我老婆说,要好好感谢你们。”  “老罗客气了,应该的。”穆老板把鱼推过去,“这不是白大雁么?咱们清江浦最好的鱼。这可不能要,你拿回去,让孩子尝尝。这东西难得一见。”  “所以送给穆老板,一点心意,一定收下。你不收,我回去没法跟老婆交代。”  推让了半天,穆鱼看到父亲还是收下了。父亲拎着鱼对母亲说:“拿去收拾一下,我和老罗喝两盅。”然后找了张桌子坐下来,很快有人送来茶水和烟。他们等着酒菜,弹着烟灰聊起来。  老罗说:“这地方不错。”  “那就多住些日子,”穆老板说。  “我这四海为家的人,在哪都一样,有口饭吃就是家。对了,我听说你们这儿都认这种白大雁。穆老板你们需不需要?”  “当然需要。”穆老板替他点上一根烟,“有多少要多少。这东西肉嫩,听来往的客人说,就我们清江浦有,他们都爱吃,只是难抓。”  “这个好办,”老罗一下子把眉眼舒展开了,“没有我抓不到的鱼,只要有。这么说,我们一家就可以在石码头上呆下去了?”  “没问题,”穆老板说。酒和小菜上来了,他给老罗倒满,两人碰一下。“我正愁那些好这东西的客人没法打发呢。就这么定了。我高价收。”  穆鱼和他们一样高兴,那个叫九果的光头就会一直呆在石码头上了。他三两口扒完饭菜,拍打着铁门,没等母亲过来收拾碗筷就上楼了。他在楼上看见九果背对这边蹲在船头,看不清在干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小镜子,找到太阳,一根光柱打到九果身上。可惜九果没在意,甩甩手钻进了船舱。穆鱼就对着舱口照,那个露肩头的女人走出来,光照到她的光肩膀上。她看见了光,把衣服又往下拽了拽,露出的肩膀更多了。然后她对阳光来的方向眯起眼睛笑,牙也很白。穆鱼赶紧收起镜子趴下,只露出两只眼偷偷地看。那女人对着他的方向歪头笑了很久,直到九果出来把她推到船舱里。  九果又在船头蹲下,这次是面对着他。穆鱼犹豫半天,重新把镜子拿出来。第一个光圈落在九果左脚边,九果没理会。穆鱼又把光打到他右脚上,九果还是没动静。穆鱼胆子渐渐大了,把光打到他脸上。他看到九果用左手揉了揉眼,右手抬起来转动一下,穆鱼立刻觉得一道冰凉的白光刺过来,赶紧把脑袋移开,发现那是一把形状怪异的刀。  刀长二十厘米左右,头是尖的。有分别折到一边的两翼,刀翼的边缘呈锯齿状,中间是一道凹槽。九果用它灵巧地杀鱼和刮鳞。九果的刀银白,粘着细碎的鱼鳞,鳞也在发光。那把刀的光亮远胜过一只白瓷碗。穆鱼觉得身上一凉,打了个寒战。他看见九果对他笑了,向他扬扬手里的杀鱼刀。  五  夜晚的花街含混又暧昧。倒洗脚水时经过走廊,穆鱼停下来,看那些灯笼一盏盏挂起来。此刻花街声息全无,淹没在夜里,就像淹没在满天地的月光和槐树花香里。有几个男人低头走在花街的青石板路上,忽快忽慢,走走停停,突然就摘下了某个灯笼开始敲门。他们的敲门声也很轻,其他院子里的人听不见。  母亲出现在另一个房间的门口,说:“几点了,还不睡!”  穆鱼嘟着嘴怏怏地回到自己屋。躺到床上时他又想到了九果的那把刀。亮。其实挺好看,他想,头一歪睡着了。  一觉醒来,太阳老高。穆鱼跳下床就找小镜子,趿拉着鞋往楼顶跑。母亲在摊放鱼干。“跑什么,赶死啊!”她说。穆鱼没理她,找到太阳的位置,拿出小镜子就要照,发现石码头上的乌篷船不见了。他转着脑袋找,像投降一样举着镜子。然后慢慢蹲了下来。  “一大早你跑楼顶上发什么呆?”母亲说,见儿子没动,又说,“说你呢,刷牙洗脸去!”  穆鱼看着母亲,眼泪出来了。夜里他梦见和九果用镜子和刀说话。九果在刀上写了一行字照过来:你叫什么名字?穆鱼就在镜子上写:我叫穆鱼。你真叫九果吗?照过去。很快九果在刀上说:是啊,就九果。他还听到九果像鸭子一样的笑声。九果又说,他以后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了。穆鱼又听到自己的笑声。  “你怎么哭了,儿子?”母亲放下鱼干,满手鱼腥味要给他擦眼泪,穆鱼躲开了,找到一块石子在楼板上写:  “九果呢?他们家的船不见了。”  母亲明白了,说:“打渔去了吧,没走呢。你看他妈还在石码头上。”  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穆鱼看到那个女人倚着一棵槐树坐在石码头上,正往嘴里塞槐花。他难为情地抹掉眼泪,下楼洗漱了。  吃过饭他又来到楼顶。那女人依然歪着身子靠在槐树上,两腿张开,双手耷拉在身边。穆鱼拿不定她是否睡着了,就用镜子照她。光在她的头发里走动,到了脸上,穆鱼看到她用手抓了抓脸,胳膊又垂下来。她睡着了,一只鞋掉在脚边。从石码头上经过的人偶尔停下来看她,又走了。围在那里长久不散的是花街上的孩子,都比穆鱼小。一个男孩往她身上扔石子,完了跳到一边笑。穆鱼觉得这小家伙讨厌,用镜子照他。男孩被一道扑面而来的强光吓坏了,赶紧逃跑。其他孩子也跟着跑。  过了一会儿,裁缝店林婆婆的孙女秀琅又小心地回来了。她离那女人两步远的地方停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东西扔到女人的脚边。女人没动静。她又扔了一次,落到女人腿上,她醒了。秀琅赶快跑,在远处看她。那女人见到花纸包裹的东西很高兴,一把抓住抱在怀里,然后对着秀琅眯起眼睛笑。秀琅羞涩地跑开了。  穆鱼在楼顶坐下来,等着她把糖塞到嘴里。五月里的阳光浩瀚无边,漫长的时间过去了,那女人只翻来覆去地看那两颗糖,就是不吃,弄得穆鱼也没耐心了。  一直到太阳落尽九果才回来。老罗坐在船头抽烟,九果在船尾摇橹。穆鱼对着西天的红霞晃动小镜子,没有光,失望地把它装进了口袋。在槐树底下坐了几乎一天的女人迅速站起来,船还没停稳她就跳上去,老罗差点从马扎上掉下来。女人来到船尾,手在九果面前张开,是那两颗包着花纸的糖。  ……

编辑推荐

  《2008年短篇小说》为“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中的一本。主要收录了《镜子与刀》、《末日的爱情》、《摸刀》、《嫌疑人》、《纯洁》、《奇迹故事》、《混沌年代》、《柳叶撇》、《南方和枪》、《第四十三页》、《眼欢喜》、《塞纳河不结冰》、《黑白业》等二十一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8年短篇小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