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黑教育  作者:关四平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及历史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得以藉于各种形式的广泛传播,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并在数百年的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以为,这主要在于《三国演义》不是一般意义的古代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  按照一般的说法,“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在西方,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经谈到过史诗。但前者主要肯定其在审美及道德领域内的权威,后者重在探讨史诗与悲剧在模仿媒介和方式上的不同,都没有涉及对史诗的概念讨论和范畴界定。这或许是因为,在他们的视野中,只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本民族公认的史诗,除此之外,并没有可以称为“史诗”的东西。至黑格尔才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辟专章全面讨论了史诗问题。黑格尔首先提出史诗是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通过神和人(英雄)的事迹来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随后,他谈到了史诗的若干特征,如一般以战争为题材;史诗人物必须能代表一个时代全民族的一般思想和行为方式;史诗人物命运受环境力量制约的既定性等等。在黑格尔看来,史诗艺术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东方史诗(如印度史诗),其中心是象征性的;第二是希腊古典史诗以及罗马人对希腊史诗的模仿;第三是基督教各民族的半史诗半传奇故事式的诗歌。   后记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修订3版)》初版于2001年11月,转瞬两年光阴已逝。这次能够再版,由衷感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程俊仁先生,感谢学界同仁与广大读者,更感谢培育我的诸位师长。  借这次再版机会,我又对全书作了一次认真的修订,这样可略补遗憾,但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在修订过程中,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的车承瑞教授多有帮助,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修订3版)》中付梓问世后,得到诸多师友的首肯与鼓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沈伯俊研究员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萧相恺研究员,还拨冗为拙著撰写了书评。今借再版之机,将二位先生的书评附录于后,以为最好的纪念,并供读者参考。  朱熹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治学的确是难事、苦事,但苦中有得、有趣,亦有乐,而此乐乃在于庄子所言之“天乐”,非“人乐”与“俗乐”矣!

内容概要

  《三国定义源流研究》是一部其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力作,首次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蕊巍,力图在中国文化流动的大背景上,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揭示其文化史意义。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旅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总结毕国长篇小说演进的巢些规律性东西。  上编四章为成书研究,着重探讨三国题材演化史中史传、传说、讲史、诗歌、戏剧等各个环节所蕴涵的文能意蕴与美学特征及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  中编四章为文本研究,着重剖析《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与人物美学特质。也探讨了其虚实艺术的独创模式与成功经验,  下编五牵为传播研究,主要考索了《三国演义》在文本系统、戏曲系统、说唱系统传播的所史过程、空间范围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进而观照《三国演义》对中国社会各层面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关四平,祖籍山东省平度市,1953年生于黑龙江绥化市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师范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关四平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用力尤勤。著作主要有:《后妃的命运》(199年《中国古代立学丛论》(1999年)、《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初版于2001年)、《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台著,1999年),校点有:周日校刊奉《三国志通俗演义》(合作,19e4年)、《中国才子佳人小说精选》(合作。1994年)、《太平广记》(合作,1995年)。此外,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书籍目录

序言李时人前言上编 成书研究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的史传渊源第一节 史传·小说·历史小说一、中国小说与史传二、历史小说与史传三、《三国志演义》与史传第二节 肇始奠基的三国史元典一、以实录精神写史二、寓褒贬论断于事三、丰厚的文化意蕴四、运奇笔再现奇人第三节 添枝加叶的注释与增补一、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二、人物形象的立体化三、褒贬方式的多样化第四节 兼收集成的三国史编年一 、串珠成链的系统化二、叙事艺术的典范性三、锦上添花的形象化四、结论和余论第二章 野史传说中的小说因素第一节 三国野史传说的神奇化一、超越史实的神奇化倾向二、强化才能的奇异美追求第二节 褒刘贬曹的时代性思潮一、人心与时代二、帝蜀寇魏论三、小说的倾向四、简短的结语第三节 隋唐三国传说故事考论一、三国故事与社会文化二、三国英雄与唐人心态三、散见故事的连缀整合第三章 讲史与三国故事的文学创造第四章 三国题材的戏剧化中编 文本研究第一章 作家创作研究第二章 文化意蕴探徽下编 传播研究

章节摘录

  它体现着陈寿宏观上的精心设计,形成了密针缝制的结构格局,在这个奇特格局中表现各集团、各类别的奇人,力图运用特定方法凸现每个奇人的才识与性格。这一点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多有启发。《三国志》的宏观格局由三个层面构成,每个层面的写法也各有不同。  第一个层面是先以曹魏的四篇帝纪提挈百年历史的大事,又分立魏、蜀、吴三书,以三国君主的纪传来统率三国各自的历史大事件,叙写三国鼎立的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三国中各有其核心纪传,《魏书》以《武帝纪》为首列,《蜀书》以《先主传》为重点,《吴书》以《吴主传》为枢纽。这一层面以专传为主,写人方法是事中见人,即在波谲云诡的历史进程中来凸现奇人纵横天下的才识业绩。有的合传,从写法及作用说,也应归入这一层面。如《魏书》的卷六、卷七、卷八的汉末诸雄的三个合传,实则是对黄巾军的兴亡与诸侯割据等历史大事的补叙,虽列《魏书》中,其人并不属于魏。《蜀书》的《刘二牧传》与《吴书》的《孙破虏讨逆传》,是追溯蜀、吴二国的渊源,故均应视为第一层面的传记。  第二层面是三国的主要谋臣、武将传记。这一部分群英荟萃,豪杰云集,闪现着奇异光芒,是作者饱含感情,、以奇笔浓墨书写的部分,也是文学性最强的篇章①。罗贯中笔下“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臣,“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武将,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因书写生动,有的奇事已具备了情节的特点,故为罗贯中吸收最多。罗贯中以对比法、以人物小传形式突出人物性格等写人方法则来自对这一部分的借鉴与移植。  这一层面在文臣武将的位置设计中,各国均以文臣居首,这也是作者人才观的一种反映。因各国情况有别,其布局也有所不同。《魏书》在帝、后妃、汉末诸雄之后.接写《诸夏侯曹传》,因他们是魏家宗亲,他们的盛衰是曹魏盛衰的一面镜子。在外姓文、武大臣中,《苟或苟攸贾诩传》居首,因为他们是参与军国大计的重要谋臣。《蜀书》中以《诸葛亮传》居文臣武将之首,他与第一层面的蜀之君主传互相映衬,不可分割。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随时写出他的崇高威信与巨大影响,他是《蜀书》中,甚或是整个《三国志》中,最受作者推崇的传主。接下是《关张马黄赵传》与《庞统法正传》,他们都为蜀汉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书》着重写的是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主持军国大计的文武重臣。  作者先将这些人才分成文、武两大类,再根据其才识、功业、性格等因素,分成若干组,设计为一个个合传(第二层面以合传为主,唯有《诸葛亮传》与《陆逊传》是专传)。因为合传中的人物性格相近,才能相当,身份相似,写起来更容易混同,难度也就更大。陈寿在史料的选择、人物言行的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评价的分寸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合传人物的档次也因之划分出来。兹以《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为例说明之。这十员大将皆勇冠当时,地位、武艺、性格皆有颇多相似之处。陈寿以传后评语有意识将其划成几个档次,概括其不同特征①。十人或单评或合评,已分为六类。最推崇者为李典,居最高档次。单评者已抓出特征,不致混同。合评者又在本传内以对比法区别之,以见其同中之异。如许褚、典韦的传内对比:传首的概括语即有意区别之,许褚是“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典韦是“形貌魁梧,臂力过人,有志节任侠”。紧接着在追叙归曹前的轶事中,以“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的奇事,将许褚的“勇力绝人”具体化、形象化。而以“怀匕首人杀永”突出典韦的“志节任侠”。角度各有侧重,已见性格之异。归曹后,许褚主要写了两件奇事:一是击杀刺客;二是潼关战马超时,“左手举马鞍蔽太祖”、“右手并溯船”的壮举。典韦也写了两件奇事:一是濮阳战吕布时,“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二是张绣反时,典韦鏖战后,“创重发,瞠目大骂而死”。因人设事中见出二奇士的同中有异。卷中的概括提示也有别:许褚是“号日虎痴”,“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典韦则是以“性忠至谨重”概括评之。这样多角度对比法之运用,许、典二猛将同中见异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层面是除以上二层面之外的含忠良、清名、文学、术数等类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