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提尔·巴斯蒂安  页数:182  译者:张迪  
Tag标签:无  

前言

马丁与我的儿子亚历山大同岁。他们6岁的那年夏天,有一次马丁来找亚历山大玩。晚上五点左右的时候,马丁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马丁的妈妈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略显内向的年轻女性。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大略地知道,她是一名职业女性,她的收入维持了家里的大部分开销。而马丁很长时间以来都不愿意回家。那天我带着他走出儿童游戏室,爬上楼梯,送他到家门口,一路上他的情绪特别低落。其实,马丁和我家亚历山大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平时的来往也不是很多,但是每当他们一起搭积木、玩模型的时候,他俩就会完全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在那个世界中陪伴他们的只有那些积木和形状各异的模型。要将他们从游戏的世界中拉出来,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在家门口,我和马丁的妈妈聊了一会儿,马丁和亚历山大马上就都要去小学报名了,所以我们自然有话题可聊。马丁的情绪还是一直很差,不停地闹着小别扭,这让马丁的妈妈有些尴尬。她用手臂环着马丁的肩膀,但马丁却立即对这个亲呢的动作表现出了极大的排斥,他高高地撅着嘴巴,猛地一脚踢向了妈妈的小腿。随后还一直重复这个动作,并且还越来越快。马丁一直没有停下来,甚至连我都制止不了他。“现在立刻给我住手,不准再踢你的妈妈了!”最后我不得不大声吼道。

内容概要

 一种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在进行——成为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又有什么是我们必须改变的?以往我们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暴君”,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傀儡”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试探,父母的容忍底线在哪里,他们的捣蛋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宽恕,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很可怕,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作者简介

提尔·巴斯蒂安,德国医学博士、出版家、作家。1949年出生于慕尼黑,《当代心理》杂志的撰稿人。著有多本关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专业书籍。曾结合自身经验为人们进行心理治疗和培训。现居住在德国和奥地利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以前的状况:太多没有原则的妥协第二章 为什么孩子终究还是需要父母第三章 存在辈分之间的战争吗?第四章 父母:孩子带来的恐惧第五章 孩子:不得不爱父母第六章 不是玩伴,而是父母第七章 孩子最好的朋友后记

章节摘录

家长们这种内疚的心理十分常见,但是引起他们内疚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因为他们忙于工作。除却耗去父母们大多数时间的工作之外,可以造成他们内疚的原因还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因素,比如现今社会对父母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当我们越是有计划地刻意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事情往往越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预定要求和标准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羞愧甚至难过。如果“摩登完美父母”有一个行为标准的话,如果这些标准以文字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话(还有哪个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将会在无形中被提得越来越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父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感到沮丧,因为这些标准并不能使他们一直完全满意。“重新考虑该如何对待孩子,及时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永远都不会嫌迟,并且也永远都不会多余。”在德国,曾经有一本流传甚广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不同于当时流俗的一些作品,只凭借热门话题吸引看客前来购买,相反,书中叙述的内容真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甚至还首次提出了某些观点:“你们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天使,但是你们却可以成为越来越出色的父母,可以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①这句话富含了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隐藏在这句话后的信息也很明了:做父母的永远都别想休息或怠惰,为了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当他们的修为达到和上帝一样的水准时,让人满意的结果才有可能出现,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近似为零。

后记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激励天下的父母。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每位为人父母者都将有勇气成为“坏”父母(刚开始听起来有些似非而是)并且是在孩子也同意的情况下。“正确的道理人人会说,但是人人又都在做错误的事情。”威廉·布什(Wimelm Busch)在自己的作品《虔诚的海伦娜》中这样写道。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将有些事情倒过来才对:真正错误的事情是放弃了那些正确的。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不要一直想着怎样才能成为好父母,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很多被公认为好的做法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及时地摒弃它们,否则它们会伤害到我们的孩子。不要不假思索地去满足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愿望,不要刻意地去扫清他们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障碍,不要一直试图成为最能理解他们的朋友,不要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所有的举动。我想劝说所有的父母,不要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当做小公主或者小王子一样地对待,不要总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一切,不要一直将他们看成是最弱势、无助的群体,并因此无限度地给他们提供支持和援助。事实证明,父母无限度的宽容和慈爱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好的对立面还是好。”的确如此,凡事都有度,过度了,就会物极必反。

编辑推荐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疼爱不等于溺爱父母不是孩子的“奴隶”颠覆中国的教子理念整治家庭“小暴君”疼爱不等于溺爱,家教需要“坏”父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7条)

 
 

  •   一种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在进行——成为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又有什么是我们必须改变的?以往我们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暴君”,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傀儡”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试探,父母的容忍底线在哪里,他们的捣蛋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宽恕,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很可怕,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   孩子又哭又闹,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孩子奇怪的行为,让你感觉到莫名其妙。孩子的心理你又了解吗?
    这本书中就有答案。
    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个在外人眼中和谐美满的家庭,背后的真相却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暴君”,父母则沦落为无助弱势的“傀儡”和“奴隶”。孩子们总是想试探,父母的容忍底线在哪里,他们的捣蛋行为可以过分到什么程度。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父母一味纵容宽恕,对孩子不加以管束,孩子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很可怕,因为孩子可能缺少必要的坚韧品质,甚至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出现偏差。
  •   戴安娜 •艾伦赛夫特谈到创作的灵感时,说自己著书的原因源于一次到朋友家的聚会。“有一次,我被朋友邀请到家里吃饭。朋友有一个 5岁的小女儿,名叫米兰达。当大人们坐在餐桌旁聊天的时候,米兰达骑着她的脚踏车,绕着餐桌不停地转圈。她制造的噪音如此的扰人,以至于我几乎听不清任何人讲话,并且我的眼睛也都被她绕花了。我更不能清醒地思考。‘米兰达制造这么大的噪声,你们为什么还要一直纵容她?’我问道,‘为什么没有人阻止她?’但是没有人附和我的提议,米兰达依旧制造着噪音。最后,我不得不亲自去制止米兰达,而我的这一举动却让米兰达的父母感到十分震惊。我用和善的语气对米兰达说,让她自己去找一个噪声较小的玩具来玩,如此我们大人才能继续我们的谈话。她还算是听话,自己去坐到了离餐桌不远的儿童木马上,但是木马上的弹簧又被她弄得响个不停。最后,我不得不放弃。
    “稍后,我就开始不停地思考:这个孩子对于我的朋友们而言,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能够纵容这个孩子以这种方式来影响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要随时准备忍受这样难以入耳的‘音响效果’?他们原本都是十分理智的人啊。为什么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 ——一个仅有 5岁的可爱的小姑娘 ——为我们所有人带来生理上难以忍受的折磨?仔细琢磨了许久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文化氛围中,一种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在进行,也只有这种变化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明白,当今社会,成为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而言,成为父母这个话题会带来什么问题吗?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又有什么是我们必须改变的?我们所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风格已经过时了 …… ”

    和戴安娜 •艾伦赛夫特一样,我也已经拥有了两个孩子,他们分别是现在已经 9岁的小儿子多米尼克和前面提到过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现在已经 12岁了。我在写此前言的时候,他刚好在学校度过了自己郁闷的一天。时间是 2001年极其普通的 1月的某一天,当他放学回家后 ——他现在已经上高级中学二年级了 ——我刚为他打开家门,他就上气不接下气地立刻向我叙述了一件事,一件发生在当天艺术课课堂上的“丑闻”:一个学生将另一个学生惹得十分生气,最后导致后一个学生号啕大哭。老师将扰乱课堂纪律的那个学生赶出了教室,并在班级记录簿中给他记了一过。在这个转折点之后 ——按照亚历山大的说法是 ——一切事情都“失去了控制”。“你这个恶棍!”学生朝老师高声怒骂道,“浑蛋!”

    孩子们都特别看重一件事,那就是向自己的父母暗示,我是很“酷”的。亚历山大尤其如此。白天发生在学校的事情让他感到不安,但他也没有试图掩藏另外一个事实:这次偶然的事件吸引了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恐惧。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在学校是否应该和言行粗鲁的同学发生言语或肢体上的冲突。他的回答是略带无助地耸了耸肩 ——当然不可以。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把我也难倒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对于这种情况,我也很无助。
    整个事件中,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在有关学校事件的报道中,这种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而发生在亚历山大身边的事情也只是众多事件中的最微不足道的一件。然而在现实中显而易见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对这种事情无计可施,与好的事情应该被四处传播不同,在人们眼中,这种事情不应该被四处张扬或予以过多的关注。
    现在有很多父母,他们会打自己的孩子,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现在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会打自己的父母,这当然更不是一种好现象。不过与前者相比,后者发生的频率显然要低得多,尽管后者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地登上报刊杂志,并且在那些文章中,大人们大肆讨论“恐怖的孩子”或者其他类似的恶劣人物(我将在本书的第三章中,再次提到这个问题,而本书第三章内容的中心主题是“辈分之间的冲突”)。①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当有些人在大肆宣扬由孩子们造成的“恐怖事件”时,他们有没有想过,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几年前,在德国有一本书,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遍整个联邦,成为最畅销书籍,这本书有一个十分好记的名字——《小暴君》。②然而,这本吸引了成千上万父母前来购买的书籍,其内容只是统计了整个联邦有多少对父母,又有多少个孩子,以及数不尽的由孩子们所犯下的“暴行”。如果孩子们真的如《小暴君》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一样,喜欢对周围其他人实施“暴行”和“恐怖政策”的话,那么他们这种行为也是自父母那里学来的,并在父母的纵容下熟练运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人。事实上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根本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所谓的“残暴基因”。他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伤害到他人的举动,通常是因为他们想试探出自己的行为上限究竟在哪里。另外,当他们的一些行为得到其他人的“赞扬”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要重复做这些事情。
    这样一来,父母们又该为孩子们的过失行为负责任了。或者换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孩子们会做出某些“暴行”,是因为父母们的行为为他做了示范。
    针对孩子们遭遇的这些错误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父母们完全按照这个指示行事的话,那么真理在无限度地被夸大后也会变得扭曲。因为这样一来,情况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上:前面提到过的这一理论(即“孩子们必须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限上升,发展成另外一种说法:“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应加以任何干涉,他们应该自己去探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后一种说法并没有被人明确提出来,但它确实是明显隐藏在第一种观点之后的。现在还真有一些父母主张完全开放式的教育。起初他们或许还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具有所谓的独立自主性,但最后终究有一天,他们会被自己的孩子折磨得疲惫不堪,然后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让孩子们相信,所有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固然是好的,但是扪心自问一下,父母有必要将“独立自主”提高到这样的程度吗?
    如果有父母起初采用完全开放式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在这种教育方式失败以后,又开始重新约束孩子,那么孩子一时间肯定会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会认为他们恣意专断,反复无常,所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应该尽量少出现,最好完全不要出现。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应该始终为孩子设定一些限制。如果孩子打破了某些来自父母的限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孩子偶尔做出一些所谓的出格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坏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权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更好地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必须要这样做。对于已经适应了界限内规则的人群而言,如果有一天限制消失了,他们会很小心地去尝试踏到界限以外的地方,而一直被父母管着的孩子更是乐意如此,并且他们还会乐此不疲。至于父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们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必要的逾越行为,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现在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的中心话题。
  •   溺爱孩子,好像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小时候也被奶奶爷爷宠得有点像个“小暴君”。现在长大了,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很庆幸,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像爷爷奶奶一样宠我。他们就像书里写的那样,不给我太多的妥协,不是说不疼爱我,是不溺爱。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他们尊重我的想法,像朋友一样关心却不事事包办,不管我的成绩如何,都以赏识的目光看待我。现在,当我也即将成为父母,看到这本书,才终于明白,亲子教育的主角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多年父子成兄弟,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宠溺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发现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其实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人生的第一笔需要父母手把手教着画。老舍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孩子的人生起点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日常行为细节的潜移默化,更取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润物无声。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描绘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溺爱包括妥协包括恐惧,当亲子教育缺乏一种原则时,孩子的成长就会偏离原本的轨道,走向未知的区域。我本来不喜欢看这类教育的书,但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写得真实而贴近生活,如果所有已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能来看看这本书,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这本书太贴近生活以至于有人说它平庸,但是它带给人们的启迪却是无法估量的。起初我也以为这只是一本没什么新意的教子书,但是看过之后才发现,尽管里面很多思想我们都曾想过都曾思考过,但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淡忘甚至改变了观念。当这本书唤醒我们深埋心底的那些想法时,我们发现,原来从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到现在我们即将为人父母,教育的核心都没有变过:先教会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教其成功,好的人生不等于好的成绩,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我们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理性的去思考过,一直一来,我以为以一种母子情深的血缘感性之情就足够了。这本书教给我太多。即使还不是爸爸妈妈的人, 即使已经早就当了 n 年爸爸妈妈的人, 也应该看一看这本书,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它看完。准确地说, 这已不是一本育儿书. 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差点看不下去,这本书太贴近我的现实,从内心到现实,准确地剖析了教子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问,只能说,这本书太值得一看了。
  •   昨天是宝贝的预产期,可是他留级了。
    没有自己的孩子,不代表对家教没有感受。在这里我想说一说爸妈的育儿经。

    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身为长子的父亲在拥有了我们姐妹三人以后,还是听奶奶的话坚持生了儿子。幸好开明的爸妈并没有过分溺爱弟弟,他们明白:男孩也是男人,将男孩培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每一个家长的目标和责任。

    4个孩子一起成长,家里自然很热闹。尤其是放学之后,挤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时,总免不了嗑牙拌嘴。这个时候,爸妈只是在一旁忙自己的事,并不介入。完成作业后,就是常规的娱乐时间,大家一起看看电视,或者是玩玩成语接龙,有点像现在的混龄教育。

    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男女平等,奖惩分明。不管是谁,不论原因,只要是做了错事,就要挨打。反之就会得到奖励。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奖励的也无非就是一根雪糕,一袋方便面等等。说也奇怪,那时候在我们家根本就没有买零食吃的习惯,想想现在的孩子每天最起码都要花几块钱,真是汗颜。

    还记得那次弟弟因离家出走挨打的事。那时候他刚上幼儿园。那天我们在包饺子,也忘了什么原因,弟弟就跑出去了。当时还以为他在说着玩,后来才发觉事态严重。老妈很生气的说:“这么小就往外跑,以后成了习惯还了得?等把他抓回来非得好好揍他一顿不可。”我家住在村北,出了村就是马路,没想到弟弟小胳膊小腿的还跑的挺远,要不是有认识的乡亲把他拉住,老爸还不知道去哪找呢!被找到了弟弟还不肯乖乖回来呢,一番拉扯,回家之后,老爸真的狠狠的打了他一顿,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妈妈心疼的不行,却也没说什么,冷处理吧。小树不修不直溜,严是爱,松是害啊!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一味迁就孩子。估计那次弟弟真的是被吓坏了,又急又累,后来吃了两个饺子就睡着了。再后来睡醒了就跑出去玩了。一点事儿没有。

    挨了打也不会认为爸妈是坏父母,还能从中得到教训,明白自己犯的错,并且保证下次不再重犯,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当然,比起惩罚,我们更喜欢奖励。不管什么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奖励和赞赏。

    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睿智的父母,他们以爱心,耐心,平常心来教育孩子,他们教会我要用爱沟通,因材施教。等我当了妈妈以后,我也会努力学着去做羊羊的好朋友,要疼爱,不要溺爱。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现在每家的经济条件好了,自然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且把自己小时候没能享受到的也一并给了孩子,可是这种做的后果往往让孩子成了家中的“老大”,骄蛮任性,任由自己的性格来,所以疼爱并不等于溺爱,我觉得家教需要坏父母,当然这个“坏”并不是指动不动就打就骂,我们要掌握好这个度,才能教育好孩子,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回外婆家,在路上看到有人摆摊在那卖玩具(菜场旁),女儿在边上看中了一个小提琴.家里已经有个类似的琴,于是不打算给她买.讲了很多,她都听不进去,就打算抱着她走人.没想到她就在大路上大哭起来,拗得很抱都抱不住.我一气就把她扔那儿,自己走了,到她看不见的地方留意着她的举动.她看我走了, 也不跟上只管自己在那哭.倒是在那卖蔬菜的阿姨看不过去,劝着快过去哄哄她,哭多了会上火的,再说大热天的.我当时并未马上行动,看她哭得差不多了,才过去带她走.边走边跟她讲为何不给她买的原因, 让她知道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的.从那以后女儿就懂事很多,买东西一次只能买一样而且要父母同意,从未对得不到的东西在外面大哭大闹.可能外人对我的做法很不认同,可如果我为了让女儿不哭而满足她的要求,那以后她次次用这招,叫我们如何招架的住。

    不管是要做好父母或者坏父母,只要把握住这个度,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个懂事,乖巧且会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事、物。


    看女儿一天一天幸福快乐地成长,我感很欣慰!
  •   作为一名生于1980年代初期的标准“80后”,我时常会觉得庆幸,因为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享受到父母极度丰富的关爱和疼宠,而尚未近于溺爱和娇惯(——好自恋啊)。可放眼望去,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诚如书中所说,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小暴君”:亲戚家一个小男孩,已经十多岁,照理说已经过了调皮捣蛋不懂事的年龄(家乡有句俗语,说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七岁八岁讨狗嫌”),可这孩子别说懂事啦感恩啦,在家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要什么东西说要三个就不能给两个,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哭闹打滚。父母家人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不断妥协,处处顺着他,完全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我想这已经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
    父母能够给孩子什么?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孩子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父母不需要追求完美,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对等的位置,恰到好处的爱护,适度的支持和鼓励,拥有独立自由人格的父母,才能培育拥有独立自由人格的孩子。
    也许,正在做父母和准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可以说,这是一本超出了我的阅读期待的书。一路读下来,书中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思考分析几度让我悚然,回味下来却不得不承认其所说属实。
    如果你想找一本育儿百科,那么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吧;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孩子,想在“教育孩子”这场天然的战争中引领孩子——那宿命的“宝贝”和“敌人”,那么,把它摆到案头吧。
  •   我们都是从孩子成长为大人。小的时候,或许我们都多多少少埋怨过父母对我们的不理解,对我们过于严苛、不近人情。然后心里面想,等我有一天当的父母,我要怎么怎么样……而等我们终于长大,成为了大人,我们可能就会埋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怎么这么调皮、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这样的“矛盾”周而复始,永远不会结束。
    我有一个朋友,如今她的儿子已经7岁了,正是男孩子调皮玩闹,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前天我们见面,问到小家伙怎么没一起出门,她很是郁闷的叹了一口气,然后跟我絮叨起她和儿子之间的“恩怨情仇”~她说儿子埋怨她不理解他,每次要什么都不买给他,害的小家伙在同学面前相当没面子。不仅如此,说这话的时候,小家伙简直可以说是“义愤填膺”啊~声泪俱下地控诉她这个妈妈,用朋友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跟他后妈似的。小家伙已经三天不理妈妈了,但是妈妈却说起儿子,还是一副心疼的表情。或许儿子会永远无法理解妈妈,但是妈妈会一如既往地爱着儿子。
    朋友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她说,儿子要的那些东西,我不是买不起,我只不过是认为,他不懂如何区别好与坏,我来帮他区别。作为母亲,我不能事事都惯着他,我不能让他在家里变成“暴君”!
    真的是这样:父母不能一味纵容孩子,如果不加管束,孩子就会愈发无法无天,觉得所有事情都该如他愿地发展下去,这样,可能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出现偏差。
    话虽如此,我想,朋友和她儿子之间的战争应该还会再次发生吧!孩子从来都无法理解父母那份心,直到他们成为父母为止!
  •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父母也是应该的。”
    ——现代教育报《我们的下一代最缺什么》
    读完上面一段文字,让人觉得今天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药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专家们呼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难道这都是孩子的错吗?唯物史观不是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一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
    有一个孩子,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妈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妈,而非父母。
    另一个孩子,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荡,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标准,但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无疑是幸运的。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乃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这个故事已经无从考证真假了,但却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这正是《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真真正正地“第一责任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家庭教育也因此成为为人父母者十分关注的永怛课题。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是家长,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家庭中度过的。孩子能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是否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做父母的,需要责任,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育智慧。做父母的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绝不能一味的溺爱,疼爱孩子并没有错,但是怎样让孩子变成独立自主的个体,做父母的有时也需要狠下心肠,放手让孩子去实践。
    儿子出生以后,我就一直学习着如何当个合格的妈妈,我也一直学习有关方面的书籍,但是光有知识,那是不够的。当真正遇到教育上的难题,才发现做父母的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
  •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爱,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更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过渡的表现自己,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随心所欲,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买这买那才把饭吃完,或者讲3个故事才肯睡觉。然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得寸进尺,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家长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也给孩子养成了惰性。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里,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   曾几何时,吃苦夏令营,“磨难教育”这些闻所未闻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承受磨难,补上吃苦这一课。任何东西一旦需要额外的补助,那就说明了一种情况: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从独生子女,到由此产生的溺爱;从溺爱,到由此产生的危害。这些我们都已听得太多,许多家长也渐渐注意起来,于是产生了“磨难教育”。

    我想问的是:这种“突击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进行“磨难教育”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能够吃苦,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变得能够战胜困难,可是,我们同样看到了,父母亲在磨难教育结束后更加伟大的“爱”:孩子吃苦了,理应慰劳慰劳,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战胜困难了,理应奖励奖励,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钱。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照片。

    我还想问的是:如果在平时就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爱”,参加这种教育活动还有什麽意义?活动毕竟是活动, 它无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试问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磨难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尽天涯路”式的困难相比呢?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侯也许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他逐渐长大,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由此看来,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 “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   父母溺爱孩子和父母爱孩子只有一线之差,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下面我们将详细例举几种溺爱孩子的事例: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爸爸妈妈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就是父母溺爱孩子,爱“过”了就是溺爱)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轻易满足孩子不是爱而是父母溺爱孩子,特别是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好了,这种现象在超过60%的家庭出现。

      4.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别忽视了,这些也是父母溺爱孩子。

      5.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父母溺爱孩子都是些生活的小细节,请家长多多留意。(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
  •   我家宝宝现在六个多月了,因为生宝宝的时候婆婆和我家人都要照看老人,没有什么时间来管我们。所以做为新手爸妈的我们着实焦虑好一阵子。宝宝刚生下来出了好多问题,我们一点也不明白,不懂得怎样去喂养宝宝。虽然两家都没有时间,我们实在是没什么办法,只好把婆婆接来家里住一段时间。可哪知道问题一点也没解决,更加的弄的焦头烂额了。
    问题一:吐奶
    宝宝刚生下来不久就开始吐奶了,而且吐的很严重,吃完就吐,奶溢的哪都是。本想把婆婆接来,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可哪知道婆婆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婆婆是60后,她那个年代生宝宝从来也没有吐奶的情况。而我们这个年代的宝宝大多都会吐奶。婆婆当时生了两个儿子,原来只想要一个女儿,可生了两个都是儿子。所以婆婆特别的喜欢女孩。而我生的正好是个女儿。合了婆婆的意。来到我家很疼爱宝宝,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婆婆不明白我只好去问同学上网查资料,后来明白原来宝宝吃完奶竖抱拍出嗝就好了。可婆婆不让,说老人都说三抬六抱七滚八爬,宝宝太小不能竖着抱,长大后会直肠子,说什么也不让拍。虽然婆婆心疼宝宝,这个我能理解。当姑娘时不懂得,做了妈妈以后知道了做为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可也不能溺爱呀。如果太过溺爱就是伤害。只好让宝爸去劝说了,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宝宝。婆婆听儿子的也只得这样了。





    问题二:睡觉
    婆婆喜欢宝宝,所以总是成天的抱着宝宝。睡觉得哄着,抱着。总也不放下。我家宝宝睡觉原来习惯是挺好的。困了自己就睡过去了。可婆婆就喜欢有事没事都抱着宝宝,愿意哄着,抱着。心疼的不得了。自从婆婆成天抱着宝宝后,她的睡觉习惯就变了,不哄,不睡觉了。我一看这样怎么行呀。这种溺爱只能害了宝宝,虽然宝宝需要一点点安抚,但一定不要过了那个“度”。我把宝爸叫过来让他看看。本来好好的宝宝让婆婆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必须得改掉。让老公和婆婆说理,我把宝宝抱到我屋和婆婆隔开了。虽然宝宝一开始会很不顺从,会哭一阵,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睡觉也是。还好宝宝实在太困了没人哄也就睡着了。慢慢的改了过来。太过溺爱就是一种伤害。




    问题三:添加辅食
    宝宝四个月的时候开始需要加一些辅食了。可婆婆认为宝宝还小一定要在三年内都吃母乳,说母乳是最有营养的,什么也代替不了。宝宝太小了不能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医生说母乳中的铁在四个多月的时候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需加添加一点辅食来加强人体中铁的营养成分。我承认母乳是世界上宝宝最好的食品。可是母乳吃久了营养成分也会慢慢的减少。还是需要加一些外来的营养的。适时的添加辅食还会让快要长牙的宝宝学会练习咀嚼能力,让宝宝学会咀嚼,能顺利的过渡这个阶段。婆婆性格很倔怎么也不让宝宝吃辅食。心疼宝宝。说宝宝现在还小,多么小的一个人呀,怎么能让她象成人似的呢?做为儿媳妇说多了好象有些不孝,没办法,我只好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一次的交给了老公。决不能让婆婆的这种溺爱一直的延续,这种爱对宝宝来说绝对是一种伤害。


    婆婆其实是很爱宝宝的,这一点我比谁都相信,但这种爱很大程度上绝对是一种溺爱,怕宝宝哭,怕宝宝闹,宝宝要做这样,决不做那样,这样的教育只会对宝宝造成伤害,而起不到一点好的作用。原以为婆婆来到我们家对我们是一种解脱,到了后来才发现,婆婆的到来不是一种解脱,对我们来说更象是一种灾难。为了宝宝,婆婆对我们很是不满。觉得我们事情很多。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说以前没有那些说法。但是为了宝宝好,我们只能做个坏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家长真是不容易呀。做个合格的父母更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   转眼想想宝贝来到我们身边已经九个月零十二天了!都说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看着想想一天天的长大,我越发感觉对她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时常也很困惑到底该如何教育她!

    记得有人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我也觉得帮助她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势在必行!

    想想出生时有4500g,是典型的超重型,饮食不当定会长成肥胖儿童。所以,当时我就坚定信念: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努力地均衡营养,保证想想的口粮!如我所愿,我充足的奶水将想想喂养到了9个多月并将继续到周岁。我们没有选择配方奶粉,并不是舍不得花钱,因为我们坚信母乳才是最安全、最营养、最全面的食品。现在我的想想发育得非常健康,也不再是严重超重型!她现在学会了简单呼叫、快速爬行、站立、扶着物体走动……

    在想想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坚持每天用奶瓶给她喂两次母乳。起初她只喜欢在我身上吃奶,不愿意吃奶瓶,每次都要哭闹一会儿,但我每天仍坚持在她饿了的时候给她喂奶瓶,然后再在身上吃饱。每天喂奶瓶都很费力,但每次看到她将奶瓶里的奶吃了一大截都会让我感到很开心!渐渐的,想想适应了奶瓶,在我休完四个月产假后,想想非常顺利地适应了我不在家时吃奶瓶,而我的邻居因为孩子离开了妈妈的奶头就拒不吃任何东西,以致于她只能舍弃工作而在家带孩子!

    我的邻居家的孩子晚上老是睡倒觉,十足的夜猫子,晚上两三点钟起来玩,他的奶奶就每天晚上陪着他玩,白天补瞌睡,其实这样溺爱孩子非常不好!想想只有几十天大时,晚上睡觉也爱哭闹,每次要抱着她走来走去,还为她哼歌才睡得着,但后来一些妈妈告诉我这样的习惯不好,于是我们通过改变喂奶、洗澡、按摩等的时间,渐渐给她纠正过来,我和想爸也改变作息时间,陪着她早睡早起。现在想想的睡眠非常好,晚上也不吵闹,让我们大人也能睡好觉!这一点令人感到很欣慰!

    想想三个月大时,奶奶坚持不让我们给想想用尿不湿,说用尿布会舒服些,定时给她把尿,只要养成习惯就好了!的确,想想现在的把尿意识非常的强,现在就是晚上都不用尿不湿,一要尿尿了,她就会动或叫,给她把完尿,就又香香地睡去!别的不说,还的确为我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平常她在玩的时候要尿尿了,也会”啊、啊”地叫,这是在暗示大人该给她把尿了!

    想想有很多的玩具,每次玩得一地都是,后来明显感觉她对很多玩具也不感兴趣了!后来我将她的玩具都收起来,每天只给她玩两三个玩具,每天都换不同的玩具,这样家里也变得整洁了,她对玩具也不会喜新厌旧了——每天都是新玩具!

    想想在七个月就学会了爬行,常常满屋子爬,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尤其是对眼镜、鼠标、剪刀、插线板等东西非常感兴趣,可那些都非常的不安全,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不让她玩的,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拿到了爸爸的一把小刀,这可是非常危险的,给她拿掉吧,她又哭着不愿意,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我将空的矿泉水瓶装了几颗彩色的玻璃弹珠,摇起来哗哗地响,想想一看就感兴趣啦,从我手里拿过去玩,我趁机拿走了小刀!

    想想现在还未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出现,但我想随着她一天天的长大,会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到时希望我能很好应对!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作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多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成为朋友,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定会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初看本书,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坏”在哪里?似乎暗藏玄机。想来也不过是多加管教而已,可当我真正地翻开它,一页一页读下去的时候,总是被其中的一些话语和情节所震惊,作者的论断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试看“人们永远也不要从孩子身上得到一样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感恩”“孩子与父母之间充满冲突”“父母的存在是孩子生活中的最大悲剧”“如果将家庭关系比作是一场持久战的话,那么父母和孩子则分别是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两支敌对军了。”等等。生养孩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和孩子和谐相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并爱自己,但事实上家庭“小暴君”“小皇帝”比比皆是。这一切只因父母不够“坏”。 “坏”要“坏”在对孩子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坏”要“坏”在以暴制暴,不能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坏”要“坏”在•••••• “坏”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这是一本教父母学“坏”的书,这更是一本教孩子变好的书。
  •   这本书,我看到第一眼感觉好奇怪啊,世界上有教人做好事的,成为好父母的,还有叫人做坏父母的?后来看了一点简介吧,觉得说的很不错的啊
    毕竟,现在的孩子受的溺爱太多了啊,很多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孩子都是因为溺爱的啊,就像书中说的一样,家庭的小暴君,有的时候,咱们做父母的是时候整治他们一下了啊。
  •   “坏”父母也能培养出好孩子?这怎么可能?带着疑问翻开《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这本书。不言而喻,中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是,父母一边工作一边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且往往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陪伴、教育子女的时间就相对很少。因此,父母总会产生一种负罪心理,尝试着用尽各种办法为子女营造一个梦幻的王国,子女要星星,绝不给他们摘月亮。殊不知,给孩子的物质财富越多,越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的错觉。所以,如果听到任何人给他们的回答是“不”——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就会哭闹、打滚,以各种他们能想到的理由“威胁”,以致父母的处境被动,经常束手无策并最终妥协,久而久之会出现“滋长孩子的气焰、降低父母的威信”的状况。更有甚者,孩子越来越任性,如法炮制,最终步入歧途,追悔莫及。如今,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遇到哪怕一丁点儿压力就选择结束自己生命,我们把这类人称为“草莓族”,典型的就是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令世人诧异,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通过看这本书,不难对这种现象得出一种解释,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度溺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遇到任何的事情也都是父母出面解决,没有体验过失败与压力的他们走上社会之后,面对重重的失败与压力,叫他们怎么能够承受?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一开始就把握好自己的立场,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坐下来和他们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这本书告诉你,只有“坏”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坚韧性格的孩子,为他们的美好人生与无量前途奠定基础。


  •   我生长在农村。记得我小的时候,爸妈和村里的人们都一样,文化水平低,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基本一致。从上学开始起,爸妈灌输的思想是,在农村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考大学,离开农村。因此,因为小时候贪玩儿,考试考不好没少挨揍。当时的想法就是爸妈是个坏父母,一度曾经想过离家出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面对着我的父母当年面临的教育问题。对待孩子是做严厉的“坏父母”还是处处溺爱孩子的“好父母”成了严峻的问题。前几天突然看到了《好孩子需要“坏”父母》一书,立即像是找到了指路明灯。“‘坏’父母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会将他们当做整个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会为孩子做好一切,并且去讨好孩子,而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锻炼他们的执行能力和坚忍能力。”作者的这种观点正是我所要知悉并做到的,在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再遇到教育他们的孩子有这样的烦恼。
  •   1、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情感都非常冷漠,而对别人爱的需求却非常贪婪,甚至写作业的时候也得妈妈陪着,不陪就不行。
    我们说,一个幸福的儿童,他应该得到爱,然后再把爱回馈给别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周围人对他的爱,社会对他的爱,同时又要把这种爱传播给更多的人的一个过程,这样他才能有一种幸福的体验。但是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获得爱别人、爱社会、爱这个世界的幸福体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一个孩子,他从出生时就有一种自然遗传下来的向外的张力,让他趴在那个床上他就会往前爬,这是一个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类在繁衍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遗传基因,但是我们孩子的这种能力往往被家长剥夺了。比方说孩子吃饭,本应该孩子自己吃,可家长就是要端着碗往他嘴里喂,担心孩子自己会吃不饱。所以说在方方面面我们对孩子都进行了百般的呵护,其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诸多能力的下降。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溺爱有这么严重吗?那我告诉你,人的智力是怎么样产生的?人的智力是通过人的大脑器官对世界的探索培养起来的。我们溺爱孩子,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被限制在一个环境里边,他没有机会去运用他的大脑,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语言功能,更多的就是不能使左右脑相互结合,将他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由于我们的溺爱,孩子的这些功能都会被弱化甚至消失,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他的能力就非常弱。那么一旦我们把这种无能的孩子培养起来之后,孩子在各方面都会不如别人。
    关于孩子的诸多能力,我们家长远远没有认识到劳动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通过劳动会让孩子的大脑有机的结合起来。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一个孩子在生下来时,有无限的能力,在正确的指导下他是无所不能的。那么反之则亦然。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法国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五十多岁时才生了一个孩子,于是这对老夫妻对这个孩子百般的呵护和溺爱,溺爱到孩子二十五岁的时候,解大便还得父母帮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二位老人不在了,这个孩子怎么生存?这对老夫妻就是所有的东西都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导致了孩子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本能都消失了。作为一个社会上的自然人,他的所有的本能都没有了,那他怎么还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都是溺爱造成的。我说到这儿大家会想,我们的孩子不会是那样的,那我也相信我们孩子不会那样,因为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虽然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看到的一个参考消息,但是这个事一直记忆犹新。因此我们为了增强孩子的能力,我们坚决不能溺爱孩子,要理智地爱孩子。
    4、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也就说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他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在我们房间里,就能很好地观察出这类孩子,当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时,然后紧跟着其它的毛病就都出现了,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我们家长的溺爱限制了。非常明显,厌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独生子女,看到第七章的时候差点泪奔了。记得去年看过一部叫《姐姐的守护者》的电影,当时感动的稀里哗啦,然后想到小的时候妈妈问我,想不想要个小妹妹啊,我当时坚定的说:“不要!”但是,现在每每想来如果能有个弟弟或妹妹,生活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番图景?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独生子女以及建立水平关系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难再拥有像我们前辈那样的手足之情了,通常我们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万千宠爱和孤独寂寞中长大,我们的水平关系也只有通过跟玩伴、同学的接触而建立起来。而作者援引瑞士社会学家的话语则深深振动着我:“处于水平关系之中的人群可以对对方的言论进行思考,可以保留自己与对方不同的观点,可以提出问题或者质疑对方的看法,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可以给出对方自己知道的答案,可以选择当一个聆听者,也可以做一个倾诉者,可以和对方一起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的地位都是一样的,有着旗鼓相当的实力,享有同样的权利,但每个人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每个人都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可以被明显地与他人区分出来。”于是缺少水平关系的我们,成长之路变得异常艰辛。我想很多80后的独生子女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常感觉到自己很孤独,想与他人沟通又不知道怎样做,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不知到哪里去宣泄,然后只能自己眼含热泪、咬着牙继续挺着。父母总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在爱着我们,但其实很少了解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中国的家长们去阅读,帮助他们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去和同龄人交流。毕竟当爱变成一种禁锢的时候,它就走向了反面。让我们的家长都去做“坏”父母吧,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好孩子的!
  •   如何教育孩子?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你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已近而立之年的我第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孩子,因为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吵闹得让你无法忍受,而且我也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是男友一家人都喜欢孩子,这不得不让我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看来我也应该提前学一点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东西充实一下自己了,以免到时候抓瞎。

    几天前在一闺中密友那儿看见一本书——《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她已经有一个三岁大的儿子了,想必这个儿子很让她头疼,她便买来一本用来对付他的宝典。翻开前言,我便被里面的观点吸引住了。“孩子们会做出某些‘暴行’,是因为父母们的行为为他做了示范。”虽然我还称不上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但是直到现在想起父亲怒目的样子还心有余悸。而且我身上潜藏的暴力倾向,也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很少发作。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要一味迎合,要适当说“不”。

    看完此书后,我学到很多。想要拿捏好亲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天下的父母绝不会因此而丧失做父母的勇气,毕竟每天都有很多新生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准备做父母的人。
  •   建议所有的妈妈(爸爸)们跳过前言,直接进入第一章,我对于吾国吾民能不能适应巴斯蒂安博士一连串的德意志式提问深表怀疑,即使身为好学博学的妈妈(爸爸),迫切想了解更多更科学的亲子知识,或者心理安慰,恐怕也都会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了。而在第一章里,我们惊喜地发现天底下的妈妈(爸爸)们,都怀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希望孩子比自己过得好,中国的父母如此,德国的父母也是如此。
    在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的今天,我们不提向德国学习也很久了。其实,追根溯源,美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都是先向普鲁士德国学习,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的底色就是德意志式教育,这样说并不为过。而且我要告诉一些朋友的是,现在中国民间儿童教育实践最热的是华德福教育,后者就起源于德语国家。(祝福那些还没听说这个名词的父母,但愿他们还能有时间、有能力学习google的用法。)
    我粗略地翻看了下,说得都对。但我还是提醒那些热衷于阅读亲子书的妈妈(爸爸)们,千万不要把育儿这样复杂的人类活动就简化成阅读一件事了。如果你现在到了非得看一本专家教你育儿书籍的时候,我建议就看这本。因为它也符合我对教育的看法,比如说教育允许犯错,重要的是立即改正;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也需要成长;任何时候,做都比说重要,言传身教是根本。
  •   真不愧是“颠覆中国的教子理念,整治家庭小暴君”的好宝典啊,中国父母在很多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小暴君,小皇帝的性格,从而造成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很难融入群体和社会,这本书可以从根本的意义上,是中国的广大父母们,清晰的了解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可怜的天下父母心,一个个都能得到孝顺孩子的回报
  •   “不要不假思索地去满足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愿望,不要刻意地扫清他们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障碍,不要一直试图成为最能理解他们的朋友,不要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的所有举动。”
    这是我们都明白却难以做到的。我们现在都在讲如何从正面引导、教育孩子,但是遇到特别难管的怎么办呢?或者遇到已经被惯得不成样子的怎么去改变呢?我知道父母都是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一个家庭,他们感到最棘手的工作就是如何管自己的儿子,平时他们对自己的儿子却毫无办法,只要孩子要什么,一哭闹,在地上一打滚,要求必定得到满足,就因为他们不忍心去管,只能以不断去迎合孩子来换取阶段性的安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负面条件反射,那就是孩子把哭闹和能够得到一切联系在了一起,后来,他们看了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求教了心理学专家,改变了条件反射的前提,呵呵,很简单,那就是孩子哭闹的时候不理,只有停止下来,乖乖表现的时候才能实现愿望。这可能就是做“坏父母”的一个开始吧。这本书讲的东西非常全面,而且都有科学依据,还不错,可作为进一步做“坏父母”的指导。
  •   因于此书的名字。我买下来准备要看。我承认在未读之前我是冲着此书的名字才决定买下来的。为的只是想看看所谓的“坏”父母所能做到的程度,以及结果“结”出来的“孩子”。
    可是从拿起来读一直到读完以后我必须承认我是被折服了的。
    我在想,假如我的父母从小给过我如此的教育并且了解我的内心。我不会如此。不会远离。
    “坏”父母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会将他们当做整个人生的中心,他们不会为孩子打点好一切,刻意地去讨好自己的孩子,而是为孩子提供或者帮助他们找出各种机会,去锻炼他们的执行能力和坚持能力”。
    来北京前和父亲吵架。有些话总是出口未及掩饰。几年下来所有积累起来的话句急于出口,于是我在父亲面前挨了耳光。他使劲的扇扯我的左脸。下午和母亲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说,老人家却情绪高涨无法沟通。中午跑去小姨家,听到许多旧事许多当年的恩恩怨怨。我和小姨似乎没有任何代沟完全理性的分析事脉。我幼小的时候是她成夜抱着我走在路灯下因我不愿睡在床上。是她辅导我和姐姐的学习。是她那个时侯藏下了试图离家出走的妹妹。总有种宽容和理解。我想起那通电话。在大雪纷飞的北京我托给小姨母亲的病托给小姨将要发生的事。我在想,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讲,小姨的做法也会被毫不留情的戴上“坏”的帽子。但于我而言,甚至我敢断言,于现在的80后以及90后而言,我们都是需要如此的“坏”的。
    然而我总是要走。这不是逃跑也不是冲动。我依然会坐下来画画会随便搭上一趟公车看外面的风景。不喜奔波。找个适合的地方生活下来。可以安静的喝杯水可以没有逼迫感没有矫饰和局促。我仍不晓得停留会是哪里,但至少我会行走。
    很多问题仍旧现实。不是没有想到。我总有个底线。感到不值的时候我便全身而退走那条充满蚂蟥的山路去找冰雪。我不能一直坚持不懈的去走他们安排好的路子。 看到第六章,我感动并且很迫切的希望已成人父已做人母的所有爸爸妈妈可以去看去了解去借鉴一下这些“坏”父母的方法,而不至于在这个如此物质的年代里继续的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类似我的孩子。
    昨天在回来的路上在一家艺术培训班门口看到一幅金色的画,然后我就哭了。我知道那里面有你们。我的爸爸妈妈。对于我们。我依旧沉默。因为这不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因为我晓得冥冥中总有安排因为到头来我们不是发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却总是属于我们无法触及的另一个范畴的码。世间感情有很多,我对你们属于哪一种。然而,你们总是不知道的。
    我很幸运不是吗?在我并未彻底的绝望时得到了如此强烈的震撼。以及我正向好的方向成长。渐渐走出阴暗。开始用手去触那温暖的空气。
    谢谢本书给我的我曾经渴望得到而从未被提及的温暖。谢谢本书给我的如此强大的“父亲母亲”。
  •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回到离开已经有半年之久的家。各种熟悉的温暖感动充盈着我的心间,在家里的那一周,我很开心,但是回来的时候,总是隐隐的感觉有什么东西放心不下。却说不清是什么事情。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孩子已经上幼儿园的同事那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到我心里一直记挂忧心的是我的小侄子。小侄子乳名叫棒棒,一家人都希望这孩子将来能长成一个很棒的小伙子。我离开家来北京的时候,小家伙才几个月大,就只是傻傻的吃吃睡睡小婴儿。而十一回家时,棒棒已经在牙牙学语,能跟大人做简单的交流了。小娃固然还是可爱的让我舍不得离开,但是家里人对他的教育似乎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的父母,弟弟和弟妹,显然对棒棒过于溺爱了。我深知照他们现在的方式下去,棒棒将来很可能被宠成一个小“暴君”,但是无奈的是我自己不是搞教育的,对教育孩子更没什么心得,更何况我也不可能守在身边帮忙教育他。现在看了这本书,觉得书里一些观点和做法或许能对家里人有所启发。于是决定买下这本书寄回家去,希望能对棒棒的教育和成长有所帮助。也诚恳的希望各位有心得的朋友,能给我更多的参考和建议。
  •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手牵着手送到人世间的,上帝都给这些孩子安排了一个天使来守护着孩子。

    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天使,让他们感动温暖,安全,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就永远的像生活在摇篮里。

    可是问题由此而产生,天使们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不同方式的爱却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不要总是把责备的眼光投向孩子,他小小的年纪就是一张白纸,上面的颜色大部分都是我们涂在上面的。

    来说说我家宝贝吧,她现在已经一周四零几天了,人们都说孩子小的时候一天就是一个样,不过,我也觉得她的小脾气也真的是一天一个涨啊。有时候,我总是觉得这个小家伙脾气这么大,现在看在她还小的份上,就哄哄她,后来发现这不是办法,因为她后来越来越过份,只要纵容了一次,她第二次一定就重复再去做,不同意她就开始做在地上哭闹,我是最烦小孩子的哭闹的,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可是无论我怎么做都解决不了问题,每次这个情景都会随时上演。

    记得有一次,她迷了上手机,于是她爸爸想办法给她弄了几个模型玩具手机,可是她偏偏不要玩具模型,就是要我的真手机,开始也有模有样的,学着大人打电话,我们都觉得小家伙挺爱的,可是她玩了一会后,听到没声音,就把手机使劲的扔在地上,还用脚去踩,我马上跑过去,开始和她好好说,告诉她这个是妈妈买来的,摔坏了,就不能打电话啦,她也乖乖的捡了起来,可是没过一会,就开始又摔在地上踩起来,我火了,打了一下她的屁股,可是她以为我跟她开玩笑,还很高兴又捡起来摔在地上,我知道是没打疼她,就这样又几个回合,看她这个样子,我也火了,狠狠的打了一下她的屁股,小家伙被打疼了,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其实我很反对打孩子的,打完也挺后悔的,不过后来也真的见效了。看到我的手机,不管我在房间的那个地方,她都会跑着拿给我,嘴里还喊着:妈妈拿,宝宝乖乖。

    我想,每个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很多人都没有重视这一块,往往把孩子的任性当成是一种娱乐,结果孩子的性格也越来越火暴。
  •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给予孩子太多的爱和关注,父母要做到疼爱孩子不溺爱孩子很难,父母都希望和孩子成为朋友,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妈妈,可是天使也有犯错发飙的候,所以疼爱孩子的同时我们要适当的做一下“坏父母”。
  •   儿子长得虎头虎脑,一看身架就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可,人家爱哭!老公对儿子有时候有些溺爱,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对他的哭投降,可是我,绝不会对他的哭投降,于是就成了儿子眼里的“坏妈妈”!我这个坏妈妈不仅不会对儿子的哭投降,还认为:男人哭吧不是罪,再说,哭还能增加肺活量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儿子的哭对我来说根本就构不成一点威胁了,所以他的这个武器一般只会对爸爸使用了!
    儿子很小的时候跟我在单位里住,有一次我正在给他冲奶粉,可他却非得让我抱着冲,我说那样不行,我没办法冲奶粉了,可他就是不依,见我不理他,于是就抱着我的腿在那里哭,同事见了,就说:“你先抱抱他呗,那么小,他懂什么呀?”可我感觉让他哭两声也没什么,于是同事就说我心真够狠的!呵呵,狠就狠吧!
    老公有时候会对儿子的哭投降,尤其是儿子生病的时候。可有些时候却也非常狠,虽然我不赞同他的做法,揍、威胁!我认为,好孩子不是揍出来的,也不是吓出来的!好孩子是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培养出来的!对孩子,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孩子对的,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孩子错的,无论怎样,都不能妥协,绝不可以凭借自己的心情来做!姐姐家的孩子今年都十多岁了,比哪个孩子挨得打都多,但却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霸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狠一点,还要坚持原则才好!
  •   诚然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做溺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为什么家长最后不得不背上溺爱孩子的“罪名”呢?
    我就来说说我作为旁观者的观点吧。
    ps:我的孩子现在只有6个月,可能我还没有遇到孩子的叛逆期,没有遇到更加棘手的问题,所以我说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帮我指正吧
    1、对待孩子错误的一致性。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有时急急火火的责怪孩子,有时却理也不理,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2、对孩子没有什么耐心。有的时候孩子哭闹、犯脾气根本听不进去大人的话,我们盲目的指责孩子不听话,而不是耐心的等孩子平静下来,问清原因之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有事情也不愿意和母亲多说,从而成了在母亲眼里的叛逆孩子~最后久而久之,孩子不服大人管教,大人拿孩子束手无策。
    3、对教育孩子原则性不够,孩子前脚刚批评教育完,后脚就搂过来抱抱亲亲,心肝肉儿的叫上了,刚刚严肃认真的教育又被抛之脑后,应该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巩固一下教育成果。
    4、最后一点个人觉得最难办到,跟长辈人之间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孩子跟着老一辈人的,当着父母面教育孩子把有时候还会被反教育,不仅丧失了做父母的威严,而且也会让孩子看到在夹缝中生存的一线生机~基本上这个,听天由命吧
    哎,说说我们家的烦心事吧,姐姐是个直脾气的人,遇什么事情都会很直白的表现出来,她把这种情绪化也带入了教育孩子之中,她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无论做多么过分的事情她都不会制止,但如果她的心情不好,那么孩子做什么都会让她烦躁,挨她批评。这样下来,孩子就陷入了错了不追究,没错时候挨打的怪圈,最后把孩子弄得无所适从,索性由着性子胡闹,如果赶上妈妈心情好就什么事情也不会有,如果运气不好最多也就挨顿打,但只要一认错也许连打也不用挨。他怕他的母亲,可是也不听他母亲的话,更别说我母亲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对待孩子根本没有原则可言,孩子欺负她还来不及呢!
    有一次,他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姥姥看见了给收起来了,他就急了打他姥姥,并让姥姥给道歉,谁劝也不听。我看见了就把他抱过来,握着他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他不停地挣扎,我就更用力。慢慢的他平静下来,我就很平静的跟他讲道理,直到他眼神逐渐软化了才放开他,继续和他聊天,过了一会儿他就主动地把玩具收拾起来了。
    我想我们都应该有底线、有原则,孩子明白了才不会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他才能改掉错误的习惯~至少我想我不会犯这样原则上的问题了
  •   坏父母不能真的坏,要对孩子的宠爱有度,不能过分溺爱,曾经看见一个公车上的小孩,使劲的抓爷爷的脸,对着爷爷又打又踢的,虽然才那么几岁,就这么不尊敬老人,完全是父母的教养失误,所以在很多时候要做个孩子眼中的坏父母,不能纵容他们的坏习惯
  •   从宝宝出生直至现在,在宝宝的眼里,我是一个坏妈妈也是一个好妈妈。我爱我的宝贝,我也用爱来管教我的宝贝。在整个家里,就数我对宝宝管教最严格。
    爱与管教是一个非常难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摆在每一个父母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爱他的,又该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吧。我是这样实施我管教的。
    首先,我们跟宝贝订下规则,我认为孩子是非常需要规则的。规则就是告诉他们做事情的底线和是与非的标准。在宝宝上了幼儿园之后,我跟他订下了如下规则。
    1、不允许他自己跑到邻居的小卖店自己买东西吃;
    2、他可以玩他自己的玩具,但是不允许不收拾玩具,一旦发现,马上扔掉。
    3、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要信赖别人。
    在管教孩子的同时,我也给孩子满满的爱。
    1、我是一个上班簇妈妈,我每天得工作8个小时。每一天,我一下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我亲爱的铭铭宝贝。我天天跟他讲,妈妈是爱你的,妈妈天天上班也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条件学习,生活。虽然,我不清楚现在的他是否能理解,不过,拥抱是表达爱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天天如此。
    2、把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给了铭铭宝贝。在我休息不用上班或下班之后,我陪着他一起玩玩具,看书,讲故事。我知道保护良好的亲子互动比给孩子买好的玩具,让他自己玩会有更好的效果。
    爱与管教是一个非常难的教育问题,我是一个新手妈妈,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我还在继续努力的学习中。上面仅仅是我的一点点小体验,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一真正的好父母所应拥有的心态。只有自己坚韧,孩子才能不畏艰险;只有自己上进,孩子才能努力要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
    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从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来看,我得知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孩子有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与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母亲的事。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接触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但是很少有像《好孩子需要”坏“父母》一书这样绽放朴素的光彩、散发纯净的幽香。它适宜为人母者读,也适宜为人师者阅,甚至适宜研究教育学的学者细细品味,我相信它一定能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
  •   每个父母都应该有“坏”的一面,坏”的本质是爱,每当“坏“出现在孩子和父母面前,那么,爱自然也隐藏在“坏”的背后。





    在两个宝贝出生之前,和宝爸探讨早教问题,宝爸说必要时我们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我也赞同这个观点,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引导和管理,当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出现了扭曲时,必须有狠心的“坏”父母才能及时帮助孩子回归到正路。





    孩子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的,淘气调皮玩耍都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应该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陪孩子尽情享受这种成长的快乐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一种幸福。但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也必须要不断的适应这种规则才能逐步融入这个社会,所以在遵循规则方面,“坏”父母不可缺少。





    孩子难免有无理取闹的时候,这种时候如果是真正破坏了规则,那就要采取强制手段了。先强制制止这种行为,之后孩子免不了哭闹,等哭够了发泄完了,再给孩子讲道理,因为哭的时候讲道理基本达不到什么效果的,等情绪稳定下来再讲会容易的多。一直以来,觉得逍遥很懂事,虽然有时候也会耍脾气,但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再讲道理还是能听进去的,所以基本上也没发生过太狠心的“坏”父母行为。





    不过有次女儿任性,无论怎么都无法停下来,便被爸爸扔在了黑黑的卧室里,我这个当妈妈的虽然心疼,但也要和宝爸保持一致,等哭的有些妥协之后再抱着女儿好好安慰一番,讲道理,分析原因。当然这个时候不要忘了传达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在狠心当了“坏”父母之后,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
  •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爱能够带领人们走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爱能够赐予人们纯朴的品格,爱的天空是一片高洁的蓝天。 “爱”是无私的奉献,一如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但关爱不等于无原则的爱,疼爱不等于溺爱。作为家长,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在给子女无论是衣食无忧还是锦衣玉食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关爱真的对孩子没有坏处吗?
  •   成为“坏”父母,有一件事情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面对孩子的侵略性,“坏”父母们应该摆出接受的态度,他们的反应也应该是具有建设性的。不过,什么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件事也没有例外。成为“坏”父母的第一步 ——应该正确认识到,孩子,即使是由自己身体中剖离出来的孩子,自脱离自己身体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是独立的生命体了,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利益,而这些利益不可能永远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就像正要开始学走路的幼儿一样,小孩子们只有不断地借助这样的“试探步伐”,而不是一开始就接受成人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道德上的严格规范和禁忌,他们才能够理性地逐渐学会控制自身侵略性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我们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冷落着他们(至少从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这一点上来讲,的确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过分地宠溺他们,毫不夸大事实地说,正在这样做的父母绝对不在少数,还有很多父母还正在尝试着这样做。
  •   中国的父母很多都只知道一味对孩子好,深怕孩子受委屈,根本不知道孩子有时候太被溺爱了就会变的很脆弱,经不起外界的打击,这本书颠覆了中国的教子概念,是值得大家都来看下,改变下思想的,为了以后的孩子健康而坚强。
  •   我看到的一个帖子说:
    今年一开学,我发现我们学校脑瘫班的一个学生现在连路都不怎么会走了,我觉得非常的奇怪,因为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她走路非常的好,虽然时不时会摔倒,但是可以自己独立的行走。大家都夸她练习认真,成果明显。结果这个学期怎么突然就退缩了呢?

    我就询问学生的保姆。原来这个暑假,保姆应学生姐姐的要求去照顾姐姐的孩子去了,没有时间照顾这个学生,因此学生的生活都是由爸爸妈妈负责的。而学生的父母由于孩子的缺陷,非常的自责,对孩子非常的迁就,哪怕是学生说“无论我说什么,无论我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你都不准反驳”,父母都没有任何的意见。在家里,学生称王称霸,家里人不敢说半个不字。因此寒假的一个月时间里,学生就整天坐在家里看电视,从来没有好好的锻炼自己的身体,更别说专门的练习走路了。一个月不练习的结果就是:现在连走路都有问题。

    我不禁想溺爱孩子,是真的爱孩子?是真的为孩子好吗?这个学生的例子因为他是特殊学生,所以在她身上练习的效应较为明显。而正常儿童表现不会这么明显。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溺爱的严重后果,因此大家没有意识到溺爱孩子的严重性。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好好的思考一下,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的做到不要溺爱孩子,做到采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各位家长谨言慎行,不要因为爱孩子,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

    爱的把握很重要啊。
  •   疼爱不等于溺爱,家教需要“坏父母”!书的这个话题好!顶了!下手买一本,看了的确不错。
  •   孩子本来是以一时的好恶来决定喜欢和讨厌的事,有时,这种好恶被父母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再想改变就会相当困难。所以有时父母对孩子的坏,还是需要有限度,不能因为坏做的过分了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   书中说的:许多父母都想做“好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我觉得我很同意书中的书法
    毕竟孩子是不能太去疼爱的啊
    这本书中讲的满具体的,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给那些老年人看下啊
    毕竟,现在老年人很疼爱自己的孙子什么的啊
    俗话不是说的吗“隔代亲”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给老年人读下
  •   其实觉得吧,我这个当妈的挺失败的,要说我也没去溺爱她,不会什么事情都百依百顺地听着她哄着她,有错的地方我也是开始都是跟她讲道理好说好话的,在她还不会说话讲道理也是不太行得通的时候,那就用行为去阻止了。但到后来她会跟你辩论了,总是想着理由来跟你反驳。反驳不过么就用终极武器——哭!
    每到这个时候爷爷总是舍不得了,搞不好还以为我怎么着她了,她奶奶倒是清楚父母管教的时候不能相帮,能躲远一点就躲远一点,省得她找帮手。开始犯脾气的时候真的挺犟的,软硬不吃。再慢慢大一点的时候,她平静的时候你跟她讲道理,她还是懂得,知道自己错,也会说:妈妈都是我不好!对不起!
    有句话是谁说的?对孩子最大的折磨就是百依百顺。这话确实是这样,依出来无法无天,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与人分享与人和善,以后到社会上去绝对是难以立足的。
    孩子犯错的时候对父母是一种考验,你的态度决定着孩子以后的性格和人生,在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与父母得保持一致的立场,往往我家有时候就是有人立场不坚定而败下阵来。
    有次放假过后,她一点都不想去学校,说到学校去就要哭的,我说为什么要哭?你以为哭了就不用去了吗?她点点头。我说你不哭也要去学校哭也是要去的,去学校跟你哭不哭没有关系的。既然都要到学校去那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地去开开心心地回来,非得哭干嘛呢?她说我不哭了。其实她对于有些事情是很明白的,但就因为有人依着所以就总是想拿哭来作为杀手锏。
  •   不要以为做父母的随了孩子的性子就自以为自己做到了一个好父母职责,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检点下自己是否对孩子有着过分溺爱的行为,过分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害处,做父母的还是要如同像书中说的一样,多少控制下孩子的撒娇行为,让他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趋争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这也是让他们思想变长远的一个好办法。
  •   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正确的教育都必须坚持原则,在孩子心里会认为我们是坏父母,只要孩子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就算做个坏父母我们也要坚持原则。或许他现在不明白我们的苦心但是长大以后他会明白的!
    我们正阳从小就很任性,以前一有不如意不按他意愿的事情就会哭闹,有时还会趴在地上不起来,可是这个时候不要因为他不愿意你就妥协,只要有一次就还会有第二次的,记得有一次正阳想喝水,我没来得及给倒,奶奶听见了就给倒上了,可是他一看是奶奶给倒水立马大哭起来,还趴在地上不起来,我一看这坏毛病特别生气,让他起来就是不起来,还非让我抱起来,我不抱就不起来,奶奶就在一边发话了“你快抱起他来不就行了?”他听到奶奶给他讲情就说:“妈妈你快抱起我来吧”一边哭还一边看着你的表情,一看就是故意的,我说:“你起不起来?不起来我可就不理你了”他还是不起来,我没办法只好不理他走到别的屋里去了,他一看我不理他就使劲的哭,谁拉也不起来,过了一会儿我过去说“你站起来把衣服打打干净我就抱着你”还是不想起来,看我又要走他从地上很不情愿的跺着脚站起来,我一看站起来就赶紧抱着他,又跟他讲了一会儿道理,后来又发生了几次我一样不理他,再以后就很少再出现这种情况了,因为他知道我是不会让步的!我们跟公婆住在一起虽然每次坚持原则的时候都会惹来意见,但是也不能任由他任性下去!
    还有在正阳两岁多的时候感冒了不肯喝药,我给冲好药后他一会说先喝口水一会儿又让我拿过他的玩具再喝,一会儿又让我我抱着喝,可是怎么样就是不肯喝,后来我真生气了,我说:“你说话不算数,给我自己端着碗,自己喝了要不我就让爸爸给捏着鼻子灌”我把碗塞到他手里,他捧着碗使劲的哭,一边哭还一边咳嗽,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一会儿爷爷从外面回来了看见自己的宝贝孙子哭的厉害,想赶紧去哄,我说:“你别管他,让他自己喝”我不让管气的爷爷摔门走了,最后我慢慢的跟儿子说:“儿子赶紧喝了吧,你看越哭咳嗽越厉害了”儿子看没有缓和的余地自己乖乖的把药喝了,喝完还跟我说:“妈妈,我喝完了”从那以后儿子喝药都很乖了,坚持就是胜利!
    虽然我们在坚持原则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老一辈的不理解,孩子的哭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孩子教育的原则,即使在孩子眼里成为“坏妈妈”在公公婆婆眼里成为一个“坏媳妇”我们也还是要坚持原则,因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
  •   对于教育小孩子来说,宝爸一直的观点是:“要有原则性,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东西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应该从小就让她知道这个道理。”因为现在每个家庭的小孩都很少,所以很多父母都会由着孩子自己的性子来。但在我们家这点却是很难得到的,每次宝宝的不合理要求一般都很难能在哭闹中实现。
    从宝宝一岁开始,家里就备着小竹条啦!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求不合理的话,我们的做法是先讲道理,如果道理讲不通,那就转移注意力,如果转移注意还不行的,那就只能竹条出马啦!而对于我们用竹条的办法是,一定要打在手心或者手板知道痛的地方,要是打在屁股上那是没用的,而且表情也要配合到位,不能跟孩子嘻嘻哈哈的打。所以现在一般到了拿起竹条,宝宝就会自动的喊出不打不打了。 想想从小到现在,被打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坨已经知道这个竹条的威力了。
    有段时间宝宝经常惹爸爸妈妈生气,所以被打的次数也不少。每次宝爸打了之后都在自责,以后会不会对爸爸有很大的意见啊!还听过有位妈妈说,她的小孩被爸爸打了之后好几天都不理爸爸。我们刚开始也怕出现这样的情形,不过事实证明了,宝宝不会这样,有时前天晚上被打了之后,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跟爸爸套近乎,好像知道要跟爸爸拉好关系,这样就能少挨打啦!
    妈妈希望宝宝长大了能明白,爸爸妈妈这样对你也是对你另外一种方式的爱,希望家里的小竹条能成为摆设,不再发挥它特有的功能。


    妈妈希望宝宝能永远开开心心的生活!
  •   自己的孩子谁不爱,可越看孩子可爱就越容易忽略它想利用你达成有些过分的要求的目的,我们就会不知不觉的收到孩子的摆布,成为他们呼来唤去的奴隶,因此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们就会清醒过来,去避免受到孩子的影响,从而做个公正,对孩子教导有方的好父母
  •   自从02年女儿呱呱坠地,教育问题就摆在了初为人父母的我们面前。
    把孩子当做你的朋友,这是每个父母所追求的愿望,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如何在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在各方面教育好她,是一个非常难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摆在每一个父母面前最大的一个课题。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她做的每件事,包括说教、约束都是对她的爱,是为了让她他成为有教养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   自己这么教育有点难*很多时候对孩子难以下狠心,他哭他委屈都比自己受苦还要难受,真是做父母的怎么就那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要是真能像书中说的,偶尔对孩子放心一些,对孩子的坏习惯严厉一些,那就太好了,我就觉得这些很难,需要给我一些时间我才能将一个只有两岁小孩子的撒娇毛病给改掉
  •   其实,在做妈妈之前就已经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则》。对于前者,我觉得刘亦婷的妈妈做得很好,而卡尔父亲的教育则太过于严厉。在做了妈妈后,我更有了一种领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孩子过得已经太辛苦了,作为家长,既然无力与整个体制抗衡,但是又何必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呢?我给自己订下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读了《好孩子需要“坏”父母》,我非常欣喜,这本书是我迄今读过的最具实际意义和操作意义的教育书籍。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说我们的孩子会遇到,即使是我们小时候也同样经历过,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可以用坏妈妈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解决,也许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态。
  •   一个生命从孕育到出生到成长,无不倾注了父母以及家庭成员所有的爱。每个人都疼爱着孩子,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生活条件。但是如何把握这种爱给予的分寸和度,给孩子成长和心理都是致关重要的。
  •   虽然说溺爱孩子是不对的,可是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宝贝疙瘩,要想正确的去对待孩子带给自己的影响,是件很难的事情,还要有这本书多多少少可以引导一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去过分的关注孩子,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是非对错的空间和机会。
  •   书中作者把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经验,以及身边朋友或其他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及现象全部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每一件事情都真实的发生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作者处理的每一件事情都令人耳目一新,却又让人不能不服。试问有谁可以替孩子写作业?又有谁可以让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又有谁会鼓励孩子看小说?
    可以看出作者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师,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更是一位心怀大众的慈善教育家。
    纵观全书,作者始终在倡导一件事情或者说是一种观念,即不要用大人的经验及权威来限制孩子的创造性,要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眼中的一切事物,即要拥有“同理心”。对待任何事情,不要带有公然的目的性,而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只要有了做某事的兴趣,那么则一切都水到渠成。
    强烈推荐给已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和读者!!!
  •   人都说女孩儿要富养、要娇着养,但对于果妈我来讲并没有这样做,一是觉得自己没有那富养的资本,也没有娇养那耐心,再就是觉得无论男孩儿女孩儿最后都是会自己独自踏入社会、独自面对社会,父母不可能庇护他们一辈子,只能靠他们自己,于是小时候对性格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过分的娇宠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太以自我为中心,会把父母对自己的这种娇宠作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在果妈看来,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可以采取置之不理或冷处理的方法,这样会使孩子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从此变得乖巧,不再无理取闹,这里有果的实例为证!

    有天晚上吃完饭果吵着非要玩跳舞毯,爸爸占着电脑,没法用,我就让果跟爸爸商量,果爸说让果8点半的时候喊他,然后他腾出电脑给果接跳舞毯,果自己玩着玩着忘了提醒爸爸了,爸爸也老不自觉一直在上网(这一点爸爸做得也不对,以后要注意),后来9点了我跟果说该上床睡觉了,果说还没玩跳舞毯呢,我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玩吧!果开始掉金豆子,边哭边说:“我就要玩跳舞毯!”我呢,起先还和声细雨跟果讲道理,果却不理,偏固执地要玩,一直在哭,把妈妈哭烦了,把门一关,进卧室了,留果一人在客厅哭,果一声比一声高地哭,好象要故意引人出来哄她,但谁也没理她的。哭了一会儿,我听不到果的动静了,悄悄开门,没看见果,以为跟妈妈生气了去舅舅屋 了呢,没想到果从沙发那儿[attach]71[/attach]走过来,手里拿着手绢,正擦眼泪呢,看到我出来,跟妈妈说:“我不哭了!”妈妈说:“再哭会儿吧!”果说:“不哭了!”妈妈说:“那睡觉吧?”果答应着,于是上床睡了觉。



    就这么简单,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其实孩子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象我们想的那样,她自身也会分析自己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每个孩子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称的!
  •   孩子现阶段喜欢打人、吐人、扔东西,稍不如意小手就打过来,为此我从不姑息,每次都严厉训斥,看着小脸眼泪涟涟的也是心疼。你的话要是不和她的心她就吐你,我为此给孩子讲了好多的道理,我说:吐人是不对的,再说吐出去多脏啊!你要亲,我做一个用嘴亲的动作,不要吐,我在做一个吐的动作,孩子貌似听懂了,只要是想吐人,就马上把我告诉的她的话重复一遍,孩子:要这样(嘴亲的动作)不要这样(嘴吐的动作),看不做坏父母也能教好孩子
  •   转眼间,家中的“小牛犊”已整2岁半了,看着这个天使般的孩子一点点的变化,一天天的成长,心里别有一番滋味道。
    小儿名叫牛牛,这当然是孩子的乳名了,孩子奶奶则叫他“小牛犊”,是希望他茁壮成长,像小牛犊一样,自信勇敢。小牛牛能说会道,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红苹果似的小脸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聪明漂亮;现在听见门外小贩“卖~葡萄”的吆喝声,哪怕是已经睡着了,也一骨碌坐在床上,小脸扬起来“卖~~不倒、不倒”,让人忍唆不禁,而我心里懊恼小贩扰民的同时,也想这小家伙耳朵也忒灵哩。

    牛牛从出生我们就经常和他说话,唱歌给他听,我们因此一个个都成了人们戏言的“话涝”;家里墙上贴满了色彩丰富的图画,三字经,及各种儿歌,看到什么就念给孩子听,出生3个多月我还送他去了早教课室,早教课伴随了牛牛一年多,牛牛学会了从最开始的抬头、翻身、爬行、站立,再到现在提两小沙袋上楼梯都不在话下,走路都不好好走,都带跑的,一个人玩玩具也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是个脚下生风、爱动脑,坐的住的孩子了,手部精细动作也超前,穿珠子比奶奶还快呢。教育家卢勤说过:一个人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牛牛做对每件事情我们都会像早教课老师经常做的那样拍手或伸出大拇指说“真棒,牛牛真棒”,从他的表情上,我们明白,他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收效显著,孩子非常自信,到现在每做成功一样事情(例如摔倒自己起来之类的),都小手拍拍,自己给自己庆祝一下;在教育上,爸爸买了早教玩具熊,有好多功能,会哭会笑,会说悄悄话,唱歌,讲故事,牛牛要是欺负它,它还会说“你真坏,我不跟你玩了”等,它进一步开发了小儿的智力,也成了他最喜爱的玩具,准确的说应该是他的亲密伙伴;妈妈也买回了三字经、各式儿歌、童话故事,古诗词等,每天一起床就给牛牛听儿歌和世界名曲,或放童话故事光盘,牛牛可以听很长时间呢,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他时而轻挥小手,哺哺自语,时而手舞足蹈,频频大笑。牛牛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一次,有张格林童话光盘还是在牛牛4、5个月时经常放给他听过,后来听其他的了就再没拿出来过,打算再给他听听,没想到小家伙在另一个房间听到光盘里讲故事的亲切的声音,一下跑出来,拉着我的手,指着屏幕惊奇的说:“奥,奥”,我微笑应和着:“恩,是的,牛牛听过是吧,是不是听过”?,牛牛知道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嘿嘿一笑,坐到一边听故事去了。

    牛牛一次也没从床上跌下来过,这全因为爸爸,爸爸将一个书桌堵住床一侧(后来牛牛长本事了,可以爬到桌上去,就又在桌上放了好几床被子),床一侧移到墙边,这样床只有一侧开口,床下放了一个旧习梦思垫子,可以自己爬下床再爬上床而不会摔疼,垫子下地板上还铺了软泡沫垫,我们的这间卧室很大,一整间房子都可以供孩子爬,都说多爬多聪明,还真是这样呢!

    另外,在陪小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是在不停摸索、总结,去尝试各种方法,用适合儿子成长的有益方法来引导他。譬如,我每天都会抱他出去玩几个小时,看看外面的风景,如小花园、大树、小草、蓝天、白云、马路、汽车、小猫、小狗、路牌、红绿灯等,并且一个个地指给他看,牛牛看到蜘蛛拉网、蚂蚁搬家的活动,即惊奇又兴奋,看到广告牌,便拉我来到这些字跟前,要我念给他听:“请爱护环境……”然后满足的一笑;在家里,快乐依旧。我们都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沙子、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牛牛笑口常开,家中因此充满笑声;我们会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人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感情不要放在心里,爱孩子就要表达出来。这样,孩子的沟通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会帮助别人也能更好地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今后的路上成功的机遇远远大于从小就很少受到表扬、赞美的孩子。

    牛牛一日生活很有序,每天定时排便,喝奶,吃饭及睡觉,每天早上,一到点就醒,小屁股坐在床上,奶声奶气的乱叫着他学会的大脑里现有的的词汇:妈妈,奶奶,爸爸,鸡蛋,猫咪。。。或拿着袜子试图往自己脚丫子上按,他开始有意识自己穿袜子,穿衣服了,还可爱穿着大人的鞋子,满客厅走,那可爱的模样,总是惹的一家人乐个不停,他看到大家高兴,就更来劲了,把其他鞋子都拉出来试穿,真让人头疼。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孩子到3岁半开始有取悦周边人的情感意识,看来牛牛是超前了。我长期坚持培养孩子规律生活,刚开始受到了些家庭阻力,家里老人认为,孩子嘛,想吃就吃,想拉就拉了,俗话说:“三岁定终生”,良好的性格对牛牛今后的一生很重要,良好的性格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生活习惯,所以我总这样坚持,牛牛都是自己睡,他独立性很强,等他懂事后,我再对他提出些要求,但不会过多干涉他,让他自由发展。

    这就是我的小儿,在大家的呵护当中慢慢成长的一岁半的天使般的孩子,虽然他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我会不懈努力陪他左右,共同成长。
  •   有的时候自己仔细想下,觉得孩子之所以这样
    和老年人是有必然的关系的啊
    毕竟,有许多孩子,父母一说,就跑到爷爷奶奶那去,这样父母就没法管了。我建议,咱们父母们做个坏父母吧,和孩子成为朋友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不能成为天使,要成为恶魔,毕竟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啊
    我希望做孩子的“天使爱做噩梦”
    希望我们成为“坏”父母。
  •   在幼儿园,我接触过无数不同类型的孩子,往往很多孩子的一些坏脾气及不好的习惯都是在家养成的!一个个典型的例子使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就像未干的水泥,任何东西落在上面都会留下持久的印痕。”的确!孩子犹如嫩芽,只要好好培养就是一棵好苗!



    怀成成时就想着将来一定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久,成成像个可爱的天使如期来到爸爸妈妈身边!



    宝贝成成现在9个月了,看着小成成一天天长大,妈妈心里满是幸福与甜蜜!成成的每个小小的进步都能使爸爸妈妈兴奋半天,而往往也正是这种兴奋延误了对成成的管教!


    不知什么时候成成学会了“打人”!一天早晨,妈妈还睡着,突然感觉被什么东西拍了下脸,睁眼一看,是成成拍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子,你醒了!”成爸听到声音便凑过来搂着成成,成成一巴掌就拍在爸爸脸上!爸爸笑着说:“哦加!儿子,你打我啊!”这是成成第一次与爸妈的互动,我们同捡到了宝贝,为成成的这一进步又高兴了半天,我们还开玩笑说:“以后儿子会叫我们起床了!”当时,我们完全忘记了这就是坏习惯的诞生!



    之后,在和成成玩时,妈妈的脸无意间凑过去,成成就使劲地拍打!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制止!但要一下子改掉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成成的这一举动出现频繁,而妈妈每次都严厉制止,希望成成慢慢改掉这个习惯!


    又一次,晚餐时间,我们在吃饭。成成和爷爷一起玩,一会儿,爷爷就抱着成成过来,笑着伸过手说:“看!”只见爷爷手腕上有几个牙齿印,!妈妈吓了一跳:“他咬人啊?别让他咬,成习惯就不好了!”爷爷说:“管什么!爷爷没事!”(爷爷非常喜欢孩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家的。爷爷对孩子的爱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



    这样可不行!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一次,妈妈马上抱着成成,严肃地跟他说不能咬人!成成看得一愣一愣的,不知成成能不能听懂妈妈的话,但就那么一次,后来成成的这一举动再没出现过!



    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如种子发芽生了根,非常难改掉,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孩子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之中!


  •   看到这个题目,才知道有时我们做的真的是错的。但是我觉得做一个坏父母也需要勇气!尤其是妈妈。当一个宝宝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根发育的时候,妈妈就有深切的体会:开始时的孕吐,到后来的脚肿,腿抽筋··· ···所有的孕期的不适应,但是当我们能感觉到宝宝的胎动的时候,那一刻却忘记了所有的不舒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从那一刻开始,宝宝就好像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了,每天和妈妈一起起床,一起睡觉,妈妈很清楚地感觉到胎宝宝的每一次的活动,妈妈和宝宝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感觉一辈子都不可能忘!
    当宝宝快要出生的时候,妈妈又是要经历怎样的一场历练,才能听到宝宝的那第一声啼哭!以前人们常说生孩子就是去一趟鬼门关,虽然现在不会像以前那么危险了,可是那种痛,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宝宝出生了,妈妈又用自己骨血来喂养宝宝,当宝宝第一次吃奶时那钻心的痛,一直到很自然的喂宝宝,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可是看着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妈妈却又是感觉到的只有幸福!所以说这种情况下,让妈妈做一个“坏”妈妈是件多么难的事情呀!
  •   好孩子需要好父母,也需要“坏”父母。严厉不会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关键是严厉之后有跟他讲道理,孩子是听道理的,为什么不该这么做而要那么做,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地教导孩子。
  •   家庭教育无小事,连看似最为平常的说话也大有玄机。
    生男孩子怕学坏,生女孩子怕被坏。出自父母本能的爱,家长们都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关爱着自己的宝贝,希望她们能赢在起跑线上。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孩子虚度光阴,不能看到孩子少小不努力。她们还小,他们不行,她们还不懂竞争的压力。所以我们反复的说,恨铁不成钢的说,还说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就是传统的被动式的教育。好的情况下它让孩子高分低能,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好的情况下它让新一代的孩子们产生压抑,积累的压抑产生行为上的偏执叛逆。不但教育出了问题,成才无望,甚至危及到亲情,家庭关系紧张,出现各种青少年犯罪。
  •   再好的国外教子书,来到中国之后也得适度被中国化。对于这本书来说,就是,好孩子不仅需要“坏”父母,更需要“坏”祖父母,哈哈!已经推荐给老爸老妈看了,平时还是他们陪伴孩子的时候更多哦~
  •   第一次当妈妈真是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到三岁了,没想孩子的坏脾气真多,不知道是不是我平时把他惯坏了,还是在外面学坏的,平时都是他爷爷带着他,我上班没有多少时间教育他,现在见到了这本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把孩子的坏毛病纠正过来
  •   做父母的要面临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孩子的教育再加上,可谓是雪上加霜,虽然父母们痛并快乐着,很多父母都想尽善尽美,臆想自己能和孩子产生一种和谐的,没有冲突的关系,于是很多时候总是千方百计顺着孩子,讨好孩子,让孩子一切顺心,万事如意,结果可想而知,而这本书,告诉各位父母的,就是颠覆现今如此的父母们的想法,然后真正的学会与懂得与孩子正确的相处方法。
  •   宝宝现在还未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出现,但我想随着她一天天的长大,会面临很多很多的问题,到时希望我能很好应对!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作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多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成为朋友,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定会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这本书算是比较好的一本育儿书籍。养孩子不是意见容易是事情,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孩子被娇惯到不行。以至于孩子年纪都不小了还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会说。
  •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我觉得这句话虽然有偏颇,但是多多少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引导与指导觉色,父母有义务去让孩子知道什么事对错,什么事是非,什么事情自己该做,自己不该做,必要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坏”上一次,可以避免纵容他们的坏习惯。
  •   好书,值得一看。
    不论是好父母,还是“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长才。看看巴斯蒂安的这本书,还是挺有启发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的行为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他。
    养孩子是父母在学习。
  •   关于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实在是个问题。嘿嘿……怎么说呢?我的脾气不是很好,而且有点急的那种。老公呢是慢热型的,奶奶呢?不好说……
    就是这样一个组合,要怎么教育孩子呢?我是高兴了就怎么也行,不高兴了孩子最好理我远点的那种。老公呢是坐享其成,不付出的那种……所以就有点乱了。
    其实就像有个妈妈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我对宝宝的教育可是从来不会手下留情的了。虽然老公总是说我,但是一旦发现宝宝有什么不妥的我还是会长篇大论的教育一番,实在不行的我就会出手或出脚了
    宝宝有的时候还是蛮会看人脸色的,奶奶是最宠她的一个,所以每次有委屈或是达不到目的都会去找奶奶反应情况。当然是行不通的,最坏的结果就是连奶奶一起教育了。
    总体来说宝宝还是蛮有规矩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溺爱她的!当然了有时候我也会很疼爱她的,尽量的满足一些她的有理要求所以应该说我们还是蛮得意的哦!
  •   “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是由于前边那四个原因,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偏差,应该多注意些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原来以往觉得对自己孩子的好的行为和方式,有些并不是很正确,那样会造成孩子对自己过于盲目的骄傲,父母给他的感觉还是朋友关系,不要做他们的仆人就好!
  •   做父母的不容易爱过度就溺爱,管教不严就出个“小公主”或者“小皇帝”,我家几乎都是我做“坏人”,孩子的爸说我可不忍心说孩子打孩子的,我打到没有打过,不过严厉的训斥倒是时时有之,家中总的有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
  •   对父母来说,可能从来都不会考虑这种说话的艺术将如何作用于对孩子伟大的教育上。
    在教育上,中国的父母的确是没有做到事无巨细。可,教育甚是一个大学问!
    孩子,是自己的宝贝,也是社会的未来,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一个家庭和社会的走向。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来说就很有指导性。
    希望各位准备做妈妈和已在妈妈“岗位”在职多年的读者们,能从中悟出什么。
  •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育儿书中比较好的一种了,它最起码给我们国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们敲了一下警世钟,让我们知道教育孩子要有度,宠爱孩子也要有度,这是培养孩子行为和思想独立性最好的办法。也是正确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些行为,爱孩子,就对孩子“坏”一点吧
  •   “我家老马对付我,什麽都拿来招呼我。独独没有“溺爱”二字。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我小的时候,只有一次吃饭不及时。你知道我家老马怎么治理我这片杂毛土壤?!
    老马在门口叫了我三声,我当没聽見,接着玩儿我的。她老人家可好,一不做二不休,异常决绝地迅速解决饭局,迅速打扫战场,连一星半点的残羹剩饭也没给我留。于是,我几乎饿了一下午。(当然了,那時候住的还是豆豆的单身宿舍,跟筒子楼似的那种,所以就张伯家里扒拉两口凉饭,李叔家里叼两根咸菜地给打发了。)
    到了晚上,嘿嘿,她只叫了我一声,我就跟屁股着火似的,一箭射到饭桌跟前。
    呵呵,我小時候,没有再敢迟到任何一次,不论是吃饭还是做任何事。只要老马呼唤,我比小狗儿颠得还快!(嘻嘻……)

    老马常说,小孩子其实并不难教,但凡它第一次犯错的时候,你让它知道错,知道错是要承担后果的,它就不會有第二次。我说“你咋知道小孩子就明白不能做呢?”她说“哼!现在的小孩子一个比一个精!你不知道,它都已经知道了!””

    小孩子很聪明,关键是不要遇到“笨”父母!“坏”父母是最聪明的啊……
  •   买了很多书.但这是我第一次很冲动地想发表评论.
    其实我都没有孩子.其实我还没结婚呢.
    之所以看这书,是我小姑一样让我帮她关注下,小孩教育的书,因为小妹妹很皮.
    我也经常会想,以后万一我有了小孩 我要怎么教育啊.想想都是很头疼的事.

    看这书,一边看,一边觉得似乎有点什么样的感觉从心里冒出来.
    因为还没小孩.于是忽然想到自己的过去.也是从很高的学习压力下一步步走下来.

    看了那书.我就想如果我的父母当时有看到这本书.我会比现在更好,真的,我觉得能肯定.
    其实我父母还是很好的.除了学习方面,别的不是很严厉.不过因为他们要求好好学习.
    所以我并没有什么课外爱好.也不喜欢看书,觉得除了小说书,别的书估计都和教科书差不多.
    想来教科书也是挺失败的.真的没什么人喜欢看.也许是大环境教育的问题.

    我把买了的这本书 一看完就寄给我小姑.然后我自己再买一本.我觉得这不只是教育人怎么教育小孩 也是在告诉我们 .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
    我看完这书觉得对于自己和同事\朋友\父母\男朋友\未来的小孩 的相处都会有个很好的提升.
    其实她在告诉我 怎么做人.

    觉得看完这书 就像打游戏里升级.叮地一生.就升了一级,当然是思想觉悟上的升级了.呵呵
    非常感谢这本书.
  •   我就非常宠爱自己家的孩子,就那么一个,爱都来不及呢,那还舍得跟他较真。道理其实都明白,太娇惯孩子了不好,但是真的挺难的。看了《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就看个经验吧。
  •   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快看完了,感觉像作者这样如此用心地教育孩子,陪伴孩子一步步地从幼小走向成熟,不错过任何一个引导孩子的机会,如此耐心,如此理智,心生钦佩。作者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讲诉了许多孩子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了我们许多初为父母很多启示。
    期待拥有一个好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做一个好的父母,作者说的很对,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善良、上进和优秀的,她们是上天给我们的珍珠,要珍惜也要有正确的方式,爱孩子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不是单纯的管教和监视,更不是孩子错了以后的责骂和暴跳如雷,要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帮助孩子一起分担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   这是一本好书,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是做父母的有时候很矛盾,到底是该宠爱,还是要是非分明?很难界定区分地清楚。有朋友说,小孩子就应该无限的宠爱,因为大家都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对的,但是溺爱跟无限宠爱的区分在哪里呢?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真是狠不下心啊。
  •   读了这本书,很多的父母可以梳理一下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可以知道自己成年以后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说白了,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不想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家长,就只能重复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而时代变了,所以即使你重复上一代的教育过程得到的结果也会退化,除非你的父母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家。
  •   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不自觉地就会溺爱孩子,这样对孩子是很没好处的,大家应该读读这本书
  •   今天见到了一个家教超好的乖小孩,3岁就洗碗~@^_^@~
      
      当中提到的小朋友小孩洗个碗、端杯水,然后不听话被妈妈打屁股,就跳出来一大堆人说什么这个妈妈太过了,虐待小孩了……
      
      拜托,现在每家是只有一个孩子了,可有那么娇贵吗?我觉得不懂事的孩子不管几岁,该打的时候就是该打!但是不要不讲道理成天打,那就变成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不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情,我是女孩子,家里就一个,我小时候挨的几次打,现在还记得——
      
      3岁多4岁的时候,当着我爸的面说脏话,我爸二话没说,一记耳光扇过来。至今无论人前人后,没有再敢吐过一个脏字。
      
      小学2年级的时候,对长辈没有礼貌(具体的事情忘了,反正是当着全家人的面……),一记耳光。
      
      小学某次吃完饭赖着看电视,不帮忙收桌子,被拖鞋丢。
      
      小学5年级,为了暑假出去玩谎报期末考试成绩,被用塑料尺打手。(之后我妈跟我说,我爸打了我之后自己难过了很久。)
      
      我到现在都很感谢我爸妈那个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刚被打的时候是觉得很委屈,又很害怕,所以没敢再做类似的事情,后头逐渐懂事一点,就很庆幸没有养成做那些事情的习惯……
      
      工作之后和同事聊天(包括外籍华人),发现大家小时候都挨过揍,而且都很庆幸各自的父母当年“下了狠手”,然后大家一边聊各自挨打的糗事,一边很开心地吃饭。而且都表示,将来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一定会打。
      
      小时候要在厨房和各处帮忙家务才会有零用钱。现在自己一个人生活,打扫清洁、简单修理电灯、疏通下水道、组装家具都没有问题;朋友来玩,自己还可以准备一桌菜借机叫卖一下“贤妻良母”的名头~
      
      我小时候一直无端端地得意自己会洗碗和切葱(草根命???)……小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娇贵的……
      
      PS:我倒是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被打过,我妈的必杀是——把考卷放在桌子上,然后不咸不淡地说:“该做什么做什么。”<转自天涯>
  •   一代又一代,我们承受着相同的责任,义务,压力,和亲情。这种承受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苦口婆心了,软硬兼施了,结果却是鸡飞蛋打。

    我们在父母的担心、严厉、谩骂甚至责打里成长,伴着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父母的眼泪里,我们还备感委屈,怨声载道。直到有一天,我们长成了他。直到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才知道,母亲的严厉里有最浓的爱,父亲的沉默里有最深的情。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可以犯错误。这是上帝赋予孩子的可爱。他小,所以他还有机会转身,还有时间改正。只是,父母多么希望我们早一天明白事理。岁月易逝,青春难留。在父母发白之前,在母亲步艰之前,你也许做不到让他们荣耀,但是,你至少得让他们对你放心。
  •   这本书,我看了一点
    觉得还不错的啊,里面讲的思路蛮清晰的,而且讲的蛮有道理的,有的时候必须让孩子清楚的认识到,你不是他的玩伴,也不是他的朋友,你是她的长辈,你是她的父母。这点必须让孩子清楚的知道和认识到,这条线必须让他懂得,朋友可以,玩伴可以,这些都是有前提的,成为孩子的“坏”父母,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吧
    因为我正在努力的成为孩子的“坏”父母。
  •   涵涵是我的宝贝女儿,也是我们家的小公主,喊喊爸爸常年不在家,在西藏工作,一年有两三个月的休假可以回家,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而原因吧,无论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涵涵爸爸都觉的宝宝很委屈,因为没有爸爸在身边,好像欠了宝宝什么似的。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她要怎样就怎样,在家里简直是个小霸王。
    从一开始我就不赞成他们这样,这样下去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不用说也知道,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弱的很。直到有一天,奶奶给涵涵喂香蕉,把香蕉扒开以后,奶奶逗她:宝贝,奶奶吃一口好不好,就轻轻的在香蕉上咬了一小口。哪里知道,涵涵不干了,大哭了起来。不仅如此,还对奶奶拳打脚踢,用手去抓奶奶的脸。我火了,这是什么孩子?都管得不成样子了,在这样下去会怎么样真不敢想象。我把她从奶奶身上拽下来,放在墙角站着,严厉的告诉她:对奶奶不能这样,有好东西要大家分着吃。在这个家里,也就我说话她还听点了。她抽抽搭搭的不敢大哭,奶奶急的不得了,说都是自己的错,不要去罚孩子。我想:要管好涵涵,还是得先从宠溺她的大人身上下手才行了。
    我挨个谈话,一开始当然是不愿意的,说孩子没有爸爸在身边已经够可怜了。后来我慢慢的做工作,终于一个个的不情愿的同意了,但是规定了一条:坚决不能体罚孩子。什么啊?我也是亲妈啊,怎么都觉得我跟后妈似的。当然,我也有言在先:我管孩子的时候,谁也不能插手。都无奈的同意了,哈哈,有了他们的支持,我管教涵涵就顺利多了。
    首先是要与人分享,涵涵从来吃东西就是自己一个人吃,别人要,哼,根本没门。我给她说,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要先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应该自己吃,开始,当然不愿意。我说那好,你自己也不要吃了。大哭,在地上打滚。爷爷奶奶急的团团转,想去扶又不敢。甚至看到了奶奶眼里的泪花。我说:谁也不要去管她,一会就好了。我让爷爷奶奶都出去,然后关上门。涵涵一看能救她的人没有了,慢慢的哭声小了下去,我不理他,继续做我的事情。她自己一看,慢慢的爬起来,去跟她的小熊玩,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了,说:“妈妈你在上网啊?”我憋住笑,冷着脸回答:“嗯。”“妈妈上网干什么啊?”“没干什么”憋的好难受哦。“妈妈,我想吃香蕉了,你给我拿好吧?”我一听,好了,到重点了。转过身问她“你要不要先分给爷爷奶奶妈妈吃?”“要”声音小小的。目的达到。我给她拿出香蕉,让她分给爷爷奶奶妈妈一人一根,虽然她不甘心的在每个扒开的香蕉上咬了一口,但是毕竟有进步了,不是吗?
    以后她一无理取闹,我就采用这个办法,效果不错。最重要的是要对她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虽然你也需要回答她很多的为什么。慢慢的,涵涵知道与人分享了,涵涵知道打人不对了,涵涵知道不得打扰妈妈工作了,涵涵知道……
    我的小公主再也不是小霸王了,成了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看来必要的时候也要做一回“坏”妈妈哦。
  •   说道“坏”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一些独立行为的培养,就我对书中的理解来讲,书中规劝和引导我们父母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独立的一个人,它以后也要承担很多责任和压力,因此如何使孩子能够有着很好的适应性是父母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之一,很多事情,都要先让孩子独立尝试去做,最后他实在是不能完成,我们父母再去施以援手,也不会晚,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靠自己也能完成,他就会更自信,更有主见,而且这也会赢得他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
  •   看过之后,还真觉得书中那句话说的真对,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是要学习的,教育孩子更是一门艺术,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要我们用心去雕琢,从中我学会了很多。孩子都是好孩子,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一点不假。从我们的改变做起,还改变我们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   这是一本作为父母,或者是既将为人父母都适用的好书
    书中的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维对于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八零后已经进入生育高峰期
    我自己本人就是八零后这一代的
    对于教育小孩,真的是无从下手,
    看了此书后,在遇到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困难时
    终于不用再愁眉苦脸,
    从不知道如何应对小孩的"不听话"
    到开始学会慢慢去体会孩子真正的需求
    教育真的也是一门需要好好研读和学习的学科
    以前的人们总是认为小孩可以自然长成,
    只要管好吃饱穿暖,不听话的时候就是打骂
    其实,能够耐心,细心地去观察和聆听孩子真正的需求
    就不会存在所谓不听话的小孩,
    小孩的哭闹总是有其原因
    重点在于家长如何去理解小孩的需求
    话说得太多
    总之,对于小孩教育,此书绝对值得一读
    本人受益匪浅
  •   要钱不成扬言要跳楼 专家建议莫过于溺爱孩子

    来源:今日早报 发布日期:2007-03-21 11:05:34 进入论坛

    中新浙江网3月21日电 福建人老黄真的不知该怎么对待儿子,让他去工作,怕他累着;让他闲在家里,又整天好吃懒做;一不小心惹恼了他,竟爬上楼顶要跳楼。民警在楼下急着研究对策,老黄却赶来说:“你们走,你们走了,他就不发神经了。”

    知子莫若父,见无人理睬,老黄的儿子自顾自地又钻回了被窝。

    拨打110自称要跳楼

    “喂,110吗,我要跳楼自杀了……”3月18日晚8时许,温州新桥派出所值班室接到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会报警求救?迅速出警的同时,民警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警情现场位于新桥翠微大道边的一大型建筑工地上,到达现场时,由于该工地较大,楼幢较多,又无路灯,民警一时找不到报警人的位置。这时,听见有人在不远处一幢11层楼的楼顶上大喊:“喂,警察,你们不要过来,我要跳楼了!”顺着声音,民警终于看到报警人在那幢楼顶上。

    这时,工地宿舍里的建筑工人们也纷纷从宿舍出来,建筑工老黄一下就认出了楼顶上的人,就是他25岁的儿子黄某(男,未婚,福建林元县人)。

    孩子讨不到钱就跳楼威胁

    原来,老黄来自农村,有一子一女,当年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严重,因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传宗接代全指望他,所以老黄从小就对黄某百依百顺。正因如此,也养成了儿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毛病。儿子现在25岁了,还和未成年时差不多,去打工嫌累,嫌挣钱太少,自己又无一技之长,脾气又不好,现在老黄在工地上做粗活养家糊口,儿子又不愿帮忙。

    儿子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至今还是这个样子,由于黄某无固定收入,常向老黄要钱,但不管老黄给多少钱,黄某总是转眼就花光,回头又向老黄要钱,弄得老黄实在承受不起,也渐渐对儿子失去信心。

    前段时间,黄某因在家借不到钱,就打电话向妹夫要钱,妹夫也被借怕了,就说自己没钱。黄某怀恨在心,常打电话恐吓妹夫。这天上午,黄某扬言要杀妹夫,结果老黄找到黄某狠狠地批了一顿,哪知黄某竟发起脾气来,当场就把家中的锅给砸了。老黄无奈报警求助,在民警劝说下,总算稳住了他。不料到晚上,又出现了这起跳楼事件。

    无人理睬下楼回房睡觉

    现场群众越围越多,但任凭民警怎么劝说,黄某就是不下楼,还不让民警接近。见其情绪激动,为防止意外发生,民警也没贸然接近他。双方僵持了约一个小时。

    知子莫若父,最后老黄恳求民警撤退,不要理他儿子。民警采纳了老黄的建议,佯装撤离现场,埋伏在暗处观察动静。一个半小时后,围观的群众也渐渐减少,黄某见没人理他,就自己下了楼,回房睡觉。

    心理专家分析,黄某的举动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爱的一种表现。由于黄某从小被溺爱惯了,现在失去了那种感觉,心里极度渴望被关爱,便作出了这样的举动。专家建议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科学,切莫过于溺爱,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   有的时候,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必须要使点坏手段啦,不然孩子以为你好欺负,说话也不听
    所以,有的时候坏是必要的
    作者这本书蛮好的吧,给我们看起来觉得这本书讲的很实在,如果你不好好的教育孩子,那孩子将来的前途令人担忧,家庭的小暴君是时候拉他们下台了。
  •   做妈妈的对女儿的影响较大一些,很多时候父母除了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之外,还要时常管教孩子在外面带来的一些恶心,比如说学会了骂人等,每次我都佯装发怒,对孩子脾气坏一下让她知道骂人妈妈会生气,而且骂人不是好事情。就这样,孩子就学乖了,很礼貌了
  •   还没看书的时候,是被这本书左右互搏的标题所吸引了,以为是一本手把手教你怎么管教孩子的传统亲子类图书。
    不过看书之后,发现它的讨论重点是解析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各自的心理状态,可以算是一本类心理学著作。
    看完之后消化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的根源也许并不在方法上,而是来自对自己和孩子的天性的认识,正如书中所提,如果父母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孩子的愤怒,不满和失望,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累积的负面情绪爆发而伤害孩子。帮助家长们认识自己也认清孩子才是本书的目的。
  •   在当当网中,偶然看到电子版的《好孩子需要坏父母》,就被内容吸引了,在看了一下那么多人买了,而且评价都不错,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因为正缺少这种关于教育的书,一直都想找一本此类的书。
  •   好书啊,我就是需要这样一本书,给我大哥好好看看。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小孩子现在不让他养成规矩还等什么时候?坚决不做小孩子的“奴隶”,坚决不让孩子成为家庭“小暴君”!
  •   想一口气看完,但是被妈妈的朋友拿走了,她马上要做奶奶了,但是心态很年轻,真难得,她说看了以后可以帮助小孩子的教育。多新潮的奶奶哟,哈哈。虽然我还没孩子,但是也深受感动,天下父母真应该看看
  •   读了书中“为什么孩子终究还是需要父母”这一章节中,其中有两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宝宝从小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冲突,他们的心中一方面充满了勇气和征服欲,另一方面还带有恐惧,他们会害怕接下来的冒险行动,并担心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是啊,父母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克服它的恐惧,是自己对事物有明确的判断,然后觉得正确和安全了再去做,若我们一味的去关心它,爱护它,等孩子长大了,有一天脱离我们的保护的时候,很有可能它就很只剩下恐惧事物的那一面了,连勇气都会丧失,因此,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应该多在书中吸取些经验和方法。还有教训
  •   “不要不假思索地去满足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愿望,不要刻意地扫清他们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障碍,不要一直试图成为最能理解他们的朋友,不要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们的所有举动。” 养儿不易,在面对孩子的要求,做父母的总是无条件的尽量满足,满足,往往忽略这个要求是否真的合理。或许有的父母一开始还会坚持,但是孩子吵得闹心,或是苦恼得让自己很细疼,原本的坚持便在一刻间动摇了……
  •   坏,分真正的坏和善意的坏,对孩子就得善意的坏,让他们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引导他们做出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这才是父母的坏要达到的真正的好效果。孩子就是块璞玉,需要精雕细啄才能成器!
  •   转眼间宝宝已经有10个月了,可别小看她只有10个月的小孩,脾气也够大的,婷婷平时喜欢爬楼梯,去逛街,她要去的地方如果不带她去就哭,身子向后倒,非要你去不可,通常这样子,我都会哄她转移地方,跟她说去这里有很多玩具玩,这样她才不哭闹。有一次,她看到外婆家的小猫捉了一只小老鼠,她就非要走过去摸老鼠,我就跟她说:不要过去,小猫不喜欢,你要不要和小猫做朋友,我们在旁边看看小猫就可以了,她听了就不在过去了,其实教育孩子也没有制定什么方法,有时也不知道如何教导,反正把自己知道都跟她说,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   以前都说“棒棍底下出孝子”。而现在专家们都提倡不能打孩子,要教育。
    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是宝,特别是长辈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我行我素的,变的太有主见,不听大人的话了。所以我的观点是:以教育为主,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像我家宝宝也比较小,有时候总是捣乱使坏的,我一般都会教导她,例如垃圾乱扔,会告诉她要丢在垃圾桶里。像有些时候她总是无休止的要吃零食,我可不答应,这时她就会开始耍赖,小则哭闹,大则地上打滚什么的。她总是贪吃零食不吃饭的,这可不能顺从她。有时候她总是长辈说她,她不但不听,还要去攻击一下,严重的不尊重的行为,不懂礼貌肯定是会被我惩罚的。
    在对待宝宝犯错的问题上,一般我分两方面,一是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比如玩具乱丢什么的,会带着宝宝一起去收拾,帮宝宝一起改正,二是原则性错误,比如不讲道理的时候,说了几遍还不听的话,我就会出手了——一般目标是屁股!
    宝宝虽然还小,但是给宝宝的疼爱不是一味的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宝宝小,不懂事,天天打骂她还是不懂,该教育的时候教育,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