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探案系列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英] 约瑟芬·铁伊  页数:全八册  字数:1655000  译者:徐秋华  
Tag标签:无  

前言

从信念开始 小说家朱天文喜欢纽约斯卡德探案,这是半公开的事,报上曾登载。去年她的名著慌人手湖被译成英文版,她应邀前往纽约,自个儿跑去寻访斯卡德的世界,凡登大厦、阿姆斯特朗酒吧,以及斯卡德多次踽踽于途的街头人行道,有纽约当地的朋友告诉她卜洛克本人常驻的咖啡馆,但身为同业的朱天文自反而缩,了解写作者私密空间的不好侵犯,谢绝了。回台湾之后,却意外接到卜洛克的亲笔签名新书,显然,这个世界仍存在着体贴、好事的通风报信之人。然而,很少人晓得,朱天文也喜欢约瑟芬·铁伊,《法兰柴思事件》、《萍小姐的主意》等等。她曾说,看铁伊的小说,感觉很新,如在当下 ——只是,看来她再不可能会哪天意外也接到铁伊的亲笔签名之书,因为这位推理第二黄金期最特立独行的女杰早已作古了(1952年),诸如此类的恐怖小说情节应该不至于出现在我们朗朗乾坤的现实生活之中才是。感觉很新,如在当下,这是什么意思?我猜,朱天文是一种直观的阅读感受,指的大概是铁伊所写到的那种可变动生活配备(如房屋、衣物甚或习惯用语的式样)之上,某种今古变动不多的东西,像人的梦想、人的爱憎、人的脆弱与信念等等,如同生物学家告诉我们的,我们的生物结构和百万年前的人类其实差异极其微小——而铁伊所书写的时间落点,距离我们此时此刻也不过才50到70年的时间而已不是? 然而,我们也会想到,就狭义的推理小说而言,我们看与她同期的克里斯蒂或榭尔斯(事实上她们因为活得较久,所以一部分作品还比铁伊的晚出)笔下世界的确仍是浓郁的维多利亚古老况味,而大西洋另一岸的同期美国,哈米特和钱德勒笔下仍是新城市才刚刚搭建,利益尚未分配完成,因此犹不脱西部时代野味十足动不动拔枪相向的基调,而小说中那些连今日美国人也都搞不懂的昔时帮派黑话,更让我们今天阅读时增加了不少岁月湮渺人事已非之感——从这个角度来看,铁伊的确很特别,她小说中的某些质感和精致之处,不像推理,甚至会让人想到我们熟悉的张爱玲和后来的张派书写者。但如果我们把铁伊从推理小说中拔出来,放入到正统小说的历史时间表里,可能又会得到不同的图像出来——我们晓得,铁伊书写的年代,大约相当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20年,就欧洲,尤其是一路领先发展的西欧来说,可以说小说已完全到达最成熟的高峰期,我们所熟知的伟大名字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十之八九已出现甚至逝去,小说并开始倾斜向创作力逐步萎缩的近代了,如此,铁伊的精致和现代感似乎又显得合情合理。所以说,铁伊在小说的国度之中,身份之暧味大概真的如《伊索寓言》中的蝙蝠,身处在正统小说和类型小说的边界之中——这里,我们岔个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观,“蝙蝠”这两个中国的形声字,其意符既不从鸟(如猵鍢)也不从兽(如犏猖),倒奇特地被归类为昆虫,这倒为这个让早期人类分类困难的古怪生物,又多一个归属领域。我在想,人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和丈量方式真是蛮奇怪的事,端看行业不同和不同行业所带来的时间参考点而定。思考宇宙起源和遥远星空之谜的天文学者用的可能是刻度最大的时间之尺,然后是地质学者、生物学者、人类学者、历史学者……如此一路到屏着呼吸看每季每月瞬息万变的流行现象观察者。我个人生平第一次对时间之流在不同尺度下的心悸奇异感受,是30年前犹在念小学时读《人类的故事》,房龙以这么一个不同时间丈量之尺的寓言拉开他的历史叙述: 在北方,有一个名叫史维兹乔德的高地,有一座岩石。高一百里,宽一百里,有一只小鸟每隔一千年飞来磨一次它的嘴。当这座岩石逐渐被磨平时,永恒的岁月便过了一天。1928年的英国 《排队的人》,这是约瑟芬·铁伊生涯的首部作品,完成于1929年,但书真正出版的时间却是1953年,也就是铁伊本人死后的第二年,这本书的如此特殊“遭遇”,引领我们想到另一件事,用另一种思维来读这部小说。1929年有何特别之处?不就是普世最狂暴的经济大崩溃的前夕吗?这里,我们要说的却是之前一年,另一位更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维吉妮亚· 伍尔芙,和她那本愤愤不平的女性意识名著《自己的房间》。在这本留下了“女性要写小说,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以及每年 500英镑收入”名言的演讲集中,伍尔芙一开始就愤怒地叙述自己在1928年的亲身经历——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她脚一踩上草坪,立刻引来校内警卫的制止,不是因为“草坪保养中禁止进入”,而是因为她是女性;同样的,她也不被获准进入剑桥有名的图书馆之中,因为她仍是女性。彼时的伍尔芙可不是才开笔写书、籍籍无名的铁伊,她已是一家出版社的主持人,已是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兼评论家,她的著作如《出航》、《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俱已出版——但她仍无法改变她是女性的事实,以及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普遍看法和待遇。这就是《排队的人》孕育写作时候的景况和处境,也许可以提供我们阅读时的另一个思维纵深。2000年的日本 这里,我也仿维吉妮亚·伍尔芙,贡献自己的亲身经历——不同的是,时间是2000年的当代,地点是我们的东邻日本。那年春节,我人在日本京都,正好逢上大阪的知事选举,开票结果破天荒选出了一名日本民主史上第一位女知事,但麻烦笑嘻嘻来了:一年一度的相扑大赛的春季场马上要在大阪举行,依例要由当地知事主持开场,然而,问题在于依相扑传统,女性不可踏上比赛的土偯——回到台湾后,我看到了这件事的收场,女知事屈服,土偯继续维持它的雄性骄傲传统,而且妙的是,争议过程相当平静,他们只当这事是个麻烦必须解决,并未因此引发激烈的女性抗争。另外一件是,我个人因为偶然的机缘,认得日本当前能乐的第一人,她——注意,是她——是前代能乐国宝野村保的女儿,一位身躯虽见福态但举止美到极点的老太太,然而,依能乐传统,她终其一生不能正式上台表演,满身的绝艺只能用来传授下一代弟子,偶尔在非正式的演出中上台。平等之路 很奇怪不是?让我们再回到英国,这个在人类历史上领先进入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的睿智老国家,不是老早给了我们洛克这个人吗?洛克不是早在18世纪就告诉我们人生而平等吗?而且这个信念不是马上被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独立宣言》白纸黑字写上且三个世纪以来早已取得世人普遍的同意吗? 答案全部是“是的”,但那又怎么样? 我们先快速看一下历史事实。库尼格曾控诉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佛逊本人蓄有黑奴,更遑论当时的统帅暨日后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大衣庄主人身份,事实上,在《独立宣言》的初稿版本中一度曾出现废奴的字句,但基于当时独立运动诸领导人的“现实状况”而被无声无息地删除掉了,这个依据人生而平等信念所建造的美好国度,于是保留了一大批黑色皮肤的不平等人口,继续在玉米田棉花田艰辛过日子。一直到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并结束,到此阶段,对黑人的平等权益,从建国的抽象信念进步为正式法律的保障。但事情完了没有?当然没有。我们再把这段历史跳到20世纪的60年代来,仍会触目惊心地看到各种种族隔离的不义事实,包括交通工具上黑人必须让位白人或坐在后半段,包括餐厅不接待黑人,包括白人学校不接受黑人学生等等。60年代,距今才三十余年,从人的记忆来说,那不才是昨天的事吗?那不是我个人都已生而为人活在世界上,且念了小学到国中的那段日子吗? 今天,喜欢自我陶醉在人类多进步、世界多美好的人偶尔都该想想诸如此类的历史事实,让脑子清醒一下。工作的开始 难怪有这么多人要对天赋人权的说法嗤之以鼻,转而相信,权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奋力去争取去捍卫来的:也难怪乔治·奧威尔要戏谑地说:是啦,人是生而平等,只是有些人总比其他人要平等一些。这里我们无意虚无,也无意犬儒,只是我们得意识到,人类的世界并非一块平坦大地,一种普遍被承认的信念,甚或坚实可验证的“真理”,也无法简单如中国人所相信的那样像风吹过平坦草原般都低头接受。不,世界并不平坦划一,现实有着强大不好拉动的惰性,人的无知、私欲或仅仅是不花脑筋的传统习惯崎岖起伏,处处形成背风的死角和缝隙,不信的人可以去念一下卡尔·萨根的《魔鬼盘踞的世界》,看看直到所谓2l世纪的今天不知多少人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而不是进化来的。信念和价值当然是有力量的,尤其长时期来看更是如此,只是它不像一些乐观的流行见解那么威风,保证得胜,这里,我个人比较相信的是康德的话:道德自由不是事实,而是假设,不是天赋,而是工作,是人给自己的一项最艰巨的工作,它是一项要求,一个道德命令——尽管,这样的话比较不好吞咽。让我们学着把信念和价值看成工作的开始,而不是胜利的完成。

内容概要

本套书包括《时间的女儿》、《法兰柴思事件》、《萍小姐的主意》、《博来·法拉先生》、《一先令蜡烛》、《一张俊美的脸》、《排队的人》、《歌唱的沙》。  《时间的女儿》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推理小说,甚至很“不像”一本推理小说。小说中所谓的案件是英国历史上一宗家喻户晓的故事:理查三世为了篡取王位,谋杀了囚禁在伦敦塔上的两个小王子。嫌狠的“罪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深思。但是病床上的格兰特探长却根据他缜密的推理,一举推翻了流传四百年之久的历史定论,并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未必就是你听来,看来的那样!  《法兰柴思事件》一位失踪近一月之久的16岁在校女生指称被法兰柴思大屋的主人——一对母女所诱拐并强迫她做女佣,进而被软禁在法兰柴思。但当警察带这个女孩来法兰柴思指认时,这母女声称她们既不认识,也从未见过这女孩,但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房间的格局,摆设,甚至这对母女的日常用品。  一个谎言贯穿故事始终,但最终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舆论杀人”的力量。  《萍小姐的主意》研究心理学的露西·萍小姐,在一所女子学校的短暂访留期间,与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个女孩突如其来的“意外”死亡,打破了整个学校的宁静,而萍小姐不经意的发现,也让她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可以做出所谓“正确”的决定吗?……          《博来·法拉先生》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流浪汉,意外地以一个失踪八年的继承人身份,介入一个富有家庭的财产纠纷中。从不情愿到好奇再到迷恋这个家庭的温暖,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原有身份,更在融入温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了神秘的调查……  《一先令蜡烛》清晨的海滩上横陈着一具女人的尸体,死者染发、脚趾甲上搽着猩红色的指甲油,看上去就和一般人不一样。海岸巡警说这只是一起因游泳不慎发生的意外,直接发现一颗纽扣纠结缠绕在她的头发中,又辨明她的身份是全英国最当红的明星克莉斯汀·克雷。这下子,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她的死亡脱离不了干系。   苏格兰场的格兰特探长从死者生前复杂的交友关系和陈尸现场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挣扎、迷误,凭借勇气、智慧、同情与机缘,逐步揭开案情的真相。   《一张俊美的脸》长着一张俊美的脸的莱斯里·西尔突然出现在平静的英国小镇莎卡圣玛丽,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感觉,也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西尔的蓦然失踪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就连老练的格兰特探长也如坠五里雾中,找不到案件的任何线索……   《排队的人》伦敦沃芬顿剧院门口大排长龙。一名排队买票观赏歌舞剧的男子,被发现死在队伍中,背上还插着一把银亮而邪恶的匕首。奇怪的是,排在死者前后的人居然都不知道死者何时遇害,死者身上也没有任何足以辨识身份的物件。  “儒雅神探”格兰特亲自出马侦破此案,一路势如破竹,嫌疑犯手到擒来。大功告成之际,探长的第六感却让他对案情产生了新的迷惑……  《歌唱的沙》一位年轻人醉死在火车上,同车的格兰特探长无意中捡到死者生前涂写在报纸角落的几行奇怪的诗句,多年办案所形成的直觉,以及对长相的特殊判断能力,使他确信这是一桩凶杀案。休假中的格兰特凭借一已之力展开一系列锲而不舍的调查。  追查证据的历程异常辛苦,眼看着最后一丝线索都中断了的时候,凶手却自己招认了……

作者简介

约瑟芬·铁伊:1897年生于苏格兰因弗内斯,就读于当地的皇家学院。之后,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训练学院接受三年训练,然后开始物理训练讲师的生涯。后来,她辞去教职照顾她住在洛克耐斯的父亲,并开始写作。
  这位英籍女作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

书籍目录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时间的女儿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法兰柴思事件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萍小姐的主意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博来·法拉先生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一先令蜡烛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一张俊美的脸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排队的人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歌唱的沙

章节摘录

插图插图1

编辑推荐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全8册)》作者铁伊这位英籍女推理作家,是1930年代以降,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也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和她齐名的克里斯蒂是大产量、行销惊人的作家,铁伊却穷尽一生之力只写了八部推理小说,八部水准齐一的好小说--她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铁伊从不掩饰她对大量复制、套公式写作方式的厌恶,她也从不讨好读者,只服膺自身理性的召唤,她的小说稀有、严谨、细腻且构图雄大,这使她在欧美推理史上占领着一个最特别的位置:她是内行老推理迷的私密选择,知道铁伊,读过铁伊,喜欢铁伊,成为内行推理迷的识别证——人人都读过克里斯蒂或柯南道尔,但老推理迷问的是,你读过铁伊哪一部小说吗?她最棒的作品是《时间的女儿》,写成于1951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金探案系列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书的内容绝对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在图书馆看完这八册后又买了一套自己来收藏。好的书真是可以历经时代的转换而经久常新。很不错的一套书,我最喜欢的是《时间的女儿》和《法兰柴思事件》。
  •   一直很喜欢看推理小说,也确实看了不少,这套推理小说却不走一般套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在一堆光怪陆离的谋杀案中显得格外亮眼,不看到最后,你很难想到结局,不亲自读过,也很难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套小说是我已经仔细看过之后才决定买的,值得收藏。
  •   对一切都能细微观察,又有心观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似乎与当前社会的浮躁距离甚远.不象克里斯蒂的小说那么戏剧化,却觉得这就是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只看你有没有注意过身边哪怕一点点蛛丝马迹.平装本正适合拿在手里看,简单,不重,很满意.
  •   这个系列之看了两本,其他的还没看。只是刚看《时间的女儿》时觉得这小说的难度还是有点大。怪不得作者终其一生只写了8本。精雕细琢就是这个意思。打算慢慢看,这种书不能急,要慢慢去消化
  •   喜欢,尤其是时间的女儿这本书
  •   读了<时间的女儿>,非常好...
  •   超赞!就是翻译、排版还是有点问题
  •   同事非常喜欢约瑟芬·铁伊推理,铁委托我买一套全集!到手后,爱不释手,喜欢的不得了!
  •   不同于一般的侦探小说,要把读者带入到侦破过程中去,反而是把读者隔离在事件职位的感觉。如果喜欢自己推理谁是凶手的读者大概会不适应,很多信息都是谜底揭晓时候才透露给读者的。不过抛开侦探小说这个概念的话,倒是对社会及人性的描写非常微妙。想必作者也是个任性的人吧。
  •   古典式的逻辑推理。没有太多的杀人噱头,倒是点出了不少社会问题。半个世纪之前能够写出“点当今社会痛处”的书,很难得!
  •   慢慢看到后面几本才看出味道。这几本书主要都不是写凶杀,而是人性。大多到最后揭开谜底,前面没有多少内容可以拿来推断凶手。从破案的好看性来说,不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
  •   不能归类为推理小说,在我看来就整本书里基本就不存在推理的过程--一般都是在最后几个章节才出现问题和答案,而且能破案还大都带有巧合的成份,而不是我喜欢的动脑的结果;前面都是作者对社会的现象及人物描述(还基本和要破的案没大关系)。按序作者的说法,那应该是我这类读者层次的问题,呵呵有一点同意,作者非常具有社会感、人文感。她关注的是人和社会,不是某个案件还是喜欢阿加莎多一点
  •   没有大的犯罪,只有人物的刻划,不等同于一般常看的推理小说,所以不是看得太习惯,也没有那种看了还想重温的冲动
  •   就我现在看过的几本来说,有些译者的中文水平实在是太差了
  •   发货的时候弄得前一本和后一本满是划痕!特别不好还不干净
  •   离阿加莎的书差远了
  •   当当缺货没买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